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56部分

文献通考1-第156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先公曰:“试士科选也,观礼文字也,天下承平,行之可也。是时奸凶乱朝,
杀戮宰辅,诸侯据地,笺虐王臣,盗贼未平,道路不通,国家岌岌有危亡之形。
而献帝方为此举,何其不知务。汉祚至此时,己如日薄桑榆,如人迫耄荒,乃不
自哀,而哀耆儒之不遇邪?”
    东汉以博士入官:
    蔡茂 承宫 郎ダ 曹褒 卢植 戴凭 欧阳歙 牟长 杨伦 魏应

    ●卷四十一·学校考二
    ○太学
    《魏志·王肃传》注:“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
纪纲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
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太
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
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
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又虽有精者,而台阁举格太高,加不念统其
大义,而问字指墨法点注之,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
而来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圆丘,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
万馀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
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沈陨,
乃至於此。是以区区私心,常贵乎数公者,各处荒乱之际,而能守志弥笃者也
(数公,谓董遇、贾洪、邯郓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
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梁》博士。时慕学者始诣
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者罢遗(选举补官,并如後
汉建和之制)。
    明帝太和二年,诏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四年,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後生进趣,不
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
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齐王正始中,刘馥上言:“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一十馀年,而成者盖寡。
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
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
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陈荣辱之路。”
    明帝时,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
惧非所以崇显儒术,帅励怠隋也。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
劝学者,於化为弘。
    按:两汉博士皆名儒,而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今观刘馥、高柔所言,则
知魏时博士之遴选既不精,而博士之迁升亦复有限矣。
    吴主孙休永寿元年立学制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遵理,为时养器
也。宜按旧制,置学官,立《五经》博士,取应选,加其宠禄。见吏之中及将
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
闻之者羡其称,以王化,以正风俗。”
    晋武帝初,太学生三千人。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千馀人,才任四
品,听留。”诏曰:“己试经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其馀遣还郡
国。”
    咸宁二年,起国子学(法《周礼》国之贵游子弟国子,受教於师者也)。
    惠帝元康元年,以人多猥杂,欲辨其泾渭,於是制立学官品,第五品以上得
入国学。
    东晋元帝时,太常贺循言:“尚书被符,经置博士一人。又多故历纪,儒道
荒废,学者能兼明经义者少。且《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
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学之者也。况今学义甚颓,不可令一人总之。今宜《周
礼》、《仪礼》二经置博士二人,《春秋》三传置三人,其馀则经置一人,各八
人。”太常车允上言:“按二汉旧事,博士之职唯举明经之士,选转各以本资,
初无定班。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学最优者领之,职虽不同汉氏,尽於儒士
之用,其揆一也。今博士八人,愚谓宜依魏氏故事,择朝臣一人经学最优者,不
系位之高下,常以领之。每举太常共研厥中。其馀七人,自依常铨选。”大兴初,
欲立学校,唯《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毛诗》、《周
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
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博士。
    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术,以贾马、郑、杜、伏、孔、王、何、
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二十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
如林,犹选张华、刘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
士旧员十有九人,准古计今,犹未中半。九人以外,犹宜增置。《周礼》。《左
氏》、《公羊》、《梁春秋》,臣以为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
不行。
    征南军司戴邈上言:“丧乱以来,庠序隳废。议者或谓平世尚文,遭乱尚武,
此言似之而实不然。夫儒道深奥,不可仓卒而成,比天下平泰然後之,则废坠
已久矣。又贵游之子,未必有斩将搴旗之才,从军征戍之役,不及盛年使之讲肄
道义,良可惜也。世道久丧,礼俗日弊,如火之消膏,莫之觉也。今王业肇建,
万物权舆,宜笃道崇儒,以励风化。”从之。
    成帝咸康三年,国子祭酒袁、太常冯怀以江左浸安,请兴学校。帝从之。
乃立太学,徵生徒。而士大夫习尚老、庄,儒术终不振。
    致堂胡氏曰:“东晋请建学校者,惟戴邈与袁、冯三君子恳恳言之,而终不
能革清谈之俗,还孔、孟之教,任是责者,其庾亮乎。”
    先公曰:“是时赵亦下书,令郡国立《五经》博士。初,勒置大小博士,至
是复置国子博士。南北之学并兴,而江左虽微,中原丧乱,则自若也。”
    孝武太元初,於中堂立行太学。於时无复国子生,置太学生六十人,国子生
权铨大臣子孙六十人。事讫罢(其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
代手版)。
    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为太学。
    太元九年,尚书谢石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颁下州郡,普修乡校。帝纳其
言。明年,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房屋百五十五。而品课无章,君子
耻与其列。国子祭酒殷茂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
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诏虽褒纳,竟不施行。
    秦王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又作教武堂於渭城,命太
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阳平公融坐擅起学舍,为有司所纠。高泰谓王猛曰:
“昔鲁僖公以泮宫发《颂》,齐宣王以稷下垂声,今阳平公开建学宫,追踪齐、
鲁,不闻明诏褒美,乃更烦有司举劾乎?”乃止。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
之僭,颇留心儒学。
    宋武帝诏有司立学,未就而崩。
    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国学,二十七年废。
    帝雅好艺文,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
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学,为四学。
    司马氏曰:“《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
达而已矣。’然则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馀事。至於老、庄虚无,固非所
以为教也。夫学者所以求道,天下无二道,安有四学哉!”
    齐高帝建和四年,诏立国学,以张绪为祭酒,置学生百五十人,取王公以下
子孙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上都二千里为限。帝崩,乃以国讳废学。
    先公曰:“齐高即位之初,求直言,崔祖思以为人不学则不知道,此逆乱之
所由生,宜开文武二学,使人依方习业,优殊者侍以不次。此国学之所以置欤?
《南史·儒林传·叙》言:‘国学时或建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取文
具而已。’宋、齐一也。张绪见谓风流,在清简寡欲之目,以为有正始之风。善
清言而已,师道恐不止於清言。然当时以为极选矣。是春置学,秋以国哀罢,曾
不及岁。江左之学校如此。”武帝永明三年,诏立学。初,宋太宗置总明观以集
学士,亦谓之东观。上以国学既立,省总明观。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
人。其年秋中悉集。
    时王俭领国子祭酒。诏於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
府。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俭少好礼乐及
《春秋》,言论造次必於儒者。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俭十日一还学,监试
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簪,朝野慕之,相与
仿效(俭以宰相领祭酒)。令国子生单衣角巾,执经代手版。
    东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旧事废学。时有司奏,国学、太学两存焉。
    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制书始下,而废学先闻,将恐观国之光者,有
所阙也。若以国讳官废,昔晋武立学,爰洎元始,百馀年中,未尝暂废,其岂
无国讳?永明以德太子故废,斯非古典。今之国学,即古之太学,天子入国学,
以行礼也;太子入国学,以齿让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代殊其士庶,异其贵
贱耳。然贵贱士庶皆须教,国学、太学两存之可也。”
    梁武帝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馆以招远学。又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幸国子学,策试胄子,赐训授之司各有差。
    致堂胡氏曰:“史称武帝雅好儒术,至是置《五经》博士,开馆宇,招後进,
四馆所养士逾千人,射策通明者除吏。又修孔子庙以示尊师。他日,又幸国子监,
亲临讲肄。且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从师者,皆入学。可谓勤矣。然儒风不
振,人才不出,何也?帝心尚佛,自天监改元,即不肉食,此躬行也,故特以美
行兴学养士,故人不从其令而从其意。意乃身率,令乃文具。其後纲维不立,人
纪胥废,国破身陨,为万世笑,盖始於此。人主心术所尚,可不慎哉!”
    陈天嘉以後,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其所采掇,盖亦梁之遗儒。
    後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於平城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馀人。天
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
    帝问博士李光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书籍。”帝
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於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