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第15部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15部分

小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字。而且我认为,也是导致曹雪芹在删去了第十三回的四、五葉文字以后,又到第八回末尾,打了一个补丁的一个起因,就是王熙凤在夜里面梦见秦可卿临死了给她托梦。那么秦可卿向王熙凤托梦,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她这个托梦也是非同小可。托梦的内容很丰富,首先是理论指导,她完全是居高临下,她哪里是什么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哪是宦囊羞涩,没见过大世面的小官吏家里养大的一个女儿啊?她居高临下地指导王熙凤,首先是从理论上进行指导。她说了:“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她就进行理论指导,她告诉王熙凤,我死了以后,你们贾府应该怎么办。你说,她多厉害!然后她就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案。她都给你想好了,她托付给王熙凤,她辈分比王熙凤低,但是她口气极大。
  她提供的方案的大意就是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垮掉,赶紧在祖坟旁边多置一些地亩,族中人轮流来管理地租。地租用来干嘛呢?一个把宗族的祠堂设在那儿,这样就可以世代香火不绝。另外,可以把家塾设在那儿,这样以后不管怎么样,家里的这些遗族子弟还可以通过读书、科举去谋求一个发展。她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案。这如果不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出身于一个非常高贵的家族的这样一个女性,她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的。她如果是一个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只是从小在秦业家里面长大,她哪儿来的社会政治经验?她不可能有。就说明秦可卿她的出身是高于贾府的。她不但提供理论,提供实践方案,她还能够预言祸福哩!你说,她厉害不厉害?这真是很符合“警幻仙姑”的妹妹的这个身份。她知道贾家在她死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首先她预言一件好事,她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指的是什么呀?在第十六回,我们就知道了,就是贾元春晋封为皇妃。后来就有了“皇妃省亲”的故事。她预言,贾元春的地位会有所提升。
  但是她也很坦率地向王熙凤预言了贾家的祸。她最后念了两句话,她说,你要记清楚,这两句话惊心动魄!哪两句话呢?叫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它大意就是说,在三个春天过去之后,所有的府里面的这些美好的事物,特别是这些女性就都会悲惨地陨落,贾府的人们就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各人自己找出路去,这是一个精惊心动魄的预言。如果秦可卿的出身非常地寒微,她不可能说出这些话来,只能解释她是一个出身高于贾府的人,只能做这样的解释。
  在秦可卿死后丧事里面,有一些细节能够映证我这样一个判断。比如说,她所用的棺木,用的什么棺木呢?用的是薛蟠家里面存下来的木料,这个木料当时还没有做成棺木,叫做潢海铁网山上出产的一种樯木。这个木料原来是谁定的货呀?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定的货。义忠亲王这个符码倒还罢了,当然级别就很高了,但是他又是老千岁!什么叫做千岁?万岁之下只有一个千岁,也就是说,在万岁没有了以后,将升格为万岁的那个人才叫千岁,是不是啊?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曹雪芹使用的语言非常地精到,他叫做“坏了事”。为什么这个人后来没把这个棺木拿去做棺材呢?这个人后来“坏了事”。“坏了事”这个含义既含混又清晰。含混在哪里呢?就是如果你不懂清朝政治的话,你就会觉得糊里糊涂,是不是死掉了呀?不是。为什么它很准确呢?如果他死了,就说他死了,不就结了吗?但是它又很准确地传递一个信息,他没说这个人死,跟棺木的关系,是他死了就没用,他死了不更该用吗?是不是?他是“坏了事”,他就没有用。
  总而言之,这个樯木是这样的人物才能使用的,所以当时薛蟠一说,家里还存有这样一个东西,贾珍立刻就要用,贾政还劝了一句,贾政他的政治上比较清醒,觉得这不好乱用,“非常人可享”。但是贾珍一意孤行,很快就把樯木拿来了,就开始把它锯开了,涂漆,就做棺材了。那么秦可卿死了以后,就理直气壮地,甚至叫做“名正言顺”地睡进了本来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所留的珍贵木料——樯木制成的棺材里面。你说,秦可卿她应该是什么样的出身?
  我举那么多的例子到这儿,如果还不能说服你的话,那我觉得我也不灰心,我们还可以往下讨论,咱们再讨论。比如说,她的丧事当中还有一些细节。她是宁国府的一个重孙媳妇,贾蓉连爵位都没有,只是一个黉门生,临时捐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也很低,叫“龙禁尉”,就是皇宫里面的卫兵,当然这对平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头衔了。但是和真正的贵族府第里面那些头衔而比的话,微不足道。这么一个人死了,何至于惊动皇帝,惊动皇宫呢?书里面写得很怪,忽然就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大家知道,曹雪芹给一个人物取名字,都是无意随手,可是又都或通过谐音,或通过拆字法,有所寓意。很多红学家指出,“戴权”,它的谐音就是大权,就是宫里面太监的总管,大太监,权力最大的一个太监。大明宫的掌权的太监,他原来就已经表示过对秦可卿死去的礼仪了。但这一天,他还要“乘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他都不派小太监来。如果没有皇帝的批准,他能来吗?就说,大太监他胆大妄为,皇帝不批准,他也来,但他也不能够乘了大轿打伞鸣锣呀?打伞倒也罢了,你可能比较娇气,遮太阳;你鸣锣干什么呀?不生怕人不知道吗?一路鸣锣而来,什么气派啊?如果要是贾敬死了他来,好像还不太稀奇;贾珍死了,他来也不稀奇。当然,也应该稀奇——不过退一万步,我们会表示不惊讶、不稀奇,贾珍他有爵位,他是三品威烈将军,是不是啊?不是贾珍死了,甚至也不是贾蓉死了,是贾蓉的媳妇死了。在贾府而言,是一个重孙媳妇。可是大明宫的掌宫的大太监戴权要亲来上祭,这怎么回事?这如果不是因为秦可卿的出身特别高贵,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怪现象的。
  说到这儿,秦可卿的真实出身,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生活原型已经呼之欲出了,是不是啊?眼看就要水落石出了。但是请你保留一点耐心,事情也不那么简单,我将在下一讲里面,进一步地去告诉你,秦可卿的真实的出身是什么?她的生活原型究竟是谁。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再见。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
  刘心武的揭秘秦可卿之旅开始进入关键环节,既然秦可卿来自宫中,那么在康雍乾三朝庞大的皇族中究竟谁是秦可卿的原型呢?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子女众多,十分兴旺。因此,要从这众多的皇族中寻找秦可卿的原型确实十分困难。那么,刘心武究竟会从哪里入手来揭开这个谜团呢?
  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不只让康熙大为恼火,也直接影响到了康熙朝的时局动荡。究竟是谁如此大胆,在偷窥康熙皇帝的行动?他究竟是什么目的要这么做?
  太子胤礽在父皇康熙的精心培养下逐渐成长,一个父慈子孝、乐享天伦的故事在红墙绿瓦的皇宫里演绎着,而太子最终继承父业、登基大宝似乎也是指日可待了。然而,事情却远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父子开始出现了裂痕。那么,一个是慈爱无边、英武一世的父皇,一个是意气风发、文武全才的太子,两个人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呢?太子胤礽还能如愿以偿地继承皇位吗?
  太子被废掉,这是皇朝上下都没有预料到的大事件,而事件的主人公太子胤礽的种种举动也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他为什么会做出那样一些不合常理的举动?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他被废之后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在上一讲的末尾,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秦可卿的出身不但未必寒微,她甚至于还高于贾府。高于贾府,你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因此我们就应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里面去寻觅一下她的踪影,看有没有秦可卿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
  这三朝经历的时间也很久,皇族的成员也很多,特别像康熙,他生殖力特别强,他一生生了35个王子、20个公主,光是他的子女就这么多;雍正的生殖能力也比较强;乾隆只比康熙生的子女稍微少一点而已,也挺多。所以我们寻觅,说老实话,如果要是一个一个来说的话,那就太费时间,而且办法也很笨,那我们怎么办呢?于是我忽然想到我们可以从康熙四十七年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从这儿说起,顺着这个,往下摸一摸,看能不能有没有什么线索?
  清朝,他们是马上得天下,就是八旗兵他们骑着马,拿着兵器,拿着弓箭,这样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所以说,清朝的头几个皇帝都特别重视保持这样一个传统,既然马上得了天下,那就应该马上治天下。当然,统一中国以后,基本平定以后,要重点地实行文治,但是武治、武备也不能松懈。尤其是在康熙朝,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保持满洲八旗的军事的实力,他觉得满族的骑射的这种传统不能丢,他亲自带头,每年都要率领王子、王公大臣以及浩荡的队伍去打猎,通过打猎来进行军事训练。因为一场围猎也等于是一次军事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能够锻炼每个人的骑射的能力。那个时候,每年重点是在秋天,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木兰秋狝”,木兰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围场,叫木兰围场,那个地方让它的植被自然生长,然后里面有很多的野兽自由活动,每年秋天的时候,皇帝就会率领浩荡的队伍到那儿围猎,这个地点大约在现在的辽宁省境内,那个地方有一个木兰围场,每年秋天要到那个地方去打猎。后来,康熙就由于更重视打猎,就提出来一年还要两次去围猎,有时候春天也去。在这个打猎过程当中,我刚才说了木兰围场的地点,在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一天到达,当然当中就要不断地宿营,宿营就要住帐篷,到了木兰围场也住帐篷,皇上住的帐篷就叫做帐殿,也是很尊贵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去打猎的时候,最多的时候往往达到一万五六千人,非常浩荡的队伍。驻扎的时候是很大的一个营盘,皇帝住的那个帐篷在最当中,应该是黄颜色的,用皇帝特许的一种颜色制作的布匹,做的一个大帐篷,在最当中;外面就是保卫他的一些帐篷,当中皇帝以及他最亲近的随从所住的营区就叫做皇城,周围包围他,包围他的目的不是去对他不利,而是为了保卫他,但是从形式上来说是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叫网城;然后构成一个内营盘,叫内城;内营盘之外还有外城,外城营帐就更多了,整个营盘是内圆外方的形制,非常壮观。一路上,他们可能会宿营几次,到达以后就进一步拉营扎寨,可能那个营盘就更加地宏伟,设施也更加周备。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就不断去打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