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统天下 >

第254部分

明统天下-第254部分

小说: 明统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随着边贸的兴盛,朱厚照以前让内阁着手商讨的也已经通过了朱厚照的认可,现在这套准则已经投入了使用。

从此大明的边贸活动将告别以前那种混论无序的状态,不但规定了哪一些商品或者技术是不可以涉及交易的,就连正常的交易活动都进行了规范。

按照的规定,以后每个去往蒙古以及其他国家贸易的商人都要持有边贸局办法的颁发的准许证。每一次贸易的货物不但都要经过边贸局的审查,而且交易的商品也要进行备案,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统计商品的交易数量以及种类。这样便可以在边贸局的有效调控之下规范和调节贸易。大明想要减少什么商品的输出便可以减少它的输出,而想要增加某种商品的输出也十分的方面。也可以避免大量商人扎堆经营同一种商品造成商品积压和某种商品没人经营的风险。

同时按照的规定,每一次商队准许携带的现银也不得超过三千两。超过三千两的全都必须使用银票,也就是大明引发的宝钞。这个也是朱厚照计划的向外经济渗透的一种方法。控制了别国的货币,便可以控制别国的财政。这样在打仗的时候便已经在开始之前就握住了敌人的咽喉。

而且按照的规定,对于违反朝廷边贸准则的行为也处罚的十分严厉,轻者便是被处以大量罚金、永久禁止从事边贸活动,而且像出售在规定的不允许进行边贸的商品或者技术的都将被收监以及查抄家产,严重的还会被流放或者问斩。

现在大明的边贸活动已经走向了正常,这样情况下再让伦文叙留在那里便有点不可事宜了,伦文叙作为朱厚照的前东宫詹事,是朱厚照最亲近的大臣,这样的人岂能常年呆在苦寒的边疆。再说朱厚照也都早已开始怀念伦文叙了。以前朱厚照还是太子的时候东宫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伦文叙打理的,时间长了也就有点依赖了。朱厚照现在和大臣们共事的时候总是缺少一种默契感。而伦文叙这一次上奏要求回朝也是感觉自己在边疆已经没有事情可干了,现在边贸已经走向了正常,即便是自己的副手都已经将大部分的事情处理完了,现在自己倒是成了闲人了。

既然伦文叙自己要求回来了,朱厚照自然顺势答应了,“伦詹事呕心沥血处理边贸之事已经卓有成效,现着伦文叙一月内回朝述职。其职务由副手接任。”

“启禀皇上,两藏总督宋文华上奏说大军在原古格王国发现大批工匠,这些工匠制造器具非常之精美。宋文华上奏询问朝廷这批工匠的处理。”

工匠在明朝也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因为在明朝大多数时候工匠都是和军队以及制造军队器械联系到一起的,所以虽然工匠地位低下,但是明朝对于工匠的管理也是十分的严格,要不然也不会有匠籍的存在了,基本上都做到了每一个工匠都登记在册了。寻常之人如果没有得到朝廷的准许私自聚拢工匠一旦被锦衣卫发现了便有可能会被安置一个谋反的罪名。

古格王国历来便是当地几个国家之间工匠最多也是工匠手艺最好的地方。这一次宋文华经由属下搜集一共抓到了两千多人的工匠,这比着西藏和青海两省军队之中的工匠还要多上数倍。这么大一批工匠连这宋文华也不敢怠慢,赶紧上报朝廷,要是被锦衣卫的人早一步上报了说不定还得麻烦一阵子。其实宋文华不知道的是他这一次抓到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巴鲁人,巴鲁人向来便是以善于制造各种精美的器具为闻名于世,所以古格王国内部的工匠也大都是由巴鲁人担任的,这一次抓了这么多的工匠,几乎都已经将人数稀少的巴鲁男子都给抓走了。

两千多工匠,朱厚照大喜过望,现在朱厚照最终是的莫过于便是工匠了,因为在很多时候工匠在朱厚照的眼中都好比是后世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一样的,都是宝贵的很的。这一次听说有这么多工匠,朱厚照赶紧吩咐道:“命令宋文华将这批工匠和家眷全数送往京城,注意路上不得为难他们,这些工匠如果有什么要求的话只要不是特别过分便全都答应。”

朱厚照不知道的是正式自己这一次将这一批工匠带到了京城,使得大明艺术品的工艺取得了十足的进步。这一批巴鲁人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为制造工艺精良而被历史铭记的种族之一,所以他们的到来给本来已经停滞不前的大民的艺术品工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后来朱厚照一朝,大明各种艺术品不但做工精良而且层出不穷,这些艺术品更是随着大明扩张的脚步流通与世界。

这一次的早朝估计是朱厚照登基以来最忙的一次了,早朝一直从早上到了中午还没有处理完政事,到了下去早朝继续,一直到晚上才把最近积攒的问题给处理完了。已经累得快要直不起腰来的朱厚照一回到乾清宫便直接躺在床上睡着了。

不过这一天的早朝却在历史上十分的重要,因为这一天的早朝确定了大明火器发展的正规化以及大明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的开始。

 第二百八十二章 巴布尔结盟

正德元年三月初,帖木儿帝国皇室后裔巴布尔在李端澄命人秘密护送之下到达京城。巴布尔是帖木儿的直系后裔,曾经位列太子并且还一度掌管过衰落之后的帖木儿帝国的大权。但是奈何当时的帖木儿已经积重难返,不但帝国大量国土被他国侵占,而且仅剩下的少部分国土还是军阀割据,作为皇室太子的帖木儿能够调动的力量实在是有限的很。并且当时帖木儿内部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突厥后裔等民族之间的民族与宗教矛盾突出。就像后世历史学家对一度强大无比的帖木儿帝国的评价为是她的崩灭比着蒙古帝国的崩灭还要迅速。

历史上蒙元帝国以及其他几个蒙古汗国便是被普遍认为建立的十分迅速,但是他的毁灭更加迅速,而帖木儿帝国的毁灭被认为比着蒙古帝国的毁灭更加迅速,由此可见帖木儿帝国的毁灭速度有多麽的快。所以即便是作为后来能够在印度再次建立起来一个庞大帝国的巴布尔,面对帖木儿的困局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国家的毁灭。

不过毕竟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赫赫威名并且在之后亲手建立过两外一个帝国的人,巴布尔的野心从来不小,也从来没有消退过。

面对昔班尼这个亲手灭亡了帖木儿帝国的生死大敌,巴布尔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在曾经帖木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出城投降的时候,他率领着自己的大军逃出城外继续和昔班尼作战。在自己屡次被打败之后他便退往呼罗珊重整旗鼓。再次被打败之后他宁愿和阿拔斯一世联手也要重建帝国。

从巴布尔被打败的那一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了。六年的时间里巴布尔付出了很多,但是奈何自己的敌人实在太过于强大再加上帖木儿原来的臣民早已经对帖木儿帝国失望了导致巴布尔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护,所以现在的巴布尔仍然是一事无成,不但如此。六年前从帖木儿带出来的底子已经快被消耗一空了。曾经带出来的数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了数千人而已。曾经带出来的上百车的金银也阻止不了巴布尔不得不从萨珊那里获得援助的窘迫。曾经不止一次巴布尔都想要放弃,但是心中的理想不允许他放弃,而且他也知道即便是自己投降了昔班尼也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既然这样还不如继续斗争下去了,只要不停的打下去总有获胜的那一天。

已经陷入人生最低谷的巴布尔现在最需要的便是盟友了。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所以他便找上萨非王国,但是当萨非王国企图抛开他独占曾经帖木儿的土地的时候,巴布尔知道自己不得不再次寻找一个可靠的盟友了。虽然他没有断绝与阿拔斯关系。现在也仍然在接受着阿拔斯的援助,但是巴布尔却已经对阿拔斯不抱希望了。

而恰好在这个大明的出现,给了陷入黑暗之中的巴布尔以重新的光明。

去年朱厚照就曾和马文升商讨过关于趁着帖木儿帝国刚刚灭亡而巴布尔有忙于重建帝国的时机插手中亚的事情。当时在趁机打败了昔班尼获得了一部分乌兹别克的土地之后大明便和昔班尼的乌兹别克达成和约。之后大明将大部分的军队撤出中亚,所以现在大明仅仅是占有了一个前往中亚的桥头堡。但是插手中亚的事物还有点不足。所以这个时候巴布尔便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巴布尔是帖木儿帝国的直系后裔,在原来帖木儿帝国的土地上拥有很高的威望。而如果能够将巴布尔拉拢到自己这一方,大明便相当于在中亚伸进去了一只手,拥有了一个直接插手中亚事物的机会。

和巴布尔去的联络的要求从京城直接传递给了远在天山脚下安山总督府的李端澄。李端澄在西疆征战十几载。他的经验与见识绝对是鲜有人能够匹敌的。所以一接到朱厚照的命令之后李端澄便看出了朱厚照的意图。没有站在中亚的土地上,你始终无法体会出那一望无垠的土地对李端澄的吸引力,每一次站在乌喇秋别的城墙之人遥望西方无边际的大地的时候李端澄经常会冒出来要是前方那片土地便是大明的该如何,出兵把这片土地占领的心思常常在李端澄的心中出现。现在距离乌喇秋别等大明非常近的地方乌兹比克等三个国家的军队都十分的少,只有少量的用以侦查的骑兵。目的便是为了避免这个时候和的发生冲突。

现在李端澄能够调动的大军将近十数万,李端澄相信只要自己现在集合一半的兵力便可以直接将大明整个西线的边境向西推进数百里地。这已经是一片很大的土地了。加起来将近有一个大明腹地的省份那么大。

不过好在李端澄还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冲动的,他知道自己虽然可以不费多少力气便占领这么多土地,但是随之而来的便将是正在交战的乌兹别克、哈萨克以及萨非王国三个国家的联合,大明这头雄狮在打盹的时候他们三个国家可以放心的相互争斗,但是一旦大明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了,这三个国家便会立马结成联盟以共同对抗大明。现在已经集结在中亚乌兹别克汗国之内的三个国家近百万的骑兵便不是大明可以轻易对付得了的。

不过直接出兵虽然不行,但是李端澄却并没有停止了对中亚的渗透,这半年来在朱厚照派来的锦衣卫的协助之下李端澄向中亚三国境内散布了大量的探子。大明对乌兹别克的援助给了李端澄间接的控制和影响乌兹别克的机会,三国对不得已采取的对大明的友好态度让李端澄可以不停的向外面传播大明的文化,特别是大明对待不同民族以及宗教之间的宽松仁慈的政策对当地的居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现在朱厚照的命令让巴布尔走向了李端澄的眼前。看清楚了朱厚照和马文升的意图的李端澄迫不及待的想要派人去和在其余众的支持下南进占领喀布尔和坎大哈这两座重要城镇的巴布尔。不过李端澄派去的使者还没来得及走出总督府便被李端澄的侄子李建封拦了下来:“李叔,现在派人前去尚且为时尚早。”

李建封是李端澄大哥的小儿子,今年也才不到三十岁,从成年之后便被父母带到了李端澄那里去。现在举贤避亲的思想在明朝并不十分的流行。所以一下家族里面的人都喜欢将家族子弟安排到家族里面最有成就的人身边让他跟着做事,所以也就经常出现了军中主帅身边聚集着大批来自家族子弟亲信。而李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