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14部分

那时汉朝-第214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两天,三天……他度日如年地等着宫里的消息。几天后,黄霸听说刘病已气消了。不久,刘病已传话来告诉他,事情过了就算了,不想再追究了。



黄霸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到这里,黄霸知道自己的事业和美好未来,已经到头了。他唯一能争取的就是,再坚持几年,安全退休。在退休之前,少说话,爱护环境,不乱抓鸟,退位让贤,那就真是阿弥陀佛了。



黄霸到头了,可张敞还在台上唱着。黄霸被刘病已数落以后,台下亦有观众说,不能再让张敞在台上乱跳了,以前他把黄霸轰得里外不是人,今天我们也要轰他一下。



在张敞看来,那帮想轰他的人尽是些落井下石之徒。他之所以被轰,是因为一个好朋友出事了。那不是一般的好朋友,也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牛人,也是一个猛人,他就是名震天下的杨恽。



一个牛人的背后,往往总是有着一个牛人的背景。杨恽的父亲杨敞,胆小怕事,但毕竟也混到了丞相,又称“汉朝第一胆小丞相”;杨恽外公,名号更响,一响就是两千多年,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大师。



杨敞这辈子,能够善始善终,全赖他的“乌龟哲学主义”,关键时刻,该缩头时须缩头,该伸头时须伸头。没想到,这个优秀的品质没遗传给杨恽,杨恽一扫杨敞软弱无力之气,反而洋溢出外公司马迁的阳刚之气。



杨恽之所以能混出名号,得益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他很有背景,二是他很有才。杨敞死后,杨恽没轮上爵位,他的哥哥杨忠继承了爵位。凭着哥哥的关系,杨恽当上了郎官。霍光儿子霍禹家族要造反时,杨恽耳朵特灵,第一个知道情况,当即就跑去告密。于是乎,刘病己把霍禹全家整死后,凭功论赏,杨恽被封侯,同时迁为中郎将。



一个有钱、有势、有才还特爱告密的人,你说他活着为了啥呢?让杨恽来告诉你,他不为利,只为一世清名与心中那莫名其妙的冲动。



杨恽轻财仗义,那是出了名的。杨敞死后,他分得五百万,可是他封侯后,把这五百万全分给宗族兄弟花去了;接着,后母死了,没有儿子,数百万家产也全留给杨恽,他眼睛眨都不眨,又全分出去了。只不过这次分给的对象是后母的兄弟。再后来,他还觉得不过瘾,又把得来的一千余万到处施舍。



杨恽对钱没啥概念,但是对做人和当官的标准却是相当苛刻。对朋友,他只认一种人——英俊儒雅,才能出众。对待同事,则是发挥他一直以来的特长,有料一定要爆,没料一定要探,反正就是要折腾到底。于是乎,杨恽就落下“两多”,朋友很多,政敌也很多。甚至,我们可以给他起个外号,叫“杨大嘴”。甚甚至,我们可以叫他“揭发检举专业户”。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同样,对“杨大嘴”这样爱爆料的人来说,常爆别人的料,终有一天也会被别人爆掉。果不其然,不久,他就被人告了,爆了他两条料:乱引亡国之论诽谤当世,破坏社会团结和谐气氛,这是第一条;到处乱说话,拿皇帝来开玩笑,大不敬,这是第二条。



这回,杨恽真是碰上死对头了,因为告他的人,那是大有来头的。此人名唤戴长乐,时任太仆。



自刘邦立国以来,能够当上太仆的,多数都是跟皇帝关系不赖的,当初夏侯婴和刘邦,就是一对铁杆哥们。那个叫戴长乐的,不过是刘病已在民间跑江湖时相交的一个知己。刘病已发达后,把他唤到长安提携,就当了太仆。



戴长乐为什么要整杨恽还得从头说起。事情是这样的:戴长乐经常替刘病已跑腿,跑了就跑了,还经常在外面炫耀,说我今天去哪里办事了,这个事嘛,本来应该皇帝做的,可是都得由我来做,辛苦啊!



嘴上说辛苦,心里却像喝了蜂蜜一样甜之又甜。那时,戴长乐就知道过嘴瘾,搏虚荣,没想到竟然惹祸了。有人将他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到刘病已那里,说这人做事说话不知天高地厚,竟然不把皇帝的威信放在眼里。



本来是一件小事,竟然被谁当料爆出去了。数汉朝之大,谁爱干这种讨人嫌的爆料工作呢?戴长乐拍拍脑袋想了想,哦,爆我料的人,肯定就是杨恽。除了杨恽,还有谁要跟我过不去?



于是乎,戴长乐也派狗仔队出去搜集情报,终于凑够了几条,把对方也拉上垫底了。



戴长乐的料,到底是不是杨恽爆的呢?戴长乐死咬不放,杨恽也没有说,他只对戴长乐爆料的内容,坚持说不,说他没干过那种缺德的事。



部属掐架,为难的只有皇帝了。既然杨恽争辩,那就先去查他,于是皇帝就把案子扔给了廷尉。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个廷尉,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于定国。



于定国跟杨恽打交道,也不是一年半载了。官场不是娱乐圈,娱乐圈爆个料,报上炒一把,网上再喷一嘴,然后不久,再抛出个道歉声明书,也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像杨恽这种爱爆官场料的人,他爆了,管司法的廷尉可不能睁只眼闭只眼,还得把它当回事,立案,侦察,判决,那可是累人的工作。



所以,于定国和杨恽的工作,就是一个爆得不亦乐乎,一个却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爆出了大名,一个也忙出了大名。



在汉朝官场,都流传这么一句话: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张释之是汉文帝时代的牛人,汉朝人能将于定国与张释之相提并论,可见于定国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反正就是多棘手的案件,只要于定国给你判了,保你心服口服,不敢说冤。



让这么一个民自以不冤的廷尉,去治你杨恽,看你还敢说冤。然而不久,杨恽却歇斯底里地喊道:“冤呀,老子冤死了!”



二 铁杆粉丝,没有春天



在汉朝,司法谈不上什么独立,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司法部长(廷尉)于定国跟杨恽的仇人戴长乐是有一腿的。所以,于定国治杨恽,应该不属于打击报复之类,而是公事公办。



案件马上就要水落石出了,于定国给皇帝刘病已上了本一奏书,汇报了基本情况。于定国是这样说的:太仆戴长乐告杨恽那两条罪,基本成立,证人已经找到,没想到杨恽不但不服罪,还扬言要杀掉证人。



接着,于定国还在结尾总结了两句:杨恽是因为得到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的荣耀,他竟然不懂爱惜,狂妄无知,妖言惑众,大逆不道,请求皇上批准逮捕!



刘病已看着于定国这篇报告,久久不能说话。



刘病已真的很难做人。两个部级高官掐架,两个人都很牛气,一个是多年知已,一个是秉公办事的爆料大王,做为皇帝,站在哪边都不合适。但是,如果按罪把杨恽杀了,动不动就起杀气,这不是政治艺术的最高形式。政治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什么?不是你死我活,横尸遍野,而是你好我好,和气共处。



最后,刘病已决定,免去杨恽和戴长乐公职,降为庶人。



这就叫,各打五十大板。掐架的谁都不好过,谁都还有日子过。这才是刘病已风格的政治艺术最高形式。



案件走到这个程序,我们总算看出个端倪:告戴长乐状的,多数是杨恽;杨恽口无遮拦,不积口德,犯大不敬,基本也是属实的。



按以上认知,杨恽不应该喊冤,应该向老爹杨敞学习,暂时行“乌龟缩头法”,低调做人,明哲保身。但事实却告诉我们,杨恽如果能学杨敞,他就不是真正的杨恽了。



真正的杨恽是什么?是司马迁的克隆版本,牢骚满腹,就必然发之。当然,心里有怨气,发发牢骚,舒缓心情,也不是不可以的。然而,杨恽到死都没明白一个道理:牢骚可以发,但不是任何牢骚都能随意发的。



杨恽被免公职,也没了爵位,但他不差钱,生活高枕无忧。不像当年的司马迁,被抓后连六十万钱都凑不出,落得一世内心都不得平静。杨恽之所以不差钱,一是因为家底很厚,二是他的人脉还在。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他另起炉灶做起生意,发了不少财。



对杨恽来说,钱算个啥玩意儿,钱和命是一样长的,没啥意思。于是乎,杨恽到处赚钱,更要到处花钱,花钱只图一个事:痛快。



杨恽是挺有钱,但汉朝最有钱的不是他,而是张安世。当年,张安世官高盖世,富可敌国,可他老人家仍然很低调,舍不得乱花一个子儿。他那样做是为了啥,是为了保命哪!哪像今天这个杨恽,心里有点不平,口袋里有几串钱,就要到处乱走乱花还乱说话,危险着呢!



有个人一看杨恽如此不谙世故,心里着急,给他送来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就是说,杨恽啊!做人要低调、低调、再低调。最好装个可怜相,只要皇帝看了有怜悯之意,说不定哪天还会东山再起的。



给杨恽写信的人,名唤孙会宗,时为安定郡太守。人家的确也是一番好意,哪知杨恽看了,先是仰天长笑,接着只见他傲气一起,大笔一挥,给对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杨恽写的这封信很出名,史曰《报孙会宗书》。



杨恽这封书,完全是模仿外公司马迁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写的。当年,任安给司马迁好意来信,劝司马迁能推贤进士。那时,司马迁连自己都顾不上,哪顾得了贤士,于是压着信一直没回。后来,任安因太子造反一案下狱,司马迁悲从中起,挥毫而就,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报任安书》。



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大师顶天立地,充满了无限的战斗精神,他从替李陵辩护而被受宫刑说起,猛批刘彻寡恩无情,泄尽心中所有不平之气。



凡是经典文章,必有经典词句。在生与死面前,司马迁在文中振臂高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千年以后,毛主席用此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这话经毛主席一传,天下皆知,红遍大江南北。



不得不说一句,如果不是杨恽,司马迁大师的《史记》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汉朝人一睹为快。



情况是这样的,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及书信都被藏在女儿司马英家里,于是外孙杨恽有机会成为《史记》等作品的第一阅读者。杨恽每每读之,总要扼腕叹息,于是有一天,他向刘病已上书,要求公开发行《史记》。很幸运的是,刘病已批准了,于是雪藏了二十多年的大作,终于重见天光。



从文风来看,杨恽《报孙会宗书》继承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那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但是,杨恽还没来得及把信寄出,他就出事了。



杨恽并不知道,当他到处花钱买醉、纵酒作乐、发泄郁闷时,有一双眼睛正在远处死盯着他。不对,是无数双眼睛正在死死地盯着他。那些邪门的眼睛,来自长安。



当初,杨恽扬眉吐气的时候,手持大刀,捅过多少人,爆过多少料,估计连杨恽本人也记不清楚了。所谓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这个是有着光荣的传统的。所以,杨恽的政敌空前团结,决定要在杨恽落井之际,一起搬起石头狠狠往井下砸。



看来,孙会宗给杨恽来的那信,不是空穴来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