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77部分

那时汉朝-第77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曹参当接班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容置疑。然而,萧何没有直接回答刘盈,他反而像踢皮球一样地对刘盈说道:知臣者莫如主。



萧何当然是说,您刘盈是最了解的人,答案就不用我多说。



是啊,不要说刘盈,答案恐怕在满朝大臣心里都是认可的。于是,刘盈也不客套了,直接问道:您觉得曹参怎么样?



刘盈话语刚落,只见萧何像只老鸡似的,在枕头上不停地叩头道:皇上你可找对人了,我死而无憾啊!



刘盈默立无声,一室无语。





三 萧规曹随



初秋,七月五日。萧何薨。



此时,曹参正在齐国当丞相。当他闻听萧何薨,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其舍人说道,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不久,中央就派使者召回曹参,提他为汉朝新相国。



对于这一天,曹参等得太久了。一直以来,曹参和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级别相同,都是相国;待遇相同,都是二千石。略为不同的是,一个在中央,当的是刘邦的管家;一个在地方,当的是齐国刘肥的管家。当然了,中央听起来比地方两个字还是有些重量的。



这就是曹参一直对萧何耿耿于怀的地方。初,两人相继叛秦起义;再,两人各任其职,一个当文官,一个当武将;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义为功人,曹参为功狗。于是两人高低,泾渭分明。



须不知,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三八线,从此在曹参和萧何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于是,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奇怪的是他们互不斗嘴干架,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式。



其实多年来,两人在心底的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萧何了解曹参,犹如曹参了解萧何一样。正因为如此,曹参调进中央之后,并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反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



难道曹参是因为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



错矣。曹参这招就叫,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当然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想探究他的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任齐相期间。那时,刘肥正当年富力强,他从老爹那里接过齐国这片全国最肥的土地后,整天就想出招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曹参。



治国就像盖楼一样,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就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治国理念呢?



要回答曹参这个伟大的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老家伙,不妨请来问问。于是,曹参派人担着厚礼前往贵地请高人。这个传说中的高人就叫盖公。盖公一见到曹参,首先提出了一套前卫的治国理论: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定安。



任何理论,不贵在动听漂亮和省事,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了当时齐国国情。不要说齐国,其推而广之,在整个汉朝初期都是实用的。



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黄帝四经》。老子,则是先秦时期早于孔子出名的大哲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道德经》。两人因阴阳之理及其他理论相似,于是被时人合称黄老。但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它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有道家、法家、儒家,甚至是墨家等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它和原本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



在先秦时代,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深深地认为,真正的高人不是写书留世,而是述而不作。这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也就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可以说出来的思想和理念,都将不是永恒的。



于是,他们为了追求思想境界的永恒,让我们差点读不到他们的经典著作了。幸好,孔子的弟子利用记忆,写了与孔子的对话,名曰《论语》;老子刚是因为想出关,被守关人逼迫交易,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头,皆出于这两本书。



在治国方面,儒道两家提出了不同理论。孔子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混乱的春秋时局提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办成功,也要努力坚持到最后。于是,后人把孔子这等执著的理想追求,称为积极入世。



老子则跟孔子唱反调道: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的本义是说,我什么都不做,等于我什么都做了。老子这话,如果不联系实践,肯定让人读来不知所云。春秋乱世,弱肉强食。当时,每个所谓有为的霸主,都想做一番利天下的大事。但是,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结果是,战争长年累月,百姓流离失所。不论是霸主,还是谋士,他们本想有为,却换得天下不得安宁的局面。



于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回归自然,那么天下不是无事了吗?天下无事,这不等于我做了一件于天下有利的大事吗?



其实,无论是儒家,或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不容于春秋时世。任何思想和理论,唯有合宜的政治时机和土壤,才能培育出正果。春秋时世,人心不古,没有一个君主相信孔子的仁政,亦不信老子的清静无为。在诸多先哲思想中,唯有几家被诸侯们看好,那就是兵家、纵横家及法家。最后,秦始皇靠着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完成了一统天下。



一代有一代治国理念。秦国靠法家思想发家,亦因法家而葬国。没有人不意识到,秦始皇的严刑苛法对天下苍生来说,那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于是,陈胜的振臂呼声,代表了天下的呼声。他们受不了旧皇朝的压迫,唯有推翻重建。好了,汉朝已经建立起来了,必须有新的治国理念支撑起来。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而是道家。因为,天下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了,国家生产力严重衰退,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然而对刘邦来说,儒家对祖先崇拜的法古思想是要不得的。道家倒是很适应他。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静无为的理念不但合他疲惫及偷懒的心,更是符合了汉初基本国情。



于是,一片求清静无事的呼声中,黄老之术应运而生,被广泛认同。曹参就是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理念。





四 黄老之治



接着,曹参为了巩固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性情厚重者,来者不拒;言辞犀利者、文字苛刻及追求声名者,请通通滚蛋。



很快的,曹参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一片波澜!



在汉朝那帮进取的官僚看来,曹参简直就是个异类。他保持萧何的规矩当然没错,可是曹参和萧何的工作作风比起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想当初,萧何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如今,只见曹参日饮夜饮。说他偷懒,那还是往轻处说了。往重点说,他这简直就是消极怠政,误国误身。



不行啊,曹参。哪有不管事的管家,中央和地方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国根本就不是这样子做的,您应该学学萧模范的做事风格嘛。



于是,汉朝众多官僚都带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极想亲自登门和曹参讲为相之道。可是他们奇怪地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着丰富的酒宴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曹参总让他们先灌三杯再说。



好了,酒也喝了,咱们该谈点工作了吧。接着,曹参看看同僚想吐言之时,突然又举杯劝酒,人家到嘴的话只好吞回。一回两回,来一个被灌醉一个,本来想说的话,全被灌回肚子里去了。久而久之,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招客原则:酒喝多少都能奉陪到底,想给我谈工作,没门。



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众官员慢慢熟悉了曹参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对大家来说,说得好的,不如闭上嘴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既然如此,还追求个屁呀。大家有事喝酒,没事也找事喝酒混日子呗。



那时,曹相国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参的熏陶和带领下,官员们把官舍弄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白天,这里是酒馆,猜拳吆喝,不醉不归;夜晚,这里是烧烤园兼露天歌舞厅,想跳舞的,想卡拉OK的,就尽情表演吧。



官员这派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



不能不说他们堕落。所谓公务员,首先应该自我约束,充当表率。哪有领国家工资把吃喝玩乐当作是日常工作的。不要说汉朝那帮老古董,就连曹参身边的随从官员都看不过去了。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



但是,要对曹相国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果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最后又是被曹相国灌得晕头转向,最后还要被抬着回房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妙的办法,既能逃过曹相国灌酒,又能让他主动去管那帮以喝酒烂醉为事业的官员呢?



侍官们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闻听官舍那儿又大开宴会,于是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只要曹相国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属下那帮官员腐败的丑相。到时趁机请他出面管管,那可是一举两得之事。



然而,从官们马上发现他们自己做了一件吃力极不讨好的事。当曹参在自家后花园里听到官舍里传来大呼小叫之声时,从官们立即抛出一大堆批评。曹参听完,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地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举杯相和呼歌。



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得了你,就非得请刘盈出面来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曹参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是知道的。然而,吕雉母子俩的反应极不相同。吕雉心里高兴,放任自流。刘盈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吕雉高兴是因为,曹参越是不管事,就说明他越是没野心。越是没野心,自己就越能掌握大局。刘盈心急如焚,是因为想管,又不敢管。老娘看在眼里都不表态,自然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自己因为资格浅薄,不知说了还会顶个屁用不。



但是,继续放任自流,也不是办法啊。于是,刘盈想到了一个人,这就是曹参的儿子曹窋。曹窋时任中大夫,掌议论。刘盈把曹窋召来,问道:你知道你老爹不管事吗?



曹窋很老实地答道:知道。



刘盈又说:那你觉得他这种工作态度到底是端正还是不端正?



曹窋:极不端正。



刘盈:你作为掌议论的中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