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53部分

那时汉朝-第253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最后,王嘉还总结道:将陛下诏书退回,违反皇帝旨意,我应该自我弹劾,立马下台。但是呢!我怕弹劾书一上,天下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时陛下您的脸往哪搁呀!所以,为了董贤,为了陛下,我还是没有自我弹劾,您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刘欣一看王嘉这奏书,就差没崩溃了。反了皇帝,竟然还那么振振有词。看来,王嘉这种丞相,可谓死猪不怕水烫,仅给他颜色瞧,那是永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动真格的,给他亮刀子。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借口,一个可以置王嘉于死地的理由。



准确地说,是王嘉一不小心露出一只马脚,被刘欣抓到了。写奏上奏,向来是王嘉的特长,但是他这次彻底栽了,栽在了一封奏书上。



这事说来话长,涉及到前面的东平王刘云案件。当初,东平王刘云被息夫躬等人告发后,由廷尉梁相负责审理。但是,廷尉梁相认为,他处理的东平王案件,可能是一起冤案,所以就故意拖拉,不按时间审理。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欣当皇帝,是不称职的。但是,他是个少年老成的家伙,搞阴谋诡计,转嫁政治危机,还是十分拿手的。他早就看出来了,东平王这种案子,很容易就能结案,可廷尉梁相故意拖拉,肯定是别有用意。



按汉朝法律,春天是不能用刑的。所以,所有刑事案件必须在春天到来之前通通结案,以免夜长梦多。不然,拖到来年春天,就有可能被赦免。而梁相一拖再拖,眼看冬天就要结束了,还没有结案,所以刘欣一下子就看出猫腻来了。



这还是次要的。还有,当时刘欣身体一直不好。梁相可能认为,只要再拖一拖,刘欣可能就架不住,一脚崩了。只要一崩,东平王刘云的事就好翻案了。



刘欣是坚决不能给刘云翻案的。于是,他就对廷尉梁相有意见了,啥也不说,就将梁相免职,直接贬为平民。接着,在春天到来之前,刘欣也顺便给东平王刘云定了罪,贬为平民。



廷尉梁相出事,丞相王嘉是领导,他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于是,王嘉就上书,自我弹劾,以示自我批评。事情还未结束,数月后,刘欣又将梁相赦免。这时,王嘉就紧跟着上书。



王嘉上书,主要是替属下梁相说话。他对刘欣说:“梁相那么有才,只是赦免,没有起用,我都替您感到可惜了。”



刘欣早想把王嘉砍了,这次王嘉自己就撞到刀口上来了,怪不得他了。于是乎,杀气腾腾的刘欣把王嘉叫到面前,然后当着尚书等人的面大声训道:“梁相奸诈,众人有目共睹,你之前也自我弹劾,做过自我批评的。转眼几个月,你又替他说话,前后不一致,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嘉一听,傻了,好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说错话了。他当场脱下丞相帽,向刘欣道歉,请求宽恕。



刘欣得意地冷笑。之前你搞得我都差点抓狂了,你还不放手。现在好不容易捏住你的软肋,就想我饶你,哪有那么好的事。紧接着,刘欣派人将王嘉替梁相说话一事立案,交给百官讨论。这时,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要踩王嘉了。



王嘉怎么也没想到,踩他的人,是他向来极度欣赏和推荐的人。这个人,就是前任丞相孔光,刚被刘欣重新起用的光禄大夫——孔光。



孔光言简意赅,直接指控王嘉道:“丞相王嘉,忽悠皇帝,大逆不道,应该请他立即到廷尉诏狱报到。”



孔光一唱,刘欣紧跟一和,批准逮捕王嘉。



还是孔光看得准,汉朝的江湖,是皇帝刘欣的江湖。皇帝想让你死,你绝对活不了。如果皇帝下诏,派人持节逮捕某高官,不用等结案,基本上可以说是死定了。所以,每当有高官获罪,皇帝派人持节来拿人,他们往往先持节使者一步自杀身亡。比如,前丞相朱博。



自杀多好,免得下狱被拷问受辱。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爽快一点。这个道理,丞相府人人皆知。所以,当他们闻知皇帝派人持节到丞相府门口了,立即准备毒药,流着眼泪送到王嘉面前,请他自我了断,免得下狱受皮肉之苦。



但是,王嘉却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拒绝自杀。



他是这样说的:“我身为汉朝三公之一,为什么要学弱小女子自杀?要死就死得光明磊落,血溅街市,义不容辞。”



王嘉说完,穿上官服,气势昂扬地走出丞相府接见皇帝使者。然后,坐上小车,脱掉官帽,扬头前往廷尉诏狱。



老实说,王嘉这个壮举,超出刘欣所想。刘欣以为,王嘉会像曾经自杀过的高官一样,识相自杀。王嘉没有自杀,摆明就是要将死猪不怕开水烫进行到底,公开跟皇帝撕破脸皮。



一想到这,刘欣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说白点儿,他是害怕了。



他不是害怕王嘉跟他翻脸扯皮,而是王嘉一旦入狱,有可能抖出他和董贤之间的丑闻。那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一想到这,刘欣又怕又怒。他没别的法子了,王嘉必须死。他不死,他和董贤都会活得很难看。



按汉朝规矩,每审一个出事的高官,一般都是由五位部长级高官组织合议法庭。但是,此次审理王嘉,除了五位部长级高官,刘欣还加派武官联合审案。



刘欣此举,其实就是防止意外,打消别人想营救王嘉的念头。刘欣这招,不可谓不狠,于是没有一个人多此一举上奏,更没人主动出来替王嘉说句人话。于是乎,案件很顺利地进入案判程序。



然而,王嘉死不认罪。他说:“梁相无罪,我也无罪。”



公审员问:“你说你无罪,之前为什么还要自我弹劾?”



王嘉一声长叹,接着说道:“我有幸成为国家丞相,却没能力推荐贤明之人,扼制奸佞小人,失败啊!”公审员问:“谁贤明?谁小人?”



王嘉接着说:“像孔光和何武等人,是国家难得的贤明之才,我要死了,都没法推荐他们;像董贤父子,侵吞国家资源,我却处置不力,悲哀啊!如果说我有罪,冲着以上两事,我承认我有罪,我应该死,我死无所恨。”



从此,王嘉宣布绝食。二十天后,大口吐血,气绝身亡。





第十二章  变局





一 最后的疯狂



生活是幽默的,政治也是幽默的,但都是黑幽默。刘欣以为,王嘉终究会认罪,可最后罪是认了,却是另外一码事。王嘉生前,没搞掉董贤,的确失职;但是他说没将孔光推荐上来,也是该死,这就有点搞人了。



或许王嘉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孔光背后那一刀,他都不会死得那么快。话说回来,王嘉说得也没错,孔光的确是当代一代贤才。无论是搞学术,还是背后搞人,都是有一手的,这样的人不提拔上来,的确就太屈才了。



刘欣将计就计,替王嘉完成了一个遗愿,把一代贤才孔光提拔上来。于是,他让王嘉的搭档御史大夫贾延走人,然后提孔光为御史大夫。



七月九日,刘欣封孔光当丞相,同时恢复孔光博山侯爵位。浮生若梦,孔光在梦里失去了所有,梦一醒来,失去的又全都回来了。但是,在这场梦幻般的游戏里,他得到了历练,生存意识就像磐石一般,在他的内心深处越来越稳固。



要生存,就得听话。这个道理,刘欣相信孔光会懂。孔光更应该知道,像刘欣这种政治高手,从来就没做过亏本生意。他给你一升米,你至少得付出一升的力气替他办事。



的确没错,刘欣重新召回孔光,就是让他配合皇帝,做好事情。刘欣想要孔光配合什么?当然还是董贤的事。



在汉朝佞幸排行榜里,如果让刘欣这老相好董贤跟当年刘骜的玩友淳于长比政治才华的话,老实说,董贤跟淳于长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再往上和大巫石显比,董贤连小巫都算不上。



可见,有时候漂亮是可以当饭吃的,但不能当枪使。如果能当枪使了,多半也会沦为炮灰。



刘欣绝顶聪明,他知道董贤不是玩政治的料,但是爱情已经冲晕了他的头脑。他就只有一个想法,在他生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董贤打造成汉朝历史上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在此之前,王嘉已经严重阻碍他打造董贤的进程了,他必须将失去的时间追回来,要不然,董贤能等,他自己的身体不能等了。



而董贤要畅通无阻地冲上权力顶峰,刘欣就必须替他扫清所有障碍。于是刘欣发现,除掉王嘉,只是搬掉一块碍路的大石,还有一些小石块,必须要他亲手来丢掉。



曾记否,之前刘欣封了两个大司马,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另外一个是丁氏外戚丁明。傅晏已经被打发走人了,丁明还占着大司马位。这个位置,刘欣想让丁明腾出来,将来留给董贤。于是乎,他就想着用什么办法,能把大司马丁明拿掉。



刘欣要找一个人的碴,那是没什么技术难题的。很快的,他听说丁明很不满他处理王嘉一案。既然不满,那就请你走人。九月十九日,刘欣下诏,将丁明免职,把他赶出长安,回自己封国去。



大司马的职位,终于空出来了。万事俱备,只欠一道诏书。



十二月六日,刘欣下诏,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兼司隶(首都卫戍司令)。



这年,董贤才二十二岁。很快的,以董贤为代表的汉朝第三支力量迅速崛起。托刘欣的福,董氏力量已经超越王氏外戚甚至傅、丁外戚,成了汉朝最强势的一支力量。



在我们这个年代,二十二岁,很多人都还没大学毕业。然而,董贤却一步登天,成了汉朝历史上跻身三公之位的最年轻的人。神话,只要用心创造,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这应该是刘欣最得意、最想向世人宣传的一句话。



但是,刘欣却忘了一句古老的遗训:忽得暴名,必为不祥。他貌似替董贤铺了一条通往天堂的大路。可事实证明,那是一条华丽的直通地狱之门的大道。



果然,一年后即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刘欣油尽灯灭,崩于未央宫。这时,董贤的厄运,突从天降。



王太后第一个得到刘欣崩的消息,当即赶到未央宫。王太后是个老江湖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收取皇帝印信,然后在东厢召唤董贤。



王太后问董贤,皇帝崩了,大司马您准备怎么给他治丧?董贤像被雷劈了般,看着王太后吓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董贤总算看清楚了,他是一个不识水性的人,刘欣却驾着船,把他拖到了汪洋大海之中,现在船毁了,他就只有干瞪着眼睛,任凭自己被海水淹没。



他面临的是一片权力的汪洋,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王太后一看董贤这架式,心里不禁冷笑。董贤就像一只火鸡,中看中不用,仿佛随时都能给他褪褪毛,然后放到火上烧烤。



这时,董贤仿佛觉察到什么。他扑的跪倒在地,脱去官帽,流着眼泪,一个劲地嗑头。



王太后不由叹息一声。她不过试探性地询问一下,董贤就吓成一滩泥水了。



这时,王太后又试探地说道:“新都侯王莽,曾经当过大司马,先帝刘骜的丧事就是他办理的。他十分熟悉这方面的业务,要不我喊他来指导你工作?”



董贤像抓到一根救命草,马上嗑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