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03后汉书 >

第419部分

03后汉书-第419部分

小说: 03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二'有洪波台。 
  注'三'魏都赋曰:“温泉毖涌而自浪。”注曰:“温泉在易阳,世以治疾,洗百病。” 
  注'四'史记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台。 
  注'五'晋地道记曰有石门塞、烧梁关。 
  Ua**勃海郡*** 
  高帝置。雒阳北千六百里。*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Ub**南皮*** 
  *高城**侯国。**重合**侯国。**浮阳**侯国。**东光**'一'**武*** 
  *阳信**延光元年复。**修**故属信都。 
  注'一'有胡苏亭。胡苏河之名见尔雅。 
   
   校勘记 
  三四二一页一0行有泛城按:“泛”原斗“汜”,径改正。 
  三四二一页一一行临颍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和帝女封临颍公主,志似脱“邑”字。桓帝时,边韶为临颍侯相,盖公主之子袭封为侯也。 
  三四二二页一行覸陵按:前志“覸”作“傿”。 
  三四二二页三行轮氏按:前志作“纶氏”。 
  三四二二页三行建初四年置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前志颍川郡有纶氏,疑县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汉书补注王先谦谓“置”疑“复”之误。 
  三四二二页一五行高陵山汝水所出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案前志,颍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东不羹”,其高陵云云在汝南定陵下,今于此处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页一六行是文帝继王位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案上下文义,“是”字颇不相属,疑当作“时”,否则下有“时”字脱去。 
  三四二三页五行徐广曰岸亭集解引惠栋说,谓当作“岸门亭”,诸本缺“门”字。 
  今按:史记魏世家裴骃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马索隐引作“岸门亭”。 
  三四二三页六行献帝徙都改许昌按:集解引周寿昌说,谓考献帝改都许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许县为许昌县在魏文帝黄初二年,非献帝徙都时改名也。注误。 
  三四二三页七行成十七年伐*(齐)**'郑'*至曲洧按:据左传“齐”当作“郑”,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页九行克段于鄢按:“段”原斗“□”,径改正。 
  三四二三页一二行伐魏蜀泽按:殿本考证谓魏世家作“浊泽”,六国年表又作“涿泽”。 
  三四二三页一七行史记曰周敬王十九年郑伐负黍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周本纪无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年郑败韩于负黍,时郑溃Ч辏昂疃暌病S职矗骸胺ァ痹贰按保陡恼!
  三四二三页一七行遇许由于负黍*(山)*据集解引惠栋说删。 
  三四二四页五行新息*'侯'*国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国”上当有“侯”字,马援所封。今据补。按:集解又引马与龙说,谓光武封朱浮为侯,在马援前,见浮传。 
  三四二四页六行□强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说文“□”作“濦”,云“濦水出阳城少室山,东入颍”。 
  三四二四页六行*'有'*道亭故国张森楷校勘记谓“道”上当有“有”字,各本皆脱,盖道是国,道亭非国也。按:张说是,今据补。 
  三四二四页七行安城侯国按:前志作“安成”。钱大昕谓铫期封安成侯,即此安城也。光武又封刘赐为安成侯。 
  三四二四页八行慎阳集解引惠栋说,谓索隐、路史引司马志皆作“滇阳”。前志作“慎阳”,阚骃云合作“滇”。今按:前书师古注谓“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 
  三四二五页一行有*(挚)**'□'*亭见说文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挚”当作“□”。 
  说文“汝南平舆县有□亭”,读若晋。今据改。 
  三四二五页六行县有葛陂乡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葛陂”一作“葛陵”。 
  三四二五页六行民谓之楚王岑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水经汝水注作“楚王琴”,云楚人谓頉曰琴也。 
  三四二五页七行辄颓坏*'填'*厌集解引惠栋说,谓诸本脱“填”字。今据补。 
  三四二五页九行县东有桑里亭按:今杜注云“郎陵县东南有桑里”,不言“亭”。 
  三四二五页一二行无忌说魏安僖王按:“无”原斗“元”,径改正。 
  三四二五页一三行鲖阳南有繁阳亭按:今杜注云“繁阳,楚地,在汝南鲖阳县南”,不言“亭”。 
  三四二五页一四行史记楚封王孙胜白公按:下引杜注,“史记”疑“左传”之误。 
  杜注见左哀十六年。 
  三四二五页一四行曪信县有白亭按:左传哀十六年杜注“曪信县”下有“西南”二字。 
  三四二六页七行谷熟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熟”当作“孰”。 
  三四二六页七行覸按:前志作“傿”。 
  三四二六页八行薄故属山阳*'汤'*所都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案“山阳”下脱“汤”字。薄与亳通,前书臣瓒注“薄,汤所都”是也。今据改。 
  三四二六页一四行邾人悬公冑于鱼门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睢阳宋国,不应有邾城门事。此亦错简,当在“鲁国驺本邾国”下。 
  三四二六页一五行杜预曰有梁亭按:今杜注云“睢阳县东有地名扬梁”。 
  三四二七页四行左传宋万杀宋闵公于蒙泽按:柳从辰云左传“杀”作“弒”,无“宋”字。校补谓今案注引左传文往往有增损字句处,章怀注亦然。“弒”多改“杀”,则有所避忌也。 
  三四二七页八行*(左传)**'杜预'*曰在县东北集解王先谦谓“左传”二字应作“杜预”,见桓十三年注,诸本皆误。今据改。 
  三四二七页九行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薄城按:杜注见庄十二年,“薄”作“亳”。 
  三四二七页一0行秦泗*(川)**'水'*郡殿本考证谓“川”何焯校本改“水”。集解引惠栋说,谓“川”当作“水”。今据改。 
  三四二七页一五行公丘本*(胶)**'滕'*国据殿本改。按:前志亦云“故滕国”。 
  三四二七页一六行虹按:汲本作“红”。前志作“□”,音贡。 
  三四二八页三行左传定八年郑伐许按:定八年无郑伐许事,疑有误。 
  三四二八页一七行襄二十年盟于澶渊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春秋之澶渊,杜云在顿丘县南,刘昭以杼秋之澶渊当之,非也。 
  三四二九页一行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张森楷校勘记谓每户十三四人,户少口多,毋乃不伦?今按:惠栋补注前引李心传云,西汉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此必有误。 
  三四二九页六行*(潱В**'邛'*有旨苕据集解本改。 
  三四二九页七行*(楚)**'追'*项籍至固陵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二九页七行晋灼汉书注云按:“灼”原斗“卿”,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二九页七行汝南固始县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淮阳有固始县,云“汝南”者,非也。 
  三四二九页一五行鲁国*'古'*奄国据殿本补。按:汲本亦脱“古”字,王先谦谓大注“奄国”上缺“古”字,各本皆有。 
  三四二九页一六行六国时曰徐州按:此“徐”非禹贡徐州之“徐”。司马贞谓“徐”字从“人”,说文作“□”,并音舒。何焯校本定作“寿”。说详补注。 
  三四三0页二行黄帝生于寿丘按:“生”原斗“主”,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三0页七行乱吾书董仲舒按:校补谓本书钟离意传章怀注引意别传“乱”作“修”,未详孰是。 
  三四三0页八行璧有七按:此“璧”字及下两“璧”字原皆斗“壁”,径改正。 
  三四三0页一0行及护几席*(嗣)**'□'*履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0页一三行与孔子頉并汲本、殿本“并”作“近”。按:并,相并也,作“并”义长。 
  三四三0页一四行宋伐郑取牛首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左传之牛首,杜元凯以为郑邑,刘昭以鲁之牛首亭当之,非也。 
  三四三0页一六行刘荟驺山记按:汲本“荟”作“会”。 
  三四三一页六行县南有郚乡城按:今杜注作“有郚城”,无“乡”字。 
  三四三一页一0行县邑*'公'*侯国九十九校补引钱大昭说,谓兖州作“县、邑、公、侯国八十”,以有东郡恚Ч病=裨ブ萑昴峡び兴喂虼恕昂睢鄙弦嗟庇小肮弊帧=窬莶埂!
  三四三一页一二行钜鹿之廮陶曲*(阳)**'周'*集解引马与龙说,谓“阳”当作“周”,诸本皆误。今据改。 
  三四三一页一三行*(广平之)*广平任*(城)*钱大昭谓闽本无“广平之”三字,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入钜鹿,则不得云“广平之广平”。今据删。又集解引马与龙说,谓谢钟英云任城属东平,任县属钜鹿,志衍“城”字。今据删。 
  三四三二页一行*'五鹿'*墟故沙鹿集解引惠栋说,谓水经河水注引郡国志,云“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案前书元后传云“元城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 
  应脱“五鹿”二字。今据补。 
  三四三二页三行梁期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史记作“梁淇”。 
  三四三二页一二行前志曰在县西前书地理志魏郡内黄注:“应劭曰,今黄泽在西。”按文“前志”当作“应劭”。 
  三四三二页一五行盟于沙*(亭)*杜预曰*'沙亭'*在县东南集解引惠栋说,谓左传云“盟于沙”,衍“亭”字。杜注云“沙亭在县东南”,脱“沙亭”二字。今据以删补。 
  三四三二页一五行七年盟于琐按:杜注云“琐即沙也”。 
  三四三三页八行鄡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作“郻”,古字通。 
  三四三三页一四行*(取)**'肥'*故都也据殿本改。 
  三四三四页一0行*'在平棘'*县西北四十里按:汲本、殿本作“在县西四十里”。 
  集解引惠栋说,谓哀四年,国夏伐晋,取栾,杜预云“栾城在平棘县西北”。此脱“在平棘”三字。今据补。 
  三四三四页一五行*(母)**'毋'*极据殿本改。按:校补谓作“母”者误,通典作“无极”,可证。 
  三四三五页四行晋地道记有马安关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水经□水注引地道记作“马溺关”,又引中山记,云“人渡马溺,是山之要害也”。 
  三四三五页五行堂关在中人西北百里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三四三五页九行有阳安关按:“关”原斗“阙”,径改正。 
  三四三五页一二行阜城故昌城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志昌城县属信都郡,而勃海郡却有阜城县。又引惠栋说,谓宋书州郡志云前汉渤海有阜城县,续志云故昌城,信都有昌城,未详孰是。 
  三四三五页一四行南深*(国)**'泽'*故属涿据殿本改。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国”当作“泽”。案前志,涿郡、中山皆有深泽县,而涿郡加“南”字,续志有南深泽,无深泽。 
  三四三六页四行和帝永元*(三)**'二'*年复故据殿本改。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三年”应作“二年”。 
  三四三六页一一行东武*(成)**'城'*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七页四行中丘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当云“故属常山”。 
  三四三七页一一行高城侯国按:前志作“高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