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大英雄 >

第203部分

辛亥大英雄-第203部分

小说: 辛亥大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防军第一骑兵团上校团长安国梁见过阎都督。”
安国梁敬礼问好,阎锡山也热情地招呼入座,可心里却泛起了嘀咕。他自认对国防军颇有研究,除了各师旅有些骑兵通讯连外,还第一听说有成建制的骑兵团存在。国防军也没采纳袁世凯给的将校官职,而是继续沿用自己的军衔制度,团级大都是少校,旅级是中校,师级除了岳鹏等少数几位挂着准将军衔外其余上校。
但他居然是上校军衔!除了骑兵本身就比步兵高一级外,恐怕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团没那么简单。
阎锡山拉着两人入座后,笑呵呵问道:“不知两位怎么忽然有兴趣来山西了?我们山西可没好马,老成醋倒是有不少。”他说完后,还故意端起醋碗喝了口,呵呵说道:“几十年了,就喜欢这个酸味,让两位见笑了。”
马奎笑道:“阎都督心系家乡,我二人一路走来看到各地发展尽然有序,可见都督之功,难怪巡使大人也说,阎都督是吾辈楷模。”
阎锡山当然不会被这种恭维话忽悠,但在治理山西上他还比较得意,笑道:“阎某哪比得上巡使大人,上回合盛元东家还对我说,如今湖北和西南日新月异,每月可新增工厂二十余家,农业和铁路也发展很快,实在是让我羡慕。”
对合盛元知晓西南共商发展两人一点也不奇怪,申树楷就出生合盛元,巡使府的管家也是当初四川那位合盛元老掌柜,在他们的诱导下西南晋商大部分已经转入了实业,只有少部分还在死撑已经过时的票号。
马奎说道:“阎都督也不用妄自菲薄,其实今次来马某是受巡使大人托付,想与您谈谈合作事宜,大人希望能联手促进两地工商发展。”
促进工商?阎锡山呵呵一笑。他早猜到杨秋不会放过山西,谁让这里太重要呢。身为日本陆士留学生他很清楚,山西煤铁的资源丰富不说,地理位置更是重要,是出入塞北和遏制直隶的战略要地,北接绥远、察哈尔、东面是直隶京畿,往南是黄河,西面又和陕西接壤是出入西北的重要通道,只要杨秋想北上,山西就免不了成为争夺关键。
但他可不敢立刻答应,杨秋的部队还在武胜关西面没动呢,北洋虽然被搞得元气大伤,舆论更是一致倒向了南方,但底子还在,而且那些舆论在高位者眼里连个屁都不是,所以国防军要多久才能入河南还不得而知,这么早做决定可不是他的性格。
见他迟迟没说话,马奎知道他有顾虑,毕竟山西就在北洋眼皮底下,干脆拿出早准备好的腹案说道:“巡使大人来之前对我二人说,阎都督管理山西劳苦功高,所以不管将来如何他还是要推举您出任山西省长一职的。他还听说最近河南和察哈尔匪患不绝,鉴于晋军装备和数量均不足,答应只要都督愿意携手,便就地组建国防第六步兵师,所有经费和装备皆有我们西南来出,都督也可从晋军中挑选年轻才干前往国防大学深造。”
别说荣鸿胪咽了咽口水,这两个条件就连阎锡山听完后也很心动。山西省长先不说,光是由西南出资组建国防第六步兵师这点就可见杨秋手笔之大了!要知道组建一个师可不是将几个旅合并起来那么简单,指挥、装备、军官等等都需要重新调整,按照已知目前国防军五大主力师标准,一个师不仅有三个步兵旅,光各类大炮就至少有36门之多,而且国防军已经全面淘汰老式架退炮,采用德造或者自己仿制的75毫米管退炮,最近更开始制造几种新式大炮,其中就有105毫米重炮。
对任何留学日本的军官来说,都曾梦想过指挥一支日本甲等师,现在机会摆在了面前,但他却犹豫了。
这世上就没有白吃的午餐,杨秋花这么大力气组建一个师出来肯定不能被别人控制,有蒋百里、宋子清或许不久还要加入蔡锷这些人给他出谋划策,军权必定会慢慢转移到他手上,所以他才说会保住自己的省长位置,显然是暗示,鱼与熊掌只能选择其一。
该怎么办?阎锡山借端茶杯的机会偷偷瞄一眼安国梁,他能肯定对方这支骑兵团就在山西境内,偌大的山西想要藏下两三千人轻而易举,如果自己不答应的话他们会不会就此开战呢?!
这可不是玩笑,当初西南唐继尧那么强都被打得全军覆没,陆荣廷号称广西王还不是乖乖给杨秋看大门,自己如果拒绝就算这次能挺过去,万一南北开战后杨秋赢了难道真要学汤化龙那样全族都被赶去了海外有国不能回?
答应也不行要是北洋最后赢了,下场也是同样地。
想到这里他心底其实有了主意,但故作沉吟道:“不瞒马司令,阎某早想去武昌拜会巡使,可惜河南和陕西难过,才未能成行。”
马奎听得出他话语里的意思,是担心山西站在国防军这边后,北洋会立刻杀进来,所以拿出昨夜刚收到的情报说道:“都督先看看这个。”
阎锡山接过情报看完后脸色微微变了,毅军动了!这支被姜桂题死死捏在手里,从甲午打到现在,被袁世凯视为最重要的外围部队竟然开入了河南剿匪?
毅军早就烂到了根子上,贩卖大烟,盘剥驻地的事情数不胜数,当初派赵倜去陕西却被区区一万多武器都不足的民军打得退出潼关,可见战斗力之差。也只有袁世凯才会看在姜桂题的面子上没动这支部队,这种部队剿匪?还不如说是制造土匪!
问题是,这股“土匪”会不会流窜到山西呢?这是极有可能的。
杨秋早已不是一方诸侯,志在全国的他不会放毅军走陕西为祸西北,他的四师一直部署在四川广元,只要毅军有一点入陕的动静,肯定会出兵陕西掐断宝鸡和西安,迫使他们无法继续前往西北。如此一来毅军十有八九会掉头入晋,走榆林出绥远,那边天高皇帝远连当初自己都想拿下来,何况姜桂题和赵倜一直狼狈为奸,前者还在察哈尔待过一段时间,找机会回去是人之常情。
由此可见袁世凯对军队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尤其是那些依附北洋的外围部队。只要一想到几万毅军到处流窜,他就不寒而栗,好不容易才稳住山西,要是被毅军闹一下,将来谁还听自己的?别忘了,当初杨秋在广西用的就是这招,让陆荣廷吃了个闷亏还博得了全广西百姓的称赞,再来一次也不是不可以。
荣鸿胪见到阎锡山想深了半天没说话,悄悄撞了下附耳道:“都督,现在倒哪边都不妥吧?”
“我心里有数。”阎锡山悄悄回了句,将情报还给马奎,长叹口气故作为难:“我们山西是穷地方,经不起折腾。不过请马司令转告巡使阎某个人是支持他的。”
有这句话就行了!
安国梁起身道:“都督深明大义,我团奉命前往三门峡截击毅军,还望您允许我们通行。”
来都来了还允许个屁,阎锡山心底暗骂一声,但对他一个团就敢去堵几万毅军还是很佩服的,伸伸懒腰向荣鸿胪使了个眼色道:“我记得平陆那边有我们的辎重营在是不是?去,吩咐一下,最近河南出了乱匪,别让土匪钻空子烧了粮秣!”
听他故意点明辎重所在地,马奎微微一笑,虽然是怕毅军为祸山西,但能在这种处境下暗中相助已属不错,拱拱手:“都督恩情,我们西南必定铭记于心。”
安国梁更是激动,他这一路最担心的就是辎重,只要能解决部队粮秣一个骑兵团,足可以把整个河南搅得天翻地覆了!立刻敬礼转身而去。

中原大战的序幕在马蹄声中逐渐拉开了序幕。
第二一二章 序幕伏击战

三门峡南岸的晨雾中,两千多骑兵躲在被风的山坳内休息,连续赶路后大家有些疲倦,但一想到这里已经是敌区,却又兴奋无比,恨不能立刻遭遇敌人大干一场。
梅生将一囊拌上盐巴的豆子喂完后,拍拍心爱的战马坐回几位同伴之间。
他来自甘肃,父亲当年是赫赫有名的大刀王五的徒弟,追随王五参加了庚子年的拳民运动,事败后心灰意懒干脆带了百余位兄弟居家乔迁西北干起了镖师买卖,由于功夫好,信誉佳所以在当地颇有名气。
所以他自幼学武,练得一手好刀法,又时常听父亲说关内的混乱,早就有心来关内看看。辛亥年枪响的消息传至甘肃后,他立刻带上近百位甘肃汉家年轻人奔赴陕西参加起义,并和部队一起打下了西安,但在张凤翙夺取都督,驱逐民党还勾结北洋后,他们这些人也受到迫害,只得收拾东西重回甘肃。
没想才到家没多久,安国梁就来挑人,加上在陕西时他就听说国防军不同其它部队,所以又带着大家来到四川。到四川后恰逢安民行动,见到国防军军容整齐,对待百姓也秋毫不犯,一心打击豪强恶霸还百姓太平,就下决心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由于他身手好,马上功夫比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骑手也差不到哪去,所以很快就被提拔为了连长。
看看太阳渐渐升高,他和大家一样打开枪袋开始做准备。
骑兵用枪袋是特制的,防水防尘,里面还用帆布隔开多层。打开枪袋首先取出的是一支模样奇怪的短枪,样子和警卫连在桂林使用的斯登冲锋枪有些相像,但枪管上却多了个套筒,套筒上还布满了如梅花花瓣状的散热孔,大家根据这些散热孔亲切叫它花机枪。
花机枪正式名字叫13式冲锋枪,是国防军正式装备的新式枪支之一,其实它早在12年年底前就和准备拿来外销的斯登冲锋枪一起制造了出来,但考虑到新式步枪也是12年定型,所以就改称为13式冲锋枪。
和至今都没正式定名,准备在几年后拿来赚钱的“黄油”斯登冲锋枪不同,13式冲锋枪是国防军的正式装备之一,全都被安排在重庆制造,模板来自后世大名鼎鼎的MP18的改进型MP28冲锋枪。
杨秋当然不会死搬图纸,他用自己对枪械的了解对MP28进行了较大改进,最重要就是重新设计了机匣,将被人诟病、且在密林和狭窄地区不易使用的侧供弹改为了更符合后世的下方供弹,还改进了保险和快慢机。除了这些外,考虑到MP28奇差无比的精度,还修改了膛线,并且使用内壁镀鉻技术增加枪管硬度,同时稍稍加长了枪管,使得枪长从原型的815毫米,增加到了835毫米。
无论是MP18还是28,火力持续性都不是最好,除非使用奇特的蜗牛状弹鼓,所以杨秋又配套拿出了历史上芬兰设计师为索米冲锋枪特意研制的双层弹匣,使得弹匣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一次容纳32发九毫米子弹,大大提高了火力持续性。
当然,这样一改价格就高了很多,而且新技术也使得制造麻烦不少,尤其是双层弹匣,在国内冲压技术和模具不如国外的时候,几乎都是纯手工制造的。好在他未想过要大规模装备冲锋枪,几千支的量这种生产方式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为了确保质量,这批枪全部由奥匈帝国引进的高级技术工监督制造,凡有不合格立刻报废,枪管和双层弹匣更是他们亲自动手。
引进这批奥匈政治犯实在是赚大了,光从梅生手里这把枪的做工就能看出,就连不重要的散热孔也考虑到中国人的审美观换成了精致的梅花状,让第一眼看到这枪的杨秋直挠头,甚至怀疑“政治犯”们是不是闲的蛋疼了。不过他也没阻止,反正也不是大批量建造,工人们爱怎么弄就怎么弄,只要性能达标就行。
在杨秋眼中不算什么的花机枪却是梅生等人的最爱,简单、易维护、火力强持续长,几乎从一上手就成了宝贝疙瘩,只可惜弹药消耗实在太大,三发状态时扣十次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