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越战的血 >

第412部分

越战的血-第412部分

小说: 越战的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苏军来说,占领了越多的山口和山谷就越代表着胜利……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占领越多的山谷就意味着兵力越分散,同时也意味着陷入陷阱越深!
    “坚守五号山口!”这是我的下一个命令。
    唯一让我觉得有点可惜的是……游击队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总共才只有四千余人……而且阿富汗游击队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战斗力不强同时也不能过于分散。所以我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北面的这些苏军身上。对于南面的那些苏军……给他们点教训也就是了,咱们没法一口吃下一个大胖子!
    “是!”赵敬平应了声。很快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其实如果我们真要坚守一个山口,苏军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攻陷的……这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山口两侧高地上的工事十分完备,这是我们到达希杰奥山谷后的杰作……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越南战场的战斗经验,甚至我们还把从越鬼子那学来的一些东西跟结合上了……战场上的东西,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们所憎恨的敌人的东西就不使用,那就显得过于愚蠢了,就连古人都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偏偏就有现代人会因为个人的感情原因而一味的摒弃敌人的东西。
    就像我在现代时曾经瞄过一部电视剧……里头的主角在战友递给他一把三八大盖时,他义愤填膺的回了一句:“我不用日本人的东西!”……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就骂了一句:“这他妈的是脑子进水了,历史上有多少战斗英雄是缴获日本人的武器用来打日本人的……你这一句屁话就把英雄给否定了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了!”
    因为有这一层认识,所以我是毫不犹豫也没有任何障碍的就引用了大量从越鬼子那学来的战术,就像昨晚的疑兵战术一样……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战术其实也不是越鬼子的原创,他们也是从我们这学去的,要知道当年越南抗法战争、抗美战争的时候,越军的主力师就是在中越边境装备、受训,然后再进入越南与法国人、美国人打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有过一段灰色时期所以自己把这些优秀的战术给忘了而已。
    这么一来每个山口都被我们给发展成地面上的战壕、棱线上的堡垒、零零散散的猫耳洞以及与地下的坑道相结合的工事……这种工事看似零散但其实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援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的。
    就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苏军大批的士兵在坦克、装甲车以及直升机的掩护下往五号山口上冲……表面上看他们好像完全压制住了我军火力,但侧面和背后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几个游击队员架着机枪对着他们一阵扫射……
    这就是越鬼子在战场上常用的“侧射火力”和“倒打火力”……它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薄弱部位,而且不需要多少兵力……一个方向上只需要五名战士甚至更少……两名战士装备机枪,其它三名战士装备突击步枪掩护,朝着敌人猛打上一梭子把子弹打完了就跑。
    越军的跑是躲进丛林里,而阿富汗游击队的跑则是躲进石林里……阿富汗的山到处都是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石头,所以掩藏起来一点也不困难,这也是阿富汗山区适合打游击的原因之一。
    苏军的冲锋就在我军的这种战术下打得苦不堪言……他们的火力是猛,但却总是砸不到正确的地方,就有点像是用拳头打蚊子……力道是大,但就是打不着蚊子!
    对于那些不断的在“侧面”和“背面”进行骚扰的游击队……他们不追吧,这一路上不仅要战战兢兢的感觉各个方向都有敌人,一旦被游击队给偷袭成功了还要遭受相当惨重的伤亡……这些可是“侧射火力”和“倒打火力”,苏军不是侧面对着机枪就是背面对着机枪……那“哗哗哗”的一阵乱扫少说也有十几个人倒在血泊之中……苏军在一个高地上发起的一次冲锋也只有一个连队……哪经得起这样的几次扫射!
    可这要是追吧……先不说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这里可是游击队的地盘啊……追着那些游击队在石林里左拐右拐的,没两下就迷路了……到时只怕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时苏联军队才想起了阿富汗政府军的好处……要是他们在的话,至少也可以弥补一些自己的不足。但现在才后悔只怕也已经太迟了!
    另一方面……每一个山口的防御还与迫击炮阵地相结合。
    山口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大多都位于山谷的中间线部位……就像之前所说的,山谷的平均宽度为两公里……那么在中间线上也就是与两侧的山区大慨只有一公里。
    于是迫击炮就很有用了……60炮、82炮的射程大慨是3公里,100迫击炮的射程是5公里……我们就以山口为圆心以迫击炮的射程为半径划上几个圆,在这小圆内分散的构筑轻型迫击炮阵地,在大圆内构筑重型迫击炮阵地……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重型迫击炮……因为其射程远所以可以构筑的范围也成级数的增大……大圆外圈的面积会比小圆的面积大得多。所以重型迫击炮阵地的分布范围可以很广。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以两个山口为圆心划的大圆还有相交的区域……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重型迫击炮阵地可以同时为两个山口提供火力掩护……这些区域就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了,不仅为这些迫炮阵地配备了大量的弹药,还为其它安排了我军迫炮连的战士负责操炮。
    这也是我在战前会特地向拉纳少校提出要求要100mm的迫击炮的原因。
    
    第七十八章 迫炮阵地
    
    当然,我们所构筑的迫击炮阵地绝不会像野战工事那样只是挖个圆坑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考虑到苏军直升机很有可能会压制这些迫炮阵地……迫炮阵地因为的身处山区一、两公里的位置,重迫最远还会在四公里外,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苏军的坦克……好些部位苏军根本就看不到了,坦克的直射火炮不可能会对我军迫击炮阵地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迫击炮阵地十分零散,所以也不用担心苏军的炮火覆盖,除非苏军愿意用大批的炮弹来换取一、两门迫炮阵地有可能的伤亡……不过这对于补给并不宽裕的苏军来说可能性不大。
    还有一个可能对迫击炮阵地构成威胁的就是步兵……小股步兵偷偷的潜入山区,依靠石林的掩护靠近迫炮阵地,然后突然发起袭击将那些迫炮阵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拔掉……这种方法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苏军来说却是难以想像……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现代化装备走进山区与游击队步枪对步枪……而游击队还有地理方面的优势。
    于是苏军就只有一个选择……用武装直升机来对付我军的迫炮阵地!
    应该说武装直升机是个很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步兵还好……原因是武装直升机完全不受地形的限制……管它什么地形,就算是几百上千米的峭壁……步兵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来攀爬,直升机也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轻松越过。而且武装直升机在空中视线也很好……哪里有迫击炮在开炮哪里就会有烟雾,从上往下看就是一目了然。轻易就能找到目标。
    所以……在阿富汗这样的地形上武装直升机是最好用的。用它对付任何目标完成绝大多数的任务都是个很好选择。也正因为如此……苏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会撤出大量不适合在阿富汗作战的坦克、穿甲车等,但武装直升机却是一直在增加。
    对于这一点我当然也有考虑到……苏军的空中力量是对我们最大的威胁,那不考虑到还行?
    但是,直升机虽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却不是最有效的选择……原因是直升机毕竟是在空中,它永远也没办法到地面上彻底的清除地面上的一些工事……要做到这个还是必须得步兵占领。
    而且迫击炮要防直升机也并不是很困难……就是挖一个可以防空的坑道呗,这个坑道不需要太长,十几、二十米深就可以了。这个坑道不是直的,而是呈圆弧形……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要知道直升机这玩意是可上可下而且还可以悬停的,如果坑道是直的话……那么直升机悬停在坑道口外朝里头打上一排子弹……里头的人就全完蛋了。
    但弧形的坑道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子弹不会跟着拐弯的嘛,所以躲在里头的战士很安全,甚至在直升机悬停在外的时候……战士们只需要往里跑上几步就安全了。
    于是这个坑道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60炮25斤,82炮80斤……这些轻型迫击炮完全可以抱着跑的,一旦发现在直升机往这边飞来……那就把迫击炮抬进坑道先躲避一阵子就可以了。
    比较麻烦的是100迫击炮……这玩意虽然射程远,在战场上的作用很大,但重量却有150斤……这个重量也还好。差不多就是一个人的重量,两名战士一前一后的抬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它的炮管太长抬着在弧形的坑道里行走十分不方便,一不小心就会被卡住。
    不过这也并非不可解决……把100迫击炮的坑道弄宽一点,然后让战士们演练几次也就好了!实在不行的话……我给战士们的命令是如果时间不允许,比如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直升机突然出现眼前……这一点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阿富汗山区地势崎岖有很多峭壁,再加上迫击炮发射时的炮声也会掩盖螺旋浆的声音,苏军直升机飞行员又是驾驶经验十分老道的老手,所以一出现往往就在面前……根本就没有多少逃走的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我是一再强调要人不要炮……也就是以保住性命为主。
    这种选择当然是对的,从战斗力方面来考虑……如果人都保不住了那炮多半也保不住,就算炮保住了没人操作对战斗力也不会有所帮助。
    从物资装备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后援可是整个中国,而且还是美国政府出钱购买中国装备来支援阿富汗的,所以这个物资装备几乎就可以说是无限的,甚至还可以说……我们消耗得越多对中国越有利……美国佬出钱买的嘛,咱们说什么也有赚点工钱的吧!
    所以在这时候用人命去保装备就是件很傻的事情……装备坏了下次再从巴基斯坦运嘛,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这基本就是咱们能远多少的问题。更何况在阿富汗这个战场上,咱们中**人的价值是远远要高于装备的价值。
    只是让人有点痛心的是……咱们中**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炮在人在,炮亡人亡”的那一套了……
    虽然我一再强调,但这种习惯却是一种思想观念造成的……如果说起这是什么思想观念的话,只怕又要追朔到八路军时代艰苦抗战的时代了……咱们部队那是从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过往的几十年打过无数次装备不足的战争,比如抗日战争,比如国共内战,还有接下来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那发扬“炮在人在,炮亡人亡”的精神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我军极其缺乏装备,在战场中如果少了一门炮甚至是一挺机枪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军的战斗力,这就会直接导致更大的伤亡甚至影响到战斗的结果。
    所以……那个时代说装备比人命值钱一点都不过份,多少先烈就是拼着性命也要保护装备周全。
    这种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