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虎臣 >

第213部分

大明虎臣-第213部分

小说: 大明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遵命。”
巴尔布明白多尔衮的意思,疏散百姓就是不能让明军获得补给,想要给明军的追击增加难度,让他们早日撤军,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战略。至于火器犀利,这好像是传说,巴尔布见识过不少火器,除了火炮比较厉害,其它火器好像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在他的意识中,明军的火铳还不如弓箭,而以明军的长途跋涉来说,火炮怎么带上来,有什么可怕?

第354章松花江前的无奈

雨弱了,但依旧阴沉沉的,被周虎臣追赶了几千里的小强们这一次是踩着泥泞向北开始逃窜。
巴尔布留了下来,与他一同留下了的是一万混编骑兵和六千步卒,这些骑兵几乎可以说是清军最后的骑兵力量了,而六千步卒都是巴尔布的手下,都是女真敢战之士,巴尔布打算拼上一把。
随着阿鲁卫附近民众拖家带口开始撤离,延绵在山头和高坡的一个个烽火被点燃,笔直的狼烟直上云霄。烽烟开始向四周蔓延,这是敌袭的讯号,阿鲁卫地域太广阔了,也算是巴尔布对周边唯一能做的警示。
巴尔布的驻军寨堡所处位置就在松花江南岸,而波涛汹涌的松花江水正好横贯东西,巴尔布过了江立即破快了仅有的两座桥梁,松花江遂成为了一道天然屏障。松花江绕不过去,除了左近,整个松花江沿岸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和沼泽,明军想要过江就要在附近,而附近的桥梁被破坏等于暂时阻挡了明军的北上。
正是秋季大汛期,涛涛奔流的宽阔江水让周虎臣一阵绝望。
“江水湍急,过不去了!”郑森看了一眼江水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造船行吗?这里不缺木材。”周虎臣问的有气无力。
木材自然不缺,这里的原始森林一眼望不到边,到处是参天大树,可以说是造船最理想的木材基地,可惜,郑森知道造船的难度:“造什么船,没有匠人,大船造不成,用木筏敢过江吗?还不如等待江水封冻。”
“那架浮桥怎么样?”周虎臣问的仍旧很无力。
“如此的江水宽度,加上湍急的江水,架浮桥,怎么架?太疯狂了,还是算了。”郑森摇摇头果断否决了。
“那就就地扎营,把向导叫过来。”周虎臣叹了一声,看来暂时是过不去了,只能等待江水弱了以后再说。
不久,几名本地向导谨小慎微的在亲兵带领下跑过来施礼,周虎臣立即开始询问。
“这江水什么时候可以弱下去?”
这几名向导有女真人,也有蒙古人,好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但很一致,几个人都不会汉语,几名军中士兵赶紧过来客串了一把通译。
“大帅,现在是刚入八月,看今年的情景,估计江水要在一个半月之后才会弱下去。”
一个半月有些太久了!让周虎臣直皱眉头。
“江水弱下去之后可以用小船或木筏渡江吗?还是架浮桥更好一些?”
“小船、木筏可以渡江,但只有过了江才能架起浮桥,最佳的渡江时间其实是在冰封之后。”
十余万大军用小船和木筏渡江的确不现实,但用少量军队过去后把浮桥架起来好像也不容易,因为对岸的敌军在虎视眈眈,就等着阻击作战呢,这让周虎臣一阵心烦气躁。
“问问江水封冻还要多长时间?”周虎臣可不愿意这样被敌人阻击,架起一座浮桥损失太多的人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待江水封冻。
“回大帅,向导说江水封冻要等到十月之后。”一名士兵赶忙翻译。
两个月,最少要等两个月,时间太长了,周虎臣一挥手,向导和几名客串通译们退了下去。
“大帅,正好属下趁机把周边收拾一下,留着这些跳蚤将来是麻烦,现在的时机正好,您只管等着就成,我去收拾一下四周的地方势力。”却是莫显成,他的意思是趁现在的闲暇收服周边地方,正好给自己将来的统辖打打基础。
“也好,反正是不能过江,就把这些地方安定一下吧,省的将来麻烦。不过,一定要谨慎,不要杀戮过重,北方贫瘠,只要有口饭吃,一般百姓不会拼死抵抗,尽量用怀柔的手段。”周虎臣同意了,闲着也是闲着,正好搞定周边的建奴力量为将来打算:“把地图拿来,我们看看从哪开始。”
一张简陋的地图铺开,周虎臣的一众手下开始了自己两个月的征程……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就在莫显成在周边不断收拾那些不大的寨堡和村庄时,一股冷空气突然降临,天骤然冷了下来。
萧瑟的风吹黄了大地,群山和莽莽森林不再苍翠,斑斑点点的黄色预示着深秋来临,也意味着冬天已经不远。
周虎臣的后勤军一直很给力,这次更不例外,就在天气变冷的同时,后勤部队很及时的送来了入冬前最大的一匹物资,而随着物资而来的一个人却让周虎臣再一次想起了南方的舒适生活,也想起了很多人和事。
跟随后勤军来的是周遇吉的首席幕僚高师爷高林升的长子,镇江工坊的副总管事高有民,这位年富力强的管事属于嫡系中的嫡系,等于周虎臣的家里人。
家书自然带来了,南京就好几封,祖母和父母亲的,公主的,还有那位太子也来了一封信进行问候。另外还有无锡的一封书信,正是无锡的家书让周虎臣惭愧不已,南京那里儿子都降生了,而那个最早许下承诺的人却要在无锡继续苦苦等待。
高有民带来的家书无疑是定心丸,而物资却是及时,因为这些物资中有棉服,还有周虎臣特意给士兵定做的开指手套。北方大地太冷了,这种手套在作战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火铳手、骑兵和辅兵,这种非常保暖的手套将给他们在冰天雪地作战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在高有民口中,周虎臣得到了江南和北都的实际情况,北都很安定,迁都已经开始;而镇江的作坊在照常运转,一直在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一直在不停运送到北方;依照周虎臣的指令,镇江的新兵招募和训练减慢了,大局已定,已经不需要大量的士兵投入战场,镇江的新兵训练营轻松下来;而淮安的造船厂也没闲着,新式的大型战船正在建造中,明春就要下水。
林林总总的事情很多,但都比较放心,周虎臣本有些焦躁的心情平复许多。
天气越来越冷,山野一片枯黄,马上就要入冬,高有民带着周虎臣的回信启程南返了。
风怒嚎,如咆哮,随风而来的是横飞的雪粒子,还有那北方透骨的那种冷。高有民走后没几日,一个更大的寒流降临,江边的江水开始有了薄冰,落地的雪粒子在融化,不久,莽莽的群山、森林与大地陷入了一片白茫茫之中,今冬的第一场雪来了……

第355章大蓝

关外本就是贫穷的代名词,而关外之民也是野蛮与彪悍的代名词。
辛苦奔波了两个月的莫显成等人突然发现自己错了,关外根本不需要他用鲜血征服,关内的人大部分都错了,关外贫穷不假,但彪悍与野蛮不是想象中的样子。这一带聚集了众多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还有其它少数民族,这些百姓不是彪悍和野蛮,是生存的无奈。
关外太贫穷了,贫穷的让人膛目结舌。低矮的茅草屋中除了仅有的简单农具和简陋的自制家具,几乎一无所有,粮食更是少的可怜,百姓完全是靠天吃饭,那些开垦的土地产量极其有限。而为了活下去,这里的百姓几乎都是猎手,依靠打猎和采集野果、野菜维持艰难的生活。为了一口饱饭,这些百姓中的丁壮不介意为任何人卖命,民族无关紧要,国家同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
莫显成彻底明白了,建州人以前的强大是建立在贫穷之上的强大,生与死的选择造就了强悍的建州八旗。
“是不是感触很深?”刺骨的风中,周虎臣观望着白茫茫的冰面对莫显成问道:冰面上,士兵分成左右两队正在向对岸挺进。
“北方大地我知道如何治理了,但需要大帅的帮助。”莫显成捂着一个特制的皮毛暖脖,他的话有些闷声闷气。
周虎臣拍了拍胯下的战马:“什么都不会缺,商贾、粮食、农具、种子、生活用品,还有民众都会慢慢到来,有成叔在,我相信一个不一样的北方将会出现,而且…将来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着成叔。”
莫显成好像并不在意:“就是冷些罢了,只要迁民成功,这算什么?”
稍稍沉思,周虎臣继续他的话题:“成叔,这不是更冷的问题,而是更北之地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叫沙俄,他们比建奴还要强大,也更加野蛮和难缠,更加适应这样的寒冷气候。所以,这不仅是成叔的问题,也是小华的问题,是他儿子甚至孙子的问题,甚至几百年之后都是问题。将来的长期争斗无可避免,成叔要有所准备,让小华明年一定要赶到这里,让他随我们适应一下北方大地。”
周虎臣不知道那个北方的强大敌人是不是现在叫沙俄,但这敌人足够强大,因为地域和人口的问题,这样的战争很不好进行,他必须给莫显成一些思想准备,而小华也必须成为一个智慧型将领。因此,让他早点在自己的身边历练一下是一种必须。
“沙俄,没听说过,不过,这个沙俄竟然有这么强大,难道他们比我们的军队还要强不成?”莫显成有些不理解,因为自己的军队太强,强的莫显成有时如同做梦,能够强过自己这些军队的沙俄太难想象了。
“不会比我们强,无论人口和武器,还是战斗力,现在都不如我们,而且差得很多。可是…将来没有了战争,我军的战斗力会逐渐下降,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规律。而沙俄也会进步,会扩展领土,将来他们同样会掌握先进的火器,加上气候地形的适应,此消彼长,军队的战斗力会拉近,所以,不得不防。更北方的土地虽然是贫瘠的冰原,人口也极其稀少,但也是最好的缓冲区,因此,那里的土地决不能留给沙俄。”
莫显成沉默的频频点头,他不明白周虎臣怎么知道这些。更北方之地谁去过?周虎臣不可能去过,手下人没去过,难道是手下雇佣的本地向导有人去过?
“那片土地叫罗荒野,也叫西伯利亚,地域极其广阔,比我大明的整个领土面积还要大几倍,先古时代就属于我们华夏,是我们的故地,只是距离中原太过遥远,民族和人口问题使得控制不力,因此,成叔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不能放弃,即使朝廷不要也决不能放弃!”
先古时代属于不属于华夏周虎臣有些记忆模糊,但他知道元代、明代和清代对那里有统治权,至于统治了多大面积周虎臣也是一眼黑。但是,他必须要莫显成知道那片土地应该属于华夏,拿过来理所应当,不能便宜了老毛子,既然来了就要做,做成什么样要看莫显成和他的后代了。
实际上,17世纪,俄国从西方开始扩张,并吞了众多小国,扩张到了西伯利亚东部;而满族征服了蒙古本部,拥有了西伯利亚南部,建立了清朝。俄国和清朝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在西伯利亚冲突了。后来通过战争和《尼布楚条约》,划分了西伯利亚的势力范围。俄国一直向东扩张到西伯利亚最东端,甚至拥有了阿拉斯加,后因“消化”不了而卖给美国。之后,虽然日本想争夺西伯利亚,但西伯利亚一直稳稳地掌握在俄国手中。
而明朝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广大,不仅管辖了南起辽东都司北至外兴安岭广大地区,而且还管辖着外兴安岭以北至北极圈、北冰洋岸的雅库地区。如北山女真,北山即外兴安岭南支及外兴安岭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