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千年财经:中国古人的财富智慧与劣 >

第3部分

千年财经:中国古人的财富智慧与劣-第3部分

小说: 千年财经:中国古人的财富智慧与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步孔子的后尘,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但也是没有啥子结果。 

    孟子死后,其学说在第一个千年中,一直不温不火,伴随着孔子暖暖场子而已,等到了宋代,其地位一下空前高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为理学家、假道学朱熹所推崇,《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到了元代,元朝的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到了明代,因为朱元璋姓朱,所以同姓的朱熹走红,从而把儒家左派孟子越捧越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就是出现在宋代,而恰好是在宋代,孟子学说开始被推崇备至,此后孟子地位越来越高,而资本主义萌芽只是萌芽,这点有些微妙。 

    孟子那虚幻的“性本善” 

    孔子去后,儒家分化为众多门派。其后,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到了南宋,有人编了本《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弄得人人都以为孔子、孟子是一条战线的,两人都说人性本善。但实际上,孔子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前一个命题,没涉及过。孔子对人性的判断是含混的,从目前直接流传下来的信息来看,没有发现孔子对人性是善是恶进行过直接、清晰的判断。 
    孔子对人性的态度看似含混,其实很明确,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个人都包含着全人类的所有性格,看遍人事沧桑的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六个字精准的阐述了人性的同异,这样复杂的人性那是善恶两个字能说清楚的啊?“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其实是个假问题。 

    孟子这位儒家左派,高呼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 

    就因为相信“人性本善”,孟子非常推崇井田制的农业经济政策,主张百亩(合现制三十亩)为一田,九田为一井,一井的中间那一田为公田,收成归政府,四周的八田分给八户农民私有,收成归个人。一井上的八户农民必须先耕种好公田,然后才能到自己的一田上去耕作,这样就等于叫给政府九分之一的实物税。当时之所以这样低的赋税,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经济。 

    晕啊,《诗经》早都生动描述了井田制度下,公田被人为荒废的情形,《诗经。齐风。甫田》云“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甫田”就是大田,即齐国公室使用奴隶劳动进行耕作的“公田”。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耕种那甫田,莠草长得又高又密,不要耕种那甫田,莠草长得像木桩一样。这同西周农事诗,如《丰年》、《载芟》、《良耜》所形容的“公田”的丰收景象相比,已是两个时代。《甫田》是齐襄公时的齐国民歌,就是说在管仲执政之前,齐国的“井田制”就难以维持了。鲁国在公元前五九四年已经实行“初税亩”政策,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私有权,而一律取税。这都是孟子出生前两三百年间发生的事,可见孟子学习儒家经典不认真啊,没好好读诗啊,要不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故意对历史记录视而不见。 

    那井田制度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清晰,违背产权制度,肯定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如果人性真是善的,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人人对私田、公田一视同仁,但问题是实际情况不这样啊。实践说明善恶说明不了这个问题,实践说明这属于法家总结的人性自利啊。 

    性本善假想之上的经济制度,很难落实啊。面对孟子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老人家,各国诸侯怎么能用其政策啊?问题是孟子还特能侃,一顿口沫横飞,老把对方辩友说的哑然,但辩论的胜利未必是逻辑的胜利,言语的成功未必是实际的成功啊,只可惜万千后人只陶醉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中,而忘却了多去看看实际情况。 
    孟子乌托邦的遗毒 

    在性本善的基础上,孟子还勾勒出了其心中的美丽新世界、完美乌托邦。 

    孟子在其书中描述的理想经济情况是老百姓能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个乌托邦实际上具有浓厚的农业经济的色彩,在孟子之时,也有大规模的城市出现了,当然那个年代就要求孟子认识到市场经济、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认识到第三产业的巨大潜力,那是痴人说梦。 

    但孟子的思想,在宋代以后,在孟子红火起来后,极大束缚了众多没有想象力的儒生的脑子。在宋、明的历代历次经济变革中,或者所谓清流的大同理想中,都无数次的反刍过孟子的这个乌托邦模式。公元1840年后,外夷威逼,在如此环境下,大量的儒生想出来的富国强兵的救策依然是孟子的老一套,要井田、要五亩之宅、要人性善、要恢复尧、舜、禹三代旧制,加入的时代元素就是要驱除洋货、要驱除洋人,而不去看差距、不去看科技、不去看实际,连人口总量和国土面积的加减乘除都没算过,就疾呼,就圣贤云,就要为往圣继绝学,要为万世开太平,看似满纸忠义情怀、仔细思量确实毫无用处、满纸废话啊。 

    后代的愚蠢似乎不该归咎于千年之前的古人,但经过千年的演化,不切实际的“性本善”的惯性思维已经牢牢套住了无数的大脑,奈何啊。 
    庄子以及老奸巨猾的老子 

    此节内容将把老子和庄子一起展开谈,呵呵,但本文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不是因为老庄思想一致而如此处理,而是因为他们被人误会为一致、为区别他们的巨大差异,而这样处理的。 

    两千年的一场误会 

    世人经常把“老庄”并称,其实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老子圆滑、庄子赤子之心,两者完全不同的。司马迁在做《史记》的时候是把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合在一传中的,老子部分迷雾一团,庄子部分寥寥数语,申不害几笔带过,就韩非的内容记载颇详。 

    关于《老子》一书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老子骑牛西去,为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遂著《老子》一书后而去。但最后一被考证,老子过的是函谷关,后世又说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但孔子在世时尚无函谷关,老子怎么过啊?还有人说老子过的是散关?没有定论;关令尹喜,关令是职位?尹喜是人名?还是关令尹欢喜的说?《汉书》里还有个关尹,什么关系?哈,简单的一段文字,仔细一探究全是疑问。 

    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这三个老子是否都真实存在过?是哪位老子提出了道家的思想?《老子》一书到底是哪位老子的作品,是三人中的一位所写,还是三位老子陆续发扬传承?还是压根跟这三个人就没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早已无人知晓。就在这一连串的问题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埋藏了两千年的误会。 

    世人多认为老子居前,庄子居后,但按照钱穆老兄的学说,老子或许居前,但《老子》一书实为后出,《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庄子。内篇》完成之后(需要说明下,现存的《庄子》一书也是属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只有《庄子。内篇》部分被认为是真正出自庄子手笔,《庄子。外篇》、《庄子。杂篇》均为庄子粉丝匿名添加,真感叹中国历史上有那样多写书不留名、篡改留痕迹的人士啊),钱穆从道、帝、天、物、大、一、阴阳、气、德、自然、象、法等字的含义、用法演变过程详细推理了《老子》的晚出。 

    拜读后,深是叹服,以前读书之时,就能感觉到《庄子》一书所体现的是一片赤子之心,真无为,无所求而无所为,行为上无所为是因为内心真的无所求,所有的举动都是为了达到无所求;而《老子》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洞察了人世间所有奥秘后的老谋深算,是假无为,是有所求而无所为,行为上无所为是因为内心深处有所求,但是是通过“无所求”这个手段来达到“有所求”这个目的的。(话说的比较绕口啊,哈哈)《庄子》、《老子》两书感觉起来,《老子》更成熟,不像是开山之做,倒像是《庄子》的发展和延续。钱穆老兄一席话,解开迷惑啊。 

    或者老子生活在庄子之前,或者三位中的哪位老子或者其他的老子已经开始阐述道家的思想,或者庄子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开始著书立说,但从两书的内容看,支持钱穆的观点,《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在看了《庄子。内篇》后开始“码字”的。明白了《老子》成书时代较晚后,前面的很多疑问也就解决了。 
    视经济如无物的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里,唯一一个几乎完全没有谈及经济的牛人,其他诸子多多少少都有些经世济民的想法,至于能不能实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其他诸子,或多或少都会谈到财富、谈到治国,有时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鸿篇大论的形势出现的,只有到了庄子这,基本没提这事。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被封为魏国的宰相后,庄子很为自己的朋友高兴,启程去访见惠施。庄子的行程传到小人那儿,他便歪曲庄子的来意,从中挑拨说,庄子此番进京拜访,来者不善,意在谋取相位。惠施一听,心里十分恐慌,害怕丧失官位,于是下令搜捕庄子。为了抓到他,整整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惠施的举动被庄子知道了,庄子索性主动登门求见。惠施见庄子竟敢自投罗网,吃惊不已。庄子也不向惠施多解释,只是坐下来讲了一个故事: 

    在南方,传说中有一种神鸟,它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在途中,若不见高高的梧桐树,绝不栖息;不是翠竹与珍稀的果实,绝不食用;不遇甘甜的泉水,绝不畅饮。 

    神鸟一路飞翔,它在天空看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