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

第576部分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5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朝礼,不敢有一点马虎。在大家行礼时候,李自成仍然不习惯端坐受礼,偶尔又情不自禁地拱手还礼。群臣行礼之后,李自成不像崇祯皇帝那样使群臣都跪在地上或躬身立在面前,他吩咐大家坐下,但不是用“赐座”一词,而是用的“请坐”。太监们在心里认为,新皇帝到底是草头天子,不免心中暗笑。 
  文臣们因皇帝赐座而躬身谢恩。等群臣坐定之后,太监们从帘子内外轻手轻脚地退出武英殿了。 
  李自成向群臣问道:“初六日登极的事,可已经准备就绪?” 
  牛金星站起来说:“文武臣工连日在文华殿演礼,已渐见熟悉,初六日陛下举行登极大典,已经宣示中外①,一应所需,如仪仗。法驾②,圣上及百官朝服,均已备就,鸿胪寺人员不足,又从民间选取相貌富态与声音洪亮者二十人,日夜训练唱礼,以备急需。” 

  ①中外——朝中或朝外。或称朝野。 
  ②法驾——皇帝所乘坐的大辇或大辂,以及全部仪仗。 

  “登极大典在皇极殿举行,何用法驾?” 
  “陛下于皇极殿登极,受百官朝贺之后,接着就是行祈天之礼,故需要法驾卤簿。不但如此,初五日就得沿路用黄沙铺地,每一街口要备好松柏彩缎牌楼。从初五日夜就得用三千骑兵沿途警跸,禁绝行人。到初六一早,沿途家家关门闭户,门外摆好香案,任何人不许私自隔着门窗窥看。” 
  “祈天礼选在南郊何处?” 
  “臣与礼政府请臣商议,拟请陛下在天坛圜丘上举行祈天之礼。天坛院内,在圜丘西边不足半里处,前朝为皇帝建有斋宫,有宫墙环绕,护以御沟。前朝皇帝如举行祭天祈年之礼,总是前一天就驻跸斋宫,沐浴斋戒。臣与礼政府诸臣商议,目前江南未定,江山草创,尚非平常时候,军国政务繁忙,皇上可以不必前一日去斋宫驻跸,只在仁智殿寝宫斋戒即可。” 
  李自成点头同意。他望着一位新降文臣,原任明朝少詹事①,新任大顺朝礼政府左侍郎杨观光,虚心地含笑问道: 

  ①詹事——掌管东宫庶政和辅导太子读书修养的衙门名叫詹事府。詹事府的主管称詹事,次官(副职)称少詹事、另外有左中允,右中允等官。 

  “杨先生,祈天为何要斋戒,不茹荤,不饮酒,不近女色,不行刑?” 
  杨观光赶快俯地叩头,回答说:“为的是天人一气相感,欲其志气清明慈和,感格上天,故须如此。” 
  李自成虽然对于杨观光的带有冬烘味道的回答并不十分了然,但是连声称好,命杨平身就坐。 
  李自成今日召见群臣以高层文臣为主,要询问的是关于初六日登极大典的筹备工作,既然牛丞相扼要奏明,诸事顺利,他完全放心了。李自成的心情十分愉快,又向牛金星问道: 
  “孤要亲自看一看群臣演礼如何,先生可准备了么?” 
  牛金星跪下说:“臣不敢蒙陛下以‘先生’相呼,使臣诚惶诚恐。至于演礼之事,文臣们已经熟了,武臣们或有未熟的,再有一两次演习也就行了。臣昨夜与礼政府请臣商议,拟恳请陛下于明日上午亲自观看演礼,不知可否俯允所请。” 
  “孤倒很想亲临观礼,只怕臣工们因孤在一旁观看,必会有的胆怯,有的心慌,容易出错。” 
  “这一层,微臣与礼政府诸臣业已商讨,明日系正式演礼,仪仗齐全,地点在皇极门前。拟请陛下于明日早膳后先去文华殿休息,已时前由文华殿出来,驾幸会极门楼上,凭窗临观,演礼群臣不会知道。陪侍皇上身边的只有微臣、正副军师、礼政府尚书巩焴……”,他忽然想到刘宗敏会不会行朝贺大礼的繁文褥节,停顿一下,接着说道:“汝侯刘总爷也不参加演礼,陪侍陛下身边。” 
  刘宗敏想着自己应该作文武百官的表率,说道:“俺也跟着大家一块儿演礼吧。” 
  金星说:“总爷是绝顶聪明的人,你明日陪侍陛下在会极门楼上看一看就行了,用不着跟大家一块儿演礼。你以前负过伤,要随着鸿胪官的鸣赞,许多次跪拜兴①,我担心近日天阴多雨,你旧日创伤疼痛,还是以不跟随大家演礼为宜。” 

  ①兴——行跪拜礼时,赞礼人鸣赞“兴”,即是起立。 

  李自成明白牛金星的心中真意,他也担心刘宗敏不习惯对他行三跪九叩之礼,笑着说道:“捷轩,你跟我一起观看群臣演礼吧。还有,唐通与张若麒去吴三桂那里劝降,原定今日返回,至迟明日返回。你和两位军师同孤在一起观礼,一旦吴三桂那里有了消息,我们立时可以商议。”停一停,他又说:“启东也留在孤的身边才是,等候唐通与张若麒回来。” 
  明日什么大臣陪侍李自成在会极门楼上观看群臣演礼,他的一句话就决定了。等明日他观看过正式演礼之后,如有不满意处,还可以再演习一次,务使初六日的登极典礼十分圆满,然后风声所至,四海归心,大顺万世一统之业就此奠基。今日召见一部分文武群臣,可以说是李自成在事业上感到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向面前的群臣微笑着扫了一眼,说道: 
  “去年十一月,孤在长安,是否即出师幽燕,原未决定。大臣中也有人主张持重,劝孤缓期东征。孤后来虽然决计远征,但也没料到果然一路势如破竹,除宁武一地之外,到处迎降。崇祯并非昏庸之主,不料竟然如此容易亡国!” 
  礼政府侍郎梁兆阳站起来躬身说道:“主上救民于水火,自秦入晋,历恒代①抵幽燕,兵不血刃,百姓簟食壶浆以迎五师,真神武不杀②,比隆尧舜,若汤武不足道也。臣遭逢圣上,当精白一心③以报主恩。” 

  ①恒代——大同、忻县等地,即晋北一带,占为恒州和代州,为大顺军来北京途经之地。 
  ②神武不杀——语出《易·系辞》,颂扬得天下是靠聪明睿智的真正神武,不靠刑杀。 
  ③精白一心——古代成语,意为纯洁的忠心。 

  李自成大为高兴,不觉拱手,连说:“先生请坐,先生请坐。” 
  文谕院大学士顾君恩趁机会站起来说道:“主上睿智神武,兵不血刃而进入燕京,海内望风,江南翘首,不久即将统一中国,威服四夷。近日群臣中有些劝进表写得很好,可以传之千古,微臣与丞相不禁点首欣赏,不知陛下可曾留意一间?” 
  “孤每一劝进表都浏览过了,不知你们最称赞的是哪些表文,不妨读几句让大家听听。” 
  顾君恩说道:“臣记得有一功进表中有这样句子:‘独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这四句对仗工整,颂扬得体。” 
  李自成点头微笑,环视群臣,意气舒展。 
  顾君恩又说道:“新降臣前明长芦盐运使①王孙惠的功进表中有句云:‘燕地既归,宜归河山而受箓②;江南一下,当罗子女以承恩’。他写出如此颂扬文字,既表明忠心拥戴,亦足证才学优长。” 

  ①长芦盐运使——长芦镇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境内,明永乐初,设管理海盐专卖事务的都转运使于此,下设二十四个转运使。由长芦都转运使辖区(半在山东)运出的海盐称为长芦盐。清代移长芦盐运使署于天津。 
  ②受箓——“箓”是符命之书。从东汉以后,开国帝王都要伪造上天符命,证明他的得天大下是受了上天的册命,合理合法。李自成接受宋献策的“谶记”,也属于“受箓”之类。 

  李自成含笑点头。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已经受到王孙蕙的拜托,此刻看见皇上高兴,赶快起立说道:“像王孙蕙这样新降文臣,似应予以美缺,不知圣意如何?” 
  李自成说:“只要是真有才学,自然录用,你的吏政府可以斟酌拟定,奏孤知道。” 
  他又以愉快的眼光向群臣扫视一遍,当看见李岩和宋献策神色冷静,不似众人闻听劝进表中颂扬佳句时的兴奋动容,他的心中打个问询:“他们为何与众不同?”在片刻间,他始而在心中感到不快,继而想到他们二人刚才来到较迟,可能是新得到了什么不好的军情探报,故而他们的神色与众不同。他在心中问道: 
  “是不是他们已经得到探报,山海关方面有了变故?” 
  虽然李自成在表面上仍然保持着愉快神色,但是他的心中却忽然凉了一半。吴三桂已经进入山海关,可以说近在咫尺,威逼北京,这使他不能不严重关切。此刻两位军师的脸上神色异于众人,莫非吴三桂抗拒不降,公然为敌? 
  他吩咐文武群臣退下,尽心为明日皇极门的正式演礼和初六日的登极大典做准备,独将宋献策和李岩留下。当群臣叩头退出以后,他正要向两位军师询问山海关有什么新的消息,忽然听见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从右边丹陛登上丹挥,同时听见一个青年人的胆怯的声音恳求: 
  “你老莫要急,让我到陛下面前传禀!” 
  一个苍老的声音骂道:“闪开!你再拦我,我会一拳将你这个胎毛未退的传事官儿打倒在丹墀上!” 
  李自成大吃一惊,向外怒喝道:“什么人如此大胆,替我拿了!” 
  因为李自成不许前朝的太监在身边侍候,在武英殿东暖阁和前檐下共有四个太监以备皇上随时呼唤。这时一齐奔到武英殿门口,看见三个官员踉跄奔来,抢在前边的是双喜将军。他们不敢拦阻,赶快惊慌地从门槛边避开。 
  李自成听见脚步声进来,怒目注视西暖阁的房门,而宋献策和李岩的目光也转向同一个地方,李双喜抢先一步掀帘进来,跪在李自成的面前说道: 
  “启事父皇,王长顺有重要话恳求面奏!” 
  李自成尚未说话,看见王长顺满眶热泪,紧跟着双喜冲了进来,而同时传事官也并肩进来,但是年轻的传事官因为身体便利,反而抢在王长顺的前边跪到地上,连连叩头,声音战栗地说: 
  “启奏皇上,臣未能拦住牧马苑使王长顺闯入宫中,实实有罪!” 
  王长顺跟着说道:“臣为了面见圣上,大胆闯宫,在丹墀上将拦路的传事官一把推个趔趄,骂他胎毛未退,还真想再给他一拳。请皇上容小臣将几天来憋在心里的话在皇上面前倒出来,然后听任皇上治小臣鲁莽闯宫,冒犯朝廷之罪。砍头我不怕,横竖不过是碗大疤痢!” 
  李自成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忍着一肚子愤怒说道: 
  “双喜,传事官,你们退下,没有你们的事了。” 
  李双喜和传事官叩头退出以后。李自成望着王长顺问道: 
  “你是孤起义时的旧人,有话不妨直说。你快说吧!” 
  “皇上!你如今孤立在上,对下面的情况全不知道!臣若今日不言,以后出了大祸,我就不是你的忠臣了!小臣没有读过书,可是小臣明白,自古忠臣不是那些在主上面前一味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的人。前年九月十四日,臣因知黄河堤将会决口①,带一个老河工到大元帅行辕恳求见你,从早晨等到晚上,见不到你。若是我能够见到大元帅,赶快派重兵保护河堤,九月十五日夜间就不会有明军将河堤掘开口子,叫洪水淹没开封,淹死几十万人,连我军因移营不及也淹死了很多人!……事后谣传我军被淹死了两三万,实际被淹死了三四千人和骡马一千多匹。这几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