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400部分

高衙内新传-第400部分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教丁!既然有此明悟,高强便明白丁许贯忠这份札子的用意。燕云十六州地丢失,虽然不是宋朝君臣的责任,然而自宋太祖开国以来,战略上一直以收复燕云为首要目标,然而历经太祖、太宗、真宗这三朝下来,宋辽两国迭经大战,双方都死伤惨重,最终燕云也没有收复,两国以白沟为界,至今没有再动刀兵。
  如今高强既然有李良嗣这个辽国逃人在手,又身居枢密院之位,倘若提出平燕之策的话,便可借此将朝政的重心转移到这上头来。而收复燕云这样的大事,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即便举全国之力,以十年生聚教训,也未必能期必胜。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政局势必都将受到这个大战略目标得极大影响,而首倡此策的高强,则可以趁此机会掌握政局,排除干扰,一步一步将大权揽在手中,再也不会给那些文官们以可乘之机了。
  ”即便不论这些,收复燕云难道不正是我的最高目标么……”想想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投生为太尉府的衙内。本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过着比猪还要幸福糜烂的生活。偏偏明知好日子过不长,一旦金兵打过来,不等金兵破城,自己就得跟着老爹高俅一起被视为徽宗朝众奸臣之一,砍头抄家死啦死啦的,何等之不幸!生而为衙内,难道就能不付出代价么?
  三日之后,赵佶御便殿,新任同知枢密院事高强上举状,推举三人入枢密院供职。赵佶还记得去年种师道入京城的经过,对于他执意自请宫观闲置,颇有些耿耿于怀。如今看到高强举荐他入京任职,而且是枢密都承旨这样的高位,不由得大为惊喜,问了高强对种师道的看法,高强早已下过功夫,便拣好地说了一些。赵佶原本就有意提拔种师道,期许他成为章楶那样能带兵的文臣帅才,如今见高强与自己“又一次”所见略同。一时龙颜大悦,当即照准,连同余下两人也御笔一挥给勾上了。
  这封札子议过。高强又取出一封密札来,两头加封,双手呈上。赵佶见他如此郑重其事,微觉诧异,待从内侍手中接过来一看,顿时作色,急急向高强问道:“爱卿,此事果真?得无妄人冒名为之乎?”
  高强恭敬道:“陛下,此人当日为辽国光禄大夫,臣大观中奉使辽国时,曾与彼讲谈甚欢,决计不会有错。此人家世汉人,平素多结燕中豪杰,只因家事内乱,不容于人,故此愤而投来我大宋,欲期恢复燕云之地。其居辽国多年,且为高官,辽中燕地虚实尽知之,我朝得此一人,便得辽国全境之虚实,实乃干载难逢之时机也!臣故此冒昧进言,请议平燕策!”
  这番对话,旁边的宰执众大臣都听的明白,只因内容太过惊人,以至干高强说完之后,殿上竟一片沉寂,包括皇帝赵佶在内,人人都被这个年轻的枢密副使的提议震得目瞪口呆:平燕!收复燕云!这一件事,自从后晋石敬塘割地给契丹之后就是中原人的梦想,太祖想作而不能作,太宗、真宗作了而没作成,以后的各代君臣,基本上连想的念头都没有了,神宗皇帝时变法强国强兵,却也只能先打打西夏,对于辽国的虚张声势都只能报以退让隐忍,燕云十六州,这名字几乎已经隐在云中,离大宋的君臣越来越远了,却被高强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大臣一下子端到了面前!
  在座的毕竟都是官场上打滚几十年,手掌大宋大权的人物,虽然开始时莫名震撼,过了片刻倒也回复过来。一干老油子一经恢复理智,第一反应就是先闭上嘴,去看皇帝的反应,要知道这种大事。不是宰臣能作主的,还得皇帝拍板,倘若自己开口在先,和皇帝唱起了反调,那前景可不大妙。
  赵佶果然没有让这些眼观鼻、鼻观口、但是却不知如何竟能了解到他天颜的宰执们失望,一时无语之后,赵佶将御案一拍,击节道:“好!妙极!高枢密能以国事为重,怀来远臣,使我得窥辽中虚实,祖宗故地终有回归中原之望。诚为国家之幸,朕之幸也!”他说着说着,激动起来,站起身绕过龙案,走下丹墀拉住高强的手,向他、也向周围的宰臣们大声道:“倘能于朕及众位爱卿手中,收复燕云,废止岁币五十万,则朕日后见了艺祖皇帝的面,亦可无愧矣!”
  第十二卷 燕云中篇 第三章
  “政和元年六月壬戌,帝见李良嗣于崇政殿,殿中侍从五宰臣二枢密得与其事。语不得出。俄尔帝降御笔,补授李良嗣朝请郎,为枢密院燕云房副承旨,赐姓赵。盖枢密原仅十二房,今则十三房矣。”
  在徽宗朝的起居注上。当值起居舍人留下了这样的记载。除此之外,关于此次会面的话语和所作出的决策,外人无一得知,即便是参与当日会面的宰执大臣们,也都对此讳莫如深。不过,从这一天开始,枢密院中就多了一名“疑似”宗室的承旨,名叫赵良嗣,所管部门便是新设立的燕云房。
  之所以搞的这样机密,实在是高强再三要求,并强调其重要性所致。敌国大臣来归,并且获得不小的官衔,这等事属于极度机密,尤其是在宋辽之间名义上还是兄弟友邦的情况下,收容敌国叛逃大臣这种事,绝对是高度机密的。然而高强清楚的记得,在历史上北宋朝廷对待李良嗣来归这件事情极不谨慎,辽国在汴梁是有常驻使节的,他们很快便发觉了这件事,并且前来索讨,使得北宋廷陷于被动之中,只能厚着脸皮抵死不认。辽国当时已经显出颓势,当然不能拿厚脸皮的北宋朝廷怎么样。但是这无疑给辽国提了一个醒,南边的邻居敌意甚浓,极有可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从背后捅上一刀。
  之所以将这件事的泄密归咎于北宋朝廷自己的不谨慎,而不是辽国情报人员的高效率,乃是因为在历史上,北宋还曾经在燕京收复之后收容了背叛金国的封疆大吏张觉,结果这件事不但被金国得知,而且连张觉被隐藏在燕京甲仗库这样的细节都探了出来。同样的收容叛逃大臣,同样的严重泄密。这就不能说是偶然了,只能说北宋朝廷这些士大夫甘在心性和制度上都极为不适合秘密工作,大大咧咧地就把情报给泄漏了。
  惩于前鉴,高强自然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在事先献上了平辽之议的情况下,他呈请皇帝将李良嗣赐姓,当作是任用的宗室旁支对待,而绝口不提其真实身份。为了保密,他甚至将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起居舍人都给撵了出去,当时在崇政殿中除了皇帝和七位大臣,外加李良嗣之外,连一只耗子都没有。用这样的方式,高强不但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得皇帝对待收复燕云这件事多了几分慎重,少了几分轻佻——你瞧,只是接见一个逃人,居然弄这么大阵仗,好玩吧?赵佶对此不仅仅是觉得好玩了,简直就是没玩过了!
  当然,用这种方式向皇帝进言,高强也不是没有担干系的。例如,若是一个较为谨慎的大臣,大概就不会事先向皇帝呈进平辽之议,而只是将李良嗣引荐给皇帝,由这个逃人来提出平辽策,任凭皇帝自己抉择。若是皇帝不接受,或者后来平辽不成,引荐的大臣便可以将这件大事的责任推到李良嗣头上,从而把自己洗干净。
  在历史上,李良嗣的引见人童贯就真的是这么干的,以至于北宋汴京被攻破之后,朝野纷纷叱责海上之盟。李良嗣那些为国往还谈判、折冲樽俎的功劳被一笔抹掉,被赐死于贬谪途中。而童贯本人虽然不久也被杀,不过罪名却和宋金的海上之盟无关。是因为他挤身徽宗朝的六贼之一,必须为朝政的糜烂负上责任。
  对于高强来说,对这点干系采取溜肩膀的态度完全没有必要。他丰普通的官僚不同,在这件大事上,他根本就不考虑留什么后路,事若不成有死而已,那后路留给谁去?反正历史已经因为我而改变了,何妨多改变一点!
  强调保密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宋廷的决策有所变化。当赵良嗣提出辽国必亡,亡辽者女真时。大宋君臣对此的反应基本上和听到天书差不多:“庞然大物地辽国。大宋近两百年的北境大患,居然会被他东北的一个甲兵才满干人的小小部族灭亡?”在政和元年,阿骨打还没有当上生女真节度使的时候,这种论调不但会被辽国君臣视为奇谈,对于大宋君臣来说。单单从感情上他们就很难接受:我们大宋幅员广阔,兵多粮足,二百年来也只能对辽国年年进贡,一个小小的生女真完颜部竟能灭亡辽国?这不等于说我们更加不是这个女真小国的对手吗?
  在历史上,要使北宋的君臣们正视这个事实。是八年以后的事情,那时金已经立国,并击败辽帝的御驾亲征,乘势攻占东京道,辽国已经呈现土崩瓦解之势。在现在要让赵佶等人相信辽国将亡,其难度不亚干让他们相信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圆球。
  好在,高强对此早有准备,他根本不去强调生女真的兵力,而让赵良嗣大段大段地阐述辽国近年来如何连年灾荒,牛马多死,百姓无以为生,辽主却仍旧耽于游猎酒色,不理朝政,辽境内群盗蜂起,杀不胜杀,连天祚帝身边的禁卫都吃不饱饭,要向同僚借食等等。这种话对于深受儒家熏陶的赵佶等君臣便很听地进去了。天降灾异,而皇帝则仍不醒悟,这在儒家的经典中便是再经典不过的亡国前兆了——当然,如果有人指着赵佶说,这两年我们国家有灾荒和天象异变,也是你不修德所致,赵佶则必定勃然大怒:“天降灾异,不是因为蔡京吗?和我有什么关系!”
  既然辽国将亡这个结论为赵佶所认同。接下来的对策就很明显了,趁火打劫这种事,其实这些儒学熏陶大的君臣都是很乐意干上一干的,不过这说法就不一样,得称为“兼弱攻昧”,乃是武王伐纣的道理,此所谓正名。
  历史上当北宋决定联金攻辽的时候,颇有些士大夫站出来说大宋出师无名,因为原本和辽国是盟友,不能无故背盟。不过高强对于这种说法当然是嗤之以鼻,大家打了近二百年,彼此谁也奈何不了谁。如此而已,算什么盟友?纯属腐儒之论,而这帮腐儒之中甚至还有种师道这样率军多年的人在,实是叫人不敢相信。当然这也可能是后代修史者所为,他们的基本态度是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全都泼到新党头上,而种师道是旧党之人,却担任了第一次攻打燕云战役的战场总指挥,按道理也得和童贯一起背黑锅,故意给他加了这么一段,便可以显示其清流,从而成功地将他摘出来。
  选在政和元年这个时候上平辽策,高强也有避免这一类物议的考虑。很简单,此时女真尚未起兵,大宋要收复燕云,这是国家上下几百年的心愿,再名正言顺不过了,谁能说三道四?至于怎么收复,以什么理由开战。甚至到时候是否要和女真这成某种默契,这就属于权术上的事了,无损于朝廷的大义名份——至少这么一搞,入宋的史官和清议基本上就挑不出什么岔子来了。
  不过,正因为辽国乱象未显,这平辽的策略就不能一味喊打喊杀,正面进攻辽国,眼下可没有多少胜算,说不定一仗还把辽国给打醒了,那可就弄巧成拙。因此高强和手下的谋臣许贯忠、陈规、赵良嗣等人昼夜筹思,弄出了八字方针。叫做“助辽灭金,胁取燕云。”
  什么叫助辽灭金呢?其实说穿了还是趁火打劫,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