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大英雄 >

第638部分

辛亥大英雄-第638部分

小说: 辛亥大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可不成,国内又不只有16旅精通山地战,要是开口这个口子,18山地旅还不知道怎么烦我呢。”岳鹏笑着将他赶走,走到刘庆恩面前问好:“国臣先生,我们可好多年没见面了。”
“是啊,好多年了,咳咳。”刘庆恩已经50岁了,虽说这些年不用颠簸,但为汉阳的发展操心操力以至于看起来老了很多。见他说话时不停咳嗽,岳鹏忙问道:“先生,你这是?”
“11月起就这样,看了几次也不见好。”蒋方震走了上来。由于他常年在国防大学,所以武汉这些老兄弟最熟悉。刘庆恩见到几人紧张,连忙摆手:“不碍事的,就是受了点风寒。对了,总统在吗?”
“正在里面和徐秀钧谈事情呢,我带你们进去。”岳鹏又问了几句病情后,带着大家向后面走去。
为了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旅行办公环境,安庆机车厂在制造这辆专列时动了很多脑经,不仅加强防护,还把全套的办公桌、书橱和海绵沙发都搬上车,增加无线电通讯车厢,最后更将车头锅炉的热蒸汽引入车厢散热片,这样冬季时不用火盆也能保持适宜温度。
杨秋正和徐秀钧讨论着什么,听到脚步抬头见到几人后也很高兴,连忙起身相迎:“百里,国臣先生,老三呵呵,今天是什么风,居然把你们都凑齐了。雷猛!雷猛!去准备火锅,等会我和大家好好喝一顿。”
杨秋招呼几人坐下后,又见到跟在刘庆恩身后的那几位望着自己神情激动的年轻人,问道:“国臣先生,这几位是?”
刘庆恩一拍脑门,呵呵笑道:“看我都忘记了。这几人都是近年集团涌现出的技术能手,是我带他们来的。咳咳这是沈鸿,今年24岁,三年前从湖北理工学院机械科毕业,我见干劲足肯吃苦钻研技术,所以便送他去法国施耐德公司实习了两年,年初回来后任机械部设计副主管。这是闫文秀,30岁。”
介绍这些年轻才俊时,刘庆恩的连上上多了几分红光,看得出这些弟子让他很满意。再联想到他的身体,岳鹏知道这或许是准备考虑接班人了,所以才特意借此机会将他们带来给杨秋看看。毕竟杨秋是老板,而且汉阳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工业集团,要找位懂技术、懂经营还能配合好杨秋的人并不简单。
能见到总统让几位年轻人非常激动,当杨秋一一和他们握手时,更是脸色涨红差点说不出话来。
介绍完后,刘庆恩又让几人将带来的皮箱逐一打开。等箱子打开后岳鹏才发现,里面装的赫然是一组单兵枪械。
即使飞机大炮战舰再光鲜,真正决定战场生死的依然是单兵武器,所以杨秋在这个方面抓得很紧,不仅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实战检测,还私下里还提供给刘庆恩等人上万张图纸和设计方案用于研究。正因为这种研究和测试,汉阳集团已经拥有全国最大轻武器制造和研究实力,面前这些就是他们的成果。
杨秋是轻武器专家,所以当第一只皮箱打开后,立刻分辨出这是一支半自动步枪,而且还从有些熟悉的外形判断出,这是以后世著名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设计而来的。与56式不同在于,这支步枪使用的是国防军制式7。62*51NATO全威力子弹,学习G43步枪取消了固定式弹仓,采用后世著名的4179标准铁质弹匣,有10发或20发两种选择,使用新兵更易使用的觇孔式瞄具、还可以加装四倍光学瞄准镜。外形上最大亮点是手枪把握,这是因为经过实验发现,在冬季寒区作战时士兵戴了加厚手套后,传统握枪手势很容易出现打滑或无法扣动扳机的事情。
虽然没试过枪,但从刘庆恩自信满满的脸上能看出,这把枪的水平已经相当高,而且由于使用的是全威力子弹,所以精度和威力都非常好,自动优势可以让他轻易压制德国98K步枪。
第二个箱子是经过猎人和阿富汗检验的40毫米榴弹枪,基本参考了后世美制M79榴弹枪的外形。第三个是冲锋枪,这个箱子也是最让杨秋最哭笑不得的,因为刘庆恩带来的冲锋枪和美制M3冲锋枪很像,但却修改了M3的缺陷。其实他最想要的是MP40,不过既然经过近10年测试研究后最终改进出这支,就说明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刘庆恩大概是觉得杨秋难得来一次,所以还把改进后“撕布机”通用机枪都带来了。这支根据后世MG3仿造的通用机枪非常完美,所以能改进的地方很少。即使集中数百位枪械和军工专家最后也只能在重量和供弹具上做做文章,最后经过8年琢磨大家终于将重量减轻到10公斤(带双脚架不含子弹),还按照国人的体格对枪托和其它部件进行了调整。
“呵呵这下好了,一个班全齐了。”又是机枪又是步枪让岳鹏也乐了,见到还有个箱子没打开,笑道:“这个不会是手榴弹吧?”
“怎么会呢。”刘庆恩呵呵一笑。或许是最后这个箱子很重要,所以他亲自搬上茶几,当皮箱打开后众人却全都愣了下。因为大家都看到,在一堆明显不同制式的黄铜子弹中,躺着一把模样怪异的枪。
“81杠。”杨秋手指挠挠额头,说不出是兴奋还是哀叹。
这玩意终于出现了。

第665章 秘密交易

“这是新子弹?”
和大家关注怪枪不同,岳鹏抓一把明显小了圈的子弹细细查看起来。子弹是部队的头号大事,即使不打仗,每年训练和演习也要消耗上亿发子弹,工厂更是几倍于这个量来制造,是军队中极少数轻易不能动的装备,所以军官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子弹上,反复查看非常认真。
身为轻武器专家,刘庆恩当然知道知道子弹的重要性。拿起一枚说道:“这是根据总统的设计,花了10年测试修改的6。8*47子弹,已经在阿富汗和西婆罗洲行动中试验过。从士兵的反馈看,后座力要比我们目前的子弹小很多,连发时枪口跳动小、精度高。中近距离上弹道稳定威力足,但远距离上不如现在的子弹,超过300米后差距渐显。”
杨秋是在场最清楚6。8*47子弹性能的人,因为这种子弹是从他当年拿出的6。8mmSPC*43子弹图纸改进来的。由于发射药差距太大,所以放大倍径便于容纳更多发射药,弥补威力上的不足。
世界上没有理想弹药,选6。8mmSPC让刘庆恩研究是出于综合考虑。首先就是发射药技术不如后世,所以用更小口径的话威力和弹道会比后世同口径子弹差很多,而6。8这个口径比较适中,弹壳倍径放大后恰好能弥补发射药威力不足的缺点。其次,他也想过用更好的6。5mmGrendel,但政治因素让他放弃了。作为一个大国,即使他能接受,但下面从军人到老百姓也会不会愿意接受手下败将的步枪口径。至于最熟悉的7。62*39子弹说实话其实不怎么好,在更小的5。45或者5。56因发射药差距无法确保威力的情况下,才选择威力相近的6。8mmSPC。
放下子弹后,杨秋从箱子里拿起枪。以前当侦察兵时,他和战友就喜欢研究枪支改造,这个习惯也带了过来,所以这支81杠有很明显的改动。但枪上那股子熟悉的感觉却几十年没变,摸着冰冷的枪身,他甚至有种即将走上前线的感觉。“这叫自动步枪。”郝文宝自告奋勇给大家介绍起来。从兴奋地表情看,明显是使用过一段时间,所以讲话时都带着颤音:“一个弹匣30发,装有快慢机可连续三发点射还有空仓挂机功能,就是子弹打完后枪机会自动停在后面,既能提醒又能方便更换这才叫枪,你们打过就知道了,那叫舒坦。”
借郝文宝吹大牛的机会,杨秋也重新审视起这支改动很大的81杠。从外形看它已经接近03式步枪,弹匣插口外壁类似M4步枪那样向下延伸,这样做会导致保养上困难些,但外观更整洁。因为使用6。8毫米子弹,所以弹匣弯曲度很小,连发时枪口跳跃小,加上膛线缠距也进行了调整,精度和稳定性更高。而且它还继承了AK皮实简便以维护等优点,可以说是目前情况下能造出的最好选择。
其实无论怎么改,继承81杠精华的这款步枪一出生就注定是划时代的,只装备杨秋悄悄皱了皱眉。他倒不是怕子弹消耗不起,目前民国大部分枪械使用的都是涂漆钢子弹,造价和成本比铜质子弹便宜。何况二战时苏联人手一支PPS都能耗的起,自己搞了几十年工业不至于比苏联差。真正让他犹豫的是概念,如果让外界过早知道中国已经开始装备全自动步枪,肯定会引发轩然大波,连战争样式都会发生巨变。
所以他抉择再三,把枪递给了眼馋的雷猛,说道:“半自动步枪和机枪都定为H32(汉32式)式,榴弹枪是重庆开发的,就用他们当初定的C30式好了,自动步枪和6。8子弹还要继续测试,就暂定为H37式。”
按照陆军传统,正式定名就意味着将按照名字的年份逐步换装。例如半自动被定为32年式,那就是说最迟1932年就会开始装备。眼瞅着部队熬了19年后终于能将手里的家伙更新换代,大家都很高兴,但最好的自动步枪定为H37式,也就意味着至少要到37年才会逐步列装。
岳鹏等人很快就猜到他压下的理由,原本最希望立刻换装的郝文宝虽然也知道原因,但得知不会立即装备还是有些可惜,不过他也没太失望,因为猎人部队性质特殊,只要继续小规模装备测试,那么猎人就是首选部队。
安排好后,杨秋又特意关照刘庆恩和他带来的几个年轻人,要求加强技术开发,尤其是冲压和模具能力。因为他发现目前无论是H32通用机枪还是H37自动步枪,核心机匣都不是冲压件,这说明国内冲压技术还有瑕疵,否则刘庆恩肯定会拿简便的冲压机匣给自己看。
还好,还有足够时间去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但有些事情已经不能拖了,所以和大家共进晚餐小聚后,就叫上蒋方震一起入川,那些关系国家未来的项目必须尽早启动起来。
专列滚滚向西时,萨镇冰带着几位随从也抵达了鹿儿岛码头。
从甲板上往下看,鹿儿岛县的码头上混乱不堪,远处街巷里的妓女探头探脑,居酒屋前躺着烂醉如泥的浪人,锈迹斑斑的大小渔船挤满码头,污秽和垃圾随着波浪起起伏伏。见到有船抵达数以百计的苦力和乞讨者一拥而上,叫喊砍价此起彼伏,偶尔有身着校服的年轻人走过,脸上也失去了19年前的骄傲和光彩。
大陆上的两次失败,关东大地震,金融危机明治维新后的大帝国光环已经彻底褪色。绕了个大圈后日本上下突然发现,一切又回到了原始起点。大海对面的中国依然是屹立不倒,朝鲜吞下后又失去了一半,台湾也丢了,所有梦想都被蓝色大海再次禁锢在岛屿上。严重的衰退带来贫穷、失业、饥饿和混乱,连这个被誉为日本海军摇篮的萨摩藩重镇都没能躲过。虽然远处的宫之浦山岳依旧鹤立,但萨镇冰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岛国的衰退。别说发达的欧美,就连此刻经济还没完全好转的民国都比这里更有生机。
身为老北洋人,萨镇冰对日本没有好感,如果不是杨秋需要一些非官方的私下渠道,或许他一辈子都不会踏上这个小岛。
前来接他的是几辆美国产福特T型轿车,开车的司机穿着海军制服,眼角总是瞟来飞去,似乎想看清楚这位甲午之后独撑中国海军的老人。
轿车很快来到一栋普通民居前,入门后是一座精心装扮过的小花园,花园西角种着两棵被誉为日本象征的樱花,旁边还开辟出一个小小的池塘,可惜冬季萧瑟无法知道池塘里是不是种植了荷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