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6部分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6部分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神容易送神难,个人造业个人担。袁绍既然邀请公孙瓒南下,就得好好招待这位贵客不是?

话说回来,刘备逃入冀州后,碰巧遇到公孙瓒南下的部队,便前往投靠。

公孙瓒看到这位可怜兮兮的小老弟,一面感到好笑,一面又很同情,但肯定也是十分高兴的,毕竟在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位老同学、老朋友,又有战斗经验,而且还活着,这样的概率实在不高。

应该说公孙瓒还是很够意思的,他把刘备留在自己的阵中,暂时给了他一个“别部司马”的位置,让他统领原有的部众,算是给了他一个能够勉强挡风遮雨的地方。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东汉的军队建制。

东汉的正规军队编制为五人一伍,二伍为什,五什为队,二队为屯,一屯约百人,屯以上则为曲,一曲人数约二百至五百人,曲以上则为部,设部校尉一人为主官,军司马一人为副官,一部约数千人,为最主要的战斗单位。

部以上便是军,由将军统率,一军通常有五部,但有时为机动起见,会设置五部以外具有独立编制的队伍,由“别部司马”这个军职负责统领。

东汉末年,天下类似刘备这种浪人部队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军阀们想不到什么正式的官职,就简单任一个别部司马,让他们继续统率自己的属下。也正因为此,这一职位大为泛滥,变成了民兵头子进入政府军一个最基本的称谓。

刘备见到公孙瓒,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个逃课、打鸟、泡妞的美好时光,他看着公孙大哥强大的胸肌(应该是强大的骑兵队),顿感安心了不少。

但眼下并非叙旧之时,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已越过青、冀两州边境,朝渤海郡滚滚而来,刘备想到那漫山遍野的兵势,不由得面露忧色。

公孙瓒看出他的忧心,用力拍了拍刘备的肩膀,豪迈地说:“老弟,不用怕,三十万黄巾军算个鸟,便是来三百万,也有大哥我挡着!”说完,提着惯用的两刃矛,跨上白马,朝刘备拍了拍自己的左胸,“为了帝国的荣耀!”

刘备倒是没那么强的信心,有气无力地拍了拍左胸:“为……为了帝国的荣耀。”

以上除白马与两刃矛为真实以外,其余皆为想象画面,请勿当真,也请勿模仿。

不过,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公孙瓒并没有说大话,他的确很能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入寇渤海,公孙瓒率领两万步骑混合编队,在东光县迎击,大破敌军,斩首三万余人,缴获车重数万辆。黄巾败军南逃渡河,公孙瓒强力追击,于河畔又杀死数万人,河水为赤,另生擒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数。

这是公孙瓒成名的一战,此战之后,他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威震河北,正式跃入列强之林。

至于小弟刘备,他在此战中应该没什么表现,否则《蜀书》上早就大书特书了。

不过公孙瓒并没有因为这场大胜而欣喜,此刻南方豫州传来他弟弟公孙越的死讯,是死在袁绍所派任的九江太守周昂的箭下。

此时已经回过味儿来的公孙瓒,本来便对自己被袁绍拿来当枪使十分不爽,这时又听闻亲兄弟被袁军所杀,新仇旧恨便一齐涌了上来。

眼下他的兵力、财力与名气都在狂飙阶段,当然要一鼓作气铲除万恶的袁绍。于是公孙瓒随即整顿大队,进军冀州中部的盘河,宣布袁绍十宗罪,正式向袁绍宣战。

他同时还任命下属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一副要把袁绍吃干抹净不留骨头的架势。

慑于公孙瓒大破黄巾的威势,当时冀州大部分的州郡都向这位白马将军投降,搞得袁绍只能被挤在冀南邺城一带,与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曹操互相依偎取暖。

公孙瓒乘势南下,大军直压到冀州南方广宗一带,耀武扬威。袁绍实在忍无可忍,出兵挑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河北两大势力决战于广宗东面的界桥。

历史告诉我们,暴发户再怎么有钱有势,他也是暴发户,与有着深厚底蕴与实力的世家大族相比,就是不行。这一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暴发户公孙瓒率领万余骑进攻老牌世家袁绍,结果被其部将麴义所设的强弩阵给击溃,损伤千余,而公孙瓒派任的冀州刺史严纲也在本战中阵亡。

界桥之战使得河北争霸情势逆转,那些墙头草们(之前投降的郡国太守)又重新投回袁绍的怀抱,公孙瓒被迫撤回幽州的蓟县老巢。

不过公孙瓒的整体实力并未受到严重打击。初平三年没过多久,公孙家、袁家两军又在幽、冀交界处的巨马水一带再战了一场。这回该轮到幽州铁骑们喝彩了,袁家军惨败,战死达七八千人。

公孙瓒再次南下,取得冀北部分郡县,同时另辟东线战场,由田楷率军进入青州,而之前在平原与北海都待过一些时日的刘备,很自然便成了青州远征军的成员。

却说刘备,在这阵子公孙瓒与袁绍的往来征战中,并未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只能在后方搞搞后勤、土木建设之类的事。不过刘备倒也没闲着,他很认真地四处串门子,交朋友,为自己充实人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期间,刘备先后吸收了两个在历史上都留下名字的角色,一个成为他之后创业的重要伙伴,另一个却因命运的无常而分道扬镳。

伙伴叫赵云,无缘的叫田豫。

赵云,字子龙,常山国真定县人,身长八尺,雄壮威武,相貌堂堂。常山当时在公孙瓒治下,赵云率部众前来投奔。刘备对这位英气逼人的年轻人相当欣赏,便施展过人的亲和力向赵云套起近乎,后来刘备被公孙瓒指派为青州远征军副手时,也就顺便将赵云给带上了,让他主管骑兵。

不过,之后赵云因为兄长过世而暂时退出了刘备小集团。临别时刘备还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赵云只好说些“终不背德”之类的场面话,哄哄这位感情充沛的主子。

至于田豫,列位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但不熟悉并不等于不重要,他后来成为曹魏的北疆重臣,对于平定鲜卑、乌丸都颇有战功,官至并州刺史、卫尉。

镜头转回到刘备。

公孙瓒派田楷、刘备进军青州,经过初平三年一整年与袁绍军的奋战,大致上控制了平原国到齐国一带的地域。公孙瓒相当够意思,先让刘备当了一阵子平原县令,等他打了几场仗,积累了一些功劳后,马上将他升为平原相。

相信刘备收到任命书时一定感动得要哭,自涿郡起兵以来七年,历经无数生死交关、存亡荣辱,当官弃官数次,率领一众弟兄手刃黄巾贼子无数,终于老天开眼,让他踏上了这个“二千石”的位置。虽然这只是公孙瓒私署的官职,但无论如何,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端得上台面的名头了。

从今以后,细数天下群雄,也该有他刘玄德这一号了,他终于可以和其他的方镇平起平坐。

当然,刘备也没忘记辛苦跟随自己的弟兄。刚升为平原相,便马上任命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平原国下的部队。

刘备在平原国待了大约一年(初平三年到初平四年),这期间发生了两件相当有趣的事,可以用来观察刘备早年的发展。

诸侯之道

约莫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后,有一天,平原城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名武官,生得高大英挺,猿臂虎身,颔下一缕黑直长须结辫扎在脑后,气度不凡。他乘马带甲,身上背着弓箭,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只见他来到门前,对城上守兵大声道:“东莱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特来向刘府君求援!”

刘备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太史慈何许人也,但一定知道孔融,所以他立刻下令召见,太史慈也不多废话,便将事由娓娓道来。

原来又是黄巾军惹的祸。

却说黄巾军在冀、兖二州被官军击败后,只能回流至青州,在管亥的率领下,再度入寇北海,北海相孔融亲自领兵出剿无效,反被敌军围困于都昌县,至今已有十余日,情况甚是危急。太史慈本来不是孔融属下,只因孔融常常资助他家,这才犯险孤身进入围城,自愿为孔融讨救兵。

太史慈对刘备道:“我,太史慈,东莱鄙人,和孔北海非亲非故,非朋非党,只是为了道义,甘愿为他分灾共难。现在管亥为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府君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大人才特别派我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来向府君您求援,现在孔大人在围城中引颈盼望,北海一地存亡,就看您的一句话了。”

刘备听完太史慈这番正气凛然的言辞,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说出了他自“乘华盖”以来第二句历史上有记载的话:“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人啊!”

刘备毕竟是当大哥的,废话少说,当下便调精兵三千,由太史慈率领回北海平乱。黄巾军见有援军到来,立刻便撤了,北海之围遂解。

读到这里,列位大概会觉得刘备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似乎缺少诚意,既然要救就应该亲自领兵去救,怎么会出兵不出面呢?这似乎有悖他做人的原则。

这倒是冤枉了刘备,汉朝当时有“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的规矩,刘备既然身为平原相,便不能率军离开平原境。虽然这规矩后来被一破再破,但至少目前为止,刘备应该还是放在心上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刘备对太史慈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

第一,他当时还是个名声不显的小角色,因此对于孔融会找他求援感到无比惊讶。

第二,他出兵的理由似乎并不是为了救国讨贼,也不是太史慈所说的仁义道德。他之所以出兵完全是因为孔融这个大人物瞧得起他,给足了他面子。在受宠若惊之下,他便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以上两条意味着,此刻的刘备急欲成名,很需要面子,需要到他可以忘记一些更加切身的利害,而挥霍手上寥寥无几的筹码。

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出兵救孔融是“义举”,此举肯定为他的名声加分不少。

说到孔融,在当时士大夫界中,类似于现如今歌坛中的周杰伦、影坛中的周润发,属于天王级的人物。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在那个以经学为尊的年代,这可比什么“皇室血统”、“帝王之胄”要牛得多了。

而且他本身又有才华、善议论,很快就坐上当代名士第一把交椅,凡是与他结交或是受他称赞的人,身价都会翻着跟头往上涨,因此刘备这一救,立刻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痞,提升到了“天下英豪”的等级,这对刘备之后的事业有着很大帮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当时刘备所身处的客观环境来看,借兵之举是否真的无可非议,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事件来分析。

第二件事发生在刘备担任平原相不久之后。

平原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因为看刘备不爽,便找刺客去刺杀他。刘备当时凡是有客人造访,必定招待客人同席而坐,同桌而食,完全不分贵贱。那位刺客先生便是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造访刘备,而刘备并无丝毫察觉,同样热情款待,结果那位刺客被刘备所感动,不忍动手而离去。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有趣的结论,为刘备生涯的第一部分做个总结。

先说最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最有趣的。

那位主使刺杀刘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