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170部分

那时汉朝-第170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家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些人名单如下:王夫人及其子刘闳;李姬及其子刘旦、刘胥;李夫人及其子刘髆。



卫子夫知道,太子这位置,自古以来,从来就不是终身制的。它就像一马车,技术过硬,可以顺风顺水地开到皇帝的大道上。如果不幸,在半路被其他车手一把就撞进了悬崖,那也是说不定的。



现在,刘彻新添了四个儿了,从理论上讲,刘据保住太子的成功率,由原来的百分之百,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当然,所有理论必须经受实践考验。事实证明,这个百分之二十五的概率,是经得住考验的。据可靠事实证明,刘彻对太子刘据不是很满意。



刘彻之所以不满意,原因只有一个,做人太厚道,才华不出众。除此以外,再加一个重要的条件,太不像自己的亲生爹爹了。



曾记否,当初刘邦一意孤行,执意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原因就是,刘盈一点都没有刘邦的心狠皮厚之遗风,而刘如意小小年纪,似乎已经继承了刘邦所有的优秀基因。如果当初不是张良给吕雉支了一招,请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那汉朝的历史,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卫子夫不傻,刘彻更不傻。刘彻很清楚,想要瞒住心里的秘密,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为了安抚卫子夫和刘据,他对卫青就曾经放出话来说:你们尽管放心,我不会随便换太子的。我之所以以武力讨伐天下,是为了将来给太子创造一个好的治理环境。如果将来的太子,都像我这样再次尚武无度,那汉朝还能经受得住折腾吗?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彻不会选一个类似自己的人,再来折腾天下。太子宽厚,适合将来接他的班。这样,天下就不会怨声载道了。



实在是很妙的话。卫青将刘彻这话传给卫子夫,卫子夫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心里安稳多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卫青死后,游戏规则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公孙贺和卫青之子以及卫子夫两个女儿被刘彻以巫蛊罪做掉后,一切都趋向白热化了。而刘彻喻拳夫人为尧母后,傻瓜都知道,卫家荣耀,岌岌可危。



命运就像一个炸药包,只等点火的人在将来出现。很不幸,一个点火的小人,很快就站到了刘据面前。那个人,轻轻点上火药,炸掉了自己,也埋葬了刘据。





三 极品小人的成长史



人生漫长路,有人总是碰上些跨不过的坎。刘据这辈子,最冤的就是跨不过巫蛊那道毒坎,而给他设置那道绕不过的坎的人,正是汉朝一个极品小人,江充。



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江充,原名不叫充,而叫齐。当江充还叫江齐的时候,他是赵王刘彭祖的座上宾。



汉朝人都知道,刘彭祖这种人可不是善类。他的阴险,他的狡诈,他的苛刻,长安贵族无人不知,所以中央官员都特害怕得罪这阴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江齐能成为刘彭祖的座上宾,肚子里没有几滴坏水,那绝对是不可以的。



江齐能攀上刘彭祖这棵大树,她妹妹功不可没。江妹妹能歌善舞,人长得标致,估计出场演出概率极高,一不小心就被赵国太子看上,纳为小妾。妹妹得道,哥哥跟着有肉吃。再加上江齐脑袋好使,一直以来在赵国都混得不错。



有些人穷其一生,怎么混,都是小混混。而江齐却以为,在赵国这块地盘,只要他用心混,终有一天能混成大混混。事实是,他没在赵国混成样子,竟然连继续混的日子都没了。



不想让江齐在赵国混下去的人,是赵国太子丹。太子丹不知从哪里探来小道消息,说江齐天天跟赵王一起喝酒讨好,竟然连他的隐私也当政治资本出卖给赵王了。托刘彭祖的福,太子丹也不是什么好惹的货色,于是一怒之下,他派人去捉拿江齐。



那个江齐,真没有白混。太子丹的人还没到,他已得知消息,脚底抹油就开溜了。太子丹搞不到江齐,就将江齐的父兄全都拿下,一点都不客气,连个招呼都没打,就斩首弃市。



这下子,江齐想在赵国混,那除非变成地老鼠。于是,他只能离开赵国,另谋他处。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什么事,对于牛人来说,都不是什么事;无论是什么人,对于强人来说,都不是什么人。江齐这般天生大混混角色,无论走到哪里混,对他来说,都不是个什么问题。



还是古人说得好呀,树挪死,人挪活。果不其然,江齐离开了赵国,没有想象中的狼狈潦倒,反而混得更加风光了。



这次,江齐跑哪里去混了?长安。靠什么混出头?告密。自汉朝开国以来,长安一直都向告密者敞开大门。只要是有点料的,长安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江充知道,赵国太子丹为什么要置他于死地,是因为他手里掌握着关系到太子丹人头去向的情报。



所以,他必须好好利用这个致命的情报。这不但关系到他的生命安全,如果混得好,还可以指望它出人头地呢。不过,江齐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更名为充。从此,世间只知有江充,而不知有江齐。



很顺利的,江充就将太子丹阴私告到了刘彻那里。所谓阴私,就是太子丹乱来。跟谁乱来?跟同胞姐姐有不正当性关系。这岂止是乱来,简直就是丧尽天良。除此以外,还有两条,一是跟王宫里赵王的嫔妃也乱来了;二是跟地方豪强勾结,地方官都拿他们没辙。



汉朝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孝。孝道是儒家思想,汉朝推崇儒家,所以特迷信孝。按孔夫子的设想,一个人,只有在家尽了孝道,才可能成为国家的忠臣。这种推理,于情于理,似乎都通。儒家这种光辉的思想,被汉朝政府充分利用,于是发明出了一个孝治天下的伟大传统。



透过孝治天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秩序的建设。而要维护这种人伦秩序,不仅仅依靠公民的道德觉悟,还得两管齐下,以法治之,奖赏分明。



由此我们就可明白,太子丹所犯的罪,那是啥罪。这简直就是死罪。因为乱伦,不但严重破坏了道德,而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动摇了汉朝的道德秩序建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谁破坏经济建设,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谁破坏孝治天下的道德建设,谁就是汉朝的罪人。



如果将赵国太子丹摆到大街上来,那简直就是全民公敌了。



太子丹那些破事儿,江充是以上书的形式告上去的。刘彻读罢,觉得人家告得有眉有眼,肯定假不了。于是,他连调查取证的程序都免了,直接派人去捉人。



太子丹被捕入狱后,移交地方魏郡判决——死罪。这下子,有人慌了。



替太子丹紧张的人,是他的老爹刘彭祖。刘彭祖对付中央特派员,那是有一套的。但是碰到江充这般告密者,似乎此前惯用的伎俩招术都不灵了。于是,他只好按正常渠道,向刘彻写了一封书。



刘彭祖给刘彻上书的内容,大约如下:江充是赵国的通缉犯,他造假告状,借此报私仇。这种人就算烹了煮了,都是便宜他了。当然,我家那儿子不是什么错都没有。圣上英明,请允许我选择勇士,从军征伐匈奴,用来赎太子丹的罪。



刘彭祖的信,刘彻看了。但是,刘彻只回了两个字:不行。说不行,那是因为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按法律程序,太子丹被处死。



太子丹死了,江充的仇也报了,恨也解了,埋在地下的地雷被引爆,以后睡觉再也不用担心了。然而,更让江充兴奋的是,从此以后,太子丹之死,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这个新时代,就是告别了小混混时代,迎来了阳光无限、前途无量的大混混时代。而这个时代,只属于江充一人。



我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一定是伟大人物,也可能是混混。如果还有别人,也可能是小人。而江充就是这样一个大混混加极品小人。



这个汉朝神棍知道,要想在长安待得久,混得开,必须使出混混的绝招。所谓绝招,不是别的,而是做秀。江充第一个秀的,就是自己的形象。



说到走秀,江充完全有资格闪亮登场。他很帅气,身高足够,腰围适合,这是其一;他有模特天赋,好装扮,甚至自制时装,引领潮流,这是其二;他胆大皮厚,心计过人,具有赌徒资质,这是其三。



仅此三条,江充足够自信没有什么人能够挡住他登顶汉朝权力高塔的道路。



因为江充告密有功,刘彻早早叫人传话,一定要见见他。刘彻接见江充的地方,选在上林苑犬台宫。上林苑是干什么的,猎场。犬台宫是干什么的,看那字眼,都可略知一二,那是观走狗的宫台。



刘彻似乎要告诉江充,充其量,你不过是我上林苑里的一条狗。当然,江充并非傻帽。多年的江湖经验告诉他,当混混,也要当一个优秀的混混;当走狗,也要做一条忠诚的逗主人开怀的听话的狗。



于是,江充着意打扮一番,准备登场了。



如果看过周润发的《赌神》,应该还记得有这么一个特写镜头,周润发出场时,头油闪亮,头发纹丝不乱,嘴叼雪茄烟,八字步,风衣飘逸,经典的黑社会老大酷形。



江充很具有黑社会老大的潜质。老实说,当刘彻看到他首度在眼前亮相时,都被迷住了。是真迷住了。眼前的江充,并非他想象中的鼠眉贼眼,也看不出丝毫的猥琐,更没有想象中走狗的那般自卑。



恰恰相反,刘彻看到的是一个自信的很具有风度的男子。为了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江充穿上了自制的纱衣,戴上插着羽毛的步摇冠。此等形象,如果换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十足的时尚男。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时尚都先流行于上流社会。汉朝自开国以来,宫中不乏有时尚男招摇显摆,成为皇帝的好跟班。早在刘邦时代,就有籍孺;后来刘盈接班,又有一个叫闳孺的也是靠时尚打扮恩宠加身。



“或许,皇帝很需要我这样养眼的时尚狗。”我想,江充内心深处,肯定闪过这样强烈的念头。



果不其然,养眼的江充,马上得到了刘彻的初次认可。紧接着,两人聊了起来,不知不觉地聊到了政治。刘彻发现,江充简直天生就是政治动物,非但不慌,还对答如流。江充之表现,让刘彻犹如淋浴一场春风,真是爽极了。



和皇帝混个脸熟,这仅仅是江充的第一步棋。第二步棋就是,主动出击,伸手要官。要的什么官?使者。出使到哪里?匈奴。



刘彻这辈子见过的牛人多了,伸手向他要官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当江充向他提出主动出使匈奴,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将他召来,问了一下他的想法。



江充告诉刘彻,他的想法,就是没有想法。因为,他没去过匈奴,他不是先知,不知道茫茫前路将要发生什么,或将不发生什么。他能做的只有四个字:因变制宜。



通俗地说,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随机应变,看菜下饭。



刘彻同意江充的观点,决定派他出使匈奴。不久,江充安全返回汉朝。没人告诉我们,江充走这一趟有什么收获。我们知道的只是,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