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152部分

那时汉朝-第152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是问候,实是问话。但是,当秘书长问李广为什么迷路,怎么个迷路法时,李广闭嘴不言,一个字都不吐。



李广不说,秘书长拿他没辙,只好回去向卫青报告。卫青说,他不来可以,你将他幕僚全部叫来审讯就是了。于是乎,秘书长再次返回李广处,准备点名。这时,李广突然开口了。



李广对秘书长说:你不要点名了。部队迷路,全是我一个人的错,让我一个人去大将军处接受问话就是了。



李广说话算话。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落寞的英雄,却将自己逼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广来到卫青的统帅府,其部下也跟着而来。当李广缓缓走进统帅府的那刻,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头发斑白,英雄的身躯,掩饰不住满眼的寂寞和苍凉。



所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李广。这时,李广转身,对着部属的兄弟们,只见他无限悲凉地说道:



我十六岁就参加对匈奴作战,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我非常幸运能跟随大将军,参加此次征战。没想到,大将军竟然不让我打前锋,而我又迷失道路。这一切,都是天意啊。我今年已经六十余岁了,已经吃不消军法官吏审讯了。



说时迟,那时快。李广话语刚落,突然拔剑自刎。



黄昏夕阳红,连着鲜血染红了沙漠。勇武英雄,意气英雄,落寞英雄,悲情英雄。这是李广留给战场的背影,也是他毕生最后的注脚。



当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后,李广部队兄弟,全部痛哭流涕。当消息传得更远时,天下百姓,无论老壮,皆为其落泪致哀。



是的,决战结束了,英雄谢幕了。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战场,我来过了,沙漠又将我掩埋了。如果来世重生,我仍然是那个不老的传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世上再无霍去病



卫青满载而归,霍去病也没闲着。汉朝那些将军,全被卫青调走,霍去病却连个副将都没有。霍去病只好临时起用一批校尉,其中就有李广的儿子李敢。



霍去病从代郡出发,越过翰海沙漠。很可怕的是,他又找到了敌人。这个敌人,就是左贤王。



如果来世投胎,左贤王肯定不会选与霍去病同一个时代了。他对霍去病来说,简直是猎物对猎狗。猎物,永远躲不过猎狗的战斗嗅觉。



霍去病和左贤王之战,大约如下:首先,两军相遇,霍去病大打出手,左贤王溃不成军,弃兵逃跑。好不容易碰上猎物,霍去病当然不能放掉左贤王。于是,当卫青在西边追着匈奴单于的时候,霍去病也在东边追着左贤王不放。



最后,左贤王的文武两套班子高级成员,被俘虏的有八十三人。格杀和俘虏的匈奴人,总共有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一次搞定七万多人,这是一个可怕的升级数据。霍去病也成功升级,再被刘彻益封五千八百户。其他人,凡是跟随霍去病作战的校尉,多数也获封侯。李敢也获封侯,食邑不多,但总算完成了李广毕生的愿望。



但是李敢并不知道,李广已经不可能看到他载誉归来。



漠北之战,卫、霍两人硕果累累。然而,付出的代价亦是惨重的。汉朝官马及私马,总共十四万匹出塞,回来时所剩不到三万匹。人数没有记录,但从丢马的数据当中,士兵损失之惨重,那是没得说的。



战争造就了英雄,英雄也结束了战争。霍去病犹如一个登山者,山高人为峰。他一次次超越了自己,从而超越了卫青。霍去病的声音,代表了强汉的声音;霍去病的身影,代表了强汉的身影;霍去病的血性,代表了汉朝的血性。



几乎天下的英雄,都不是完美的。霍去病和卫青同是私生子,然而俩人的人生经历及态度,却多有不同。卫青早年上过山,尝尽人间冷暖。他懂得什么人值得珍惜,什么人渴望被珍惜。特殊的人生,养成了他特殊的人生信条,这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于是,卫青无论远征建立多少功勋,获封多少食邑,从来没人见他趾高气扬。他无论是面对拍马的,或是拍砖的,从来都一视同仁。



在众多人当中,汲黯是唯一一个敢对他拍砖的人。但是,他是怎么对汲黯的?不是躲,也不是报复,而是委身低头,向汲黯请教。



这就是真实的卫青。厚道,仁慈,大气。



然而,霍去病出生的时候,卫家已经发迹了。所以,霍去病打小就没受什么苦。于是,衣食无忧,不知世间冷暖的霍去病,长大之后,仍然带有贵族公子的作派。



卫青行军作战,总是与战士们同甘同苦。霍去病的作风却与之相反,每打完一次战争回来,霍去病的战士总是面露饥色,然后跑去翻他后勤的锅盖,你就会发现,剩饭剩菜还有不少。宁愿倒掉,也不会施舍,亦不想去施舍。



这还不够。霍去病,竟然还在死前,做了一件令人震憾,而又让人失望的事。此事,就是射杀李敢。



霍去病之所以要杀李敢,原因是他要替一个人报复。这个人,竟然是卫青。



李敢认为卫青害死了父亲李广,选择机会袭击卫青,伤到了卫青。卫青大人大量,就将此事隐瞒下来。没想到,这事就被霍去病知道了。



李广之死到底跟卫青有没有瓜葛呢?我的看法是,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李广怎么死的?自杀死的。为什么要自杀,迷路失期,不肯活着受辱。为什么迷路?据司马迁的原话来说,就是“军亡导”。



亡,是通假字。军亡导,就是部队没有向导的意思。



这就奇怪了,部队是出去作战,又不是自费旅游,凭什么不配向导。这一点都说不过去呀。但是,司马迁向来都是替李广一家说话的。所以我很怀疑他说话的真实性,于是赶快翻《汉书》,却惊讶地发现,班固没有说无向导,只说迷路一事。



于是事情到了这里,似乎成了迷局。就算卫青为公孙敖着想,调李广打后卫,就他的为人特点来看,不应该不给李广配备向导。如果配备向导,怎么会迷路?那么,到底有没有向导,如果有,向导干什么去了?



这个问题,我相信只有四个人知道:天知,地知,鬼知,以及李广知。



李广已经死了,我不想折腾他。但是他迷路之事,却成了一个谜案。但是,我这里却有一个自己的谜底:卫青,肯定给李广配了向导。而向导,有可能被李广派人干掉了。李广迷路,估计是自己设的局。他之所以出此下策,只为一个:报复卫青。



我得出以上答案,有三个依据。首先,卫青知道李广迷路而复得后,马上派人送酒去慰问,顺便问迷路的原因。我想,如果卫青不配备向导,迷不迷路,根本不用问,猜都可以猜得出来。其次,卫青派人问话后,李广为何一直不肯说话。这难道没有诈吗?再三,当卫青要召李广的部属去问话时,李广为何着急起来,甚至要自杀?



如果按我以上的推论,向导是被李广派人干掉的话。那么,李广自杀,完全是主动承担责任,逃避追究,以此保得一世英名。



这,难道就是李广自杀的真相?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仅仅是我的推论,仅供参考。如此而已。



当然,李广之死,卫青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他的确是想让兄弟公孙敖出头,占了李广打前锋的指标。所以,李敢根本不想管李广是怎么迷路的。他想说的只能是,李广走到自杀的地步,归根到底,就是卫青的错。这个仇,他是报定了。



李敢袭杀未遂,卫青又隐瞒不报。一个做初一,一个做十五,算是扯平了。很不幸的是,霍去病却说,不能就样就算了。于是,他就动手了。



霍去病动手时,是公元前117年。



那时,正值春暖乍寒,身为郎中令的李敢陪同刘彻,上甘泉宫打猎。没想到,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猎场,将李敢一箭搞定。



当时,刘彻也在现场。最后,刘彻只好向外编了一个借口,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当年(公元前117年)秋,九月。霍去病薨。是年,霍去病年仅24岁。霍去病走了,犹如老天斩了刘彻一只大膀臂。



斯人远逝,刘彻仿佛梦见了祁连山。梦见了在那片广远的天空下,一个少年挥着长剑,犹如猛虎下山,追逐着遥远的匈奴狼。在那遥远的天际,又仿佛传来了一首凄凉的匈奴民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张汤:酷吏之死



汲黯的预言



要扯到张汤,就总绕不过汲黯。汲黯没有被公孙弘整死,对方反而比他早死,这是可喜可贺之事。但是,死了公孙弘,还有张汤。俩人的过节,还没有彻底完了。



最近,汲黯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自上次浑邪王投降后,汲黯说了一些不利于和少数民族团结的话后,他的形象在刘彻心中基本垮掉。这也就罢了。没想到的是,不知老人家又惹了什么麻烦,尽管是个小麻烦,还是被免了官。



无官一身轻,汲黯失业后,就回老家居住。在自己的庄园里,日子无聊,还算清静。没想到的,他想多清静一会儿,刘彻却不让他清静。



又没多久,刘彻又请他出山了。



刘彻之所以想到汲黯,实在是碰到一件麻烦事。而且此麻烦事,想来想去,除了汲黯,还真没想到谁能搞定。



忆当初,汲黯为什么牛?古今以来,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就敢在领导面前耍性子的,几乎没几个。汲黯之所以敢顶撞领导,不仅是他有个性,主要是他还有着一个常人没有的本领:善于搞治安。



曾记否,公孙弘死前,曾经联合张汤向刘彻建议,迁汲黯为长安市特别市长。公孙弘以为,长安市是豪杰、皇室、权贵的地盘。只要是这帮人惹是生非,没人敢拦的。



没想到,汲黯一上任,那些惹事的主,犹如小鬼碰到大鬼似的,全都缩头不敢闹事了。于是在汲黯任内,长安没出什么大情况。



现在,刘彻碰到的事,就是治安问题。



情况是这样的,刘彻刚刚取消三铢钱,改铸五铢钱。没想到,民间竟将国家政策,当成发财之路,许多地方纷纷私自铸钱。有个地方情况特别严重,这个地方,就是楚王国。



当时,汉朝中央管辖地淮阳郡,和楚王国交界。凡是边界,问题都特别多。淮阳郡,似乎都成了民间小鬼们犯罪的天堂。于是,刘彻决定请汲黯出山,拜他为郡太守。让他这个大鬼,前去压压那些小鬼。



主意打定,刘彻派人带着任命书和印绶,前去请人。没想到,使者到家,宣读完任命书后,汲黯却只有一个表情:伏地谢罪,就是不接诏。



汲黯不接,使者也无可奈何,只得回去向领导汇报。刘彻一听,来了脾气,继续派人去征召。



但是,汲黯还是那个硬态度,坚决不接受任命。



汲黯这不是谦虚,更不是作秀,他的确是不想出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