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海风云录 >

第112部分

南海风云录-第112部分

小说: 南海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重巡上搭载的侦察机由于是从空军飞机改装而来,所以涂装还是浅灰色,而这种色彩在天空中,非常不容易被下面的人发现,而海军鱼雷攻击机由于涂装了海蓝色的颜色,虽然看起来漂亮了许多,但是却相对容易的被下方的人在很远处发现,尤其是在晴朗的天气中。

听过了很多位官兵的建议之后,刘芾不禁感概到,不管科研技术人员多么的富有创造力,有些东西还得靠实际接触的第一线人员经过长期总结,才能发现。对于这些可行性建议,刘芾都让陪同的内务部安保人员详细的记录下来,猪呢比交给海军研究所去做进一步分析处理,并且,刘芾让贝文斯中校代表自己,向海军部为这几位官兵请功,并且要求海军部对这几位官兵给与与之提出的建议相符的奖励。

就在刘芾在飞机母舰上东窜西钻的时候,“增长号”飞机母舰在6艘驱逐舰的陪同下,已经缓缓的驶出了基隆军港,沿着台湾东南部海域,向着位于安南省南部的金兰湾驶去。

从基隆到金兰湾总共不到1000海里,由于不是战时,母舰编队只用20节的巡航速度行驶,大概两天就可以抵达目的地。鉴于飞机母舰上搭载着联邦总统,可就苦了这些舰船操作人员和航空联队的飞行员和地勤们,为了向总统展示一下飞机母舰的性能和飞机的威力,在这两天时间里,母舰编队一边向金兰湾赶路,一边举行了3次演习活动,一次是白天的紧急起飞外加鱼雷机编队攻击演习,一次是整个编队在高速机动中的反潜演习,最后还借着海面上下起了雨,搞了一次恶劣天气中鱼雷机起降的演习。

虽然是演习,但是从母舰编队到飞机的起降,都是按照战时的标准执行的,所以刘芾看得很是过瘾,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甲板上20多架鱼雷攻击机一起发动起来,等待着依次进入跑道起飞。那轰鸣的发动机和螺旋桨切割气流的声音,仿佛能让人进入一种非常亢奋的境界,如果不是内务部的安保人员死活拉着刘芾不放手,这位联邦总统肯定会登上一架双座侦察机,去跟着鱼雷攻击机编队飞一圈。

在经过内务部安保人员的提醒之后,内文斯舰长也不敢再诱惑这位总统去看啥演习了,只能带着刘芾再继续参观母舰上的一些特殊设施。在天王级飞机母舰上,联邦的诸多领先科技都得以体现,比如说雷达和电子管和机械并存的模拟计算机。

说起雷达,很多人就会想到电影中那种在屏幕上清楚的显示对方位置、行动方向、速度、体积大小甚至大致轮廓的先进仪器,不过,这个时期的雷达还没有那么全面,它只是一个利用固定的天线,在固定的间隔上,向四周发射射频脉冲,并把接受到的回波放大,在示波器的crt上显示出来,供雷达操作员识别目标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简单电子仪器。

说是简单,但是这个玩意联邦政府的研究所从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一直到了现在,才算可以勉强投入实用。由于当代科技的相对落后,虽然联邦研究所利用同刘芾一起穿越过来的渔船上的诸多电子设备,很快就仿制出来了电子管,但是很多材料和设备都需要从头开始研制,很是费工费时。其实雷达的样品很早就出现在了研究所的秘密工厂中,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crt显示器来显示经过放大的回波图像,使得这种高科技的雷达成为了一个只能靠耳朵听的摆设。

随着crt显示器的技术不断完善,在2年前,雷达这个被封存了好几年的先进设备得以焕发青春,在经过多次改进和调试之后,减小了体积、降低了电耗和发热量、增加了分辨率和探测距离,终于成为了一件能够实用的高科技装备。

光有了雷达还不成,它传回来的实时数据量太多庞大,光靠人脑人手去计算,永远都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值,于是,另一种研究了多年的设备又被请出了研究所,经过改进,成为了雷达的得力助手,那就是计算机。

其实计算机这个东西,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不是我们后世中见到的电子计算机,而是手摇的机械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利用穿孔卡来存储数据,在19世纪末就已经把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位。在20世纪初,这种计算机被广泛的用于金融、预算、人口普查等方面,成功的解决了人脑人手运算速度过慢的问题。

 第十八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

而最为显着的例子,就是这个时期的军舰上,都普遍安装了机械计算机,军舰上的火控官通过光学瞄准镜来获得敌舰的航速、相对距离、目标大小和提前量等参数,然后手动输入机械计算机,再由计算机算出设计射击诸元,用有线电话通知炮手,按照这些射击诸元进行瞄准射击。

在这种机械计算机的基础之上,联邦研究所加上了大量的电子管和继电器代替了部分机械装置,利用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发明的二进制代数学算法,把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并且实现了部分自动输入数据。

不过由于加入了大量的电子管和继电器,使得这种半电子半机械式的计算机体积变得有点大,且耗电量和发热量也比较高,不合适安装在小型舰艇上使用,只能装在像重巡和飞机母舰这种具有大空间的舰艇上。

有了这种半电子计算机配合雷达系统,天王级飞机母舰可以在60公里之外发现大型水面舰艇,在10公里之外发现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在2000米外发现露出水面1米的潜艇潜望镜和通气管。

这种雷达系统虽然很好用,但是由于电子管、磁控管的寿命和散热问题,现在这种型号为“灯塔-1”型的舰载雷达,连续开机能力只有3小时,而且故障率还比较高,所以飞机航母编队主要的侦查任务还是靠舰载侦察机和编队中的远洋潜艇来完成,只有在战时或者天气恶劣无法起飞侦察机时,才会间隔10分钟,让舰载雷达开机1小时,临时充当舰队的眼睛。

说起潜艇,这种水下杀手一直是联邦的镇国之宝,从当初的阻日三次伏击战,到后来的攻击6国联合舰队,联邦的潜艇都是无往不利的杀手锏,虽然在一战中,英国和德国也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潜艇作为攻击手段,但是在现今世界中,轮潜艇技术,还是南海联邦遥遥领先。

联邦潜艇的研制从早期的“大黄鱼级”到后期的“金枪鱼级”再到目前正在服役的“鲨鱼级”潜艇,已经经历3个级别,十几个型号。目前,联邦海军的潜艇部队中,“大黄鱼级”和“金枪鱼级”潜艇都已经全部退役并封存了,只有少量的这两种级别的潜艇还活跃在几个潜艇学校中,作为一种教练设备而存在,或者被改装成不同种类的科研潜艇,供各类研究所作为海洋、地质、勘测之用。

由于潜艇一直作为联邦政府的镇国之宝存在,所以刘芾一直没有答应向国外出售过任何一艘联邦潜艇或者潜艇的相关技术,哪怕在一战开始之后,也没有趁着交战双方打红了眼的机会去高价出售潜艇。因为刘芾清楚的知道,山寨这种技术活,不仅后世的中国人擅长,那些欧洲人依靠着强大的科技实力,一旦山寨起来,一点都不比后世的中国人逊色。

而且他们的研发能力和研究钻研的习惯,还要比中国人强,这些潜艇一旦落入了欧美国家手中,那些设计思路、特种工艺、材料成分、特殊装备等技术,将会很快被各国研究吃透,没准还能举一反三的发明出更先进、更合理的技术来。

到那时,联邦的潜艇就会全面失去技术优势,而转入了数量上的劣势。像联邦这种由很多岛屿组成的国家,一旦海军没了优势,而且又是个刚刚撅起不久的亚洲国家,那些取得了海上优势的欧美列强,就会很快的把利爪伸向联邦这块大肥肉,分而食之。

所以,从“大黄鱼级”潜艇开始,每一艘退役的潜艇都被封存,然后就是按比例的拆解、回炉,只留下一定数量的潜艇,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转为服役状态,以补充现役潜艇数量上的不足。

现今,在联邦海军中服役的是“鲨鱼级”潜艇,数量大概在180艘左右,共分成了3个潜艇大队,分驻在台湾、安南和棉兰老岛等地,随着东印度群岛加入了联邦版图,这3个潜艇大队的潜艇数量已稍显不足,于是,第四代联邦潜艇“虎鲸级”就开始由设计图纸,走上了船台。

“虎鲸级”潜艇是联邦的第四代潜艇,在1913年基本研制成功,但是由于在当时的世界海军装备情况下,“鲨鱼级”潜艇已经足以击沉各国的任何一艘主力舰船,所以,“虎鲸级”潜艇并没有被批准生产,而是由海军研究所继续完善设计。

经过了近5年的后期完善,“虎鲸级”潜艇已经与刚设计完成的时候面目全非了,不仅增加了很多新的装备,还更改了外形和一些更先进的制造材料。

现在的“虎鲸级”潜艇分成了2种型号:攻击潜艇和反潜艇。所为攻击潜艇,就是指设计思路,是以水面船只为进攻目标的潜艇,它的级别定为“逆戟鲸级”;而反潜艇是联邦研究所为了对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潜艇和潜艇之间战斗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以敌方潜艇为进攻目标的潜艇,它的级别定为“虎鲸级”。

“逆戟鲸级”潜艇标准排水量为1600吨,满载排水量1990吨,艇长78米,宽8米,水面吃水深度5。6米,双壳体结构。由2台8缸柴油机和2台电动马达联合双轴推进,水面提供5400马力,最高航速17节,10节航速巡航可行驶11000海里,水下提供50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巡航能力480海里;由于采用了全新的二次放电电池组,“逆戟鲸级”潜艇可以连续在水下依靠电池慢速行驶40多个小时而不用上浮,大大增加了其威胁性。

为了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和潜伏能力,“逆戟鲸级”攻击潜艇上还装备了2台静音电动马达,可以依靠电池为潜艇提供300马力的动力,并推动潜艇以7节的速度在水下航行;这种静音电动马达采用了新材料和新的转子模式,发动起来后噪音和震动非常小,可以让潜艇隐藏在海水的背景噪声中,很难被简单的声呐设备发现。

“逆戟鲸级”攻击潜艇装备了6具533mm鱼雷发射管,备弹24枚或40枚水雷,由于安装了联邦新研制的液压辅助装填系统,“逆戟鲸级”攻击潜艇可以在20分钟内发射出18枚鱼雷;由于“逆戟鲸级”的船体很大,海军研究所特意在潜艇的前甲板上为潜艇增加了一门37mm的速射炮,再加上艇楼上的1挺19mm双联防空重机枪,“逆戟鲸级”攻击潜艇的水面攻击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这款攻击潜艇标准配备55名艇员,设计下潜深度150米,极限下潜深度大于300米。

 第十九章 金兰湾

相比“逆戟鲸级”攻击潜艇的庞大身材,“虎鲸级”反潜艇的身材就苗条了许多。作为第一款专门以敌方潜艇为攻击目标的潜艇,“虎鲸级”反潜艇的艇长只有45米,排水量也比“逆戟鲸级”少了一半,只有800多吨;不过,作为一款专门攻击敌方潜艇的潜艇,“虎鲸级”拥有一颗动力澎湃的心脏,3台6缸柴油机和3台电动马达,推动着3轴和3桨,可以让“虎鲸级”反潜艇在水面跑出20节,或在水下跑出23节的高速,而巡航能力也接近“鲨鱼级”,以方便跟随飞机母舰编队进行远航。在这3台电动马达中,也有一台是静音电动马达,在跟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