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355部分

那时汉朝-第355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公元一八七年的春天,三月。



韩遂意气风发,率领十万兄弟,包围陇西郡。不久,对方传话来,说陇西郡郡长李相如,愿意背叛中央,跟凉州兄弟一起闯江湖。



这样一看,张温就太幸运了。他没有机会舔到韩遂的刀刃,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别人。



这个人,就是凉州刺史耿鄙。耿鄙集中六郡兵力,准备攻击韩遂。然而战争还没有开打,有人就断定,这个耿鄙,肯定要坏大事了。事实证明,这个人的看法,的确有先见之明,看出了事物的本质。



这个具有卓越洞察目光的人,是汉阳郡郡长傅燮。



这个傅燮,就是之前跟司徒崔烈对着干的那个人。上次那次朝会,傅燮那用力的一顶,让刘宏如梦醒来,没有采纳姓崔的意见放弃凉州,从此傅燮也在士大夫圈子里,顶出了一个大名声。



按理说,这么一个敢说敢做的人,应该留在中央做官,他怎么跑到地方来任郡长了呢?



事实上,把傅燮留在中央,除了崔司徒之外,几乎是公卿们的一致意见。中央每次开大会,一说公卿位要补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傅燮。然而时运不济,傅燮还是被赶到凉州来当郡长了。



如果回过头来看,也不能说傅燮时运不济,他之所以被逐出长安城,不是别人不给他面子,而是他不肯和别人合作,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前面说过,车骑将军张温,是汉朝第一个在首都之外被拜为三公之一的。按汉朝礼仪,皇帝拜你为三公,就必须到朝廷举行就职仪式。这个必须,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以什么借口都不行,除非你死了,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人家就是抬,也要抬你到殿上去。



但是张温,却拥有如此殊荣,不举行就职仪式,太尉就能到手,实在罕见哪。



为什么刘宏不等张温回城,就如此猴急地拜官呢?



我认为,这有两个因素。第一,这个太尉官是张温花钱预订的;第二,就是刘宏他娘赵忠不想等了。



赵忠猴急,主要是也想当车骑将军。于是,张温从车骑将军摇身一变成了太尉时,中常侍也摇身一变,成了车骑将军。



张温那个车骑将军,是带兵出去打仗的。赵忠这个车骑将军,却是闲得很,他负责处理的事务,就是调查审理讨伐黄巾民变的功劳。真可谓同人不同命哪。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赵忠坏事做尽,好事不沾,让他来烧三把火,那是很有难度的。当然,赵忠也知道自己是什么料,并不准备去烧什么火,可是有人却告诉他,你三把火烧不了,至少可以烧一把嘛。



赵忠想想,人家说得也对。坏事做多了,偶尔做点好事,也是很好玩的嘛。于是他就问人家,你说的烧一把火,指的是啥?



这个给赵忠提议烧把火的人,是执金吾甄举。



他这样告诉赵忠:傅燮以前平反黄巾军行动中,屡建大功,却不能封爵,天下失望。现在您作为这个调查组的负责人,可以引进贤能,满足天下人的心。



说的是没错,傅燮以前跟随过皇甫嵩讨伐过黄巾军,立下赫赫功劳。赵忠听完,点了点头,就愉快地答应了,并派时为城门校尉的老弟赵延,去向傅燮说明,表示和解。



奇怪,为什么有和解一词呢?



还是让赵忠明白地告诉我们吧,之前傅燮有功不能封爵,不是刘宏不封,而是有人拦住了。这个人,就是眼前的车骑将军赵忠。赵忠为什么要死死压住傅燮?主要是傅燮给刘宏上奏,说了一些相当难听的话。



当初,傅燮跟随皇甫嵩上前线时,人在前线,心还留在洛阳。走之前,特别给刘宏留了一道奏书,里面是这样写的:张角等黄巾之变,都不足惧。国家混乱的根源,就在于宦官。宦官把政,忠臣不进,天下不宁。



更难听的是这句: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



傅燮说的跟之前刘陶说的,简直一个调。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刘宏除宦官,赏忠臣。



正因为那道奏书,傅燮立功回来后,赵忠非但不让刘宏给他封爵,还要准备诛杀。刘宏却对傅燮采取折中手段,不封也不杀,拜他为议郎。



我们知道,自从宦官兴起后,从来都只有向宦官求饶的事,很少见宦官主动出来和解的。而赵忠派人来跟傅燮求和,如果成功,太阳都快要感动得从西边升起来了。



太阳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不能。



那么赵忠的和解,肯定就是失败的了。果然,赵忠的老弟赵延一上门,就在傅燮家门前,碰了一鼻子灰。



赵延跟傅燮提了这样的一个条件:我老哥说了,很想交你这个朋友。如果你答应和好,万户侯爵,你即刻到手。



傅燮听之,很严肃地告诉赵延: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



有功不封,那是我的命。难道为了封侯,叫我去当你的马屁精?兄弟,你找错人啦。



赵延就这样被硬生生地顶回去了,赵忠更郁闷,好心好意烧把火,结果还被火灰撒了一鼻子,这算什么火?



顿时,赵忠杀意再起,准备一棍子把傅燮打下去。然而,此念一起,马上即消。



杀傅燮?好像要不得。



怎么要不得呢?



很简单,当初他要杀傅燮的时候,刘宏把他拦住了。



由此可见,刘宏对傅燮是不错的,况且傅燮顶了崔司徒一杠后,声誉正隆。所谓树大招风,如果把他这棵大树惹了,冷风都刮他这里来了,那就不可收拾了。



赵忠只好退而求其次,把傅燮赶出洛阳。



就这样,傅燮光荣离京,到地方当了汉阳郡郡长。牛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牛人。傅燮到汉阳后,开展工作相当顺利,他感怀恩化,怜恤政策甚得人心,诸多叛羌纷纷归降,广开屯田,准备为创造美丽生活而努力。



没想到,就是在这个时候,韩遂前来问候凉州各郡来了。韩遂能问候,肯定就有反问候。然而,傅燮怎么一眼就看出,凉州刺史耿鄙这个反韩遂问候策略会失败呢?



原因只有一个,耿鄙这个人很有问题。



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最失败的一面,就是用人不当。他只相信自己的亲信程球,然而程球这家伙倚仗上司赏识,在外到处乱来,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地方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



率领恨之入骨的官兵,去打恨之入骨的叛兵?这不就一句话吗,找打。



所以,傅燮就对耿鄙说:“您刚到凉州任职不久,百姓还不怎么了解你。这时候,韩遂率兵前来问候咱们,肯定是万众一心,而我们要去迎战,却是跟他们相反,这样的话,肯定是坏事的。”



那怎么样才变坏事为好事呢?傅燮接着说:“咱们先不急着出战,先让部队原地休息,然后呢,你也别闲着,在他们中间培养一下统帅的威望。这样的话,叛兵就会以为我们不出战,就是胆小。他们闲着没事干,就干回他们内讧的事去了。一旦他们再次发生内讧,咱们再趁机杀出,那可是事半功倍啊。”



这话听上去,很漂亮,很有逻辑性,却也很伤人。



果然,凉州刺史耿鄙听之,眼睛一扫,就抬到天上去了。傅燮说的是什么话,就你行,我不行?我行不行,也不是你一张嘴说的,要等打完了才能下结论。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打,打完了再说。



四月,耿鄙抛弃傅燮的建议,按计划行事,率军攻击韩遂。然而不幸的是,正如傅燮说的,耿鄙初来乍到,人心不稳。他刚一发兵,后院就起火了。



点火的人,叫凉州别驾。这个州政府官员叛变,响应韩遂,先斩程球,再斩耿鄙。还敢说人争一口气吗?一争,就争成短命鬼了。



接着,韩遂率兵迅速包围了汉阳郡。城中人少粮缺,不过傅燮还是死撑着。撑得了一时,撑得了一世吗?照此下去,傅燮肯定玩完。



傅燮也知道,除非神仙帮助,不然玩完。外面有数千人也认为,如果不接受他们的帮助,肯定玩不转了。



这数千人都是匈奴骑兵,来自北地。北地,可是傅燮的故乡。这帮老乡集体到城下叩头,说傅燮曾经于他们有恩,愿意发力送他出城,返回老家。



回不回,只是一念之间。这时,傅燮的儿子,十三岁,对老爹说道:“天下已乱,爹爹您在中央都无法容身,被逐到这鬼地方来。今天咱们就听他们的吧,先回老家,待明君出世,咱们再重出江湖。”



傅燮听得一阵怆然。良久,只见他对儿子说道:“我生于乱世,不能养浩然之气,食国家俸禄,遇到兵乱,就当缩头乌龟?天下茫茫,我能往哪里去,我注定要死在这里。”



傅燮接着又说:“儿子,你有才智,当努力勉之。赶紧去找主簿杨会,他会救你。”



一语即罢,全场泣泪。



这时,有一个人很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了傅燮面前,就是酒泉郡太守黄衍。需要说明的是,他不是来救场的,而是充当说客,前来看戏和演戏的。



他对傅燮说道:“成败之事,今已可知。外头的叫我给你传句话,汉朝就要完蛋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他们的统帅。”



话刚落地,只见傅燮按剑怒指对方,吼道:“你身为汉臣,竟然还有脸为贼当说客!”



说完,傅燮提剑高高举起,叫道:“听我命令,出城战斗!”



城外,千军万马正在等待傅燮。他们就像饥饿的狼群,等待着一只病虎出山。很显然,这是一场力量不对称的战争。



我仿佛看见,一个愤怒而勇敢的男人,于刀光剑影中穿行,缓缓倒下。他睁开眼看着上面,上面白云悠悠,千载不散。



大地已经听到了他的声音:我来过,我战斗了;我无愧苍天,死而无憾!





二 谋杀刘宏



傅燮的死亡,无法改变汉朝的衰败。对某些人来说,叛乱是迫不得已,为夺取生存权而战斗罢了;可于某些人来说,叛乱就像浑水摸鱼,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投机行为。冲着这个造反利润,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加入了叛变。



不久,凉州司马,扶风人马腾,也率领他的部队投奔了韩遂。两人决定把蛋糕做大做强,共同推选了新的造反派领导——王国。



重整旗鼓后,他们挥师指向长安,攻击抢劫关中三辅。



消息传到洛阳,刘宏把张温叫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张温被叫来也不是聊天吹牛的,而是问责。



刘宏下诏,说你这个太尉是怎么当的,造反兵没有压下去,反而越来越多。既然你当不了,我就只好换人了。



换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接下来,刘宏下诏,拜司徒崔烈为太尉。



诸位想想,刚刚赶走了一个花钱买官的,又来一个花钱买官的。如果摆平造反兵,崔烈和刘宏是双赢;如果摆不平,不好意思,崔烈把钱留下,自己走人。



我想,大家不用猜都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今天,张温搞不定的事,他能搞得定吗?



十一月,崔烈当了七个月的太尉,就被刘宏下诏赶走了。



事实上,崔烈就是想花钱赖着不走,刘宏就是花钱也要把他打发走了。因为接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