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

第36部分

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第36部分

小说: 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轻人坚持说:“你看起来并不太好。你气色不对。你脸上黄黄的。”    
    诸葛方开车离开了那个加油站,车还没开到另一交叉道时,他停下车来看看镜子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忧心忡忡的诸葛方回到家中,还是继续寻找脸黄的原因。他想:我的肝可能有问题,我可能病了自己还不知道。为此他感到更加焦虑了。    
    因为精通医术的爸爸不在家,诸葛方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医学手册,看该怎样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气读了许多内容,还不满足,又继续读了下去。    
    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乱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呆痴痴地坐了好几分钟。    
    后来,诸葛方很想知道自己还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外,自己身上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紧张,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诸葛方想:“医学院的学生们用不着去医院实习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各种病例都齐备的医院,他们只要对我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了。”    
    诸葛方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一开始他怀疑自己连脉搏也没有了!后来才突然发现,一分钟跳140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万分恐惧……    
    诸葛方现在不能再等了。他赶紧给爸爸打电话,叫他赶紧回家。    
    诸葛亮一进家门,诸葛方就迫不及待地说:    
    “爸爸,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没有什么病,我的命不会长了!我只是没有害膝盖积水症。”    
    诸葛亮给儿子号了号脉,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些什么就递给了他。诸葛方顾不上看处方,就塞进口袋,立刻去取药。赶到药店,他匆匆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了一眼,就笑着退给他说:“这是药店,不是饭店。”    
    诸葛方很惊奇地望了药剂师一眼,拿回处方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    
    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时一次。    
    20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回家再次路过那个加油站时,诸葛方找出了问题之所在:他们把加油站喷上病黄色的油漆,每个到那里去的人都变成了黄脸的鬼样子。    
    事后,诸葛亮告诉儿子:“别被内心的恐惧吓倒。但是也要注意健康。”


第十课 维护健康重身体警惕“亚健康状态”

    诸葛亮知道,儿子正当年轻,让他注意身体健康,他很难听进去,所以觉得有必要多说几句。于是,他讲起了自身的教训:“我进西蜀之后,行阵之间,往往坐四轮车。别忘了,那时,我不过40来岁,就坐起四轮车了,这并非是由于他的特癖,而是因为我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所致。在川北陕南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山路崎岖,栈道险恶,车不方轨,如果不是行动不便,我怎么可能愿常坐四轮车那鬼玩意儿呢?!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于是,寝不安席,夙夜忧叹,事必躬亲。最后,落下了一身病,而且根据我多年的医学经验,我估计自己很难活过60岁,这你不能不引以为戒!”    
    显然,诸葛亮的话打动了儿子,诸葛方知道爸爸一身是病。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离疾病究竟有多远,怎样做才能更健康。    
    诸葛亮解释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感到自己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倦怠乏力。如下班回家后,第一反应是往沙发上一坐或床上一躺,就懒得动。”    
    “最近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恐惧、抑郁。”    
    “我这几天睡眠不好,晚上难以入睡,早晨又恋床。”    
    “我常感头痛、头昏、耳鸣、健忘、浑身酸紧,好出虚汗。”    
    “我没有胃口,觉得饭菜不香,整天没有饥饿感。”    
    “我常感到颈部、四肢酸痛麻木。”    
    “不该急的事,我也往往忙得不知所措。工作无序、生活无章。”    
    ……    
    这样抱怨的人怎么了?是病了吗?不像!没有病?也不像!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生病的状态就算健康。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和“病人”。但是,诸葛亮发现,生活中还有一种即非病人又非健康人,他们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第三种状态表现为:自感不适,经常有病缠身,但却又查不出病来,试着治疗又总不对症,越治越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的人口中有近半数处于第三种状态。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走廊徘徊的“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相当长的岁月。    
    自各种抗生素、疫苗等研制成功与应用以来,现今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方,而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尤与心身疾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溃疡病、肿瘤、心律不齐等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这些状态的早期往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游移状态,现今的检测仪及实验检查尚未能检测出明显的阳性结果或处于临界水平,有的人仅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适感,有时俨然是“健康”状态,照常上班与生活,仅略有点疲惫而已。如一些满面红光、体力充沛的壮硕之人,尽管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但一检查却可能糖耐量有些异常,这些人若不节制饮食、不加强运动、不防止肥胖、朝夕酒筵之间,无需多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诸葛亮告诉儿子,对“亚健康状态”这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疾病、非疾病的状态,要熟识它的成因,知道它五花八门的外在表现,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预防它,增强健康意识。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性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乏力、气短、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听了诸葛亮的介绍,诸葛方认真地想了想,说:“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亚健康状态,保持身体的健康呢?”    
    诸葛亮说:“保持身体的健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是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将具体给你讲讲。”


第十课 维护健康重身体奠定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诸葛亮讲道,每个人都渴望健康长寿,但许多人的身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体质衰弱或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认真追究一下原因,主要在于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摧残”,做着各种有害于健康的事情。    
    越早奠定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养成健康的习惯,以后获益就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避免中年体衰,而且到老都能身体健康。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健身的习惯,如良好的饮食、运动和放松的习惯。我们越多向青少年灌输有关健康生活的知识,国人的体质将会越健康,可以减少对昂贵的医疗服务的依赖。要记住:导致过早死亡和丧失工作能力并浪费大量保健经费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尽早在年轻时采取预防措施,这些病完全可以避免。    
    ①戒除不良的嗜好。如酗酒,嗜烟(大量吸烟)、嗜赌(赌徒)。有人说得好,在危害健康的诸因素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不良嗜好所起的作用持久而普遍。    
    ②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本人的卫生习惯差,病从口入,易得胃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暴饮暴食者易患胃病、消化不良以及易于致命的急性胰腺炎。爱吃高脂及高盐食者,最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就会经常或反复出现。    
    ③不要滥用药物。有关专家指出,当前药害已成为仅次于烟害和酒害的第三大“公害”    
    。全世界每年死于药害者不下几十万人。为此,欲求健康长寿,必须停止滥用药物,包括滥用补养药品。补药用之不当,也会伤人。    
    ④不能劳累过度或生活懒散。有的优秀中年知识分子早逝,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脑力劳动强度过大和生活无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生活无规律者能长寿。而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恰恰是长寿者共有的特点。    
    过度劳累对身体有害大家很容易理解,生活懒散对身体有害的问题就往往被人们忽视。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的一项研究发现,外出工作的妇女比家庭妇女患病率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差。美国曾作过一个调查,失业率每增加1%,死亡率增加2%。这些都说明:工作有益于健康。研究表明,当人们百无聊赖时,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孤单。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钟爱事业并有成就的人,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排除了人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工作使人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人们能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得到友谊和温暖,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时失去了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而容易染上疾病。    
    成功的业绩带来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让你感到生活的充实,心理的满足,可见,你在工作中越勤奋,越成功,心情也就越舒畅,身体也就越好。    
    ⑤讲究心理卫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地位。比如,强烈的焦虑,长期持续紧张、愤怒和压抑等,常常心身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诱发因素,并能使病情加重。又如长期或强烈的劣性精神刺激所引起的恶劣心境(忧虑、哀愁、恐怖等)还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患癌症。    
    ⑥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不同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除受制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    
    科学证明,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适宜负荷运动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良好的刺激,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有利于青年人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延缓有机体适应能力的降低,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所发生的退行性变化,使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延年益寿。    
    对于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们说,过劳、过逸都不好,要劳逸结合,张则驰之,逸则劳之。    
    医学家指出,工作学习时间太长,致使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是促成高血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