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349部分

那时汉朝-第349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赐冷笑,直话直说,让刘宏碰了一鼻子灰。



直话直说的意思,我们都应该明白的。就是把刘宏荒淫无度的那些老底都掀出来了,如果清明治国,捏住宦官,以士大夫主政天下,天下又何以乱成这般?



杨赐过足了嘴瘾,却把刘宏惹急了。四月,下诏说,太尉杨赐不能平息民变,免职。免就免,跟你混,早知道有这么一天。杨赐啥也没说,走人。



但是杨赐一走,刘宏就后悔了。



有一天,刘宏到南宫里翻旧奏书,发现了杨赐一年前给他写的奏书,上面就清清楚楚地警告他小心太平道张角。看了这封奏书,刘宏实在过意不去,只好给杨赐补偿,封他为侯,并拜为尚书令。



刘宏是很烂,但还没有烂完。接下来,他召集会议,选拔将才,率军出征。将帅很快就定了,有两个,一个是皇甫嵩,一个是朱俊。前者被拜为左中郎将,后者被拜为右中郎将。



刘宏好人做到底,皇甫嵩之前提出的条件,他通通答应了。因党锢之祸被关起来的士大夫们,通通被放出来了,他的私房钱、马,也全拿出来劳军了。



刘宏热爱经商,他好像是想通了一点,现在出去打仗就是做买卖。这是大买卖,当然要舍得大本,只要打赢了,本保住了,钱财还会滚滚而来。



做买卖,还得需要会做生意的人。关键时候,他的眼睛还是够用的,派皇甫嵩和朱俊两人上阵,可谓是用对了人。



山西出良将,皇甫嵩这家伙能耐怎么样,我们就不说了。现在要说的,是朱俊。



朱俊,字公伟,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老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人最大的特点是重义轻财,曾经用自己的钱去救别人,让本县县长特别惊奇,向太守推荐,从此就算出道了。



后来,被拜为交趾郡刺史,在位上恰逢地方官匪联合造反,他率五千人破贼万余人,有功封侯,赐黄金五十斤,征为谏议大夫。所以,当刘宏说要在全国范围选将帅之才时,满朝公卿联合推荐朱俊,朱俊即被拜为右中郎将。



事实证明,公卿的眼睛是明亮的。



刘宏给皇甫嵩和朱俊的精锐部队,总共有四万人,两人各统一军。目标,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



按计划,朱俊打前锋,皇甫嵩后面跟进。但是皇甫嵩跟了一会儿,就不敢跟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用跟了,黄巾军已经跟到他面前来了。



这支黄巾军的将领,叫波才。如果看走眼的人,可能会叫他有才。事实上,他的确有才,朱俊一碰到他,就不行了,被打下阵来。波才趁机挺进,把皇甫嵩围住了。



皇甫嵩被困在了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城小人少,是皇甫嵩的弱点,那边呢,人多势众,把长社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吼声震天,就差没把长社城吼崩了。



皇甫嵩军中一片惊慌。都说出来剿匪,这下好了,还没出多远的门,就被人家剿到城下来了。



皇甫嵩看着军中哀情弥漫,心里沉甸甸的。然而,当他走到城头逛了一圈,心里就踏实了。他带着必胜的信心,把所有的军官都招来开会了。



皇甫嵩告诉将士:兵有奇变,不在众寡。



说得很对,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例,多了去。当年,刘秀昆阳城下,不也是以区区数万人,打败了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吗?当然,刘秀是好运气的,他碰上了一个无能对手。不过,在战场上,除了拥有好运气外,还要有一双好眼睛。



只有好眼睛,才能迅速看破对方的死穴,一刀插进,犹如捅水袋一样,一点破裂,全军皆溃。皇甫嵩不愧名将家族出身,他只在城上走了一圈,即找到了黄巾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这时,皇甫嵩接着说:“今黄巾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假如我们夜里出击,趁机烧营,对方阵脚必将大乱,而我军迅速出击,四面围歼,大功可成也。”



真不愧是火眼金睛!众将士一听,转忧为喜,兴奋得都要跳起来了。



不得不承认,运气总是眷顾聪明的人,这天夜里,恰好竟然刮起了大风。皇甫嵩一看,老天爷也来助阵,高兴极了。他命令部队,全部举起火把,登上城墙。接着,只见一支纵队,放马奔出,他们直扑黄巾大营,点起了大火。



那边火光一起,城上喊声一片,皇甫嵩即刻率大军出击。黄巾军全乱了,更让那个波才将军崩溃的还有,这时有一个史上著名的牛人,也率军前来配合皇甫嵩。



这就是有名的奸雄,曹操。五月,左中郎将皇甫嵩联合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曹操等,大破黄巾军,皇甫嵩有功,封为都乡侯。



封侯算什么,在皇甫嵩看来,他和朱俊一道出来干活,只有他一人领奖状,这事怎么想着都有些别扭。于是他就在想着怎么替朱俊复仇,也让他捞个奖杯。



六月,机会来了。皇甫嵩和朱俊,联合向汝南郡及陈国推进,他们的目标,就是黄巾军将领波才。波才有才,但碰上皇甫嵩,像是江郎才尽,被追着打,几乎全线崩溃,一点办法没有。



不久,颍川、汝南郡及陈国等三郡,全被皇甫嵩和朱俊拿下。皇甫嵩主动向刘宏打报告,把所有战功归于朱俊。很快地,刘宏的诏书就下来了,封朱俊为西乡侯。



跟我搭档,干活不累,还特有前途。朱俊心里也是明白的。事实好像也证明了,不跟皇甫嵩搭档干活,就算觉得很轻松,但也是没前途的。



此时,正当皇甫嵩在那头打得热火朝天时,有一个人在另一头也高歌猛进,追着黄巾军打得不亦乐乎。这个人,大有来头,也是由三府共同推荐给刘宏的将才,他就是卢植。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身长八尺二寸,换成今天的高度,大约一米九三左右。人高马大就罢了,还声如洪钟,性情刚毅,酒量惊人,足有一石。



卢植年轻的时候,曾经到马援的重孙马融门下学习。马融因为祖上阴德,生活很是富裕,在他的豪宅里养着不少歌伎。或者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马融常叫歌女在学生面前表演节目。



这时,马老师发现,这姓卢的学生,跟他学习多年,从未对他的歌伎有过偷窥之心,不禁对这卢同学暗自佩服起来。



一个身材高大,酒量过人,却从不轻佻的人,心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呢?让马融老师来告诉你,卢同学心里装的,除了酒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天下。



这是一个为天下奋斗,英武地活着的人。



事实上,卢植刚出道时,并不成熟。他刚从马融老师这里毕业时,恰值窦武扶持刘宏登基,他满腔热血地给窦武写了一道奏书,说帝室继承大业,不过是顺着血统而来的,您窦家不过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罢了。你之于汉室,犹如周公之于周室,如果你能够还政于帝,将名扬千古。



窦武一看,一笑置之,不睬。



救国怎能靠道理?有些华丽漂亮的大道理,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卢植学过历史,应该知道,今天的汉室等同于当年的周室吗?那时候周公一人拿捏天下,就像手里捏着泥一样,如果他窦武还政于帝,宦官马上就会扑上来,他们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功成身退,也要看成到什么程度才退的。这话卢植之前不懂,直到他参加工作,跟宦官面对面的时候,才知道曾经的浅薄。



后来,卢植因为跟过名师马融,搞学术就上道了,并在圈子里渐渐有了名气。接着,被拜为庐江太守,不久又被拜为议郎,转侍中,迁尚书。黄巾兵祸一起,即被拜为北中郎将,征伐张角。



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派他上战场硬碰硬,靠谱吗?很快地,卢植就会告诉你,我卢植,很靠谱。



卢植一出洛阳城,直接追杀张角,所向披靡。张角被他赶得连停下来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连连败退,退到了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死死固守,准备在这里跟卢植拼命了。



拼命是可以的,问题是你要跟什么人拼。你张角不是皇甫嵩,卢植不是波才,所以想跟他玩命,实在有点悬。



残酷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卢植把广宗围得密不透风,犹如当初波才围皇甫嵩的那一幕。但是,卢植没有像波才那样,搭起草营,而是修起了长墙,挖起了壕沟,并且制造大量云梯,准备攻城。



看到这一幕,张角连死的心都有了。然而就在这一刻,老天爷也来凑热闹了,给张角送来了一个贵人,替他打开了求生的大门。





四 巅峰时刻



连张角可能都没想到,老天爷给他送来的贵人,竟然是个宦官。



此时,当卢植磨刀霍霍,准备一举拿下张角时,刘宏派来一个小黄门,到前线来视察形势。



这小黄门,名唤左丰。视察工作是挂名,实际上这家伙是上前线敲诈来的。



一般情况下,宦官们只要看到你要打赢了,准备被封侯受赏时,就主动找你索钱。用宦官们的说法,这就是口水费。如果你肯给钱,他们肯定是好话说到底,到皇帝那里把你吹得天花乱坠,如果连一个子儿都不想出,别说封赏,你就是连官场都别想混了。



宦官们捞钱的态度,从来都不问对象,手长得很。所以当小黄门出现在部队里时,有人告诉卢植,小黄门来了,你得给点好处把他打发走,不然后果很严重。



很可惜,左丰找错对象了。卢植一听,坚定地吐出一句话——想要钱,一个子儿都没有。



老子在前线拼死拼活,你晃悠悠地想来捞钱,这世界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然而卢植却怎么也没料到,他没让左丰捞到便宜的后果是:自己不但没捞到便宜,还差点丢了老命。



左丰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了洛阳。他告诉皇帝刘宏,张角就躲在广宗城里,那一小撮强盗好对付得很,可卢植却贪生怕死地躲在军营里不战,我想呀,他大概是想等着老天爷用雷劈死了张角才出来了。



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左丰这边一瞎侃,刘宏就跳起来了。马上下诏,逮捕卢植。



不久,卢植被人家用囚车押回洛阳,减死罪一等。同时,拜另外一人为东中郎将,代卢植征伐张角。



这新上任的中郎将,是个新面孔,但是后来他混成老油条时,只要是汉朝人,一提到他,无不恨他。



因为,这个人就是传说中人见人恨的董卓。



董卓,字仲颖,皇甫嵩老乡,陇西人。这家伙最大的特征,就是粗猛而有谋略,臂力过人,骑马左右射箭,甚是了得。



人生在世,英雄不是一天练出来的,奸人也不是一天打造成功的。董卓年少时,就曾经跑到少数民族地区跟人家玩了,所以只要在羌胡之地,提起董卓的名字,他们无不肃然起敬。



就这么一个不安本分的家伙,初出道时,竟然是以良家子为羽林郎。其实仔细研究,这也是不奇怪的。很多青年,刚踏入社会,不都是腰板很正,一副为天下而请命的模样吗?后来如何?有些不还是沉沦了吗?严重的还混成了遗臭千古的奸人。



董卓年轻时,也是很有追求的。他第一个跟随的是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在军中任职司马,共击叛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