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穿越架空电子书 > 浮生小记 作者:金波滟滟(晋江金牌推荐vip2015-06-04正文完结) >

第104部分

浮生小记 作者:金波滟滟(晋江金牌推荐vip2015-06-04正文完结)-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度,显示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了,再多了,反倒是画蛇添足。

  ☆、第六十一章 淮王妃一语惊四座董夫人楚州迎贵客(二)

  此后尚家又有几批手下来投,只是没有这次规模大,建制齐全而已。尚爽发现屯兵所之事,便给司马十七郎送来一封信,讨要他的人马,司马十七郎回信根本没有承认,乱世中,他辩不出哪个人是尚家的,只要是汉人,他就会收下。
  尚爽果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动,他把人员向坞堡中心收缩,将原来紧靠司马十七郎淮北军的一带土地都让了出来。
  卢八娘的预言一点也没错,毕竟从大义上说,司马十七郎是先帝封的淮北王,尚家不过是刺史,正应在淮北王手下听令。若说乱世没有人真能听从大义,要以实力说话,尚家又不大敢动手。他们既承担不起攻击淮北军的名声,也不敢保证能打赢淮北军,司马十七郎可是打败过苏峻的名将,来淮北时带了不少的强兵悍将。
  同时司马十七郎居安思危,不断地加强着淮北军的防御,依山而建的大营很坚固,能抵住大军进攻。大营外几十里都修有峰火台传递消息,每日固定派出不少的斥侯打探消息。而营中,所有前来投奔的适龄男子都需加入军营,参加严格的训练,不管是哪一方面挑衅,只要战火一起,就能拉上战场。
  淮北军和尚爽的应对方式,又使事情进一步发展,从尚家逃过来的人更多了,人员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司马十七郎既然定下了方案,就来者不拒。而陶家与淮北军之间隔着尚家,所以还算相安无事。
  去楚州的计划又提了出来,中心的问题还是粮食。卢八娘说:“听人说缺粮的时候最难过的是春天,我们不如趁过年前去楚州换粮,有备无患。”
  目前军中余下的盐也不多了,去楚州买粮自然是要用卢八娘的首饰。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十七郎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舍不得的话,但他还是叹道:“吴琏若是有消息就好了。”
  丁桂的到来让他们在粮食供给上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如果吴琏也能带来惊喜该有多好,但是司马十七郎也知道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丁桂毕竟是从水陆过来,朝廷无法拦住他,而且他来自经营多年的吴郡,而吴琏在益州只是经管着一个牧场。
  再者,消息已经传过去两三个月了,吴琏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情况并不妙。
  卢八娘也不看好吴琏那边,牧场虽有成千上万的牛羊马匹,但是怎么能平安跋涉上千里?就是在太平盛世也没有那么容易!只要吴琏和他的手下能够平安过来,她就很满意了。
  “我们还是按最坏的打算准备吧。”卢八娘说:“只要从楚州弄来两三万石粮食,我们就能平安渡过最难的第一年了,也给以后打下好的基础。”
  正是这样,于是,司马十七郎与卢八娘很快就逆河而上去了楚州。给薛家表叔拜年,换粮草,再看情况能不能再招募些人才,借些物资。
  楚州在淮南的西部,地理位置略偏,又多丘陵山脉,向南向东向西交通都不甚便利,虽然向北面紧临淮河,应该是极方便的,但这时候的航运并不发达,尤其淮河本就是防御胡人的天险,少有船只来往。
  这样的形势反倒造成了楚州优势,这里不曾受到胡人的冲击,也没有被苏峻之乱影响,又因为山多地少,朝廷也不甚重视,休养生息之下,有如一片桃花源。
  从淮北之东到楚州,如果从淮北走陆路要经过尚家的地盘,如果从淮南走要经过一片山地,于是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选了走水路。一路沿河而上,完全靠人力划桨行程非常慢,但胜在安全,而且丁桂带来的船只都是经历过大海考验的,用了两天时间顺利抵达。
  拜贴早就送了过去,薛刺史早已经安排人在码头等侯,他们一下船就被迎到了刺史府。楚州差不多的官员和内眷们都在,薛表叔为他们准备了盛大而隆重的接风宴。
  卢八娘直接进了内院,她辈分虽然低,但却是王妃,薛家表婶依礼在仪门处迎着她。这位表婶姓董,与司马十七郎的妾室董氏同出一源,血缘关系还不远,虽然不能用董氏这个妾来套亲,但也算得上颇有渊源。她看起来和蔼温柔,虽然年近五十,但皮肤白皙,妆容端丽,风姿绰约,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度,对远道而来的卢八娘非常热情。
  “自从京城嫁入楚州已经三十余年,世道艰难,竟从未能归宁,如今能见到昔日世交之女,吾心甚慰。”
  卢八娘看了一眼周围的诸位女客,完全能理解董夫人的激动。她自诩为世家女,可楚州只有薛氏一家真正是士族谱上的,所以平日来往的都是庶族,或者冒充士族的人家,以这个时代的思想观点,见了同阶层的卢氏女又如何能不激动呢?
  卢八娘自然拿出几分恭敬和亲热来,“听母亲说,卢氏与董氏在祖父辈曾结姻亲,关系菲浅,如今京城中河内董氏夫人与我相熟,王爷也与董家子弟颇多结交,如今见了表婶,便觉亲切。”
  来赴宴会的夫人自然要巴结淮北王妃和董夫人,于是各种溢美这词不绝于耳,卢八娘与她们一一答话,认出了除薛家外的刘、陈、李三家女眷,这三家正是此间仅次于薛家的大家族,已经冒认了士族,席上还有十几位家势雄厚的夫人。
  上百年没有经历过战火,楚州与淮北贫穷萧条的情况大不同,也不似他们从京城北上沿途所过的平郡,还处处遗留苏峻之乱带来的满目疮伤,特别是刺史府,金堆玉砌、锦绣成堆,比起京城虽然是差远了,尤其是对照世家们喜欢玩的清高雅致,简直俗不可耐,但真心奢华。卢八娘想起自己现在住的低矮小土屋,就一点也不觉得薛家格调不高了,而是想自己要再过几年才能重回这种生活呢?
  美仑美奂的宴会自然有各色美食,一道道的菜由穿梭来往,穿着锦缎的侍女送上,富贵之气扑面而来,卢八娘再次想起自己现在每餐不过两三道菜,这还是营中最好的伙食,就连司马十七郎也不如她吃得好。便不动声色地尝了一块马肠,这是要现杀的马才能做得出来,要知道杀一匹马本就是极浪费的行为。
  马肠味道鲜美,卢八娘的脸上露出了满意之色,“刚刚杀的小马吧”
  “正是,我家祖传的法子,五个月的小马养肥,宴客时直接剖腹取马肠烹之。”董夫人一直在偷看卢八娘的神色,现在放下了心,她多少年没有接待过世家女了,而且还是天之娇子卢氏女,这一次的宴会只是订菜单她足足就用了半个月,为的就是得到一声赞赏。
  这时又上了一道蒸乳猪,卢八娘客气地吃了一片肉,京城里也流行这样的做法,用料是刚出生的小猪,以人奶喂一个月,再用人奶蒸熟,肉味特别鲜嫩。董夫人又介绍道:“刺史每每说起到京城时在王府尝过,回味无穷,我便让人试着做了,王妃觉得怎么样?”
  “确实与父王府上所做的非常相似,”卢八娘笑着说:“调料似乎少了几味,不过火侯刚刚好,就非常难得了。”
  董夫人的笑颜一点点地加深了,她没白忙,每一道精心准备的东西卢八娘都能恰到好处地说出优点,让她在心里更加地佩服,卢家真不愧是士族谱上排在最前面的顶级大世家!
  董夫人在心里赞叹了又赞叹,淮北王妃不只见识出众,衣着打扮更是华贵异常,她的目光控制不住地落在卢八娘手上的那对红宝石蝴蝶虫草百花金手钏上,这大概就是当年公主托孤所用的那对手钏吧。
  然后她又将目光转到了卢八娘头上的一对金步摇,只垂下来的珠子、碧玺、各色宝石,每一块都是价值□□。还有她脖子上挂着的缨络,裙带上系的饰品,无一不华贵精美,让她顿时又觉得今天的宴席不算什么了。
  于是到了晚上,送了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休息后,董夫人与她的两个出嫁女和三个儿媳妇们就一直在谈论淮北王妃的首饰,“今天见了那对手钏,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当年长公主心爱之物!”
  “那金步摇也真好看,上面的宝石实在是太名贵了!五彩缤纷的,也不知怎么凑出那么多的花样!”
  “可不是,手钏和步摇名贵也就罢了,王妃浑身上下每一样配饰都极出色,我无意间发现她裙带上还系着两朵用珍珠攒成的小花,每颗珠子都是一样的淡金色,大小还相同,真不知是怎么找出来的。”
  “还有那缨络……”
  议论过首饰又谈起了宴席,“她只一尝就知道汤羹里放的是什么。”
  “对了,她说京城现在最流行一种用茶做的点心。”
  “她还把孟右军最新的诗文读给大家听。”
  直到薛刺史进来,大家发现他的脸色并不好看,个个识趣地停了下来,纷纷行礼走了。
  薛刺史沉着脸坐了下来对夫人说:“淮北王是来弄粮食的!”
  夫妻多年,董夫人是最懂得薛刺史的人,见他的神情,就明白了原因。薛刺史在外人面前从来都是大方豪爽,但其实从骨子里是极吝啬的,淮北王来买粮还没什么,如果借粮可就麻烦了。
  自从得知这个表侄奉旨北上,刺史就担心他过来打秋风,还好听人说淮北王手下有钱有粮,还有不少的盐,他总算放心了,但没想到,该来的还是来了。

  ☆、第六十二章 卢八娘首饰换军粮薛刺史联姻许庶女〔一〕

  董夫人让下人给薛刺史换了衣服,亲手将解酒茶递了过去,问:“大人不想借淮北王粮食?”
  “今天他只是露了个口风出来,说是军粮不足。”薛刺史不屑地说:“这么些年,没少见一拨拨往北去的,嚷着要恢复中原,最后哪一下成了事!要我说,封什么淮北王,不过是先皇糊涂了,老老实实地在淮南就很好,北边的胡人哪里是好惹的!再者我在楚州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攒下了这么点家底,凭什么就借了他打水漂去了呢!”
  “那他要买呢?”
  “卖些粮当然行,正好把前几年的陈粮卖出去!”薛刺史的脸色总快好看了一点。坞堡里藏着的粮虽然不断以新换旧,但总归是入的多出的少,所以就有不少的陈粮,但价格嘛?他可不想便宜卖了!
  董夫人迟疑了一下低声说:“怎么也是亲戚,面子还是要顾的。”
  “那当然,”薛刺史终于露出些笑意答道:“小十七还是有些本事的,就是先皇也赞过他,这些年来我看着他从一起不起眼的庶子到现在封了淮北王,倒是做了不少件大事。万一他真能在淮北成了事,这样的亲戚我们怎么能得罪呢?我想我们不如嫁个女儿过去。”
  “也好,听说淮北王原来只有一个侧妃,还早早去了,我们家的女儿要是过去,进门就要封侧妃的。”董夫人也赞成,送一个女儿过去,把亲戚间的关系拉得更进一些,也是好事,“而且,淮北王妃这么多年才生了一个儿子,恐怕是不好生养的,万一……”
  薛刺史见夫人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笑着点了点头,“嫁那个过去你再仔细看看,九娘十娘十一娘都到了年龄了。”
  九娘十娘和十一娘都是庶出的,她们竟也能得这样好的姻缘,但自己生的两个大些的女儿都已经嫁人了,只剩下一个小的又不能出嫁,董夫人心里堵了一下,暗暗地叹了一口气,但只有答应,“我想想吧。”
  与此同时,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