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9部分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9部分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为“述圣公”,以后就称作“述圣”。
  第21章 许穆夫人:挽救国家危亡的女诗人
  公元前660年的一天,在许国通往卫国的大道上,几匹马正在飞奔前进。跑在最前面的马上坐着一个气质高贵,神情凝重的女子,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随后的是她的几名侍女。
  在许穆夫人一行刚刚经过的地方,十几匹马正在狂奔向前,骑在马上的都是许国的大臣。尽管他们快马加鞭,拼命追赶,但还是看不见许穆夫人的身影。
  许穆夫人并不知道有人在追赶她们,这时萦绕在她脑际的只有她的故国卫国。但曾经风平浪静、鸟语花香的卫国,现在兵荒马乱,生民涂炭的卫国。
  许穆夫人是卫国王室的女儿,不久前死于战乱的卫懿公是她的堂兄,而刚刚在危难之际即位的卫戴公是她的亲哥哥。忧国忧民的许穆夫人当初并不愿意嫁到许国来,她向往的地方是东方强大的齐国,因为她一直将自己的命运和卫国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联姻为卫国找到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够出手相助的盟国。然而,糊涂昏庸的卫惠公却理解不了或不想理解她的深谋远虑良苦用心,最终还是把她嫁到了国力弱小的许国。
  在许国的日子里,许穆夫人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故国,她常常把殷切的思念写入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两首,一曰《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一曰《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牵,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在《泉水》一诗中,许穆夫人写到了卫国的好多地方,其中的“漕”就是位于黄河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也是她此行的目的地,因为南逃躲避狄人进攻的卫国王室正蜗居在那个地方。
  黄昏时分,漕邑城外,刚刚抵达的许穆夫人和出城迎接的卫戴公在卫国臣子、当地百姓和北来难民的簇拥下正要进城时,远处传来了许国大臣们的喊声:“夫人——请——留步——!”
  就在许穆夫人转身回头的瞬间,许国大臣们的马已经来到了她的面前。
  许国大臣们下马之后,一个年老的臣子带头走近一步,深深一揖,道:“臣等奉许王陛下之命请夫人回许都!”
  “我既然已经来了,暂时就不会回去了!”许穆夫人冷冷地说。
  “先王之制曰:‘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难道夫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眼下正是卫国危急存亡之时,难道我不应该回来看看吗?你们回去吧,我现在必须留在这儿!”
  许穆夫人说完,转身就要进城。
  “扑通!”许国老臣忽然跪倒在地,他身后的许国大臣们也都跪了下去,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请夫人回归许都,否则我们长跪不起!”
  见此情景,许穆夫人脸上的表情由凝重转为了悲愤,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狂燃:“当初我决定救援卫国时,你们君臣就千方拦挡,万般阻挠,如今我不带许国一兵一将,只身归国,你们还要紧追不舍,苦苦相逼,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你回去转告许国君主,卫国一定能打败狄人,恢复故土,绝对不会让战火燃到国力弱小的许国境内,请他放宽心吧!”
  当天夜里,许穆夫人就已经在和卫国君臣讨论抗敌复国之策了。第二天,许穆夫人立刻行动起来,她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发展生产,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时刻准备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
  不幸的是,另一场灾难又降临到了卫国人身上,他们刚刚拥立的卫戴公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尽管许穆夫人和全国百姓都在为他们的君主祈祷祝福,卫戴公还是怀着满腔遗憾撒手人寰,永远离去了……
  伤痛过后,许穆夫人和卫国大臣们从齐国迎回了她的另一个哥哥公子殷,这就是历史上的卫文公。卫文公不负众望,在许穆夫人的辅助下励精图治,轻徭薄税,为复兴卫国而辛勤工作,日夜操劳。他布衣帛冠,粗食菜羹,早起晚息,扶安百姓,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钦佩和赞扬。
  齐国之行给了许穆夫人一个新的思路,她意识到要想更快地光复卫国,可以借助别国,特别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的力量。可是,怎样才能打动各国君主,使他们愿意出兵相助呢?
  智慧过人的许穆夫人略一思索便计上心头了。
  深夜,漕邑驿馆之内,暂居此处的许穆夫人正在酝酿诗作。想起当初自己归国时所经历的一番曲折,想起许国君臣胆小怕事、不敢出兵的丑陋嘴脸,想起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哥哥卫戴公,想起正在遭受狄人铁蹄践踏的卫国百姓,我们的主人公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于是,名扬后世的《载驰》一诗一气呵成: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陟彼阿丘,言采其危E由苹常喔饔行小P砣擞戎陂厍铱瘛N倚衅湟埃M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之后,许穆夫人以卫国公主、许国夫人的身份亲自走上了春秋之际的外交舞台。她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到各国访问,请求他们援助卫国,各国元首都被她的行动和诗歌所感动,许诺会在关键时刻助卫国一臂之力。当她见到当时的中国第一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时,齐桓公深深感佩于许穆夫人的坚毅精神和感人诗句,决定立刻出兵相助,扶卫攘夷,这既表现了齐桓公的胆略和魄力,同时也证明了许穆夫人年轻时在择偶上的眼光独到与精准。
  齐桓公不但派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士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参战,而且还带去了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又以鱼轩相赠,兼三十匹绸缎,还有祭服和许多建筑材料。
  其中的鱼轩是古代妇女乘坐的用鱼皮装饰的华贵车辆,应该是齐桓公特意送给许穆夫人的礼物。
  宋、许等和卫国有姻亲关系的国家一见强大的齐国出兵助卫了,便也壮着胆子派兵参战。在多国部队的协同作战之下,狄人终于被打退了,卫国的失地顺利收复了。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卫南坡)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甚至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改称皇帝之后仍然存在于豫北冀南的土地之上。
  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竹竿》、《泉水》、《载驰》等诗歌在当时即广为传诵,后来这三首诗被孔子收入在《诗经》中,得以一直流传到今天。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感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第22章 被人利用的孔子
  在著名导演胡玫执导,国际影星周润发主演的史诗电影《孔子》上映之际,笔者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伟大?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中为什么只有他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孔子的思想自然是他伟大的原因之一,但恐怕儒家思想也并不比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丰富多少,深刻多少,他之所以伟大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一个说起来并不光荣的事实——他被长期掌握着话语权的封建皇帝们利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教育人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我们斥之为封建糟粕,但孔子的本意实际上是好的——他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希望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封建皇帝们拿纲常来要求黎民百姓、文武群臣,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却经常跳出这个圈子任着性子胡来,弄得自己皇帝不像皇帝,父亲不像父亲,丈夫不像丈夫,就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所谓一代明君唐玄宗都难逃此例——他信任奸诈小人李林甫、杨国忠,有失皇帝之明;他因听信谗言一日杀掉三子,有失父亲之慈;他纳儿媳为妃,且将“三千宠爱”集于杨贵妃一身,有失丈夫之德。
  孔子要求人们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重要的生活原则,这当然也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作为“五常”得到了皇帝们的官方认可,可问题是皇帝们却一直在带头挑战“仁义礼智信”。
  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虽然也有那么几位真“仁”的皇帝,但和不“仁”的帝王比起来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少数。“义”字在皇帝们身上也根本看不到一点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未央宫惨淡的血色和石头城桩桩的血案。汉唐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朝代,其后宫仍然被冠以“脏唐臭汉”之名,“礼”在皇帝们中是否得以认真贯彻就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了。“智”倒是皇帝们真正愿意追求,特别梦想获得的东西,但皇权的血腥斗争中又发生了多少利令智昏、疯狂残暴的行为呢?至于“信”,就更不要希望皇帝们以身作则了。地方中小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已经骇人听闻,何况那代表着最高权力、最大利益的朝廷大官场。
  尽管纲常套不住高高在上、权倾天下的皇帝们,却能够牢牢控制住无权无势、胆小怕事的小老百姓,皇帝们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他们一满意,孔子的地位就升高一层,他老人家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成了伟大的圣人。
  不管孔子多么伟大,多么神圣,他还是被皇帝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给利用了,他身上的这些悲剧色彩无论如何也是抹不掉的。
  秦汉篇
  第23章 爱国者赵高
  一提起赵高,我们就会想到成语“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在位的时候,从太监飙升为丞相的赵高想造反,又怕大臣们不附和,就先试探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傻皇帝,说:“这是一匹马。”可秦二世还不至于傻到连马和鹿也分不清,他笑着说:“丞相你搞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接着,他问旁边的大臣,大臣们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都杀害了。
  赵高的专横跋扈、阴险毒辣在鹿和马的混淆、是与非的颠倒中一览无遗。
  毋庸置疑,在秦朝灭亡这盘棋中,赵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子,但是,作为大秦的丞相,赵高这个棋子不但没有阻遏秦朝走向灭亡的车轮,反而加速了这个过程。他的私欲和野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