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

第686部分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6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后停止呜咽,用泪眼注视着李自成神色严厉的双眼,静静等候,几乎连呼吸也停止了。 
  李自成叹口气说:“我不是担心你不肯尽节,是担心你得到我战死的消息以后,以死尽节,撂下你的千斤重担。我平日把你看成我的膀臂,所以才决定将我身后的一件大事,嘱托于你。你想想,我要嘱托你的是什么大事?” 
  “皇上,我猜不透你的心事。” 
  “可惜我们没有一个亲生儿子。” 
  皇后心中一惊,猜到了自成的心事,于是说道:“刘妃怀孕已经三个多月,太医们从脉象看,都说很像是个男胎。” 
  李自成说:“纵然刘妃能为我生个儿子,也没有用,那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成人?” 
  “陛下……” 
  李自成接着说:“倘若我不幸死去,你是皇后,你就在军中召集文武,开一个御前会议,宣布我的遗诏,立补之为我的继子,继承皇位。可是我担心有几位像郝摇旗那样的大将,平时与补之不很融洽,未必肯忠心拥戴。有你在,我就放心。” 
  皇后哽咽问:“万一补之阵亡,如何是好?” 
  “扶来亨继承皇位。” 
  “来亨也不是补之的亲生儿子,众将领会拥戴他么?” 
  “十三家中一向重视养子,只要苗子正,不是亲骨血,有何要紧?你自己拿定主张,谁肯说不拥戴?” 
  停一停,李自成叹口气,接着说,“倘若我死了,你率兵到了湖广,孤军转战,四面皆敌,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粮饷困难,兵无来源,要将这大顺国号延续下去,谈何容易!一切大计,你到时候同一功、补之商量决定吧。总之,你要活下去,莫寻短见,不要为我殉节。你要率领将士们跟胡人血战到底!自从满洲人进了北京,明朝的文臣武将、各地官吏豪绅,纷纷投降。不是满洲的人马众多,是汉奸替胡人增加了数倍兵力。你要血战到底,在天地间留一股正气,为中国人立个榜样!” 
  皇后掩面痛哭,好一阵不能够抬起头来。经李自成催促之后,她终于秘密地动身了。 
  按照宋献策的部署,一千多步兵,一百多名骑兵,由李来亨率领,为皇后护驾。这一支精锐人马,加上高一功、李过两府的眷属和亲兵,还有一些将领的眷属、各家亲兵,都早已到长安城外,在一个指定的地方等候。从宫中带走的金银珠宝、各种财物以及路上需用的粮食都已在黄昏后押运出城。跟随皇后从厚载门出宫的有坤宁宫的一部分宫女,兰芝和慧英的随身宫女和仆人,还有从紫禁城侍卫亲军中抽出的五十名骑兵和李来亨带来的一百骑兵,合起来不到三百人。 
  李自成将皇后送出厚载门,除皇后向他立着一拜之外,别人都跪在雪地上向他叩辞,并且流下了眼泪。他没有马上回宫,继续立在风雪中,目送这一小队人员骑在马上的影子消失在风雪幽暗的长街上,心中一阵酸痛…… 

  
   



第十九章



  长安士民,因为风雪太大,拖延到正月十三日下午,天气放晴,才拥拥挤挤,喊喊叫叫,哭哭啼啼,扶老携幼,纷乱异常,从各城门逃出。大部分士民向终南山一带逃命,也有一些人家因为渭北和西边户县一带有亲戚故旧可以投奔,不往终南山逃。由于积雪太大,天气严寒,行走困难,许多人家无力逃走,宁死不出长安。经大顺军一再敲锣传令,挨门催促,直到十五日这天,又有两三万人哭着逃出长安。 
  李自成知道满洲兵已经过了华阳,正在向渭南前进,十分担心老百姓留在长安会遭到奸淫和杀戮,除命日见秀派人催促百姓速选外,他亲自骑着乌龙驹,在扈从们的簇拥中来到鼓楼外边,立马街旁观看。往日,他每次出官都要敲锣静街,称作“警跸”,今天免了。往日,当他经过长安街上时,士民们如果来不及回避,一望见他的黄伞就赶快在街边跪下。可是今天,这种自古传下来的士民对待皇上的礼仪不再讲究了。有的跪下去磕个头,随即站起来又走。有的连见他下跪的简单礼节也不讲了,只是低着头肃然走过。李自成虽然已经做了皇帝,在思想上、感情上、生活上都起了不小变化,但是他称皇帝并不很久,而且一直在征战,没有机会养尊处优于深宫之中,所以他的思想和感情都没有同百姓完全割断。现在他望着逃难的士民们成群结队地从他的面前走过,不能不满心酸楚,噙着两眶热泪,竭力忍耐着才不曾滚落。 
  一个老婆婆两鬓斑白,拄着拐棍,当走近他时,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想偷偷看他一眼,冷不妨滑了一跤,差点儿跌倒,拐杖抛出老远。在这刹那间,李自成的心头猛然一惊,来不及命扈从们去搀扶老人,他自己突然从马上跳下。但是老人的儿媳妇已经将老人扶好,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从地上拾起拐杖,交给老人。老人明白皇上为什么猛然跳下马来,大胆地望望他,滚出热泪,然后随着人流走了。李自成目送着老人的艰难的、颤巍巍的背影,听到了一声叹息。李自成感到奇怪,觉得这老婆婆曾见过,心中问道: 
  “难道是她么?……不会吧?” 
  李自成正要去追上老婆婆询问,有一位逃难的老人向他的面前走来。皇上的扈从这时都已下马,有一个人正要去拦住老人,不让他走近皇上,可是李自成立刻挥退了这个贴身扈从,向老头问道: 
  “你对我有何话说?” 
  老头赶快向干雪地跪下去,磕了头,抬起头来说道:“皇上,请陛下不要灰心,赶快到湖广招集大军,战胜胡人,返回长安!” 
  李自成一边搀老头起来一边感动地说;“是的,我要回长安来的,我要回长安来的!” 
  老头又说;“胡人不能够占领秦、晋,望皇上莫看一时胜败。关中百姓都盼望皇上回来!” 
  “可是我没有使桑梓父老享一日太平之福。” 
  “虽说如此,可是百姓都认为等到陛下赶走了胡人,天下百姓必会有太平日子。” 
  “唉,但愿朕不再辜负关中父老的这一片好心好意!” 
  老头又大胆地望了皇上一眼,分明还要说什么话,但没有说出口来。李自成看见他要跪下叩头辞行,赶快挥手阻止,说道: 
  “现在不用讲君臣之礼,你快出城走吧!” 
  李自成望着老头在家人的照料下向南门走去,边走边用袖子揩泪。他忽然想起来刚才的那位老婆婆,赶快从街边大踏步向前追去,扈从们牵着马紧紧跟随。追了两箭之地,追上了那位老婆婆,拦住她说: 
  “老大娘,你可是商州西乡的人么?” 
  老婆婆回答:“是的,皇上的记性真好!已经快满六个年头啦,圣上还能把我这个穷老婆子记在心!” 
  “你怎么来到了长安城中?” 
  “唉,大劫之年,老百姓像游魂一样,到处逃荒。长安城中有我一家至亲,因此两年前逃来这儿。满以为圣上一坐上金銮殿就天下太平了,谁知如今又要逃难!” 
  “你的小儿子华来儿已经长大了,怎么没跟你一起出城?” 
  老婆婆硬咽说:“皇上,他已经为咱们大顺朝尽忠啦!” 
  李自成猛一惊:“啊!” 
  “去年在山海关尽忠了!” 
  李自成叹了口气,命一扈从掏出五两银子送给老婆婆。老婆婆命一家人赶快谢恩,她自己也艰难地跪下去,伤心呜咽。李自成说道: 
  “日后赶走了胡人,凡是大顺朝阵亡的将士,朕都从优抚恤。你们快走吧,快出城吧!” 
  尽管十五日这一天又逃走了两三万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逃走了。长安城中仍有很多穷家小户,生计困难,在乡下没有亲故,实在无处可逃,也有的因家有亲人患病或年老体弱、欲逃不能,总之有不少人家不得不留在长安城内,听天由命。 
  大顺军的主力部队携带眷属和辎重已经陆续走了两天,李自成同泽侯田见秀却不急着走,为的是照料大顺军全军撤退和长安百姓们出城逃难。他明白,如今士气十分不振,他如果先走,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军心就会彻底瓦解。因此他宁可冒些风险,也必须留在后边。由于他和田见秀的留下,稳定了军心民心,所以尽管长安城中谣言很多,不断哄传满洲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什么地方,如何残暴等等,但是城内秩序始终很好,没发生抢劫事件。正月十六日,李自成知道满洲兵来到长安还有两天路程,便率领数千亲军向蓝田方向出发了。 
  他留下田见秀和大约一万人马殿后,晚他一天撤走,以便安排尚未出城的长安百姓尽可能出城逃难。田见秀将他送过灞桥,看见皇上的神色愁惨,他自己也深感大势已去,没有指望,但还不得不对自成劝解说: 
  “请皇上务必宽心。只要到湖广站稳脚步,收拾江山不难。” 
  李自成屏退左右,叹了口气小声说:“唉,玉峰,前年十月,我们不放一箭,不动一刀,进入长安,士民放着鞭炮,夹道欢迎,不料竟有今日!关中父老原来都盼望我早日登极,建立统一大业,使天下苍生得享太平之福。今日落得这样结果,使我无面目再见关中父老。奈何!奈何!” 
  “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仍然是胜负未决,陛下何必如此灰心!虽然从去年四月至今,我军接连失利,可是剩下的多是陕西子弟,忠于皇上,也较精锐,远非乌合之众。随皇上去湖广的尚有十几万人。皇后去西边迎接从榆林撤退的数万人马,加上从甘、固、宁夏、西宁、临洮等地召集到的驻军,合起来也在十万人以上,再加上汉中、安康一带驻军,将是一支不小的劲旅,与陛下会师湖广……” 
  李自成不等他说完,摇摇头,忧虑地说:“谁晓得皇后此行的结果如何!倘若敌酋多铎到长安后派一骑兵向西猛追,不惟皇后从西北收兵南下之谋会成为泡影,说不定连她自身都有很大凶险。她走后,朕一直放心不下。” 
  田见秀虽然对皇后的安危抱有同感,但是他不能不安慰说:“皇后智谋出众,又素为大顺将士们忠心拥戴,必能逢凶化吉,纵有追兵在后,也会平安无事。何况补之和一功两将军接到陛下密谕之后,必能赶快从榆林突围,星夜赶至指定地方与皇后会师。不过十几天时间,皇后的身边就有数万之众了。” 
  “可是,倘若围攻榆林的敌酋阿济格穷追不放,使一功和补之无法到达指定地方与皇后会师,岂不糟了?” 
  “不。陛下太过虑了。我大顺坚守榆林之师,颇为精悍,一功和补之又是两员名将,必能利用三边险要地形阻挡追兵。岂能使敌人长驱前进,如入无人之境?” 
  李自成的心情很乱,几乎是茫然无计。稍停片刻,他又望着田见秀嘱咐说:“我们原想着有黄河与潼关之险,榆林又是用兵重镇,可以凭借地利人和,固守陕西,等待局势变化,所以不管陕西百姓多苦,在各州县强迫征粮。宁招民怨,不缺军饷……” 
  田见秀说:“是的,陛下,我们建都长安之后,关中父老并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日子更苦了。” 
  李自成知道田见秀本来与李岩一样,不赞成他急于去攻破北京,担心有意外挫折,退不能守。当时他轻视田见秀过于瞻前顾后,持重有余而进取之心不足。如今他猛然想起来当时田见秀和李岩的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