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飞行员 >

第20部分

飞行员-第20部分

小说: 飞行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有一天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金将军的一个助手在一艘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检查已经油漆好的飞机跑
道。海军飞行员们用这个跑道练习运输机的起降。就在这时,一队“米切尔”(即B…25“米切尔”双引擎陆基轰炸机,
以比利。米切尔将军的名字命名)从头顶飞过,这位海军军官注意到了这些飞机疾飞而过时投射在甲板上的影子。他突
然意识到:一旦远程陆基轰炸机能够从航母上起飞又会怎样呢?无论美国还是日本的军事专家都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不可
能,因为“米切尔”飞机长50英尺,翼展达到67英尺,重14吨,若想从航母上起飞未免有些太大了。可是,如果真的能
够起飞的话,那么设想中的远程攻击便可以通过航母运载陆基轰炸机实现,从而把日本人打个落花流水。
    如此复杂而又危险的任务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指挥这场战斗——他应该是战斗中的将领,是个会鼓舞人心的总指挥
;他应该是一个讲求方法的思想家,能够预测并解决细小的问题;他应该有讲求科学的头脑,能够想出与众不同的思路
;他还应该有坚强的个性,能够从昏庸官僚们的层层阻碍中闯出一条路来。而符合这些标准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飞行
员中的巴比。鲁斯(著名棒球运动员)永不屈服的吉米。杜立特尔。
    吉米。杜立特尔那年45岁。这个美国卓越的飞行员与人类飞行的历史差不多同龄。他“几乎赢得了当时所设的各种
飞行奖项”。吉米是个无畏的勇士,他的飞行特技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20年以来,有关他的消息总是出现在报纸的头
版头条,他精湛的空中特技表演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吉米不断地创造和刷新各项比赛的世界纪录。他是第一个在24小
时内完成美国东西海岸间飞行的人,此后,又是他第一个将这一时间缩短到不到12小时。喜欢体育的孩子们心目中有他
们自己的英雄,比如拳击手吉恩。腾尼(詹姆斯。约瑟夫)和杰克。戴姆普西,以及棒球运动员泰。科布(泰卢斯。雷
蒙德)。同样的,孩子们也因吉米的英雄事迹而把他奉为心中的偶像。
    吉米个子不高,肌肉发达,结实得活像个消防栓,下巴中间有条凹陷,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的鼻梁有一
点弯曲,那是他年轻时冲击拳击比赛冠军时受伤留下的纪念。他的身高只有5 英尺4 英寸,体重也从未超出145 磅,但
当他飞上云端时却是一个巨人,成了天空之王。有一次,吉米在阿根廷进行飞行表演并应邀去参加一个聚会。多喝了点
龙舌兰酒之后,他就开始在阳台上表演倒立,结果阳台塌了,吉米的双踝也受了伤。可是他第二天还要飞行。尽管医生
强烈反对,吉米还是不顾疼痛,把打着石膏的双脚用绷带绑在了飞机的方向舵上。“虽然打着石膏,但在开飞机的过程
中,他的双脚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有好几次吉米都疼得差点儿昏了过去。”然而,吉米看到的却是光明的一面——因为
双脚都被绑在了方向舵上,所以就算飞机坠毁的话他也逃不出去,这样一来,他就不用再背着那沉甸甸的降落伞包了。
    吉米过去曾是一名军用飞机和商用飞机的试飞员,主要负责帮助航空工程师们测试一架飞机在解体之前究竟能承受
多大的载荷。后来,航空工程师们开始借助风洞来完成这一测试。吉米意识到他那时的工作就是把自己和飞机置于一种
接近毁坏的极限状态。他的飞机坠毁了许多次,当中有三次他靠降落伞保住了性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做的工作并不全都
是辉煌的业绩。吉米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科学博士,他还曾参与精炼高能汽油的开发。今天,
世界上所有的飞机都以这种汽油为燃料。
    吉米刚被吸纳入罗斯福总统的秘密计划,一组在俄勒冈州训练的陆军飞行员就得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自愿参
与一项“历时数月的、在美国境外执行的危险任务”。所有参加训练的140 名士兵全部报了名。
    1942年2 月,这些飞行员被运往佛罗里达州的埃格林空军基地进行训练,直到那时,他们还不知道最终要接受的任
务到底是什么。他们训练的内容就是以最小的空速在极短的跑道上起飞,而这与他们先前的飞行方式截然不同。之前的
训练都是在长长的跑道上进行,并且在起飞之前都达到了较高的速度。而突然之间要在把一架带着弹舱的重型轰炸机从
地面上“拖起”对他们来讲是很别扭的,因此这也是一项异常艰苦的训练。“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每次都把引擎开
到最大马力,”副驾驶员杰克。西门斯说道,“以每小时65英里的速度飞行500 英尺后起飞。我们必须开足马力才能把
飞机拉起来。”
    1942年3 月3 日,飞行员们奉命集合与总指挥见面。在那之前,他们甚至连指挥官的名字都不知道,至于他的身份
更是高级机密。大会议室里人声嘈杂,小伙子们像往常一样闲聊着。这时门突然开了,那个了不起的小个子英雄走了进
来。屋子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我叫杜立特尔,”他宣布。所有人当然都知道杜立特尔是谁。对于会议室里的那些小
伙子们来说,杜立特尔的到来就好像是著名歌星弗兰克。西纳特拉来到一支大学里的乐队中间和他们一起排练,并要他
们给他伴奏一样。
    “我们要干的一定是件大事,”25岁的领航员迈克。麦克卢尔对身边站着的人小声说。“当然了,他可是个传奇人
物,”投弹手赫布。马西亚回忆道。“即使在那时,我仍坚定地认为他就是美国最伟大的飞行员。有一点是清楚的,那
就是如果连他都来着手这件事情的话,那这个任务一定非常重要。”戴维。琼斯回忆说,“连两分钟都没用上,你就已
经完全被他的魔力征服了。那时候他要我们去干什么都不在话下。”
    接下来的45天当中,吉米几次提醒他的小伙子们说,这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将会是危险的:“如果有谁想退出的话可
以退出。不会追究任何原因。”然而,没有一个人接受他善意的提议。
    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出海可是件大事。但当杜立特尔的飞行员和水手们作为特遣部队乘坐“大黄蜂”号航母从金门
大桥下驶向东京时,他们还只是知道自己将前往“美国以外的”某个地方。这艘军舰安全地驶入了太平洋,这时船上的
喇叭响了起来:“本支特遣部队的攻击目标是东京。我们将要去轰炸日本,我们将尽可能地接近敌人。这次让日本人也
尝尝我们的厉害,为珍珠港事件报仇。”
    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他们在大喇叭里发出了通知,我们听到这一消息就好像你在看一场橄榄球比赛时,有个人
在最后一秒钟攻入了一个球。”鲍勃。布尔茹瓦记起当时的情景。“人们都像疯了一样。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得不得了。
终于有人要为珍珠港事件报仇了。”迈克。麦克卢尔说。“我看到那些水手们就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得跳来蹦去。”
    那次任务的关键在于一种新想法的产生:将航空母舰和“米切尔”结合起来投入作战。日本当时认为自己不会受到
空中威胁,因为美国陆军的陆基飞机无法从夏威夷或是中途岛起飞到达日本。而且,如果美国海军愚蠢到把航空母舰开
到日本的有效攻击射程以内的话,美国的军事力量就会遭受严重损失。日本人怎么也没想到重型地面轰炸机还能从航母
的甲板上起飞——当时,就连“大黄蜂”号航母上的人们对此也持怀疑态度。
    其实,作战计划很简单。将“大黄蜂”号航母开到距日本400 至500 英里处,16架“米切尔”将在下午起飞。轰炸
机在日落时分向日本的几座城市投下炸弹,这时,“大黄蜂”号航母要迅速驶回珍珠港。轰炸完毕,所有飞机将飞往中
国(那些轰炸机太重,无法在“大黄蜂”号航母上降落),归航无线电信标将会把这些飞机安全地引向中国衢州的机场,
那里不受日本人的控制。
    之前,吉米和他的士兵们还在想日本有关神风的传说到底是真还是假的,而此时,“大黄蜂”号航母就即将创造历
史了。当时,乌云笼罩着“大黄蜂”号航母,强劲的疾风吹向军舰。甲板上的水手为了避免被狂风和海浪卷入海中不得
不趴在甲板上。
    1942年4 月18日清晨,出现异常情况。美国人不知道日本人已经在离本土海岸650 英里处部署了一支由50艘装有无
线电的渔船组成的船队。这些渔船构成了日本的预警监视网络。两艘日本船发现了美国舰队,并通过无线电向东京发出
了警报。
    尽管这些渔船上载满了平民及儿童,美军还是奉命将它们击沉。
    “日本人知道我们在这儿了。”“大黄蜂”号航母的舰长向吉米汇报。到了开战的时候了。
    立即起飞。比规定的起飞时间提前了8 小时,离预计的起飞地点也还差200 英里,一项危险任务转眼间就变成了一
项自杀性任务了。吉米和他的小伙子们一旦遭到敌军战斗机的猛烈反击,便极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这样的结果可能性
非常大。就算他们挺过了日本的防空炮火,备用燃料也不足以让他们坚持开到情况同样危急的中国机场。当罗斯。格雷
宁意识到这一点时,“一个寒战立刻窜上了我的脊背……我觉得当时那些开往日本的飞行员当中,没人相信自己还能安
全地飞回来。”“杜立特尔把我们全都叫到了甲板上,”塞斯。塞斯勒回忆说,“他对我们说:”如果现在你们当中有
谁不想去的话,只管告诉我好了。因为你们能活着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可所有人眼都没眨一下。“
    “我在最初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就想到了活着的希望不大,”赫布。马西亚说,“首先我觉得,如果日本已经预见
我们将会去袭击的话,如果他们已经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的话,如果我们在中午时分就去轰炸的话,那么就会有许多敌
军战斗机和我们展开战斗。其次,就算我们完成了轰炸任务并且也成功逃脱了,但剩下的燃料也就仅够我们开到中国海
的中点,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将飞机迫降在日本控制的地区。因此我觉得惟一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最终成为战俘。”
    除了距离因素以外,还有天气因素。“‘大黄蜂’号的导航室里传来了日本和中国的最新天气情况信息,当中的坏
消息就更多了:美军在开往本州的一路上都将迎着风速为每小时24海里的逆风飞行。”从他们起飞到抵达中国的整个过
程中,都将是顶风飞行。
    “现在请注意!现在请注意!”高音喇叭大声喊道,“各位飞行员,请各就各位。”
    所有飞行员听到通知后立即冲过摇摆湿滑的甲板,在各自的飞机上准备就绪。“大黄蜂”号航母被30英尺高的巨浪
拍打着,船身也跟着左右摇摆起来。强风令人们很难在甲板上站立。狂风撕碎浪尖,卷着海水拍向军舰,船员们身上全
都湿透了,颤抖着。
    “当时的温度只有……零摄氏度啊!”鲍勃。布尔茹瓦回忆道,“你见到过30英尺高的海浪吗?我从来没见过。要
知道从水面到船的最高处才只有70英尺。船头上下晃动时就会掀起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