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统天下 >

第163部分

明统天下-第163部分

小说: 明统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凡是考评不合格的或者存在违法乱纪行迹的全都加以减裁。马文升一生最厉害的莫过于有一次一次性汰罢朝觐官员二千余人的盛举了。可以想象一次免了两千多人的官,马文升得得罪多少人,但是即便是这样人家马文升还是无所畏惧,为了国事他可是豁出去了。历史上后来马文升的致仕也和这不无关系,历史上马文升就是因为当吏部尚书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了才会在武宗时期得罪了刘瑾之后却没有多少人出来为他说情。

像马文升这样的人最是朝廷需要的,刚正不阿,并且做起事来无所畏惧,只有这样天下的官员才会收敛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头上有一把剑在那里悬着呢,所不定什么时候就掉在自己身上了。

“西疆?”马文升想了一下近期看到的有关西疆的奏折说道到:“陛下,此战不但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并且也让朝廷多了三位不可多得的帅才啊。此战过后西疆方圆千里便都可以纳入朝廷的管辖,也算是把祖宗在九百多年前的东西拿回来了一点了。”

马文升说的意思朱厚照想了好一会才听明白,原来他说的是唐朝的事,中间相隔时间太长了。不可否认唐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少有的广阔的一个朝代。唐朝疆域为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并且这些还不算上唐朝的属国和一些管辖投靠了唐朝但是唐朝却没有派驻军队的地方。在近代以前中国历代便和西方计算国土的方法不一样,在西方一般都把凡是自己能够控制住的地方都算作自己的国土,就像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一样,在前期很多殖民地都是基本上不完全被控制的,那个时候西方人口太少往往就是来到一个地方在那里留下几百个兵力然后那个地方的所有地盘便都是自己的了。在唐朝属国和殖民地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除了在西域之外唐朝一般却没有把这些国土计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中。

在疆域上唐朝和其他的朝代的疆域很不同的就是在西面,在西面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最明显的就是在西面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便只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而天山以北的地区则分管在北庭都护府之下。但即便这样安西都护府也是辖地甚广。

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安西都护府首次设立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安西都护府共存在约170年。管辖包括现在的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大将侯君集平定高昌,在高昌地域之内设立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地区。同年9月在交河城(现在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现在新疆库车县)。

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现在的库车),当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并且唐高宗改变了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治所西(现在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

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当时朝廷还派人去该部巡查。龙朔元年(661年),朝廷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始料并无确切记载,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于是便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不过即便不是也差不了多少年。

唐朝安西之地全部陷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史之乱极其以后唐朝国力的逐渐衰微。为什么安禄山一千多年来一直被骂,历史上向安禄山这样造反的将领不在少数,但是却独独安禄山自己一人不但被骂了一千多年并且还是越骂越难听,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里。就是因为安禄山唐朝才会丢失安西之地,可以说安禄山是唐朝丢失安西之地直接的罪魁祸首。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因为安禄山一个人发动的安史之乱而不得不全部丢弃,可以说他想不被骂都不可能的。

唐朝安西之地的丢失一直都是从唐朝之后历代人心中的一个痛,虽然不乏一些英雄之辈想要收复这些国土,但是却始终没有成功。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在慢慢的舔着安史之乱的伤口;而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整天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收复国土也是有心无力。之后的两宋,就连北边的辽人、金人还有蒙古人都应付不过来就更不要说收复安西之地了,有心无力。

至于元朝,在明代没有民&族和*睦、民*族和*谐这个说法,不像现在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很多历史都已经被修改了。至于原因吗,大家自己都明白。

所以元朝在大明人眼中可是不算自己人的,他们是不会认同元朝的。

现在到了大明时期,虽然大明有实力去收复这些国土,但是当年太祖的一个不征国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止住了大明对外扩张的脚步,再加上大明还要应付北边的蒙古、南边的倭寇以及其他的时不时爆发的战争,所以大明也一直没有去收复这些故地。大明这是有力无心。

但是现在虽然袁启文在西疆之地的两场胜利,整个天上南北的所有土地全都纳入了大明的怀抱,这样当年安西之地的部分故土算是被收回来了,但是这也只是一部分而已。还有很多现在还在异族人的统治之下的。因为这只是收回来了在西疆的部分国土,像在中亚的那大片土地还是人家说了算的。

“殿下,现在便是我大明收复这些故土的最好时机。”看着朱厚照马文升继续说道:“今年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刚刚被曾经臣服于他们的乌兹别克人灭了,帖木儿一灭,现在整个中亚正是处于政权真空的时期,中亚各个地方征战不休,谁都想重新一统帖木儿帝国的疆域,但是却谁都没有这个实力。他们这么打下去不但近十年之内那里不会出现一个可以真正阻止我大明的国家,并且他们的实力也会约消耗越弱。至于乌兹别克人虽然他们今年打败了帖木儿帝国现在正是处于兵锋正盛的时期,但是他们严格来说就和鞑靼、瓦剌一样,虽然兵力强劲,但是可以一战而定。所以我们大明一定要尽快出兵,否则一旦拖上几年到时候等中亚的战事归于平静并且已经重新崛起了新的霸主的时候要在攻陷中亚便十分困难了。”

“殿下,听说帖木儿帝国已经有一支后裔从中亚逃走了,并且他们走的时候所带的大军和辎重非常之多,由此可见帖木儿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是皇族却仍然有着巨大的实力,他们掌握着大义,一旦让他们缓过来重新回到中亚到时候他们的身份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很有可能会让中亚再次恢复一统。所以我大明一定要早日有所行动。”

&n~

 第二百章 教科书般的胜利

&n~第二百章 教科书般的胜利

马文升说完之后朱厚照一直在思索着马文升说的话,严格来说马文升所想和朱厚照所想基本一样。 /首先两人都有心收复安西故土,有着这个心思的在朝中非常之少,现在的孝宗朝一团和气,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那些大臣们都不主张兴兵。有时候看着那些大臣朱厚照就觉得他们就像世界的和平大使一样,幸亏现在没有诺贝尔和平奖,否则非得给他们一个不行。现在的明朝基本上已经被太祖的不征国的遗嘱给弄得失去了锐气。在现在只要不是对方主动来进攻大明的,大明是绝不会主动去进攻人家,可谓是要多和气有多和气。

所以能够有一个像马文升这样的大臣和自己意见相同可是尤为难得的,毕竟发动战争不是朱厚照一人就可以做决定的,必须要经过大臣们的同意才行。

至于马文升对乌兹别克人的评价和朱厚照的也是十分的相似,虽然看似现在的乌兹别克汗国十分的强大,毕竟他们在今年灭亡了“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帝国,但是实际上他们就和鞑靼、瓦剌一样,看似强大其实后劲不足。

为什么北方的草原民族在和中原王朝较量的时候往往都会成为最后的失败者,就是这个原因,他们都是看似强大去后劲不足,一旦遭遇一次重大的失败他们便会一蹶不振,而这个时候只要中原王朝抓住机会基本上都会彻底打败北方的草原民族。(至于两宋则不在此列,宋朝除了经济上之外实在是太过无能了,军事上不行就不说了,竟然在中原人最擅长的政治上也白痴了起来,明明该联辽抗金了,他竟然联金抗辽。犯一次错误就不说了竟然在之后又犯了一个,明明金朝已经衰落了而蒙古人已经崛起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联金抗蒙了,他竟然来了个连蒙抗金。这种战略外加政治的错误竟然能够犯两次。真是无话可说了。)

总体上来说只要是草原民族都存在一个后劲不足的状况。就像现在的鞑靼一样,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是在一百年前成祖时期就和大明打仗,那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