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重装突击 >

第431部分

重装突击-第431部分

小说: 重装突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战不是打关司,用不着什么证据。只要知道是谁做的就行,一时间各国秘密派驻中方境内的情报部门风声鹤唳,被驱逐出境的武官总数超过了二十人。
  但是这一切都与天鹰号无关,离开太阳系之后,战舰压低速度,以每天一光年的速度飞向星门,以往需要两个月的航程已经缩短到十二天,但是叶飞还是觉得速度太慢。
  留下新式引擎之后,天鹰号一头扎进星云,到了这里。叶飞不再压制战舰的速度。花了几个小时,天鹰号就飞抵中子星。
  十二人的研究组马上展开了研究,为了携带研究需要的设备,天鹰号甚至不得不放弃了一部分导弹。以便空出足够的空间。
  舰上携带的上千台机器人和部分设备由登陆舰送上赤星。机器人立即按程度展开工作。开始寻找矿脉,并在最适合的地点按计划构建赤星工业基地。
  机器人的效率远不是人类可比,模块化设计的工业基地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紧接着无人采掘设备开始了大规模的采矿工作。
  与此同时,另一批机械人和设备送上了银星,这里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机器人的生产基地,制造足够的机器人之后,再扩建成真正的重工业星。
  赤星上的矿藏开采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扩大规模,而银星的水银河内蕴藏的资源则比较单一,两个星球的开发同时上马,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与天鹰号脱离的运输舰留在了银星轨道上方,将担负向赤星运送机器人的任务。
  不过不管赤星还是银星都算不了什么,真正受重视的只有小行星带里的超重元素!
  人员全部换了一遍的工程舰第一时间进驻小行星带,全力开采绿色晶体,为天鹰号的激光炮更新换代做准备。
  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所有的工作全部进入轨道,一切有条不紊地展开。
  半个月后,三艘燕京级战舰飞抵中子星系,其中一艘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改造,另外两艘还没有开始改造,叶飞把三艘战舰全部派到了银星上空,将借助银星的资源完成设备改造。
  只要银星的机器人建设进入轨道,随着机器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子星系的开发速度将越来越快。
  就在一切貌似进入正轨的时候,研究组的梁博士突然放下研究,亲自来找叶飞。
  梁博士这样的非军事人员绝对不能进入舰桥,叶飞在舰长室与梁博士会面,亲手为梁博士倒了一杯只喝过一次的龙井茶。
  这东西是前阵子回家时姜宇飞送的,说是什么正宗的好茶,可是叶飞喝到嘴里一点也感觉不出好在哪儿。
  头发已经泛白的梁博士把茶杯放到一边,开门见山地说:“叶舰长,我来找你有一件生死悠关的大事。”
  叶飞暗暗想笑,这才几天就把生死悠关搬出来说事?嘴里却赶紧客气:“梁博士您太客气了,叫我小叶就行。”不管从年纪上还是从学识上,叶飞都有足够的理由尊重梁博士。
  梁博士毫不客气地点点头:“小叶,我主要研究的是中子星,想必你也知道这颗中子星的情况,根据我的初步计算,我们最多只有五年的时间。”
  “什么?”叶飞没听懂梁博士的意思,“什么五年时间?”
  梁博士耐心地解释:“我是说中子星,那颗围着中子星公转的巨行星,和附近的星云一样正在向中子星靠近,五年后,两颗星的距离将接近临界值。”他伸出大张的手掌,五指伸的笔直。
  “您是说,那颗巨行星有可能撞进中子星?”叶飞马上抓住了关键。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梁博士说。
  梁博士开门见山,叶飞也直截了当地说:“博士,我是个当兵的,不懂复杂的天文学,您就告诉我,撞击之后会怎么样吧,中子星会变成黑洞?”
  “那倒不至于。”梁博士摇了摇头,“巨行星的质量不够,撞击不会产生黑洞,但是毕竟是巨行星和中子星的撞击,撞击将以强光和强射线的方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到时候,不管有多好的防护,在这个星系里的人都会受到剧烈的辐射照射,机器人身上的电子设备也会因为强射线而烧毁。”
  叶飞一听顿时松了口气:“就只有这些?”强光和射线而已,避开不就行了?
  “而已?”梁博士一下子瞪圆了眼睛,“叶舰长,你也太不把人命当回事了。”
  “冷静!您先冷静一点!”叶飞赶紧安抚这位老爷子,“不就是个撞击么,到时候咱们提前撤出去不就行了?”
  “你说得倒是轻松,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梁博士终于知道叶飞的天文学水平了,“中子星是个前所未有的研究课题,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具体的撞击时间,只能计算出五年内的可能性不大,超过五年之后,是马上撞击,还是十年之后撞击都不能确定!”
  “喔,原来是这样。”叶飞点了点头,“那也没什么,咱们可以想办法让撞击提前,等撞完了再回来,不就行了?”
  他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很有军人的风范。(未完待续。。)


525 深空

  “小叶,你让我怎么说好呢?”梁博士恨铁不成钢,“中子星的质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这种级别的撞击,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结束的,谁也说不准会持续多长时间,而且撞击会在整个星系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等撞击的影响平复下来,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说不定那些晶体全都因为强烈的辐射分解了呢。”
  梁博士始终认为大原子量的超重元素不可能像看起来那样稳定,如果条件合适,肯定能够瞬间分解,并释放出巨大的裂变能量。
  叶飞终于明白了情况的严重性,不禁联想到小行星带中的矿脉,脸色都不由自主地变了。
  之前他一直以为第一次探索小行星带时是运气好才碰上了超重元素富集区,但是天鹰号重返中子星系之后,对小行星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探索,最终发现小行星带中百分之十八的物质由超重元素组成,大约百分之五的超重元素以晶体化单质形式存在。
  中子星的小行星带可比太阳系那个大多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质量比地球还要高,如果把所有的超重元素晶体全部分离出来,总质量将是月球的六倍还多!
  如果把所有的超重元素全部提取出来,足以在地球上空再堆积出几个月球。
  超重元素这样大的蕴藏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出意外的话,足够整个人类世界用上几个世纪!
  但是现在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只有五年的时间。就算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把所有的超重元素全部开采出来。
  不过叶飞想了想,又平静下来:“博士,其实您不必这么激动,不是还有五年么?咱们在这五年里尽最大可能开采超重元素,如果出现撞击的苗头,马上把所有人都撤出去就完了。”
  五年后,为了避免损失,必须撤离所有的人手,不过界时可以留下大量的机器人继续工作。无人运输飞船每七天或者半个月来往一次。将开采出来的超重元素晶体运走。如此一来即能继续开采超重元素晶体,又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不过这样的主意就不必和梁博士说了,回头直接报告总部就完了。
  “五年并不是个准确数字。谁也不敢保证不出意外。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另外,我建议尽可能减少这里的人员,一切以机器人为主。” 计算出巨行星即将与中子星相撞的结果之后。梁博士也琢磨了一点应对的办法。
  五年只是按现有数据计算出的结果,人类对中子星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将来究竟会不怎么样谁也不敢说——五年对人类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可是对这个宇宙来说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渡过这段时间比眨一下眼睛还要容易得多!
  叶飞点点头道:“我会把您的建议上报总部,但是最后怎么决定还得看总部的。”
  “我明白。”梁博士理解地说。
  梁博士和叶飞都是务实的人,谈话到此而止,博士继续研究中子星,叶飞则马上把情况上报总部。
  眼下超重元素就是总部的心头肉,连带着中子星系也成了总部心目中的香饽饽,接到叶飞的通报后,军政两方知情的官员无不如丧考妣。
  军方迅速组织起一只由十几位顶尖专家组成的研究队伍,对梁博士送回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撞击很可能用不上五年就会发生!
  这个现实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绞尽脑汁地想在撞击的影响下保住既得利益,用超光速鱼雷轰击、大量量核弹轰击、大功率激光持续照射、小行星持续撞击等等有可能影响撞击时间的办法一条条地提出来又一条条地被否决,商量来商量去,只有抓紧时间大批量地采集超重元素运出来是最可行的办法。
  人类的科学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影响星体运行的水平,如果是小行星,哪怕是矮行得也可以试一试,但人类的手段距离影响巨行星的运行还差得远。
  总部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决定,修改了既定计划。
  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在中子星系建造大型工业基地和卫星战舰工厂等大型建造计划全部停止,所有制造力量全部用于建造机器人,除扩大机器人生产规模之外,所有的资源全部用于制造采掘机器人。
  不仅中子星系这样做,本土和比邻星也接到了同样的命令,已经完成改装的战舰会将这两个地方生产的机器人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子星系,并运回超重元素晶体。
  因为只找到了两种晶体的用处,所以总部命令优先开采这两种晶体,特别是粉红色晶体。其它的晶体哪怕拥有再神奇的作用,也比不上这两种已知的晶体作用更大。
  所有的计划全乱了套,赤星和银星彻底变成了巨大的工地,一条又一条流水线建立起来,大批机器人从日夜不停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再用最快的速度运到小行星带。
  尽管叶飞竭尽全力,但几万机械人扔进小行星带,比撒进大海里一把沙子还不起眼儿,哪怕每天的晶体开采量都能达到数百吨,但是和小行星带蕴藏的总储量相比仍然只是零头而已。
  总部想方设法加快开采速度,但是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时间。
  这个时候第一实验室提出了生物开采方案,就是利用外骨人留下的生物战舰样本,以克隆的方法制造拥有采矿能力的宇宙生物,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宇宙生物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遍布整个中子星系。
  但是这个计划刚刚提出就直接被总部枪毙,当初天鹰号在格利泽581能制造出大批的骨狗。那是因为有大批生物战舰提供养料,中子星附近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生物战舰?
  从本土往那里运送有机养料根本就是个扯,有那份精力,不如直接运送机器人呢。
  因为外骨人的覆灭,一号实验室的很多研究已经不再重要,因此这几年成果寥寥,这一次的表现又给军方的大佬们留下了极端恶劣的印象,因此不久后总部一纸命令,从一号实验室抽调了少半人员组建二号实验室。
  一号实验室仍然负责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二号实验室则在补充了人员和设备之后。负责超重元素方面的研究工作。
  如果不是一号实验室中的人员大多精通生物技术。只有少数人懂得物理方面的研究,抽调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