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13部分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13部分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不得升迁,但他对此毫不在意,而是孜孜于钻研科学技术。有的人劝他不要去钻研那些难而无用的技术,应该“卑体屈己,美言”以求多福,他写了《应闲》一文作为回应。在文中,他写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了他不慕权势利禄而追求道德知识的高尚情操。
  张衡虽然淡于名利,却并非一味清高,不问世事,他内心深处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那就是:佐国理民,立德立功。而“佐国理民”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则是改革时弊,加强礼制,剔除奸佞,巩固中央。
  张衡生活的时代正是政治日渐腐败,宦官在和外戚的斗争中逐渐坐大,地方豪强趁中央衰落之际割据一方的东汉中后期,人民遭受着重重剥削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这些社会上的黑暗现象,张衡为国抒难,为民请命,奋力进行抗争。他曾向顺帝上书,讽示近世宦官为祸,要皇帝“惟所以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要求皇帝“恩从上下,事依礼制”;对选拔人才的方法他也提出建议加以改革;在河间国任国相时他还积极进行了抑制豪强的斗争。无奈当时皇帝昏庸,朝政腐败,黑暗势力强大,东汉政权渐有病入膏肓之象,像张衡这样的仁人志士虽有杀贼报国之心,却已无扭转乾坤之机。
  既然不能兼济天下,张衡只得选择独善其身,他逐渐有了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内心仍然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晚年的诗赋里大量反映了这种情绪。后人曾把他的《四愁诗》和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相比,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公元139年,张衡病逝,葬于故乡南阳。
  一千八百多年后,与张衡同样博学多才成就卓著的郭沫若为张衡墓碑写下这样震撼人心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第33章 造纸术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四大发明是中国的骄傲,说起四大发明,就不能不提到蔡伦这个人物。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或改进者,蔡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人生轨迹,而他的最后归宿则更不为人所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活泼可爱,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东汉初期的汉章帝时代,如果谁家的孩子是个智商高的小帅哥,父母在欣慰满足之余,却有着深深的隐忧,因为当朝天子热爱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章草”书体就因他而得名),是个唯美主义者,喜欢派人到全国各地挑选秀外慧中的少年入宫为领袖服务,说得直接点,就是当太监。出生于湖南耒阳农民家庭的蔡伦不幸被选中了。
  公元75年,十多岁的蔡伦失去了男人的命根子,流了很多血,承受了难忍的疼痛。随后,他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被带到了几千里之外的京城洛阳,进了宫,开始了做太监的生活。所有这一切,会在一个孩子的心上留下怎样的烙印,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可以想象得到,但没有谁能够真正感受得到。
  既来之则安之,小蔡伦从进宫的那天起,就决定要做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太监。他勤奋工作,第二年,就当上了小黄门。不久,蔡伦就被提升为主管公文传达的黄门侍郎,有了接触帝后妃嫔、王公大臣的机会。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蔡伦和后妃们见面交往多了,不由自主地介入了她们之间的明争暗斗。
  当时,汉章帝的窦皇后肚子不争气,生不出儿子来,所以她一看见有了龙子的妃嫔,就妒火中烧,想方设法要将她们打倒,蔡伦竟然成了她的帮凶。窦皇后先指使蔡伦诬陷太子刘庆的母亲宋贵人“挟邪媚道”(就是借助歪门邪道迷惑皇上),逼她自杀,并将太子废为清河王;接着她又安排人写匿名信陷害皇子刘肇的母亲梁贵人,并强行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刘肇带走,当成自己的儿子,并让皇帝立其为太子。对于蔡伦来说,宋贵人之死成了他命中的“萧何”,既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高官厚禄,也早早给他挖好了埋身的墓坑。
  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10岁的刘肇继位,这就是汉和帝,由以前的窦皇后,现在的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一掌权,蔡伦的春天来了,他因为害人有功而被提拔为中常侍,随时陪在小皇帝身边,参与国家大事,俸禄两千石。东汉后来的灭亡和太监乱政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蔡伦正是后汉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
  十年之后,蔡伦的靠山窦太后薨逝,但他马上投靠了新主子、和帝的皇后邓绥。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新主子并不是个坏人,作为皇后在历史上是有较高地位的。
  邓皇后是个才女,喜欢吟诗作赋,舞文弄墨,同时她又是一个喜欢节约,不尚奢华的人,所以她非常需要一种比帛纸省钱,质地又好的纸张来写字画画。从小就聪明伶俐的蔡伦到这时才发现自己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自告奋勇兼任主管御用器物制作的尚方令,专心改进造纸技术。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利用树皮、破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心制造出优质纸张,受到皇帝皇后的嘉奖,造纸术也因此在东汉全境得以推广。
  就在蔡伦成功改进造纸术这一年,公元105年,汉和帝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执掌大汉江山。邓皇后升格成为邓太后。要说这邓太后也真是够命苦的,她紧紧抱在怀里的小皇帝两年之后也离她而去了。邓太后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只得从皇族中挑选一个孩子放在皇帝宝座上。最终,13岁的皇侄子刘祜成功当选,他就是汉安帝。
  刘祜当选皇帝把蔡伦吓了个半死,因为刘祜是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庆是被废的皇太子,而他的被废和他母亲宋贵人的被害正是蔡伦和窦皇后二人的杰作。
  好在传国玉玺还攥在邓太后手里,小皇帝只是个前台任人摆弄的木偶,蔡伦表面上的好日子还可以继续过下去。他被封为“龙亭侯”,步入了王公贵族的行列。后来,他又当上了长乐太仆,这个职位可不简单,因为只有最受太后信任的人才能胜任,而在当时,太后高于皇帝,所以蔡伦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就在蔡伦忐忑不安的时候,邓太后丢下他撒手而去了,汉安帝亲政了,蔡伦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蔡伦是个要面子的人,觉得与其坐而待毙,受辱而死,还不如自行了断,一了百了,于是他选择了后一条路。
  公元121年,为造纸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蔡伦在京都洛阳非正常死亡。
  第34章 伟大的爱国者赵苞
  《三国演义》中有十个祸国殃民的坏宦官,称为“十常侍”,大家都很熟悉,赵忠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要说的赵苞和赵忠是堂兄弟,但他却与他的那位堂兄有着天壤之别。
  赵苞生活在东汉后期的汉灵帝时代。那时,外戚和宦官交替做庄把持朝政,将朝廷上下搞得一团糟;皇帝则醉生梦死,卖官鬻爵,享受着最后的疯狂盛宴;农民暴动的熊熊烈火正在地下奔腾翻滚,等待着喷涌而出;而境外的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也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
  赵苞,字威豪,出生在甘陵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山东武城和夏津交界处),他从小就有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少年时即以勇武好义,孝顺父母而名扬乡里,并被州郡长官举荐为孝廉。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取士制度,读书人若想步入仕途,有两条路可走:举孝廉或举茂才(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不久,朝廷派赵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担任县令,他终于可以为民造福,为国尽忠,施展一下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赵苞的堂兄赵忠当时已是深受汉灵帝信赖的“十常侍”的领头羊之一,负责掌管朝廷文书,传达皇帝诏令。他和另一个大宦官张让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把昏庸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许多官员巴结“十常侍”唯恐不及,而洁身自好的赵苞却觉得赵忠的飞黄腾达是赵家的奇耻大辱,不但不逢迎巴结,而且以跟赵忠交往为耻。
  然而,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也不例外。任职广陵的六年期间,赵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而广陵境内则政教清明,年丰民富。赵苞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被提升为辽西郡太守。
  和秦朝及西汉时相比,东汉的辽西郡面积已经大大缩水了,因为原辽西郡的东北部被新兴起的乌桓政权占为己有,而东南部则建立了辽东属国。赵苞到任之后,积极修缮城池,训练将士,开垦土地,安抚百姓,整个辽西呈现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鲜卑等境外游猎民族再也不敢轻易入犯了。
  鲜卑族的酋长知道自己遇上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开始撇开阳谋玩阴谋,在赵苞周围的人身上花心思。
  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僚制度,地方官到任的第二年就可以把亲人家属接到身边共同生活。不幸的是,当赵苞派人去家乡接老母和妻子时,消息传到了敌方酋长的耳中,于是,他们设下了一个阴险狠毒的计谋。
  那年冬天的十二月,赵苞的老母和妻子乘坐的马车赶到了离阳乐城(辽西郡政府驻地)不远的柳城境内(今属河北昌黎)。这时,一队鲜卑骑兵忽然现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劫走了赵苞的亲人。阴谋得逞的鲜卑酋长大喜过望,狂笑数声,而后立即下令押着赵苞的母亲、妻子做为人质去攻打阳乐城。
  赵苞率两万兵出城与鲜卑人对阵,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妻子已经落入了敌人手中。鲜卑人把赵苞的亲人推到阵前,威胁母亲向儿子喊话劝降。赵苞见母亲被绑不禁心如刀绞,五脏俱焚,突然他精神一振大声对母亲说:“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赵苞的母亲深明大义,远远地大声对儿子喊道:“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之后,赵苞含泪下令进攻。鲜卑酋长原以为赵苞这个孝子会为了使母亲活命而低头投降的,就没做打仗的准备,所以,鲜卑人根本经不住东汉军兵的冲杀,顿时阵脚大乱,纷纷后退,一直逃到燕山以北才敢停下来喘口气。气急败坏的鲜卑酋长在溃逃的路上杀害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
  打退敌军之后,悲痛欲绝的赵苞将亲人的尸身装殓起来,泣血祭奠。然后,他向朝廷上奏本章,请求允许自己护送母亲和妻子的棺柩归葬故里。汉灵帝虽然昏庸,也被赵苞母子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派使臣前来吊唁,并下圣旨封赵苞为鄃侯(鄃,古地名,在今山东夏津附近)。
  赵苞回乡办完丧事之后,痛心地对乡亲们说:“吃国家俸禄的官员如果因为私利而逃避职守算不得忠,牺牲母亲而保全忠义气节算不得孝,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母亲为我而死,我感到非常愧疚,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接下来的日子里,伤心过度的赵苞不停地呕血,终因心力交瘁而离世。
  赵苞舍亲尽忠、舍命全孝的悲壮经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