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28部分

文献通考1-第128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门之类),文吏课笺奏,则又文之靡者,去贤良所对尚复远甚,而何以言孝廉
乎?雄又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宁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
施用。’愚以为真孝实廉之人,岂有不学墙面之理?而以家法、笺奏应选者,又
岂可遽许以学古入官之事也?然史言雄立此法之後,济阴太守胡广等十馀人皆坐
缪举免黜,唯汝南陈蕃、颍川李膺、下邳陈球等三十馀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
栗,莫敢轻举。则知当时孝廉一科滥吹特甚,於文墨小技尚未能精通,固无问其
实行也。科以孝廉名,而犹如此,则其他可知。王荆公诗言:“文章始隋唐,进
取归一律。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呜呼!其来久矣,非始於隋唐也。
    许荆祖父武,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请
之曰:“礼有分异之义,家有别居之道。”於是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
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悉劣少。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晏等以
此并得选举。武乃会宗亲,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
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大讥。今理产所增,三倍於前,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
於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
    按:此後汉初之事。当时之所谓孝廉,必取其实行,稽诸乡评,誉望著者入
选抡,而声称损者遭摈弃,故所举大概皆得其人。中叶以来,此意不存,往往多
庸妄之流,以干请而得之,於是只得假试文之事,以为革缪之法矣。
    ◎至孝
    安帝永初五年,举至孝与众卓异者。
    桓帝建和元年,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
    延熹九年,诏公卿、校尉、郡国举至孝。
    献帝建安五年,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各一人,皆上封事,
靡有所讳。
    徐氏曰:“按《荀爽传》:太常赵典举爽至孝,对策陈便宜。灵帝诏举有道
之士,而谢弼、陈淳、公孙度俱对策,除郎中。由是观之,汉世诸科皆有制策,
有司因以定其科第之等也。”
    ◎东汉举孝廉
    马棱(伏波族孙,以郡功曹举,迁谒者) 魏霸 韦彪 冯豹 贾琮郑弘 
周章 张霸 桓典 桓鸾 刘平 江革 周 第五伦 锺离意 寒朗 朱穆 
徐防 张敏 胡广 袁安 翟劭 霍 陈禅 庞参 陈龟 桥元 黄宪(不就)
 杨彪 张纲 王龚 种 陈球 杜根 刘陶 李€ 傅燮 盖勋 张衡(不
就) 左雄 李固 杜乔 吴 延笃 段 陈蕃 李膺 刘 宗慈 巴肃
 范滂 尹勋 蔡衍 羊陟 陈翔 檀敷 刘儒 贾彪 符融(不就) 郑太
(不就) 荀 皇甫嵩 朱隽 刘虞 公孙瓒 袁术 许荆 第五访 刘矩 
刘宠 阳球 刘琨 张兴 包咸 杨仁 董钧 服虔 颖容 许慎 高龚 刘梁
 高彪 刘茂 张武 戴封 雷义 王烈 谢夷吾 李 公沙穆 华佗(不就)
    长水校尉樊上言:“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宜敕郡国简用良俊。”
    种始为县门下吏,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
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
明日,谌送客於大阳郭,遥见,异之。还白歆曰:“为尹得孝廉矣,近洛阳门
下吏也。”歆笑曰:“当求山泽隐滞,乃洛阳吏邪?”谌曰:“山泽不必有异士,
异士不必在山泽。”歆即召於庭,辨诘职事,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
簿,辟太尉府,举高第。
    按:东京选举,孝廉一科为盛,名士多出其中,然以此二段观之,则滥吹者
亦多。如樊所言取年少能报恩者固非矣;若田歆庭诘种,而观其辞对有序,
则谓之能吏可耳,所谓孝廉岂於一应对之顷而知之乎?
    魏黄初二年,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司徒华歆以为:“丧乱以来,
六籍隳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
学业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徵用,患於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魏舒年四十馀,郡举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
高。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於是
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
    东晋元帝初,以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策试。後以经略粗
定,乃令试经。其後孝、秀莫敢应命,至者多辞以疾(详见《举士门》)。
    宋制,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皆策试(见《举士门》)。
    北齐制,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贤良(见《举士门》)
    周武帝诏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岁一人(见《举士门》)。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引汴、诸州所举孝廉,赐坐於御前,上问以皇王政术,
及皇太子问以曾参说《孝经》,并不能答。太宗谓曰:“昔楚庄王言事,群臣莫
逮,退而有忧色,曰:‘诸侯能自得师者王,自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之不
德,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於亡乎!’朕发诏徵天下俊异,才以浅近问之,咸不
能答。海内贤哲将无其人邪?朕甚忧之。”
    代宗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奏:“请每岁举人依乡举里选察秀才孝廉。”
敕旨:“每州每岁察孝廉,取在乡闾有孝弟廉耻之行荐焉,委有司以礼待之,试
其所通之学,五经之内精通一经,兼能对策达於理体者,并量行业授官。其明经、
进士并停,进举亦宜准此,同所司作条件处分。”七月二十六日,礼部侍郎杨绾
奏:“贡举条,孝廉各令精通一经。其取《左氏传》、《公羊》、《梁》、
《礼记》、《周礼》、《仪礼》、《毛诗》、《尚书》、《周易》任通一经,每
经问义二十条,皆取傍通诸义,务穷根本;试策三道,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
取堪行用者,仍每日问一道,频三日毕。经义及策全通为上第,其上第者望付吏
部便与官;其问义每十条通七、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者罢之。又《论语》、
《孝经》皆圣人深旨,《孟子》亦儒门之达者,其学官望兼习此三者,其为一经,
其试如上。秀才举人,望令精通五经问义二十条,对策五道,全通者为上第,上
第者送名中书门下,请超与处分;问义十条通七、策通四为中第,中第者送吏部
与官;下者罢之。孝悌力田,但能熟读一经,言经音切,即令所司举送,试通,
便与出身。其今年举人或旧业既成,理难速改,或远州所送,身己在途,事须收
奖,不可中废。其今秋举人中有情愿依旧业举者亦听。今年之後,并依新敕敕旨。
进士、明经置来日久,今顿令改业,恐难有其人。诸色举人宜与旧法兼行。”至
建中元年六月九日,敕孝廉科宜停。
    宋太祖皇帝开宝八年,诏诸州察民有孝悌力田、奇才异行,或有文武材,
年二十以上至五十可任使者,选择具送阙下。如无人塞诏,亦以实闻。
    九年,诏翰林学士李等於礼部贡院同阅诸道所解孝悌力田及有人材武学,
凡七百四十人。试问所习之业,皆无可采。而濮州以孝悌荐名者二百七十人,上
骇其颇多,召问於讲武殿,率不如诏;犹称素能习武,复试以骑射,则陨越颠沛
失次。上顾曰:“止可隶兵籍。”皆号告求免,乃悉令退去,诏劾本部官司滥举
之罪。
    按:以孝廉或孝悌名科,盖取其平日之素履,固难於一阅试之顷而知之也。
然自东汉以来,孝廉遂为取士科目之通称,不复有循名责实之举,不过试以文墨
小技,而命之官;至倥偬之际,则并不试文,而悉官之矣。隋唐而後,始有进士、
明经等科,遂无复有举孝廉之事。盖隋唐而後之进士、明经,即东汉以来之孝廉,
皆借其名以为士子进取之涂耳。然上之人慕孝廉之美名,故时有察举之诏,而贞
观之孝廉,至不能答曾参所说《孝经》;开宝之孝弟,至不能言所习之业,浅陋
可笑如此。盖自以文艺取人,士之精华果锐者,皆尽瘁於记问词章声病帖括之中,
其不能以进士、明经自进者,皆椎朴无文之人,遂欲别求进身之涂辙,故夤缘州
郡,以应诏举。详史所载,二帝所以询访之者,固非僻经奥传,傲以所不知也,
而已不能答,则其无所抱负可知。景,李淑言:“所谓茂材者,本求出类之
隽,而士之不利乡举者应焉,非求材之本意也。”意贞观、开宝所解孝悌力田,
文武才皆不能应乡举之辈耳。
    ○武举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师古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
北地、上郡、西河也。”)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军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
卿、大夫,小者郎。
    公孙贺,北地人,少为骑士从军。李广,陇西人,以良家子从军。赵充国,
陇西人,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傅介子,北地人,以从军为官。甘延寿,
北地人,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冯奉世,上党人,以良家子选为郎。张次公
以勇悍从军。常惠应募随苏武使匈奴。郑吉以卒伍从军。傅介子斩楼兰王,士刺
王者皆补侍郎。灌夫以候司马从击吴、楚。苏建以校尉从大将军。
    唐武举起於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
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者,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
凡十举後,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
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
    按:《选举志》言:“唐武举起武后之时,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
然郭子仪大勋盛德,身系安危,自武举异等中出,是岂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
登科记》所载异科出身者众,独轶武举,亦一欠事。
    永隆元年,岳牧举武陟县尉员半千及第,上御武成殿亲问曰:“《兵书》云
天阵、地阵、人阵之名,何谓也?”半千对曰:“臣观载籍,多谓天阵谓星宿孤
虚也,地阵谓山川向背也,人阵谓偏伍弥缝也。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
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
也;士卒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若用兵去是三者,其何以战。”上深赏之。
    右补阙薛谦光言:“今武能制敌之科,祗令弯弧。夫赵€虽勇,资诸葛之指
挥;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踪之机;使萧何入
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是知谋将不取於弓马,良相不资於射策。愿降明制,
循名责实,文则试以效官,武则令其守御。”
    唐武选,兵部主之。课试之法如举人之制,取其躯雄伟,应对详明,有骁
勇材艺,及可为统帅者。若文吏求为武选,取身长六尺以上,籍年四十以下,强
勇可以统人者。武夫求为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