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102部分

那时汉朝-第102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提供避难所,拒绝公捕!



刘濞大把烧钱,不是因为烧钱好玩。这就叫,收买人心,制造和谐。事实也证明,刘濞广施恩,厚积德,那都不是白干的。他所做的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造反!



刘濞想造反的苗头,始见于孝文帝时两太子因赌博而杀人的命案。这两个太子,一个汉朝太子——刘启;另外一个,则是富豪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



情况是这样的:



有一次,吴太子刘贤到长安履行朝觐公事。有富公子自吴国来,不亦乐乎。时任太子的刘启设宴招待刘贤,两人一起吃喝,又聚众赌博。可当这两人在赌桌上斗富时,刘贤态度横蛮,对刘启出言不逊,大耍富国公子脾气。



这个刘启,当然也是不好欺负的家伙。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提起赌博工具直接砸向刘贤。刘贤被砸中,倒地,刘启过去一掀,竟然死了!



因赌博而杀人,这等事落在谁身上,都无法断清。反正是,汉朝没有对刘启采取什么处罚,太子照做。刘恒甚至还想化大事为小,于是把刘贤的尸体用棺材打包,一声不响地就送回吴国。



刘濞看着躺在棺材里的刘贤,不争,也不跳。然后一转身,叫人再次把棺材抬回长安城。



那时候,没有火车,亦没有飞机。从长安到吴国,又再从吴国折回长安,不花几个月功夫,根本就搞不定。看着再次降落于长安的棺材,刘恒真的郁闷了。



这个刘濞,他到底想怎么样?



吴使者告诉刘恒:吴王说了,既然咱们刘氏是一家人,太子死在哪里就葬哪里,何必多此一举。所以又抬回来了。



这下子,刘恒明白了,刘濞是准备要跟刘恒抬扛了。



然而,刘恒还是先做让步,让刘贤在长安埋下。可是,自那以后,刘濞眼里再也不认汉朝那个皇帝。每年春秋两次朝觐,再也不来长安。刘恒派人去问其中缘由,只见刘濞使者回话:吴王重病中,请勿扰!



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子的尸体都快化成土了,吴王竟然还在生病中,骗谁呀。刘恒再也忍不住了,命令有关部门:只要有使者自吴国来,通通关起来审问。



其实,刘濞等的就是刘恒这句话。所谓,先礼后兵。如果刘恒胆敢再次出重拳,就别怪我刘濞打你个措手不及了。造反之念,从来没有来得这么猛烈。刘濞捏紧了拳头,准备还击。



那时的刘恒,似乎也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不祥的气息。



有一次,又到秋请时分。刘濞再次诈病,只派使者入长安问候皇帝。



这次,刘恒没有把吴使者关起来,而是召来和他推心置腹地谈了一席话。最后,刘恒问:你们告诉我,吴王是不是真的病了。



吴使者是这样回答的:吴王是病了,可那是心病。他身体无恙,他之所以诈病,那是因为陛下您屡屡扣留吴使者,吴王恐,所以才多次诈病。不过,有一点您得注意,做人不要太过聪明,一过聪明,就像看到深水里的鱼,那样就不祥了。唯一的办法是,与吴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吴使者这招就叫,难得糊涂。刘恒当即恍悟:吴王腰杆硬了,动不得了!



那怎么办?当然是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



于是,刘恒听从吴使者的计策,释放之前扣留的所有吴使者,同时赐吴王茶几及手杖之类的慰问品,并叫人叮嘱吴王多喝茶,多走路,养好身体之前,就不必亲自入长安朝觐了。



消息传来,刘濞只好暂时松开了握紧的拳头。



中场休息,不等于较量结束。刘濞等待着下一个挑衅者,这个人,当然就是杀死他太子的凶手:刘启!



二 晁错,真的削了



果然不出所料,刘启行动了。



每一个挑衅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悍的赞助商。现在,晁错的削侯方案就是挑衅,而其背后的刘启,则是无可比拟的支持者。为了先啃掉刘濞这块硬骨头,晁错下了一番苦功夫,搜集的罪证罗列如下:



第一:刘濞诈病不朝已有二十余年,于古法当诛;



第二:文帝德厚,赐之不朝之待遇,仁至义尽。刘濞理应感激涕零,反而益加骄傲,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搜罗天下亡命之徒,企图作乱。



总结以上两点,就算不削,刘濞亦有反的一天。既然如此,削是反,不削是反,不如真削了。况且早削早解决,忍一时之痛,求百年之安。



我想,当刘启听到晁错这番话时,只有四个字:寒从脚生。



诸侯像手脚,中央像头颅;脑袋指挥手脚,这是人之常情。突然之间,手脚要联合起来干掉你脑袋,这不是全反了吗?



如果真的这样,那怪谁呢?对,应该怪已崩的文帝。如果刘恒不开放民间铸钱,吴王会这么快富起来吗?如果刘恒狠心一点,给诸侯们点颜色看看,刘濞会这么嚣张吗?如果……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历史还会存在吗?



刘启同志,请你端正态度,直面残酷现实。如果你真的要埋怨刘恒同志,他也会这样对你说:我的智慧就只能是用纸包火,所以火要真烧起来,只能由子孙后代去想办法了。



好了,晁错都说了,除了削侯,一时半载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既然火药都上膛,既然晁错不怕死,那就狠下心来干一票大的吧。



要削,肯定要先削肥的。晁错已经想好了削吴国的两块地盘:会稽郡和鄣郡。



从古到今,无论是泼妇干架,或是国家开战,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履行以下程序:先跳起来抖出对方一大堆所谓铁证如山的罪状,然后做出一番咬牙切齿的无辜之状,最后抄起真家伙才干起来。如果是大国开战,还要多加一道程序,那就是先打对方一两个手足之国,试探对方有何反应,然后再继续作下步策略。



在两千多年前,晁错就是这么干的。在发书削吴国两郡之前,他首先拿另外三个诸侯国开刀,分别是:楚国、赵国、胶西国。楚国被削去东海郡;赵王被削去常山郡;胶西王被削去六县。



他们被削的理由如下:



楚王刘戊在薄太后崩时,在私宅跟女人上床,败坏风俗,理当诛,天子仁厚诏赦,削去东海郡作为处罚;胶西王刘卬,你曾经卖官舞弊欺诈,削你六县;至于赵王刘遂呢,你也曾有过失,至于什么事,我晁错就不用多讲了,削你常山郡作为处罚。



那么,赵王刘遂到底犯了什么过失?晁错不说,刘启也不说,刘遂更没有投诉,其结果只能是:天知,地知,鬼神知。



而此时,刘启连削三国,刘濞紧张了。汉朝这不仅仅是杀鸡儆猴,他们是既想杀鸡,又想杀猴。如此看来,下一个,该轮到吴国了。



我想,我该是出手的时候了。刘濞重握拳头,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道。



当然,刘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敌人的敌人永远都是我的朋友,至少,他可以把楚、赵、胶西等三个诸侯拉伙结成联盟。而胶西王刘卬,是刘濞第一个公关对象。



刘濞之所以首选胶西王作为联盟对象,并非因为胶西国小,需要依靠吴国这棵大树好乘凉。恰恰相反,刘卬勇猛好斗,特爱兵法,诸侯王中无人不让其三分。在刘濞看来,这是一把造反的好人选!



于是,刘濞派遣一个叫做应高的中大夫替他前往游说刘卬。应高见到胶西王后,两人对话如下:



应高:大王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谚语,狗吃东西,吃完了糠,就要吃大米。



胶西王:难道你是专程考我古文知识不行?有啥话,请直说。



应高:大王好爽快。既然如此,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你因为一点小小的罪过就被削侯,难道不觉得汉朝中央做得太过分了吗?



胶西王:那又怎么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应高:错!站在屋檐下低头,那永远是胆小怕死的人才做的事。



胶西王:你想怎么样?



应高:既然屋檐伤害了头皮,就得给屋檐点颜色看看!



胶西王:你想怎么样?



应高:直接拆了这狗日的屋檐!



胶西王:莫非,你是想造反?



应高:没错!我想说的正是这句话!



胶西王: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天要下雨,侯要被削,大不了给了就是,干嘛要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去造反?



应高:大王此言差矣!彗星出,蝗虫起,正是造反的好时机。如果大王愿意与吴王联合,取得天下,咱们各分一半,岂非妙事?



应高此话极具杀伤力,从去年到今年,即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54年,天空前后两次出现彗星。第一次出现在东北空,第二次出现在西边。此两次彗星出现,都象征着战争的灾难即将来临;火星及木星反向运行,则是犯上作乱的征兆。难道说,这都是上天的安排?



刘卬犹豫了。



天下,各分一半。一个东皇帝,一个西皇帝。原来,诸侯王离皇帝,仅仅是一步之遥!



实在诱惑啊!



此时,应高注视着刘卬,等待着魔鬼战胜天使。最后,刘卬终于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善!



应高立即返回吴国,将这个“善”字还报刘濞。然而,刘濞听完应高的汇报后,马上下决定:我必须亲自跟这个胶西王面谈一下!



是的,刘濞担心的是,刘卬临时变卦。



于是,刘濞假扮吴使者,秘密前往胶西国,再次与刘卬就造反之事交换了意见和造反方案。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胶西国的诸官闻听此事,个个就像热窝上的蚂蚁,提着脑袋和谏书求见刘卬。



他们的劝谏是这样说的:你做这事就不怕让你老娘担心吗?况且,事奉一主都这么多事,如果天下冒出两个皇帝,那不全乱套了吗?



面对以上苦谏,刘卬只有一句话:主意已定,请勿多言。



搞定了胶西王,刘濞终于放下半颗心。接下来,楚国和赵国等诸侯就好办了。果然,吴使者纷纷传回好消息,除了胶西国外,还有以下诸侯王:楚王、赵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总共有七国。另外还有两个有待考验的诸侯:济北王和齐王。



各就各位,就差刘濞一声冲锋的口号了!



三 七国,真的反了



果然,汉朝还是点燃了导火线:当刘启削吴国两大郡的文书到达吴国时,刘濞立即行动,诛杀汉吏两千石以下所有官员,向诸侯们发出了围攻汉朝的号令!



此时,楚赵两国群臣谏声迭起。然而,剑已拔出,锣已响起,这注定是一场不可收拾的大戏。谁想挡路,谁先流血。于是,楚赵两个诸侯王刀起头落,杀声一片,把劝谏高官的肥头大脸通通砍将下来。



现在,举目望去,整个中国,反声一片。北边,赵国发兵至西界,以待吴楚两兵,共奋向西;同时,赵国也把塞外匈奴拉将入伙,准备连兵打劫汉朝;南边,刘濞亦发使往闽越,联合发兵;东边,胶西王、胶东王等四国已兵马鼓出。



可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说,我不干了。



这个人,正是齐王刘闾。



有必要说一下,齐王国、济北王国、胶东王国、胶西王国、菑川王国、济南王国等六国,原属齐国。孝文帝时,刘恒可怜刘肥几个儿子无王可当,便把齐国一划为六,分封刘肥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