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高斯 >

第1部分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高斯-第1部分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高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高 斯 


… Page 3…

     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公元1777—1855) 

是德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伟大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誉 

为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之一。在数学上,高斯的贡献遍及纯粹数学和应 

用数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数论和几何学上的创新,对后世数学的发展有 

着深刻的影响。由于他非凡的数学才华和伟大成就,人们把他和阿基米德、 

牛顿并列,同享盛名,并尊称他为“数学王子”。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这样评 

价高斯:“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 

一个使人肃然起敬的顶峰便是高斯——那样一个在广大丰富的区域充满了生 

命的新元素。” 



                               一、数学神童 



     在距德国柏林约 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 

 (Brunswick)。1777年4月30日,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父 

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 

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 

匠和喷泉技师等。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 

职业是屠夫。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 

世了。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 

斯的母亲罗捷娜。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她结 

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母亲对他备加疼 

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高斯的父亲虽是个 

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 

算帐。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 

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 

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 

     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 

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本茨是位技 

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他是高斯家的常客。他十分喜爱 

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 

     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 

     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 

      “木头轻呗。”高斯回答道。 

     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 

      “木头重。”高斯说。 

     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 

     本茨用这种方法启发诱导高斯。 

     为了使高斯更好地成长,舅舅还为他买来不少儿童读物。高斯十分喜欢 

书里的故事,如饥似渴地读着。父亲对儿子的读书嗜好不以为然。每天,天 

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催促儿子上顶楼睡觉,以便节约燃料。顶楼又矮又小, 

而且还没有灯。高斯急中生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找来一根芜菁,把里面 


… Page 4…

挖空,塞进油脂,再用粗棉搓一根棉条做灯芯。借着微弱的光亮,贪婪地咀 

嚼着书里的每一个字。知识的泉水汩汩地滋润着高斯幼小的心田。 

     1784年,高斯7岁,父亲把他送入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教师是布 

伦瑞克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比纳特。当时,这所小学条件相当简陋,低矮 

潮湿的平房,地面凹凸不平。就在这所学校里,高斯开始了正规学习,并在 

数学领域里一显他的天才。 

     1787年,高斯三年级。一次,比纳特给学生出了道计算题: 

     1+2+3+…+98+99+100=? 

     不料,老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很快就将答案写在了小石板上:5050。 

当高斯将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时,比纳特不禁大吃一惊。结果,全班只有高 

斯一人的答案是对的。 

     高斯在计算这道题时用了教师未曾教过的等差级数的办法。即在1至100 

中,取前后每一对数相加,1+100,2+99,……,其和都是101,这样一共 

有50个101,因此,101×50=5050,结果就这样很快算出来了。 

     通过这次计算,比纳特老师发现了高斯非凡的数学才能,并开始喜爱这 

个农家子弟。比纳特给高斯找来了许多数学书籍供他阅读,还特意从汉堡买 

来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在教师的帮助下,读了很多书籍,开拓了视野。 

     “他已经超过我了,”比纳特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更多东西可以教他 

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叫约翰·马丁·巴蒂尔(1769—1836)的青年。 

巴蒂尔是比纳特的助手,他的工作是教小学生写字和削鹅翎笔。巴蒂尔后来 

成了德国数学家。由于对数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巴蒂 

尔买来代数分析书籍成了他们共同的课本。高斯不但看书,而且开始对数学 

大师们的某些“证明”不客气地提出挑战。 

     1788年,高斯小学毕业了,经过比纳特和巴蒂尔的再三劝说,高斯的父 

亲才同意儿子继续升学,学费由比纳特和巴蒂尔负担。这一年,高斯以优异 

的成绩考入布伦瑞克高级文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很快地掌握了古德语、 

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主要课程。由于他在古典文学上的良好基础和独到之处, 

他一开始就上了二年级。过了两年,他又升到了高中哲学第一班学习。这时, 

高斯仍未放弃对数学的爱好。 

     1788年,高斯11岁时,巴蒂尔买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大数学家欧拉著 

的《代数的完整介绍》一书。这是公认的代数学的权威著作。高斯对二项式 



         n                                             n 

 (1+x)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欧拉二项式 (1+x)的展开式是这样叙 

述的:当n为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有限项;当n为非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无 

限项。高斯对这一结论颇感兴趣,便尝试对它作出证明。关于这个证明的详 

细内容现在还没有留下可靠的资料,但即使这个证明是不完善的,至少也反 

映了高斯治学的严谨。高斯是公认的现代数学中第一个严格证明论者,他对 

分析的严密性要求影响了整个数学界。 

     12岁时,高斯对统治了2000多年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否是唯一的几何真 

理产生了怀疑,到16岁时,他已清楚地看到非欧几何的曙光。 

     由于高斯聪明好学,他很快成为布伦瑞克远近闻名的人物。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高斯边走边看书,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斐迪南 

公爵 (?—1806)的门口。在花园里散步的公爵夫人看见一个小孩捧着一本 

大书竟如此着迷。于是叫住高斯,问他在看什么书。当她发现高斯读的竟是 


… Page 5…

欧拉的《微分学原理》时,十分震惊,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公爵。 

     1791年,经卡罗琳学院讲师冯·齐美尔曼介绍,斐迪南公爵召见了高斯。 

通过简单的交谈,公爵喜欢上了这个略带羞涩的孩子,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 

赏。公爵同意作为高斯的资助人,让他接受高等教育。 

     1792年,高斯在公爵的资助下进入了布伦瑞克的卡罗琳学院学习。在此 

期间,他除了阅读学校规定必修的古代语言、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外,还 

攻读了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高斯十分推崇这三位前辈,至今 

还留有他读牛顿的《普遍的算术》和欧拉的《积分学原理》后的体会笔记。 

在对这些前辈数学家原著的研究中,高斯了解到当时数学中的一些前沿学科 

的发展情况。由于受欧拉的影响,高斯对数论特别爱好,在他还不到15岁时, 

就开始了对数论的研究。从这时起,高斯制定了一个研究数论的程序:确定 

课题──实践 (计算、制表、或称实验)——理论(通过归纳发现有待证明 

的定律)──实践(运用定律进一步作经验研究)──理论(在更高水平上 

表述更普遍的规律性和发现更深刻的联系)。尽管开始研究时并不那么自觉 

和完善地执行,但高斯始终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从小就开始的事业。 

     1795年,高斯结束了卡罗琳学院的学习。10月,进入了哥廷根大学读书。 

从此,数学神童开始了对数学的研究。 


… Page 6…

                              二、大学生活 



     哥廷根大学成立于1737年,是当时德国一所著名大学。它以藏书丰富和 

教授的知名誉满全国。1795年10月11日,高斯到这所大学报到,开始了大 

学生活。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波及全国,也影响了哥廷根大学的校内生活。 

在学校里,民主思潮和自然科学的交流空前活跃。许多进步教师开办了讲座, 

如:曾创立欧洲语言学校的古典语言学家海涅开设艺术史和考古史课程;历 

史学家施勒策尔发表了批判专制统治体制的专门演说;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 

李希腾贝尔举办科学讲座。这些学术活动吸引着无数的学生,对高斯自然也 

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 

     高斯虽然是个学生,但他边学习边研究前人未曾解开的数学之谜。1795 

年,他对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定律第一个作出严格的证明。二次互反定律是欧 

拉首次发现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欧拉没有对它进行证明,只 

举出几个例子作为验证。勒让德在1785年独立宣布了这一定理,并且先后给 

出了两个证明。可惜他的证明并不完备,因为他回避了一些重要的难点。高 

斯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这个定律,以致凡是见过这证明的数学家无不拍案 

叫绝。高斯对此十分重视,称它为“黄金定理”。对于这样重要的定理,高 

斯认为有一个证明还不够。他反复思考多年,先后给出了6个不同的证明。 

他认为“绝不能以为”获得一个证明以后“研究便告结束,或把寻找另外的 

证明当作多余的奢侈品”。因为,“有时候,你一开始未能得到一个最简单, 

最美妙的证明,但正是这样的证明才能深入到高等算术真理的奇妙联系中 

去。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活力,并且最能使我们有所发现。”由此可见,高 

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今天,关于这个定律的证明已有50多个,但高斯对这 

个定律的贡献仍是不可低估的。 

     高斯是一个兴趣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