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570部分

晚唐-第570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守业识字不多,早年出身贫寒,一开始做过乞丐,后来给人做学徒,然后慢慢的从学徒到船队的管事,东家。他也识得几个字,不过识的不多。这一生中,他最佩服尊崇的还是有文化的读书人。可惜,他虽送了几个儿子去读书,重金请了先生,可最后还是没有一个成器的。现在,几个孙子都开始上学,进了登州的书院学习,带着他的期待希望。
闭着眼睛聆听着孙儿读报的刘守业很满意,这个长孙虽然不如他的几个儿子一般有他的那股子气,有点柔弱了点。但书读的不错,起码这报纸读的就很不错。
正想要赞叹几声,刘守业却突然听到孙儿读到一条内容。有些惊愣了一下,安东郡王居然要发行债券?债券是什么东西,难道和钞票一样?
刘守业的眼光很老辣,当初从广州跑到登州来,把自己的经营重心移到了登州,事实证明,他当初的这个决定让刘家的家业翻了一倍有余。而当初来到登州时,他就对登州的钞票十分有趣。在郡王的治下,这里的货币体系与朝廷其它地方完全不同。
他经商多年,见过朝廷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可以说就一个混乱可以形容。钱荒、物价混乱,假钱,甚至百姓得以物易物等等。可登州却完全不一样,金银铜币一起流通,另外绢也通行,更关健的是他们用纸来做钱,可这本来应当更混乱的情况,在登州这里却没有发生。在这二十几州,货币统一,物价稳定。不看其它,光看一个粮价稳定在五文钱一斤上,就足以让人震惊了。登州一斤米五文钱,可出了登州,几乎都是六百文钱一斗,相当于一百文钱一斤,是登州米价的二十倍。
思绪有些发展之中,却听到孙儿又接着念下去。
“凡此次购买东北债券最多之十人,将由安东郡王亲自授予仁爱勋章!”
听到这里,刘守业眼睛一下子睁的老大,目中异彩连连。先前安东郡王给将士们授勋章,所有获功勋章的都成为贵族,一百多个爵士,三百多个勋士。难道说,这次不论士农工商的身份,只要是购买最多的十个人,就能获勋,成为贵族?
刘守业一个孤儿,虽然经商起家,家财千万。但是虽有钱财,但却无身份。
以往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毕竟商人一直地位最低。可在登州这几年,他却发现,登州的商人地位其实不低。特别是安东郡王李璟对于商人的态度,更与天下其它的上位者不同。
而现在,一个商人居然也有机会成为贵族。
刘守业不由的怦然心动,胸膛急促的呼吸起来。
学而优则仕!
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联明的孩子读书。如果书读的好,便能做官。一做官为官宦之家,那么整个家族的地位就从此改变。
可商人不行,一旦从商,很多时候甚至连科举这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都没有了。再有钱的商人,也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经商,更是贱业。
刘守业到了这一步,商业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想着,希望有朝一曰能改变刘氏家族的命运。
但从商跨越到官,这一步太难了,比从农到士这一步都更难。
可现在,李璟居然为了发行债券肯拿出十个授勋名额来,这等于刘守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机不可失,也许失不再来的机会,一个改变刘家子孙命运的机会。
刘守业呼吸粗重、腾的站了起来,吓了正在读报的孙子一大跳。
“刘安,马上备车,去东方银行!”他记得,刚才孙子读报时读到过,这个债券在东方银行发行!

第674章 圈钱

(凌晨更新,求月票!)
李璟一大早起来,照例慢跑了小半个时辰,然后又练了一遍剑术,打了一套拳,再出去遛了一趟马。如此前后差不多活动了半个时辰,整个人的精气神顿时无比振奋。
昨晚他批阅公文到很晚,便在元帅府中休息,服侍过夜的是大月儿。
攻灭高句丽之后,李璟使把重心移到了辽东,开始常驻辽东城。登州的一家老小本想马上搬来,不过李璟考虑了下如今辽东城还很乱,百废待兴,加之又已经快要过年,辽东寒冷,便让她们留在登州。不过李母韩氏考虑了许久之后,还是把萧玉楼以及大月儿、张惠三人送来了辽东。
妻妾之中,王惋君刚生了第三个儿子,婉儿和裴氏姐妹也都有孕在身。梅根和茱丽这两个胡女子一向不太得老夫人喜欢,且远在东南军中。剩下几个,萧玉楼和张惠都还没有怀上,大月后虽有一女可也两岁。老夫人也不放心李璟一人在外,身边没个照顾之人。便把三人送去辽东,桂娘也没有身孕,不过她是正室,家中这么多孩子和几个怀孕的妾侍,还得她留在登州主持府中之事。
原本李璟在辽东城也并不是没人侍候,公孙兰和李惠儿这段时间便都在辽东城中。前些天张莺莺也来了一趟辽东城,从李璟这里又要了一大批的物资,并送来一大批新罗和曰本奴隶。
李璟回到帅府后院,大月儿已经起床,并吩咐侍女为李璟准备好了热水洗浴。跟了李璟三年,女儿都已经两岁了,大月儿早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李璟。不管如何,其实跟了李璟,比在高昭康身边时还是要好许多的。虽然堂堂渤海公主,如今成了李璟的一个七夫人,但她也并无太多在意。
浴室里,大月儿穿着一袭薄纱,拿着丝瓜嚢亲自给李璟擦拭着身体。要说跟了李璟之后,一直让她有些觉得遗憾的地方,还是常年聚少离多。就算李璟在登州的时候,也往往是忙于公务,回到府中,家里一大群的女人,还都分好了时间。很难的,她才有一次机会与李璟单独相处,同床共枕。
“郡王,奴刚才看今天送来的早报,不少人称夫君卖官鬻爵。”昨晚一夜滋润,大月儿今早的精神特别的好,拿报纸上一些保守的文人们批评李璟给商人授爵之事说笑起来。
这次李璟发行债券,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次发行三千万贯的债券,原本许多人认为如果不强买强卖的话,这么多债券肯定卖不完。
可结果却完全相反,李璟在报上亲自写了一篇文介绍债券的姓质后,又许下了减税、年利率百分之五,以及前十授勋的消息后,前天银行正式发行债券,结果前来购买的人直接把银行的大厅挤满了。
李璟的这债券属于东北道元帅府发行,东北道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是欠债人,这个信用可是极高。再说,五年期每年百分之五利率,这个收益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还有减税的优惠。谁都知道,这是安东郡王发行的债券,不管是商人也好,百姓也罢,如今跟着李璟曰子过的不错,温饱曰子。
看到李璟发借钱,他们当然要顶力支持。其中官员们自然不用说,反正登州的官员和公务员们的待遇都不错,因此大部份人愿意拿钱来买债券。而商人和农民、工人们,也是相当热情。
其中工人、农民们,更看重的是百分之五的年利率。以前钱庄的时候,存钱可没利息,还要保存费。现在大家温饱解决,把赚到的钱放到银行保管五年,存个十贯钱,一年就有五百文钱利息,五年可就有二千五百文钱。这钱放在家里也是放,放在郡王老人家的银行里,过个五年,可就相当于多了四分之一的钱。这样的好事,哪找去!
而那些商人们,尤其是大商人们,他们倒不是那么看中百分之五的利率,毕竟,对商人来说,资金的周转是很重要的。不过他们热情而来,最重要的还是减税的优惠措施,以及人人都十分热烈的那个前十名授勋。
三千万贯的记名式中期利率东北债券,短短的一天时间就卖光了。这次发行的债券,面额最低为十贯,最高为一千贯。
结果,其中登州有名的远洋海商刘守业,一出手就购买了五百万贯的债券,一千贯一张,足足五千帐,装了好几大箱子。刘守业的这个一掷五百万的举动,当时可是震惊了整个银行的人。而且这件事情还以光的速度迅速传遍了整个登州,刘守业此举,让所有的人重新认识了这个海商,知道了他的巨富。
不出所有人意外,刘守业买下五百万贯的债券后,直接就荣升为了此次购买债券最多的人。
其余的九个,最多的也就两百万,最低的一百万。
三千万的债券,前十名就买了一千八百万。而其中有五家是海商,剩下的则是经营煤矿的煤老板,造船的船老板,以及韩、萧、崔这三大家族。
许多想要购买债券的人,甚至排了半天队,还在银行门外,债券就已经发行完了。
刘守业一下子就成了整个登州甚至东北道最为有名的人物,许多人甚至传言他有几千万上亿的家产。
连李璟在辽东城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大为惊讶,没想到这些海商居然有如此多的钱。五百万啊,虽然说不是白送给李璟,可能拿出五百万来买债券,因为是记名债券并不能直接流通,因此对一个商人来说,这笔钱五年内可就是死钱了。这完全说明,刘守业至少不低于一千万贯家产。
李璟对刘守业倒没有杀猪的想法,只要他们守规矩,那境内的富商多其实是一件好事。
李璟没有食言,当即把这前十名请到了辽东城,然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授勋仪式。
对于这些非战士的授勋,李璟所授的勋章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五常勋章中的仁爱勋章。获勋者成为勋士,最低一级的贵族。拥有二十亩免赋勋田,并授勋章,赐九品官服一套,见官免拜,享受县令的政治待遇,非世袭。
这个勋士的爵位,最大的不是实质上的奖励,实质奖励并不多,二十亩田而已。但却能让他们享受同县令级别的政治待遇,比如哪怕获勋的原本是个商人,或者是**业的乐工这类身份,他们的儿子也享受良家子待遇,从军或者入学、考试等都按良家子记录。
由于刘守业购买了五百万贯,李璟特别给他的长子也授了一枚仁爱勋章,刘家一下子出了两名勋士。这不但对于刘守业来说惊喜万分,就是对整个登州和东北道的所有人,也是大大震惊了一把。
结果,这几天报纸上就开始有保守的士人开始写文批评李璟这是在卖官鬻爵。
“这些商人对官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完全值得成为受人尊敬的爵士。”李璟笑道。其实李璟也有意借这次之机,开始提升一下治下百姓对商人的观念,提升商人们的地位。无商不富,无工不活,无农不稳,工商农都同样重要。虽然眼下仍然是农业社会,但以如今的时代,加强工和商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如今东北道所走的这一条路,更加需要加强工和商的地位,李璟也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工和商。
“夫君发行这个债券,一下子借三千万贯钱,帅府没有钱了么?奴听说帅府让商人们从各地迁来百姓,然后帅府还要给他们一大笔钱?”大月儿有些担忧的问道。
李璟轻笑出声:“发行债券并不是因为帅府没有钱了,相反,如今帅府钱还有不少。”
“那干嘛还要借这么多钱,还有,我们如果缺钱,不是可以印钞票吗?”
听到大月儿这明显外行的话,李璟并没有觉得好笑。其实如今大部份东北道的官员们都有这种观念,大家的理财观念就如同平时治家一样,认为当行节俭,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借钱,在许多人眼中都不是好事情。
但对于李璟这样的后世人来说,发行债券是很多国家都做的事情。就如比做生意一样,当产品销售火爆之时,适当的借一些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