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空明传烽录 >

第67部分

空明传烽录-第67部分

小说: 空明传烽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自肃一连昏迷了两天,到第三天上才醒了过来。桓震听说,便亲去看他。宁远兵变之后他可是自杀了的,不能不善加防范。毕自肃见桓震进来,长叹一声,垂首道:“毕某无颜见天下人。”桓震默然无语,心想整个大明天下处处如此,你一个巡抚,又能怎样?劝慰一番,也不管他听进去与否,令士兵好生照料,实际却是怕他自寻短见。
  算算日子,袁崇焕差不多也该到了,他派出游骑,每日向关内方向打探,果然八月七日这天,袁崇焕单骑驰至宁远城下,听得桓震在城外扎营,郭广初毕自肃也在营中,便先来见三人。
  他对于桓震处理的方式很是满意,至少将毕自肃平安救了出来,乱兵也暂时得到安抚,不致出现大的变乱。当下几人一同商议下一步要如何办法。袁崇焕道:“明日崇焕当单人独骑,往说哗变士兵,敦促他们返回营伍。”桓震知道凭他的威望,做到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以后又怎么办?躬身道:“督帅胆略过人,卑职敬佩不已。可是督师是否想过,宁远士兵究竟因何哗变?”
  不待袁崇焕回答,又道:“督帅亲身入营,必定能平息事端,然而兵变是因欠饷而起,户部一日不肯补饷,今日平服而明日复叛,锦州蓟镇都是一般,到那时候,难道能指望处处皆有袁督师么?”
  他这几句话虽然说得尖锐,袁崇焕心里却明白很是有理。他自己在出京之前,也曾经同皇帝再三强调,“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当时各部尚书虽然都是唯唯诺诺,但当真办起事情来便有诸多推搪,不是事事相应,倒是处处掣肘了。他深知官场积弊,知道朝廷若不发饷,决难消除这个天大隐患,可是要发饷谈何容易?离京前去过一次户部,大明国库也已经十分空虚,根本没法应付辽东每年四五百万的庞大开支了。
  桓震也是知道那时的情况,袁崇焕平定兵变之后便向朝廷请饷,然而户部无钱,皇帝又不愿发内帑救急,结果宁远方定,锦州、蓟镇等处又发生士兵哗变,崇祯被迫无奈,只有照袁崇焕请求的数目打了个四折,这点钱哪里够三镇分?结果弄得边关将士个个心寒,再也不肯出力卖命。更严重的是,经过这一次,崇祯第一次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你袁蛮子再三再四地向我要银子,还说甚么不给钱士兵便要哗变,莫非是在威胁我么?
  他既然知道事情将会这样,那就要尽全力阻止。取出一份早预备好的奏折,递给袁崇焕,道:“督帅请看。”袁崇焕打开来细读,却听桓震在旁道:“卑职当日在朝中时候,便曾向陛下进言,要求与海外诸番贸易。当时陛下以不合祖制驳回。然而近来天灾愈重,辽东花费年年加巨,我大明财政已经左支右绌,再不新辟财源,恐怕……”袁崇焕沉声道:“恐怕要丧师辱国!”桓震低头不语。袁督师是明白人,不需要自己多费口舌。
  袁崇焕看完了奏折,沉思道:“百里说要通海贸易,本院以为,构想尚可,只是如何着手才好?”桓震道:“督帅离京之时,恰逢一个叫做郑芝龙的归顺,督师可曾听过?”袁崇焕凝神细思,道:“本院记得了,那是一个福建的海贼?”桓震点头道:“正是。”摊开一幅东南海图,指着菲律宾一带道:“此处乃是东南海上财利渊薮,现下尽为郑氏所据。然而附近海盗,多有不服其管者,往往相互争竞。”压低声音,道:“我若结好郑芝龙,助其剿灭周围海贼,参股贸易,何愁财源不开?”袁崇焕反问道:“参股?”
  桓震一怔,这才想到自己无意中带出了现代词汇,连忙解释一番。袁崇焕听明白了,沉吟道:“这却是好,只是眼下军饷尚且不继,哪里有余钱去通番贸易?”桓震大喜,心想只要你赞同开海便好,袁崇焕的名字往奏折上面一写,凭空就加重了不少分量。至于用甚么入股,以后再来告诉你不迟。当下只推说自己还没想到,容待再议。
  袁崇焕也不再问,自去准备明天入城。果然次日袁崇焕单骑入营,凭借他在辽兵当中的威望,终于劝说哗变士兵返回营伍。跟着捕十五人枭首示众;斩知谋中军吴国琦;责参将彭簪古;黜都司左良玉等四人。首谋张正朝、张思顺兄弟,因为是操炮好手,宁远军中无能过之者,特许前锋立功。
  桓震听说左良玉也在受责之列,当即替他求情。袁崇焕不知这个都司同桓震有甚么关系,疑惑一番,终于还是没有答应。毕自肃给朝廷撤职,回关内的路上,在左卫上吊自杀了。
  袁崇焕对朝廷终于还是抱着一分希望,平定兵乱之后,立刻上书请饷,果不其然,崇祯一毛不拔,满朝大臣更是兵马不知,钱粮不知,只知道大谈“兵清自然饷足”,周延儒更说甚么倘若袁崇焕与士卒亲若父子,自然能叫部下“罗雀掘鼠”,现在士卒哗变,那分明是袁崇焕品德不够了。
  十月初章奏批回,袁崇焕气的大骂不止,崇祯固然是骂不得的,韩爌是他座师,也不好无礼,然而首辅以下官员,无不受了他的广东三字经。心想果如桓震所言,朝廷真是指望不上的了,忽然想起曾听他说过海上贸易之事,这也是一个财源,至于皇帝是不是怪罪,他袁蛮子才不理这些,你要我守土打仗,就须得给我银子,你不给我银子,难道还不准我自己想法弄银子么? 
 
 
 
  
 卷二 国之干城 七十八回
 
  
  那时桓震已经回觉华岛上去了,袁崇焕叫人召他来宁远议事,见面便问他有甚么法子从海上取利。桓震神神秘秘地一笑,道:“卑职想先请督帅见一个人。”说着拍了拍手,门外一人应声而入,在袁崇焕面前跪下,道:“觉华岛水师左营标下水军吴用参见。”袁崇焕疑心不定,瞧了桓震一眼,心想你叫这个水军见我作甚?
  桓震叫他起来,道:“将你昨日对我所说之话,对袁督师再说一遍。”吴用躬身道:“是。”说着将自己南下联络郑芝龙的经过细细讲了一遍。他自从在山东诈作落水,便带着桓震给他的佛郎机手炮,一路直奔泉州,寻到了郑芝龙。也是他赶得巧,再有几日,郑芝龙就要出海,那时等个半年一年,也是寻常。
  郑芝龙听他说明身份来意,看了那手炮,果然十分感兴趣,只道桓震想要卖火炮给他,当下叫一个兄弟郑芝豹,随同吴用一起来觉华岛看货。吴用不敢随意带人进岛,因此将他留在了登州,自己先行回来向桓震禀报。
  袁崇焕听得吴用说道要卖火炮给郑芝龙,眉头愈皱愈紧,忽然道:“不可!彼海盗耳,怎能以利器相授!”桓震暗叹袁崇焕的观念果然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下委婉劝说一番,只说郑芝龙虽然曾经横行海上,现下已经归顺朝廷,做了镇海总兵,同是一朝之臣,总比建虏外人要近上许多罢?何况郑氏海军实力很强,倘若以后能够为我所用,从海上出击建虏,也不是没有可能。他的设想,便是提供船载火炮给郑芝龙,作为启动股份,在郑氏贸易所得之中分红。以后赚得了钱,便可用银子入股。言语之间,极力夸大海上贸易的利润,说得仿佛只要参与进去,辽东军饷便不用担心了一般。
  袁崇焕听了,固然有些心动,却仍是不能完全放心,一来他虽曾听说桓震主持火器局,大大提高了造炮的效率,却并不知道究竟能造得多快;二来私自买卖火炮,万一给人参了,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自己一旦给撤职查办,辽东谁来经营?沉思良久,只说要再深思熟虑一番,叫桓震等人先行休息。
  他的这些担心,桓震也能猜到个七七八八,次日求见之时,便力请袁崇焕亲自往觉华岛火器局视察。袁崇焕看过了宁远城中装备的新制式大炮、火枪,也想去瞧瞧制造这些火器的作坊是个甚么样子,当下欣然答应。好在宁远去觉华岛很是近便,自己离开一两日也不打紧。
  到得岛上,桓震领着他逐个作坊参观一番,火器局开办近一年来,已经从当初下辖炮场、枪坊两个部分,发展成了一个拥有枪、炮、弹、药、火雷五个专业部门的大兵工厂,岛上工匠除朝廷调拨的之外,还有桓震从山东河北等处招募来的,共计一千二百人,分在各处工作。场地也已经不局限于龙宫寺,在寺南又扩建了一个新局,专事制造弹药。现在如果材料供应能够保证,全力开工,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日产炮三十门,枪五百支,火药三百斤。只是煤铁等物都要从关内运来,加上朝廷拨款总是不足,因此实际上远不能达到这个水平。枪炮的品种也有了很多发展,采用了定装子弹之后,后装枪终于给研制出来了,限于士兵使用教学上的困难,还没大规模投产。不久之前还有工匠发明了一种五弹连发枪,不过性能上存在一些问题,仍在试验之中。
  炮这方面,桓震自己设计了一种炮架,能够上下左右多角度旋转,安装在炮身同炮座的连接处,大大提高了瞄准的效率。只是这种炮架需要强度较高的材料,不太容易制造,因此并没普及。佛郎机炮在桓震手里得到很大发展,开发出了许多新品种,比如叫吴用拿给郑芝龙看的那种手炮,采用小型开花炮弹,单人发射,射程可以达到二里,伤害力也很强。
  袁崇焕试放了前装火枪,跟着拿着一支后装火枪,不知道应当怎么装弹。桓震接过来,伸手向一名亲兵要了一颗纸壳弹,从枪尾装上,递给袁崇焕,示意可以放了。袁崇焕举枪瞄准,击中二百步外的靶子,铅弹在靶心穿了一个洞,嵌在了靶里。转头对桓震道:“此枪固然利害,只是要士兵学习使用,实在太过麻烦。”
  桓震见他一语道破自己迟迟不大规模投产后装枪的缘由,不由得十分敬佩,躬身道:“正是。”话头一转,又道:“然而若换用后装火枪,填弹至少快了六七倍不止,一旦士卒操习熟练,那可就锐不可当。”孙元化在旁道:“正是。元化从军若干年,制造的枪炮数不胜数,如桓大人这般的奇才还是第一次遇到。桓大人所言很是有理,请督帅详加权衡。”
  袁崇焕素来相信孙元化的眼光,听得他也如此说,不由得有些心动,思索片刻,道:“那么宁远、锦州两城,每城先装备一营,待其练习熟稔,然后相互教授。初阳,你从岛上拣选善用此枪之人,到宁、锦二处教习士兵。”孙元化很是高兴,当即答应下来,随即请他给两种火枪命名。袁崇焕想了一想,道:“这一种前装火枪,可以叫做镇虏,另一种便叫做破虏好了。”
  他又去看了线膛炮试射,跟着一一检阅岛上各处,很是满意,大大表彰了桓震一番,却绝口不提与郑芝龙合作一事。当晚,桓震独自去他房中求见,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担心如此利器,流入外人之手,会不会辗转为建虏所得?当下笑道:“督帅有所不知。便是我们再怎么防备,建虏早晚还是要得了去的。卑职以为,只有咱们自己不断造出更加厉害的火器,才能永远盖住建虏一头,所谓镇虏破虏,也才当真可以枪如其名。”他在火器局近年,对于中国工匠的创造力愈来愈有信心,许多东西自己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然而描述之下,他们有了创意,经过一番刻苦研究,有的居然就能造成。因此说不断创新,这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