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182部分

晚唐-第182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婉儿在一旁轻笑出声道:“一早就被韩家夫人派人接过去了,说是弄了几块上好的镜花绫,准备给她家小娘子做嫁衣来着,说五姐女工好,让她去帮着看看。”
“哪个韩家?”李璟愣了一下。
“就是兵曹佐韩进士家。”王桂娘在一边道,“我都正要和你说起,这韩家老夫人似乎有和们家攀亲戚的意思,估计是看上咱们家五姐了。五姐那丫头倒也似对进士郎有意的,韩家三天两头来接,她就一次次往那边跑。还没出嫁的姑娘家,这也有些太大胆了。”
听说还有这事,李璟沉吟了一下道:“韩家虽然世代商户,不过韩仲武好歹也是个进士出身,而且现在军中也是办事得力。韩家如果有意,五姐也有心的话,我倒觉得这是一桩好事。谈不上什么攀不攀的,五姐今年也十五了,正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既然自己中意,那这事问母亲意见,如果她同意那就可以定下了。也不要耽搁,直接让韩家按礼数来就行。”
对于这门亲事,李璟还是很愿意的。韩仲武非高门大户,还是自己部下的得力幕僚,又是个进士,人长的也不错,脾气也还好。能嫁个这样的人,还是不错的。
四姐嫁了林威,五姐如果嫁给韩仲武,那五个姐妹都出嫁了,也算是了结了母亲的一桩心事。
没过一会,四个已经出嫁了的姐妹带着四个姐夫还有几个外甥,外甥女一起到来。家中顿时热闹起来,虽然这几个姐夫也都是李璟的部下,不过在家中,李璟也并不摆上司的架子,一家子人倒是十分热闹。
一桌子菜摆上案来,李母在首席坐定,看着这么一大家子人,还有一大桌子菜,不由的也是感慨万分。去年,她还经历丧子之痛,儿子入狱之苦,家中田产变卖,仓中断粮。没想到,一转眼,现在李家都过上了这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三郎,可怜你那父亲和两个短命的哥哥,要是他们能活到今日,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多好。”说着不由落下泪来,又转头看向一身素衣的两个年青寡妇媳妇,“就是苦了你两个嫂子了。”
李璟也叹息了一声,两个嫂子都是婚后不久就丧夫,且连一儿半女都没有。年青守寡,现在整天吃斋念佛,青灯黄卷聊生,让人看之不忍。以前李璟也提过让两嫂子改嫁之事,不过那时李家情况不好,两嫂子就算改嫁也不一定能嫁到好人家,再嫁身份总是要低些的,就算大唐风气再开放,也是免不了的。
不过现在李家地位不同,如果再把两个嫂子嫁出去,多给些陪嫁,以李家的地位,还是能帮她们找个好人家的。
“阿娘,大嫂二嫂。今日咱们一家人齐聚,我有一句话想要再提。那就是二位嫂嫂还如此年轻,实不应当继续耽误青春。我看,二位嫂嫂不如再嫁,咱家就是二位嫂嫂的第二个娘家。我会拿出丰厚的一笔陪嫁,找个适当的忠厚人,想必以后生活还能很幸福。”
两个嫂子都是愣了一下,没有想到小叔旧事重提。
“嫂嫂们也不要急着拒绝,这事多考虑考虑,毕竟是一生的事情。我这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镇上战兵营右厢副将王重,侦察营的十将李维,还有新罗的那个进士崔致远,另外还有好几个,都是不错的人选。这几个嫂嫂们应当见过,人还是不错的。中意哪个,我来做主。”
两个嫂子姿色都是中上之姿,且也相当娴慧。大唐风气开放,娶寡妇并非是什么稀奇之事。除了有一部份自愿守节的女人外,对于那些改嫁的女人,也还是很包容的。正因此,娶再嫁的女人也是常事。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威突然道:“我觉得也不错,王重虽然年纪有点大,但人还不错的。李维和崔致远,也都是实在可靠之人。”
李母也一直觉得有此亏欠了两个媳妇,这个时候道:“俺一直也是把你们两个当女儿看,如今,俺就算嫁一回女儿。你们别有啥心理负担,一辈子守寡,这让俺这老不死的心里怎么过意的去。听娘的话,挑个中意的就嫁了吧。要不是三郎介绍的你看不中,还可以托人再找就是,总有能看中意的。”
一家人一齐劝说,最后两个嫂子终于是想通同意了,并言明此事全由李母和李璟做主。她们也相信李璟能帮她们找个不错的托付,李璟干脆趁热打铁,把王重、李维还有崔致远三个都叫来了,最后又叫来了杜仲武。人来了后,他十分干脆的一一问他们,最后事情也很顺利。
李维因为是本族兄弟,所以觉得娶过世堂兄的妻子不大合适,最后定下王重娶大嫂张氏,崔致远娶二嫂王氏,而杜仲武也正式与五姐婉婷的事情说定。
一下子定下三门亲事,可谓是喜上加喜。特别是对李璟来说,不但两个嫂嫂终于嫁出去,不用再看着他们耽误一辈子,这是件让他轻松的事情。更何况,王重、崔致远也是沙门镇的重要部下,跟他们结成亲事,无疑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更加增进了一层。
李璟心情愉快之际,高声宣布,两个嫂嫂和五妹都一样的陪嫁标准,每人三千贯的嫁妆。三千贯,这算是一笔相当丰厚的嫁妆了。虽然王重其实家中也是青州的一个不小的家族,而韩家更是世代经商的牟平县第一大富商。崔致远虽然家在新罗,却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小贵族。不过给出如此丰厚嫁妆,也完全是为了让她们在夫家过的更好。按唐朝的规矩,女人的嫁妆是她们的私产,不属夫家公产的,她们死后,这些嫁妆传给儿女,无儿女的甚至会直接由娘家的人继承都有可能。
夜静人深,家宴散席。李母拉着李璟道:“你两个嫂嫂也终于有了归宿,现在五娘也找到了中意的人家。娘这心里也放是又少了三桩心事,现在唯一记挂着的,就是你能早日给我生个孙子。你父兄早亡,现在全家就你一个男丁,李家等着开枝散叶添丁。”
“娘,我晓得。”面对李母,李璟点点头。
“晓得就好,那你回房去吧,你媳妇在等你了。”李母催促李璟回房,见到儿子转身离去的背影,李母心中充满担忧。虽然岛上欢声一片,可那毕竟是打仗。虽然打赢了这一战,但战火无情,谁又能知道下一次的结果。当年李璟的祖父就是跟随淄青节帅李师石反抗朝廷,最后战死沙场的。眼下儿子却又跟上峰打起来了,哎,求神佛保佑,但愿吾儿逢凶化吉,顺顺利利。

第2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早上,雄鸡报晓,李璟随之而起。昨晚上紧记老夫人的话,夜里卖力的干活,认真的耕耘自己的田,奋心耕耘,精心浇灌,把两块地一块儿都给播上了种。这般卖力表现,使得桂娘和婉儿两个都是惊喜连连。早上起来,也越发的温柔起来,两个女人一个帮着梳头,一个帮着打水擦脸,温柔体贴的将他伺候好出门。
出门前去给老夫人请过安,李母一脸的笑容,看的出昨夜正屋这边的动静,似乎她全都知道。走前,还亲自给李璟塞上十几个煮好的鸡蛋,说是让他好好补补。
一出门,李璟便把鸡蛋和赵江几个侍卫一起分了,十好几个鸡蛋,他一个人哪里吃的完。不料这小小的举动,却让赵江等侍卫感动不已。回镇将府路上,城中到处可以看到忙碌的影子。新城虽然只筑了一半三丈左右,可是城中的各种规化好的建筑区却大多已经在陆续完工中。
住院区分为九个坊,一个井字形的四条大街把整个住宅区分成了九块。坊与坊之间还有坊墙坊门隔开,整个住宅区的房子分成了三种类型,一种是青砖绿瓦的这种独栋型,这是最好的房子,也都是高级军官和文僚们的宅院,只有一个坊。剩下的是用砖石砌起,海草顶的灰白海草房子,这种房子有两个坊,也是采用独栋建筑,算是中等户型。剩下的六个坊的房子,则是用迅速成型的土坯砖做墙,茅草做顶。这些土坯砖房的墙基有一丈左右是用石头混合黄土砌起,再上面就全是土坯砖,屋顶则是木顶加盖茅草。这些房子都没有单独的院子,百来平方一栋,一栋挨着一栋,一排排整齐无比。
房子都已经建好,高档型的一坊百栋,中档型的两坊则有每坊二百五十六栋,共五百一十二栋。普通的则有六坊,每坊六百栋房子,一共三千六百栋。总共加起来,有足足四千一百一十二栋房子。按最初的计划,每栋居住一户人家,能居然四千多户,近两万人口。
坊街上正好碰到张宏拿着个寸步不离身的帐本在和几个人说着什么,李璟上前问道:“住宅区弄的怎么样了?我看房子都已经好了,什么时候可以正式发房?”天一天天暖起来,雨水也就多了起来,住在窝棚之中,实在不是办法。
张宏有些愁着眉头道:“新房比预计中完工的快,只要再晾晾,通通风,基本上可以分配下去了。不过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咱们当初计划的时侯已经尽量多修了些房子,已经按照两万人来修了。可是现在,完全不够啊。咱们人多粥少,我都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分呢,现在大家手上都拿着攒起来的工分票,全等着来买房,我们的房不够。”
到二月此时,沙门镇上的人已经很多。在李璟未上岛前,沙门镇最多时常住人口就达到三万人。李璟上岛之后,招募带来的人很快突破了一万大关。这些人中的青壮几乎全入了军,家眷也全进了工坊,孩童们都进了学堂。筑城的工事不断招人,由于待遇好,工钱高,顿顿有肉吃,来的人极多,现在工地正进入高潮时,筑城的外来工人差不多突破两万人口。这些人中现在就有许多看上沙门镇,也一直都主动领工分,就等着攒钱来买房移居沙门镇。
除了这些,岛上还有一大批的人口。
白胡子带着他的五百多兄弟移居沙门镇,他们的家人也基本上都接来了,加一起也是好几千人口。
另外上次李璟出战辽海,把战俘和海贼从青泥浦换来了两千战俘,三千男奴隶和五千女奴婢,另外乌湖岛上的那些百姓都被他强迁到了沙门岛,又是八千多人。加上跟随吴迁和张烈投降的那些大谢兵,也是近两千人跟着到了沙门镇。
而这次一战,封彰败逃,上岸的那些大谢兵除了战死的八百余人外,还有整整五千兵被俘虏。
“现在整个沙门岛上之民已经突破了十万之数,实在是人太多了。”
李璟也不由惊讶,“十万人,没有这么多吧?”
“怎么没有,岛上原来就有三万人常住,现在我们筑城又引来两万外来百姓在岛,就算全去掉这五万人。我们自家从清宁乡先后几批招募来的就有两万,如果再加上从青泥浦换来的奴隶,乌湖岛迁来的百姓,还有封彰的战俘等,已经足足五万了。沙门岛并不大,现在真是人满为患,别说我们的住宅区住不下,就是搭棚在城外,那也差不多把整个岛占满了。”
“现在这些人怎么安排着?”上次从辽海带回来两万余人,李璟忙着应付封彰的反击,把这些人全交给了张宏,现在才想起来问安排之事。
“还能怎么安排,围着凤凰山下又立起子一个临时的大营地。那些人我现在也不太敢用,青泥浦换来的男奴女婢都安排去了各个工坊做工,那些战俘还有些桀骜不驯,现在还关在营地中派人看管着呢,我想着先关一关,压一压他们的那股子野性,都是辽东的战俘,没几个老实的。乌湖岛移来的八千多人,单独成了一营,暂时也只是让他们上工地做活。至于吴迁和张烈以及他们的那些手下,我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暂时就把他们安排在了白当家的那个木栅子里,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