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海寇 >

第889部分

大明海寇-第889部分

小说: 大明海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继祖气的晕头转向,当即下令发炮轰杀这些胆敢临阵退缩的溃兵,十几门各型火炮乱炮齐发,还真就射杀了不少官兵,让官军多少稳住了阵型,可是时间不久,对面于家军的火木仓便再一次爆发了起来。
    这一下谁都挡不住这些山东兵的溃逃了,颜继祖再次下令发炮,可是刚刚发了一炮,溃兵便涌了回来,于是他厉声喝令抚标放箭射杀这些溃兵,可是抚标刚刚放了几箭,溃兵便冲到了面前。
    抚标官兵奉命砍杀这些溃兵,可是溃兵也不甘心引颈受死,干脆有人便抄家伙和抚标的官兵干了起来,这一下抚标也乱了套了。
    两万溃兵如同洪水一般猛冲到了抚标官军的阵前,三千抚标官兵仅仅是阻挡了他们一下,瞬间便被冲垮,眨巴眼的工夫,抚标也被淹没在了溃兵的人潮之中,家丁们一看大事不妙,赶紧护着颜继祖掉头就跑。
    颜继祖不甘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败了,一边被家丁们拖着跑,一边还大声疾呼:“不要跑,都给本官站住!站住!列阵,重新列阵!各部军将,速速归拢你等的兵马……不要退!站住!稳住……”
    可是他的吼声在溃兵的人潮之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听到他的吼声,所有山东兵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呼呼啦啦的闷头朝着远处狂奔,只恨爹娘给他们少生了两条腿。
    而李同所部的第九旅兵将们,则在官军溃兵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一路追一路恐吓,时不时的放一排冷木仓,更是加重了官军的恐惧,使之逃的速度更快。
    这时候通州城之中的守军,也在看到援军击败了官军之后,开始以营为单位,呼呼啦啦的冲出了营盘和城池,迎头拦住了官军溃兵就是一通大杀。
    大批山东兵为了求活,当即便跪地投降,这时候四面八方似乎都响起了于家军的吼声:“投降不杀!跪下!快点跪下,丢下你们的兵器!……”
    听闻于家军的吼声,许多溃兵想都不想,就直接丢了家伙,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抱着脑袋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结果颜继祖费劲巴拉的好不容易带来的三万多山东兵马,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便丢了一大半。
    而颜继祖本人,也没好到哪儿,他在溃兵之中,逃出了一段距离之后,突然间马失前蹄,一下子就被掀翻在地,眨巴眼的工夫便被溃兵淹没在了人群之中,任凭他的家丁如何拼命的救护,驱赶溃兵,也没能把他救走,而十几个家丁,也瞬间便被溃兵人群冲散,和颜继祖失去了联系。
    最终于家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从一个地窝子里面,扒出一个被踩的灰头土脸鼻青脸肿的家伙,身上穿着一件脏的看不出颜色的衣袍,但是却没穿官袍,发髻散乱披在身上,整张脸都被踩的如同猪头一般。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何许人也,简单审讯了一下,此人称他乃是随军书吏,在乱军之中被冲散,摔倒之后被踩踏受伤,险些被活活踩死。
    于是这个人便被丢到了俘虏营之中,但是不多久便又有俘兵检举揭发,说这个人乃是山东巡抚颜继祖,颜继祖这才被李同赶紧从俘虏营之中揪了出来,带着返回了京师。
    而就在第九旅赶往通州解围的时候,于孝天率领于家军在京师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一天之内,于家军便按照计划,一个个的攻取了内城剩下的几个城门。
    这时候城内的官军不管是外地的客军还是本地的京营,这时候要么是投降了于家军,要么是趁乱逃出了京师,有些逃往了顺义、怀柔,有些则逃往了昌平,更有人逃往了保定府,于家军在展开剩下的行动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遭遇到太过激烈的抵抗。
    仅仅两天时间,于家军便将整个京师内城全部控制,并且第一旅开始转而出崇文门、正阳门,开始对外城也发动了清、理攻势。
    整个内城历时两日,全部被于家军控制在了手中,剩下的于家军兵将,开始逐街逐巷的清、理城内残存的溃兵。
    这两日之中,官军的溃兵在城中可是没少作乱,趁着于家军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在城中大肆洗掠,不少官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城中不少百姓祸害的不轻。
    但是他们的好日子在于家军控制了所有内城的城门之后,算是彻底到头了,不少官兵溃兵们因为太过贪财,只顾着想多抢一些财货,以至于失去了逃离京师的最佳时刻,等他们想要跑的时候,却发现一切晚矣,几个城门都被于家军控制在了手中,想跑都没地方跑了。
    于是他们便纷纷躲了起来,藏身于一些民户之中,逼迫老百姓给他们提、供掩护,或者干脆脱了军服,逃回了他们在京师之中一些私宅之中。
    于家军在随后展开的清、理之中,抓获了起码数千留在城中没有逃走的官兵,这些人之中不少家伙都在城中做了不少恶事,于是于孝天立即下令,将其中罪大恶极的一部分家伙,直接拉到街头,就地斩首示众。
    一时间城中杀的是人头滚滚,受害的百姓为之大为拍手称快,并且检举出了不少躲在民户家中的溃兵,于家军立即派人将其擒拿归案,该杀的杀,该送到临时苦役营的送到临时苦役营,还顺带抄了不少在城中有私宅的兵将的宅子,起获了不少财货。
    随后于孝天便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一份名单,签署了一份通缉令,开始进行全城搜捕,其中包括薛国观、高起潜等人,一共开列出来了一份一百余人的名单,令部下严格按照名单进行查抄搜捕。
    于孝天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李自成入京之后的覆辙,对于入京的兵将下达了最为严厉的禁令,禁止任何人在没有军令的情况下,擅闯民宅,私自抄没私产,更不得淫辱妇人,一旦有人违规,就立即就地处决,绝不容情。
    于家军军纪本来就相当不错,再加上于孝天颁布了这么严苛的军令,于是军纪更加森然,极少出现有于家军兵将闯入民宅祸害百姓的事情,但是也存在个别的兵将,想要趁乱捞一把,可是往往他们只要一伸手,就会被纠察逮住,直接抓回兵营之中,先是痛打一顿,接着该杀的杀,该削去军职的削去军职,只用了几天时间,便彻底稳住了京师城中的局势。
    而外城的战事在于家军攻入内城之后的第四天上午,也宣告结束,驻守外城的官军在得知内城全面失守之后,心知无法继续抵抗下去,要么有些军将选择了投降,要么有些军将便选择了逃离京师。
    这么一来,于孝天只用了数天时间,便将京师全面控制在了他的手中,并且将城中一大批富有恶名的官吏以及勋戚抓捕了起来,一共查抄了将近二百个宅院,从这些贪官污吏家中,起获了大量的银两,其中仅仅是从薛国观家中,就起获了白银三十多万两,可见的薛国观这家伙这两年,在京师暗中收受了多少贿赂。
    经过连日的搜捕,高起潜这家伙也终于落网,这厮在得知朝阳门眼看不保的时候,立即便脱去了身上的衣袍,换了一身早已准备好的便服,带着几个亲信手下,撒丫子就溜到了城中一个他早先私下里偷偷购置的小院子里面躲了起来。
    高起潜这家伙很滑头,购置的这个宅子,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只有他亲信的几个手下知道这个宅子的地点,另外他在宅子里面安排有两个很贴心的小太监暗中等候他的到来,并且在宅子里面提前藏了不少的吃喝的东西。
    高起潜跑到了这个宅子之后,立即关上了宅门,他自己和亲信手下们都闭门不出,每天只派一个妇人,出门打听一下消息。
    原本于家军想要抓住高起潜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因为城中很混乱,没人知道高起潜到底是藏在了城中,还是已经趁乱逃离了京城。
    所以于孝天在下令搜捕高起潜的时候,并没有指望着能把高起潜抓住,但是没想到的是天都不照顾高起潜,这家伙也算是命中该绝,一队于家军兵将,在街上追捕几个作乱的地痞的时候,这几个地痞被追急了,慌不择路之下,居然翻、墙跳入了高起潜所在的那个小院之中。
    随后赶到的于家军兵将破门而入,本来是要抓着几个地痞无赖的,可是撞开了门之后,却发现院子里面的几个人看上去像是太监,于是当即将其拿下审问了一番,结果无意之中,居然把高起潜给挖了出来。
    (闺女退烧了!也可以吃东西了!呵呵!不过还要几天时间才能出院,但是心情总算是可以放松一些了!真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但是不行呀!还要去医院陪着闺女!)
    
    第七十五章 忠良之臣
    
    另外杨嗣昌和刘宇亮以及陈新甲这会儿都已经被崇祯下旨抓了起来,关在了刑部大牢之中,根本不用去找,直接占领刑部大牢就把他们拿下了。
    于孝天对于能抓住这些人,当然是十分高兴了,这些人可以说是他踩着上位的台阶,如果不少人跑掉的话,肯定对于以后他控制朝堂不太有利,而且他需要这些人项上人头,来平天下人的怒气。
    卢象升的死,这些人之中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等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还有保定巡抚张其平现在没有归案,接下来于孝天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这厮也一并拿下干掉。
    就在于孝天控制京师之后,军事行动不断展开的同时,舆论方面的行动也如火如荼的同时在进行着,随着京师的局势逐渐被于家军控制住,市面上也开始变得安宁了一些,于孝天在下令京师继续维持戒严状态的同时,也开始派人传召京师之中的各处朝官,到他的指挥所参见于他。
    这些朝官们这些天日子过的着实不好,一个个都提心吊胆,不知道于孝天入京之后改回如何处置他们,而且他们也听闻风声,于孝天在入京控制了内城之后,便已经开始了一场搜捕,不断有官员的家被抄没,全家上下都被带走。
    这就更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想来他们混到这个地步也算是相当不易,谁不是寒窗苦读十数年才好不容易中了个举人,然后又殚精竭虑的混迹于官场之中,一步步的爬到目前他们的位子上,可是这一朝醒来,天下却变了,皇帝被困在了皇城之中,原来的叛将于孝天却入主了京城。
    现如今当朝皇帝说了似乎已经不算了,这于孝天倒是成了京城之中说了算的人物,那么他们未来该面临着什么样的结局,谁也不清楚,只能战战兢兢的呆在家中,等候着命运对他们的发落。
    其中绝大部分人这个时候已经打定了主意,只要于孝天愿意留用他们,他们愿意立即倒戈站在于孝天这边,为于孝天接着干事,只要能让他们继续当官,那么一切都好说。
    当听闻于孝天在原来的兵部衙门召见他们,其中绝大部分人都赶紧收拾了一下,穿上了官袍,各自坐轿或者步行,很低调的赶往了兵部衙门听命。
    于孝天端坐在兵部衙门大堂之上,冷冷的扫视着眼前站着的这些战战兢兢的大明的朝臣们,心中是颇多的感慨。
    这些人比他预想的来的还要多一些,几乎点到名的差不多都到了,只有极个别性情耿直对大明忠心耿耿大臣这一次没有接受他的召见,没有前来这里见他,几乎有八成以上的朝臣,都恭恭敬敬的站在了兵部大堂之中,因为这里地方较小,有些官阶低的,干脆就站在了大堂外面的台阶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