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静静的顿河 >

第202部分

静静的顿河-第202部分

小说: 静静的顿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悉。普罗霍尔贪婪地抽动了一下短粗鼻子的鼻翅,抬起沉重的脑袋。
  “你们是什么部队呀,弟兄们?”
  “骑兵……”黑暗里一个低音玩笑地回答说。
  “我是问,谁的队伍呀?”
  “彼得留拉的……”还是那个低音回答说。
  “唉,真是个混蛋!”等了一会儿,又问了一遍:“是哪团,同志们?”
  “博科夫斯克团……”
  普罗霍尔想要站起来,但是脑袋里咚咚直跳,恶心得要呕吐。他躺了下去,又睡熟了。黎明时分,从顿河上吹来潮气和凉意。
  “是不是死啦?”朦胧中他听到头顶有人语声。
  “还有热气……是喝醉啦!”有人贴在普罗霍尔耳边回答。
  “把这鬼东西拖开!睡得像个死人一样!喂,照他的喉咙来一下!”
  一位骑士用长矛的木杆狠狠地照着还没有醒过来的普罗霍尔的肋部戳了一下,什么人的手扯着他的腿,把他拖到一旁。
  “把大车拖开!都睡死啦!找到了他妈的睡大觉的时候!红军眼看就要追上来啦,他们倒像在家里一样大睡!把大车推到一边去,炮兵连马上就要开过来啦!快点儿!……把道路全堵塞啦……唉,这些老百姓!……”一个威风凛凛的声音哇啦哇啦地叫喊。
  睡在大车上和大车下的难民动起来了。普罗霍尔跳起来。他带的步枪也没有了,马刀也没有了,连右脚上的靴子也不见了,——这一切他竟在昨天醉酒以后全都丢失了。他不知所措地四下看了看,本想到大车下面去找找,但是开过来的炮兵连的骑手和炮手跳下马来,毫不怜惜地把大车连同装在上面的箱子一起推翻了,眨眼工夫就清除出一条大炮能通过的道路。
  “走呀!……”
  骑手们跳上马。拼接起来的宽马套抖了一下,拉直了。蒙着炮衣的大炮高高的车轮子在车辙里咯吱作响。炮弹车的车轴挂上了一辆马车的辕木,把车辕挂断了。
  “放弃阵地啦?勇士们,妈的!”昨天晚上和普罗霍尔一同喝酒的那个瓮鼻子老头子在车上喊道。
  炮兵们默默无语地开了过去,急着渡河。普罗霍尔在黎明前的昏暗中到处找枪和马,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在一只小船旁,他索性把另一只靴子也脱下来,扔到水里;头像铁箍箍着一样,疼得要命,扎在水里浸了半天。
  太阳升起的时候,骑兵开始过河了。哥萨克们下了马,在顿河的急转弯处上面一点地方,把第一连的一百五十匹卸下鞍子的马赶到水里,顿河从这儿拐了一个直角大弯,向东流去。这个连的连长蓄着大胡于,红色的硬毛一直长到眼边,鹰钩鼻子,样子凶得很,简直像只野猪。他的左手吊在一条肮脏的浸满血的吊带上,右手不停地玩弄着鞭于。
  “别叫马喝水!快赶!赶它们走!你是怎么啦……难道你还怕水吗?……赶下水去呀!……你的战马不是糖做的,化不了!他对那些往水里赶马的哥萨克们叫嚷不停,棕红的胡子里面露出洁白的犬齿特别大的牙。
  马匹拥挤在一起,不很情愿地走进冰冷的河水中,哥萨克们吆喝着,用鞭子抽打它们。一匹额角上有颗浅红色大星斑的白鼻梁铁青马头一个批起水来。看来,它已经不是第一次袱水了。波浪冲洗着它那臀部下垂的身躯,麻束似的尾巴被水冲到一旁,脖子和脊背露出水面。其余的战马也都跟在它后面,划开水流,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打着喷鼻,袱进波涛滚滚的顿河水里。哥萨克分乘六只大船,跟在马匹后面。有一个护送的人,拿着准备好的套马索,站在船头上,以备万一。
  “别划到前面去!赶它们斜顶着水流袱!别叫水把它们冲走!”
  连长手里的鞭子忽然活了,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子,啪地响了一声,然后垂到沾满石灰的靴筒上。
  激流冲击着马群。铁青马带领着其余的马,轻松地在前面袱着,相距有两匹马那么远。它头一个爬上左岸的沙滩。这时候太阳从黑杨树的乱枝后面升了上来,粉红色的旭光照在铁青马身上,它那湿淋淋的、闪闪发光的皮毛霎时间仿佛燃起了扑不灭的黑色火焰。
  “留神姆雷欣那匹小骡马!帮着它点儿!……它戴着笼头。你倒是快划呀!划呀!……”像野猪似的连长沙哑地喊叫着。
  马匹都平平安安地过了河。哥萨克们已经在对岸等候它们。他们牵过自己的马,戴上了笼头。开始从这边往对岸运送马鞍子。
  “昨天什么地方着火啦!”普罗霍尔问一个正把马鞍子搬上小船的哥萨克。
  “奇尔河沿岸。”
  “是炮弹打起火的吗?”
  “哪儿是什么炮弹啊?”哥萨克厉声回答说。“是红党放的火……”
  “统统烧光了吗?”普罗霍尔惊讶地问。
  “没有……烧的是财主的房子,还有那些有铁屋顶的房子,或者是修建得好的仓房。”
  “烧了哪些村子啊?”
  “从维斯洛古佐夫一直烧到格拉切夫。”
  “第一师司令部——你可知道这会儿在什么地方吗?”
  “在丘卡林村。”
  普罗霍尔又回到难民的大车队那里。烧树枝、倒塌的篱笆和干牲口粪的火堆的苦烟,被小风一吹,弥漫在连绵不断、无头无尾的野营上空:婆娘们正在做早饭。
  夜里,又从右岸的草原地区拥来了几千名难民。
  火堆四周的大大小小的车辆上,嗡嗡的人语声响成一片:“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咱们过河呀?恐怕轮不上啦!”
  “如果是上帝的意旨,我们过不了河——那我就把粮食倒到顿河里去,免得落到红党手里!”
  “渡船旁边人挤人——黑压压的一片!”
  “我的宝贝儿,我们怎么能把箱子扔在岸上啊!”
  “一个劲儿地攒呀攒呀……主耶稣啊,我们的救命恩主啊!”
  “就该在自己村边渡河……”
  “鬼叫我们跑到这个维申斯克来!”
  “据说,卡利诺夫角村全都给烧光啦。”
  “想坐渡船渡过去……”
  “那是当然,留下来,他们饶得了咱们!”
  “他们有命令:把所有的哥萨克,从六岁的小孩到白发老头子——统统砍死。”
  “他们要是在河边捉到咱们……你说,那可怎么办?”
  “那他们就有了吃不完的肉啦!
  在一辆油漆的道利式的马车旁,有个身材匀称、白眉毛的老头子正在大声讲话,从他的外表和那威风凛凛的挥手姿势看——准是个村长qi書網…无名小说,而且是拿过多年镶铜头的村长权杖的人物。
  “……我质问说:”那么说,各村的老百姓就该死在岸上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带上自己的破烂儿过河呢?要知道红党会把我们连根儿砍掉的啊!“而部队的长官老爷却安慰我说:”老爷子,你别多心!在全体老百姓没有渡河以前,我们一定坚守阵地。我们宁可流血牺牲,也决不能叫妇女、儿童和老人们落到红党手里!“
  老头子和婆娘们都围着白眉毛的村长,非常注意地听他讲话,然后就响起了一片乱哄哄的喊叫声:“那么为什么炮兵逃啦?”
  “往渡口跑的时候,差点儿没有踏死人……”
  “骑兵也开来啦……”
  “据说,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放弃阵地啦。”
  “这算是什么规矩?把老百姓扔下不管,自个儿逃走啦?
  “军队都先溜啦!
  “谁来保护咱们哪?”
  “瞧,骑兵正袱水过河哪!
  “谁也是先顾自己的小命……”
  “一点儿也不错!”
  “我们被彻底地出卖啦!”
  “死到临头啦,就是这么回事!”
  “应该派些德高望重的老者捧着面包和盐去欢迎红党。也许他们会饶咱们一命,不处死咱们。”
  在胡同口,医院的巨大砖房附近跑出了一个骑兵。他的步枪挂在前面的鞍头上,漆成绿色的长矛杆在旁边摇晃。
  “这是我的米吉什卡呀!”一个没包头巾的、上年纪的女人高兴地喊起来。
  她跳过车辕木,从大车和马匹中间挤过,向骑马的人那里跑去。人们抓住骑兵的马镫,拦住了他。他把一件盖着火漆印的灰色文件袋高举在头顶上,喊叫道:“我是到总司令部去送报告的!请你们放开我!”
  “米吉申卡!我的好儿子!”上年纪的女人激动地喊着。她那乱蓬蓬的、夹杂着银丝的黑头发络披散到喜气洋洋的脸上。她颤抖地笑着,全身贴在马镫上,贴在汗湿的马身上,问儿子:“你上咱们村去过吗?”
  “去过。现在村子里有红军……”
  “咱家的房子呢?
  “好好的,可是把费多特家的房于烧啦。咱们家的板棚本来也烧着啦,不过他们把火扑灭了。费季斯卡从村里逃出来啦,她说红军的长官讲啦:”一间穷人的房子也不许烧,只烧财主的。“
  “托上帝的福!基督保佑他们吧!”妇人画着十字说。
  那个严厉的老头子愤怒地说:“你这是怎么啦,我的亲爱的!邻居的房子被烧光啦——你却说是”托上帝的福“?”
  “叫他见鬼去吧!”女人激动、快口地嘟哝说。“他还能盖一座新的,可是我的房子要是烧掉,怎么再盖呀?费多特地里埋着一大坛子金于,可是我……一辈子都是给别人干活儿,受穷神的摆布!”
  “让我走吧,好妈妈!我要赶快去送文件,”骑兵从马鞍上俯下身,央告说。
  母亲跟着马并排走着,一面走,一面亲着儿子那晒得黝黑的手,朝自己的大车跑去,骑兵用年轻的男高音大声喊:“躲开!我是给总司令送文件去的!躲开!”
  他的马烈性大发,乱扭着屁股,不住地蹦跳着。人们不情愿地给他让开路,骑兵像是有意缓步走,但是很快就消失在大车和牛马的脊背后面去了,只见长矛在拥挤的人群头顶摇晃着,向顿河边走去。
  第六卷 第六十一章
  一天的工夫,全部叛军和难民都渡到顿河左岸去了。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第一师维申斯克团的骑兵连最后渡河。
  在黄昏以前,葛利高里率领着十二个精锐骑兵连挡住了红军第三十三库班师的进攻。下午五点,库季诺夫得到报告,军队和难民已经全部过河,这时他才下令撤退。
  根据早已制定的作战方案,顿河沿岸各叛军连要渡河到左岸,每个连都在自己村庄的对岸据守。中午时分,司令部已经开始收到连队送来的报告。大多数连队都已经据守在自己村庄对面的左岸了。
  司令部又把草原地区的各哥萨克连调去据守村与村之间的空隙。克鲁日林斯克、马克萨耶夫——西金村、卡尔金村的步兵连、拉特舍夫村、利霍维多夫村和格拉切夫村的连队守在佩加列夫卡、维申斯克、列比亚任斯基、克拉斯诺亚尔斯基等村之间的空隙上,其余的连队全都撤到后方,撤到顿河左岸各村——杜布罗夫卡、切尔内、戈罗霍夫卡,按萨福诺夫的意图,要在这里编成预备队,以备司令部在顿河防线被突破时使用。
  沿顿河左岸,从卡赞斯克镇西边的村庄起,直到霍皮奥尔河口,叛军筑起了绵延一百五十俄里的阵地。
  哥萨克们渡河以后就准备进行阵地战:急急忙忙地挖掘战壕,砍伐杨树、柳树和橡树,构筑掩体和机枪阵地。把从难民那里弄来的所有空袋于都装上沙土,在连绵不断的战壕前面垒起一道胸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