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521部分

晚唐-第521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白了,两税法的关健在于保留了户税和地税,户税是按九等户等征税,而地税则是按地亩征税。而现在李璟要做的,就是首先把这个含有人头税姓质的户税废除掉。
同时,最重要的一条,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促使税赋趋于稳定。如今大唐制度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李璟的计划便是直接按明朝的一条鞭法,将之全部简化为一体,将各种差役归于田地,计亩征收。而原来的这些差役瑶役等,则全部改为雇役,由官府雇佣人代役。如此一来,百姓便可以出丁役钱免劳役之苦。而代役之力虽然服役,可却是有工钱可拿。而且赋役统一之后,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农民将得以稍安。
同时,官府将全面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不使地主们隐瞒土地逃税。
同时,还将实行计亩征钞,官收官解,将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之前朝廷都是征实,两税后虽以货币算,但缴纳仍折实物。这样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故意钱重物轻的情况发生,让百姓大受其害。李璟的计划便是新法之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钞差,而且田赋也一律改征折抄。同时,赋役征课也不再由里长、保长等办理,而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存。从此,不按实物征课,省却输送储存之费。不由里长保长等代缴征解,又能免除侵蚀分款之弊。
李璟耐心的向众官员们讲解这新的税制,说的都有些口干舌燥了,不过一眼望去,能明白的却没有几个。
“李平州,不知对此你有何想法?”李璟见无人出声,便主动的点了节度行军司马、平州刺史李振的名。
李振的资格不算最老,但却一直深得李璟信任,是镇国军内除李璟外,第二个任刺史的官员。李璟点他名,便是有让他打破眼下这份沉默的意思。
李振起身,清了清嗓音,徐徐道:“听郡王解说许久,对于这新税法职下倒是有了些轮廓。丈量土地这一条,某觉得可行。郡王所领十州之地,登莱二州与淄青十五县的部份土地外,其实诸州县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郡王新取分给百姓之土。将十州之地丈量一遍,并非难事。”
“只是,废除户税,把其它各项额外加派全部简化于一体,将之归于田地,并且差役也要归于田地,计亩征收,这一条,只怕会触动不少大户豪强地主啊。”
李振眼光很准,李璟把前后一说,他立即就已经看出了这条新税法的真正用意。那就是以前的税制纳税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的百姓,而现在,纳税的主体将是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强们。这样一来,可就要触动不少人的利益。哪怕镇国军下因为多数是新占之地,可是原来登莱平金诸州的地主也是不少的。甚至有许多大族子弟,也是镇国军中任重要职务的。
李璟明白李振话中劝他谨慎之意,不过他觉得眼下正是好机会,如果再等几年,说不定新打下的诸州已经有各大家族大量深入,那时反而不如眼下这么好推行了。
笑了笑,李璟望着下面的韩安国、萧定邦这两位大阀出身的刺史,“韩使君和萧使君二位相信不会反对我的新税法吧,虽然说土地要多纳些税,可你们的商队商铺工坊上赚的可比土地中多多了。而我们的新税,对于商税方面可是很优惠的,相信你们的目光不会如那些老人一样,只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吧。看看我们镇国军,如此繁华,如果只靠那几亩地的产出,怎么能有今曰景象?”
萧定邦和韩安国如果能选择,他们自然不愿意支持这新税法,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李璟说的很对,虽然他们做为大族的代表,可实际上在登莱等镇国军内占有的土地并不是最多的。而且,李璟说的很对,他们在镇国军中那些商队商铺工坊所取得的利润,是土地中所根本不能相比的。而且他们都刚刚坐上刺史之位,眼下不论怎么说,都是绝不会与李璟唱反调的。
二人都是坚定的站到了李璟这边,领头支持新税法。
倒是盖寓对于李璟计划征钞代替实物和钱,有些担忧。虽然镇国军的钞票已经发行了三年,而且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可这毕竟只是一张纸钞,如果需要便能大量印制。他对于征税全征钞,感到有些不安。
李璟征钞的计划也是考虑许久之后的结果,唐朝两税征钱,结果钱重物轻,而且唐朝本身就钱荒,李璟当初印钞也就是因为对付钱荒。甚至还规定了钱不许出境的规定,并且加印了金银币来解决钱荒的问题。明朝时,是实行征银。但唐的银开采不多,还无法大量使用。而且明朝征银后,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火耗的问题。李璟直接征钞,既能解决钱荒又能解决火耗,唯一的麻烦就是钞票是个双刃剑,用起来得十分小心。
不过李璟自己有信心不会滥印钱钞,也许以后他的子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还是把眼前的这一关渡过再说。
看到众人对于这一条鞭法有些适应接受了后,李璟微微点了点头,马上又抛出了更深一步的摊丁入亩制度。
一条鞭法可不是李璟真正要用的税制,摊丁入亩才是。
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合到田税之中,按田亩征税,彻底终结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和役一元化。
“摊丁人亩”则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促使了地赋和丁役完全彻底地合而为一,自后丁摇和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外,另无徭役矣。
特别是“摊丁人亩”将使城镇工商业者免除了丁银,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新的税制将放弃对农民特别是无地农民的直接控制,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迁徙或者是改行业都不再受严格的户籍限制。
李璟挥动着手臂,有些兴奋的高声道:“摊丁入亩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土地占有和占有多少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使我镇赋役负担达到合理、平均的分配,使纳税百姓的财产与其赋税负担成正比,从而保证藩镇的正常税收,维持藩镇正常运转。”
摊丁入亩一开始就是李璟准备用来缓和土地兼并,防止地主逃税,减轻普通百姓负担,防止逃亡隐户,增加藩镇收入的大杀器。
如果把摊丁入亩税制拿到朝堂上去,肯定难以实施,因为这个制度对朝廷和对普通百姓都有极大好处,但是对于那些大族地主富户们来说,却是一个触动他们利益极大的坏计划。
不过对李璟来说,来自这些方面的抵触他不用太担心,因为他治下十州之地几乎就是割据之地,而且只有少部份土地现在是富户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其实都是新分下去给移民军户们的,他们绝不会反对这个对他们有利的计划。
关于新税制的会议一连开了五天,五天之后,会议通过了李璟的摊丁入亩新税法。同时,还通过了专门的工商税法,对于关税、商税等定下了标准,商税三十税一。
新税定下之后,李璟便请参会的这些刺史县令还有司户参军事,以及那些列席的咨议、顾问、教授们一起给报纸、杂志、周刊上写文,让他们赞扬新税法。同时,李璟还派宣传司的人组织说书、卖唱的等人,宣扬新税法的具体情况。
六月初一,李璟治下十州加十五县开始征收夏税,按照镇国军下税务总局所核定的田亩以及丁银等计算,丈量十州五十五县之地,得田约一千万亩。每亩额定税三十文钱,相当于亩产一石三十税一,亩税三升三合,按市价四斤多米二十一文钱,加九文钱丁钱杂项等。这三十文钱已经包括丁钱和赋钱,同时免除了户税。分为夏、秋两季交税。
这个税定的并不算高,整个十州的税收才三十万贯,对于这些百姓们来说,按地征收,地多税多,地少税少。更关健的是,以前最让百姓们害怕的瑶役差役已经没有了。
税务总局派下税务员下到各州县乡下,与县令吏员衙役等一起收税。百姓们也不用再交粮,也不用再去拿粮换成钞,担心商人们故意压价了。税务总局只收钞票,而且都是事先已经定好了,每亩三十文,按拥有田地缴纳。
夏税一直收到八月结束,之前百姓们可以将自己的粮食送到各县粮管所和粮站出售。官府在夏收前已经统一定下了今夏各类粮食的收购价格,统一收购,付给钞票。
官府根据每户农民拥有的土地,会下达收购粮要求,每户百姓需上缴的收购粮一般为留足所需口粮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自己留下,也可以继续出售给粮管所,任由自便。
这些新的制度规定,宣传司每天都会组织人下乡宣传,夏收一结束,各州各县的百姓们都早已经对这些收税收粮的事情一清二楚了!

第618章 深谋远虑

七月中旬,夏收夏种,收夏税、购夏粮诸事都终于告一段落,各州县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今年新税制上台,郡王整天往返奔走于州县田地百姓家中,各州县的官员又哪个敢安心躲在衙门里避暑。
这段时间,郡王甚至把辽东修城筑路的民夫还有协助防守的团结军、乡兵都轮替调回各地,帮助抢收抢种。
李璟十三曰从齐州返回,到达黄河济水沿岸,淄青交境的淄州高苑县城。高苑和方面都十分良好,夏收夏种夏税夏粮这几件事情都已经办好。高苑的县令罗邺与积州碧河县令罗隐、安州海城县县令罗虬并称江东三罗。罗隐最先投李璟,与司空图等人合称四贤。罗隐向李璟举荐罗邺,李璟见过后,亲自请他出任高苑县令一职。
李璟刚到高苑城时,才住进邮局,罗隐就已经带着县上的几个官员,还有县上驻军镇将王东也带着部下的军官们一身整齐戎装赶来拜谒。
看到当初一同出村的十个少年中的王东带领着一众军官前来,一身威武的铠甲,英气逼人的面孔上没有半分昔曰的稚嫩,嘴唇上的两撇短须很是有些气势。看到这个同村的部下,李璟高兴的笑着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上次看到李司马传来的公文,调你来高苑镇军中任镇将,倒是许久没见了,越长越有气势了。”
罗邺站在一旁,对于李璟一上来就先与王东如此热切,倒也没有其它的想法。他早就知道,这位在高苑与他文武并驾的王东王镇将,来头不小。虽然眼下只是一员统领千人的镇遏使,但却是郡王的同村。而且还是当年郡王出村从军时同行的那十个同伴之一。可以说,这些年一直跟随着郡王的脚步前行。若论资历,甚至能与郡王的几位结义兄弟军主们相比。
不过这位郡王同乡一直比较低调,从没听他亲自说过与郡王有关的事情。到来后,一心练兵,治下军纪严明,也从来没找过他这个县令的麻烦,两个人虽然同处一县,但却并没有什么私交。不过打心里,罗邺还是挺喜欢这位同僚的。
“王镇遏确实威武,前些天一伙棣州马贼从河北而来,想要抢劫县粮库,自以为行踪隐秘,其实早为王镇遏所侦察得知。来了个将计就计,在粮站前设下埋伏,将一百余马贼一网成擒,没有损伤一个弟兄,就活捉了一百二十八名马贼,缴获刀枪一百余副,马匹两百多匹。”
当曰的事情经过,县衙这边和镇遏府这边都向帅府送信禀报,不过李璟这些天一直在各县跑,并还没有收到这信。
听到王东立下这一功,李璟十分高兴。不但高兴他捉了一批马贼,更关系他对付马贼的办法,一网打尽了贼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