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572部分

三国第一强兵-第572部分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到武帝雄起,横扫漠北,匈奴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卑躬屈膝的投降,远遁至大汉天威笼罩不到的地方去。这还是他们之前横行了几百年,心气高了,否则可能连逃的人都没有,会集体投降也未可知呢。”
    在这里,王羽偷换了个概念,汉武时代的确有匈奴部族投降,但匈奴整体内附,要推移到百年之后了。不过在场的听众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就够了,没人那么无聊,在这些细节上与他纠缠。
    “那世家豪强又是如何?”当然,异族什么的,对大汉朝的名士来说,是很遥远,也很不值一提的存在,他们更关心的是与切身有实际关系的内容。提问的是臧洪,做为张邈兄弟最得力的助手,这种时候他责无旁贷。
    “如果以水来比拟整个天下,那么百姓就是大海,朝廷就是天上的风雨雷电,朝中的官吏就是江河溪流,而世家就是湖泊……”
    在确定了这场会面之后,王羽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说服张邈兄弟。小说里收服敌人往往很简单,势力强点,摆出个礼贤下士的姿态来,威逼利诱什么的手段一用,对方就要纳头而拜了。
    可现实比小说复杂多了,不能与对方保持利益上的一致,消弭政治见解上的隔阂,就算再强势,也很难收服目标,特别是象张邈这种久负盛名的名士。
    实际上,要不是张邈和王匡有些交情,再加上从酸枣开始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张邈这次也不会来得这么痛快。
    “海纳百川,水气化为云雾,云雾化雨,将水还归大地,汇聚成溪,溪流成河,如此反复,方能生生不息。”
    王羽的比喻让众人有种眼界顿开的感觉,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如此形象的将这些事物连接起来,却是首次得闻。海纳百川之类的说法自古有之,不过水气化云,云化雨水的论调却很新鲜,同时也很有道理。
    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壮阔与宏伟,臧洪压抑着心神深处传来的震颤感觉,问道:“君侯的意思是,若是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大海也会干涸?”
    “海枯石烂的说法自古流传,未必没有道理,也未必不会实现。就拿这徐州来说,若说千年之后,陆地会向东延伸,多出千里沃土,子源兄可能相信?”王羽悠然回答,并提出了个在他看来理所应当,却令众人惊奇莫名的假设。
    在他而言,这并非假设,而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包括崇明岛,南通,甚至连云港在内的诸多后世名城,现在还都在海里泡着呢。用海枯石烂来形容这些地方,倒也恰当。
    不过,张邈等人就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了。
    王羽自己也知道这说法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所以一语带过,并不停留:“而湖,其实就是具体而微的海,其实想想也是,世家再怎么高贵,寻根溯源,终究也是出身于民间,因缘际遇,乘风云而起,才有了后来的种种局面。”
    张邈皱皱眉,但没说话,臧洪却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湖的好处很多,可以蓄水,防止江河泛滥,又或在旱季枯竭,物产丰富,造福乡里,和世家的作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太湖,如鄱阳湖,无不如此。”
    王羽留了点时间让众人思考消化,然后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湖也是有害的!因为湖也是水系循环的一部分,如果湖本身,只顾着自己的扩大,试图独立于水系循环之外,顶多只能一时得利,最终却会破坏整个循环,最终一起步入灭亡!”
    “试想,假若松江断流,震泽将会变得怎样?一开始肯定会水位高涨,甚至向周围扩张,将周围变成一片汪洋,进而成为更大的湖泊,但本该入海的水却少了。单是震泽一家可能还无所谓,只是周边居住的人受灾,无伤大雅,但如果天下的湖都这样呢?”
    震泽就是太湖的古称,而松江则是从太湖流出的江河中最大的一条,王羽借用松江断流,太湖水涨来比拟豪强的扩张,也算形象。
    “结果不言而喻,海洋水位降低,雨水减少,江河枯竭,最后,湖泊也难以独善其身,逐渐变成泽地,最后消散无踪。就算如此,海毕竟还是在的,待湖泊消失后,天地会顽强的重新达成新的循环。”
    说的只是个比喻,但无论王羽这个说话的人,还是听者,神情却都十分的郑重。
    “孟卓先生,您想看到的,真的是这样的景象吗?”
    “将军所言,确实有道理,不过……”张邈的语速异常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
    王羽借由比喻来宣示青州的政治理念,很巧妙的回避了直接的语言对抗和冲突,使得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起来。这当然不代表张邈已经被说服,只是反驳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其实,不讲理的人,从来都比讲道理,而且会擅长讲道理的人容易对付。
    前者说话,非黑即白,只要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做出判断就可以了。去年,在陈宫的劝说下,张邈就做出了和青州对抗的决定,因为他觉得,和王羽似乎没道理可讲。
    而现在,王羽的比喻虽然很考验人的想象力,但逻辑性却也很强,再用先前的观点来应对,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将军似乎不是这么做的。青州世家尽皆凋零,姑且不论,可在冀州,在城阳、琅琊以及东海,将军对豪强采取的都是严厉打击的策略吧?将军自己也说了,世家从民间来,也是万民的一份子,一概而论,加以严厉打击,又岂是为政之道?”
    想了好一会儿,张邈终于找到了个最能站得住脚的论点。
    “治沉疴,需用虎狼之药,非如此,不能立竿见影的受到成效。自桓灵以来,大汉朝就已尽显颓势,中平年间的大乱,更是将其推到了悬崖边缘,天下人有眼再看,有耳在听,哪怕没什么见识的愚民也知道,大汉朝病了,病得很严重……”
    “虽然黄巾的矛头指向的是朝廷,但那只是他们不懂,分不清朝廷和世家的区别,若是有人引导,我相信,他们会很高兴的将矛头调转,指向他们真正的敌人。这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顺势者生,逆势者亡!”
    王羽霍然起身,挥舞着手臂,语声铿锵有力,满溢着金铁之音。
    “本将出道以来,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为什么?因为本将运气好,而运气从何而来?大势所趋也!故有天下英杰纷纷相投,铸就了这一支百胜强兵!相反,袁绍身为天下门阀之首,拥兵十万,却风光了不到一年就折戟沉沙,何也?无非逆势者亡!”
    “若非松江这样的河流被截断,文和、汉升、公明、文则、子义这些良臣猛将又岂会尽归王羽帐下?若非有这些臂膀的帮助,王羽虽有些韬略勇力,又岂有百战百胜之理?既然乏人看出大势,世风依旧,羽又岂能不下重手,革弊纳新?”
    张邈四人相顾失色,半晌,一直没说话的张超才答道:“王将军虽然年少,但这份心胸见识,却远在超等之上了。”他看向张邈,意味深长的说道:“兄长,王将军言之成理,青州的繁荣景象也不是虚妄,咱们,是不是不应该太过拘泥了呢?”
    显然,他已经开始动摇了。
    张邈默然不答,还在权衡此事攸关的利弊,应声而出的是臧洪:“敢问君侯,在青、冀用过了虎狼之药,尊驾是不是要改用温补之药调理了呢?之前孔明小先生拿给我等的,贵军与阙宣签订的条款,莫非就是药方?”
    臧洪与张邈兄弟的关系,不是主从,更像是联盟的同志,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合,他也有独立判断和行事的权力。
    “虽不中亦不远矣。”王羽颔首微笑。
    “此方有何道理?”
    “积水成湖,水满则溢,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任何强行扭转的作为都是不理智的,本将只是想多修几条松江出来,给每条河都配上至少一条。如此一来,湖泊依然还在,却不至再为祸患。至于人工的松江要如何挖掘,正要请各位集思广益才好。”
    “洪知矣。”沉思片刻,臧洪郑重起身,拱手为礼,沉声道:“愿与君侯共襄大业!”(未完待续。)


六一四章 兵不厌诈
    刘备接到许攸急信的时候,一些很奇怪的消息在江淮一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他一边看信,一边忧愁的听着斥候们从外面打探回来的消息。
    “青州往寿春排出使者的消息已经确认,虽然有祢衡同行,但其却罕有在议事之际列席,即便列席,席间也是不置一词,鲁肃与袁术则是相谈甚欢……”
    “昨天离开郯城的是臧洪,此人本在张邈兄弟身边奔走效力,不知何故突然奉了骠骑将军为主。他这一次的目的地应该是皖城。据可靠消息称,青州方面似乎有意调停皖城战事……”
    “启禀主公,庐江急报,刘勋虽然围城不退,但已经停止继续攻城了!”
    一连串的消息搞得刘备晕头转向的同时,也让他从骨子里往外的发冷。
    来下邳之前,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王羽的对手,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不是智谋之类可以弥补的。何况,就算比智谋,他也没什么信心能超过王羽。王羽本人自不必提,他身边汇聚着的那一众英杰比他本人的威胁还要大!
    而刘备这边呢?唯一能指望一下的许攸不在身边,陈珪父子虽然智略高超,但这两人却没什么忠诚心,指望他们帮衬一下还行,把希望尽数寄托在他们身上,那纯粹就是闲自己命长了。
    除此之外,他身边能商量一下事情的,也只有老伙计简雍,以及接手下邳后,提拔起来的孙乾了。连刘备自己都觉得寒酸,更别提和青州群英相比了。
    刘备转向孙乾,以手掩额,垂泪道:“公佑啊,你在危难之际来投备,足见盛情,备本想送一场富贵于你,至少让你能一展所长。奈何时事难料,未曾想,转眼间,备已是穷途末路,自身难保了。”
    简雍一听话头不对,连忙劝道:“主公切不可失了信心,形势未必如您所想,王羽一向诡计多端,说不定他是虚张声势呢。”
    “与鹏举为敌,虽非备心中所愿,可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刘备摇摇头,感触颇深的说道:“与他对阵时,一丝一毫的侥幸之心也不要存,否则,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我自己!”
    “备出兵之前,是准备联合江淮群雄,共抗青州的强势,维护地区和平的。想着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只要心存大意,不惧艰险,至少能将青州的兵锋扼于下邳城下,谁想……”
    他苦笑摇头,叹道:“先是子猛惨败于马陵山,其后阙宣不战而降,备在下邳,顿时变成了两面受敌,虽然广陵的陈先生父子帮了很多忙,可形势依然不是很乐观。现在,袁术也有所动摇,眼见着下邳就变成三面受敌了,这样的形势下,城池再怎么坚固,又岂能久守?”
    “宪和之言未必没有道理,明公请宽心才好。”
    孙乾身上的名士范儿很足,三缕长须当胸飘着,细长的眉毛修剪得整整齐齐,浑身上下没一处不透着儒雅之风,他拱拱手,曼声说道:“兵法有云,不动如山,明公现在应的就是这句话。任敌人如何强猛,我军只消镇之以静,稳守城池,就没什么可怕的。”
    “哪怕是袁术反复?”
    “哪怕是袁术反复。”
    孙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