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19部分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19部分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戎好像跟李子很有缘,小时候因为判断路边多果之李必苦而不抢摘得以扬名天下,后来却又因为李子遗臭万年。以记载魏晋士大夫言行见长的《世说新语》在《俭啬》篇中写到:“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翻译成我们现代的语言,就是说: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子树,贪财的他常拿李子去卖钱,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总是故意把李子的核钻毁。虽然只有区区十六个字,王戎之吝啬已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矣!想一想王戎摘李钻核的场面,肯定奇丑无比。
  《世说新语·俭啬》还记述了这样的故事:王戎的女儿出嫁到裴家之后,从娘家借了一些钱,一直都没有归还,所以,女儿每次回来省亲时,王戎立刻晴转多云,面部呈八点二十状,直到女儿把钱还清,他才多云转晴,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而且仍然心疼得不得了,老觉得这件礼物太贵重了,于是在侄子完婚后又厚着老脸要了回来。
  让王戎欣慰,令我们惊讶的是,王戎的老婆竟然对他非常满意,还深情款款、神经兮兮地称他为“卿”,要知道,“卿”乃是当时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所以,身为大老爷们的王戎不高兴了,于是,他老婆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结果,“卿卿我我”一词很快就新鲜出炉啦。你看这两口子,真是王八看绿豆——对了眼啦!
  第44章 回乡岂为鲈鱼脍
  西晋时期的张翰在历史上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但他为了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而辞官归乡的故事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时见于诗词散文之间。
  张翰放弃仕途回家做老百姓真的是为了鲈鱼脍和莼菜羹?
  鲈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鱼,以吴淞江所产最为有名,小学语文课本中便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鲈鱼脍则是指鲈鱼所作的脔肉,也就是鲈鱼片。
  莼菜也叫菁菜,是一种鲜美嫩滑的珍贵蔬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主要产于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流域。
  张翰的家乡就在太湖流域的吴淞江畔,而且出身当地的世家大族,所以从小就经常吃到鲈鱼脍和莼菜羹,直到公元301年他应朝廷征召离开故乡到京城洛阳任职。
  征召张翰进京的并不是当时的皇帝晋惠帝,因为这个皇帝是个十足的傻子,而是代替皇帝执掌国家大权的齐王司马冏。
  司马冏是司马昭的孙子,父亲司马攸死后,他袭爵成为齐王。在“八王之乱”期间的公元300年,司马冏和赵王司马伦合伙废杀了荒淫无耻、阴险毒辣的皇后贾南风,但后来却受到了司马伦的排挤。等到司马伦篡位当了皇帝时,司马冏再也忍耐不住了,于是联络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共同讨伐司马伦,迎惠帝复位,于是晋朝历史进入的短暂的齐王冏时代。
  司马冏执政后,败家子、糊涂蛋的本色很快就暴露出来,他大兴土木,“北取五谷市,南开诸署,毁坏庐舍以百数”;醉生梦死,“凿千秋门墙以通西阁,后房施钟悬,前庭舞八佾,沈于酒色,不入朝见”;任人唯亲,封给手下的吮疮舔痔小人一等公爵,号曰“五公”,对他们言听计从;滥杀忠良,“主簿王豹屡有箴规,冏并不能用,遂奏豹杀之”,于是,“朝廷侧目,海内失望”,无论是公务员还是老百姓都对司马冏失去了信心,充满了不满。
  司马冏可能是个喜欢附庸风雅、沽名钓誉之人,所以他才会征召名士张翰进京任职,并且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担任东曹掾,这个职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府秘书长。
  张翰虽然纵情任性,放浪不羁,不拘礼节,人称“江东步兵”,和爱翻青白眼的前辈阮籍有的一拼,却并非糊里糊涂,不谙世事。到京之后,张翰耳闻目睹司马冏的骄奢淫逸,暴行滥政,深刻地预感到一场新的暴风雨即将袭来,心中总是萦绕着对将来的忧虑。
  一天,张翰遇到了同郡的顾荣,便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顾荣深知其心,紧紧握着他的手,怆然答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于是,不久之后,在萧瑟的秋风吹起时,张翰“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挥挥手写下了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悠悠然留下了一个千年不尽的莼鲈之思。
  莼鲈之思当然只是个借口,张翰放弃功名利禄回乡为民是因为他不愿被卷入“八王之乱”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沦为皇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撰写以记录名士风采而著称的《世说新语》时,没有把张翰因为莼鲈之思弃官回乡的故事归入“任诞类”,而是将其归入了“识鉴类”,应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和张翰同时,同乡,同为名士,而且成就更大的陆机,也就是名著《文选》的作者,就没有张翰这么淡泊、这么潇洒,而是抓住权力的缰绳不放,最终因为兵败悲惨地被主子砍掉了脑袋。
  第45章 潘岳:最美的,也是最丑的
  古往今来,人们在夸奖一个男子长得漂亮时往往会说他“貌若潘安”。有人以为这位潘美男是小说中的虚构形象,有人觉得他是传说中的神奇人物,实际上潘美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西晋文学家潘岳。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乳名檀奴,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相传他姿貌丰美,神采俊朗,所以后人常以其名作为美男子的代称,就连檀郎都成了对心上人的昵称。
  潘岳之美乃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绝对不是靠垫骨隆鼻,割双眼皮等类似整容手术得来的,而且他生来就美,一直很美,以至于美出来一个典故。
  据《晋书》记载,风和日丽的一天,“少帅”(少年帅哥也)潘岳乘宝马雕车,携弹丸弹弓出洛阳城游玩,没想到少女少妇们一看见他,都手拉手地围拢上来欣赏帅哥,一边赞美感叹,一边将自己携带的桃儿李儿杏儿等各色水果投入潘岳的车中,潘“少帅”遂满载而归,于是就有了“投果”这个典故,用来表示女性对于美男子的爱慕之情。
  潘岳不仅玉树临风,而且才华出众,但这两个优势却没有让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相反,由于才名太盛,属于树大招风的主儿,他大半辈子受人嫉妒,官位一直很低,而且长期在京外任职,用仕途坎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总结出了自己前半生仕途落魄的主要原因是“拙”,所以,他决定弃“拙”而取“巧”。
  于是,在想办法回到京城之后,潘岳开始谄媚权贵,依附权臣。贾后(即贾南风)垂帘听政时,潘岳做了当时的权臣贾谧的文学集团“二十四友”之首。
  为了讨好贾谧,他还时刻恭候在贾谧的宅院外面,一看到贾谧出门,立刻望尘而拜,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难为潘老帅哥了。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二十四友”集团从贾谧那儿吃饱喝足之后,就疯狂地为贾氏外戚集团出谋划策,歌功颂德,竭尽犬马之劳,而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
  潘老帅哥最“精彩”的一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大醉时写下的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但这难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笔迹的工夫非常了得,只见他在太子的手迹上照原来风格“唰唰唰唰”添加数笔,一份铁证如山的造反信就捏造出来了。可怜好端端的一个太子就这样死在了贾后潘岳这对丑女俊男杀人不见血的刀笔之下!
  有时候,老天的报应是丝毫不爽的,潘老帅哥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发动兵变,入宫除尽了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得罪过赵王伦的狗头军师孙秀,而孙秀绝对是个纯粹的小人,所以,现在潘老帅哥只有死翘翘的份了,而且还是满门抄斩。眼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也身披锁具,忆起昔日老母对自己的劝诫叮咛,潘岳泪如雨下,跪拜于地痛叫一声:“儿负阿母!”但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潘岳,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公子,竟然在鬓发花白之时为了飞黄腾达学会了趋炎附势,成了丑恶的社会败类,而最终不但自己因此丧命还累及全家。
  论外形,潘岳肯定是古今文学家中最美的之一,论品行,他无疑也是骚人墨客中最丑的之一,这位才子兼美男子的人生足印足以让后人惜之,悲之,思之,鉴之。
  第46章 做好事不妨留名
  我们的社会一直提倡做好事不留名,提倡做无名英雄,其实,这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对于陌生人,的确应该做好事不留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对于亲朋好友等身边人做好事后则不妨留名,东晋初年的周顗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证明。
  周顗,字伯仁,两晋时期汝南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公元317年晋室南渡后,周顗先任荆州刺史,后官至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兼最高检察长。
  周顗和当时的宰相王导是好朋友,两人关系非常密切,非同一般,“空洞无物”一词就来自于他俩之间的逸闻趣事。
  话说有一天,王导到周顗家做客,两人小酌以后,带着凉席到树下纳凉闲聊。王导说到兴头上,竟忘乎所以,伏下身去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大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此间空洞无物,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能装他几百个。”说罢二人大笑不止。
  公元322年,王导的堂兄王敦发动叛乱,带兵进攻都城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导带领堂弟左卫将军王廙、侍中王侃、王彬等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天都到皇宫门外等候皇帝定罪。周顗将要入朝时,王导呼唤他说:“伯仁,王氏宗族一百多人的性命全靠你维系了!”周顗却头也不回地径直进了宫门。
  周顗虽然没有回应王导的托付,但他并没有辜负王导,见了晋元帝司马睿后,他备言王导忠诚为国,极力为他辩白,晋元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并请他饮酒进餐。周顗心中非常高兴,以至于喝醉了酒,当酒意微醺的周顗走出宫门时,王导等人还在门外守候。忐忑不安的王导又一次呼唤了周顗,周顗却仍不与他交谈,而且环顾了一下左右两边,大声说:“今年杀掉一干乱臣贼子,能得到斗大的金印,系挂在臂肘之后。”回到家后,周顗感觉意犹未尽,又挑灯夜书,再上表章,辩明王导无罪,言辞十分深切有力。可惜王导对于周顗暗中为他做的这些好事一无所知,以至于心中对周顗产生了怨恨。
  不久,东晋王室被王敦打败,王敦兵入建康,占领皇宫,逼皇帝给他加官晋爵,于是他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并开始对不服从自己的忠义之士大开杀戒。
  在准备杀周顗时,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