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58部分

文献通考1-第158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领之。”不听。命宰相以下送朝恩上。
    先公曰:“先王之礼,受成献馘於学,汉期门、羽林之士悉通一经,然则释
奠讲经,宰相帅常参官、武臣率六军诸将往听,未为失也。而鱼朝恩判监事则非
也。以薰腐之馀而列之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之上,岂惟章甫逢掖羞之,介胄之
夫亦以为辱矣。”
    德宗贞元六年,时弘文、崇文生未补者,务取阙员以补,速於登第,而用荫
乖实,至有假市门资、变易昭穆及假人试艺者。乃诏宜遽式考试,假代者论如法。
    归崇敬为国子司业,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
建议:“古天子学曰辟ń,以制言之,壅水环缭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
天下云尔。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学省。汉光武立
明堂、辟ń、灵台,号‘三ń宫’。晋武帝临辟ń,行乡饮酒礼,别立国子学,
以殊士庶。永嘉南迁,惟有国子学。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今声名之盛,辟ń
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ń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业者,ね大板,
今学不教乐,於义无当。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
品。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
《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
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
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淳洁、文词雅正、形容庄
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
太学、四门、三官,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旧博士、助教、直讲、
经直、律馆算馆助教,请皆罢。教授法:学士谒师,贽用段一束,酒一壶,
衫布一裁,色如师所服。师出中门,延入、与坐,割酒,三爵止。乃发箧出
经,抠衣前请,师为说经大略,然後就室。朝晡请益。师二时堂上训授道义,示
以文行忠信、孝弟睦友。旬省,月试,时考,岁贡,视生徒及第多少为博士考课
上下。有不率教者,贾楚之,国子移礼部,为太学生;太学又不变,徙之四门;
四门不变,徙本州之学;复不变,繇役如初,终身不齿。虽率教,九年学不成者,
亦归之本州。礼部考试法:请罢帖经。於所习经问大义二十而得十八,《论语》、
《孝经》十得八,为通;策三道,以本经对,通二为及第。其孝行闻乡里者,举
解具言,试日义阙一二,许兼收焉。天下乡贡如之。习业考试,并以明经为名,
得第授官,与进士同。”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省禁
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职者称氏,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ń省、太师氏。大
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宪宗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自天宝後,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永泰
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於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
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
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而已。
    韩愈《复请国子监生徒疏》曰:“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
原,至使公卿子弟,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取上庠。今圣道大明,儒风复振,
恐须革正,以赞鸿猷。今请国子馆并依《六典》,其太学馆量许取常参官八品以
上子弟充,其四门馆亦量许取无资荫有才业人充。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请
礼部不在收试限,其新补人有冒荫者,请牒送法司科罪。缘今年举期已近,伏请
去上都五百里内,特赐非时收补;其五百里外,且任乡贡,至来年春,一时收补。
其厨粮度支,先给二百七十四人,今请准新补人数,量加支给。”又《论新注学
官牒》:“准今年赦文,委国子祭酒选择有经艺、堪训导生徒者,以充学官。近
年吏部所注,多循资叙,不考艺能,至今生徒不自劝励。伏请非专通经传、博涉
坟史,及进士、《五经》诸色登科人,不以比拟。其新授官,上日必加研试,然
後放行。上以副圣朝崇儒尚学之意。”
    文宗太和七年赦节文:“应公卿士族子弟,取来年正月已後,不先人国学习
业者,不在应明经、进士之限。”
    武宗会昌五年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修明经、进士业者,
并隶名太学。外州寄士人并隶名所在官学。”
    咸通中,刘允章为礼部侍郎,请诸生及进士第并谒先师,衣青衿、介帻,以
还古制。又建言:“群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万。”
诏可。
    梁开平三年,国子监奏:“修建文宣王庙,请率在朝及天下见任官俸钱,每
贯克留一十五文。”
    後唐天成三年正月,中书门下奏:“伏以祭酒之资,历朝所贵,爰从近代,
不重此官。况属圣朝,方勤庶政,须弘雅迫,以振儒风。望令宰臣一员兼判国子
祭酒。”敕:“宜令宰臣崔协兼判。”其年八月十一日,宰臣兼判国子祭酒崔协
奏:“请国子监每年氐置监生二百员,候解送至十月三十日满数为定。又请颁
下诸道州府,各置学官。如有乡党备谙、文行可举者,录其事实申监司,方与解
送。但一身就业,不得影庇门户。兼太学书生,亦依此例,不得因此便取公牒,
辄免本户差役。又每年於二百人数内,不系时节,有投名者,先令学官考试,校
其学业深浅,方议收补姓名。”敕:“宜依。”
    五年正月五日,国子监奏:“当监旧例,初补监生有У钱二千,及第後光
学钱一千。窃缘当监诸色举人及第後,多不於监司出给光学文钞,及不纳光学钱,
祗守选限,年满便赴南曹参选。南曹近年磨勘选人,并不收竖监司光学文钞为凭。
请自今後欲准往例,应色举人及第後,并先於监司出给光学文钞,并纳光学钱,
等各有所业等第,以备当监逐年公使。”奉敕:“宜准往例,自今後凡补监生,
须令情愿於监中修学,则得给牒收补,仍据所业次第,逐季考试申奏。如收补年
深未闻艺业,虚沾补牒不赴试期,亦委监司具姓名申奏。”
    按:五代弊法,凡官府公使钱,多令居官者自出其费,宰相则有光省钱,御
史则有光台钱,至於监生亦令其出光学钱,则贫士何所从出?既徵其钱,复不蠲
其役,待士之意,亦太薄矣。然史所言,多有未曾授业辄取解送者,往往乱离之
际,其居学者亦皆苟贱冒滥之士耳。

    ●卷四十二·学校考三
    ○太学
    宋初,增修国子监学舍(周显德二年,以天福普利禅院建国子监),修饰先
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东西廊之板壁。
    太祖皇帝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先奉诏令分习《五经》,
内有系籍而不至者,又有住京进士、诸科,常赴讲席。缘监生元有定数,欲以在
监习业之人补充生徒。”诏:“令元系籍而听习不阙,得于秋试;系籍而不至者,
听於本贯请。其未入於籍而听习者,或有冠裳之族不居乡里,令补监生之阙。”
    仁宗庆历二年,天章阁侍讲王洙言:“国子监每科场诏下,许品官子弟投保
官家状量试艺业,给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学生,多或致千馀人。即随秋试
召保取解,及科场罢日,则生徒散归,考官倚席,若此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
国子肄习之法。居常讲筵无一二十人听讲者。欲望自今应国子监,每遇科场敕下,
授纳取解家状日己前,须实曾附本监听学满五百日者,许投状。令本授官取文簿
勘会诣实,依例召京朝官委保,方得取应。每十人之中,与解三人。其未系监生
欲求试补者,亦不限时月投状试业收补。每日讲筵应系听读生徒,并於本授业学
官前亲书到历。如遇私故出入,或疾告、归宁,并具状给假。若满周年不来参假
者,除落名籍。”事下国子监,本监请:“自今试补学生听读五百日,方许取解;
已得国学文解省试下者,止听读一百日,许再请解。又国子监除七品以上子孙,
许召保官试补外,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例不收补,以此每遇科场,多有冒称品
官子孙,难以详别,或兴词诉。请仿唐制,立四门学,以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孙,
补充学生。自今每岁一补试,差学官锁宿、封弥,精加考校,取文理稍通者具名
闻奏,给牒收补。内不合格者,且令理日依旧听读,後次与试。若三试不中,不
在试补之限。”从之。四月,诏国子监、太学、天下州县学生,更不立听读日限,
以谏官余靖极言其非便故也。
    按:古人所谓中年考校,九年大成者,进德修业之事也。至汉人之补博士弟
子员,则只限以通一经,而後授之官。唐人之法尚彷佛如此。至宋熙、丰後立三
舍之法,则不过试之以浮靡之文,而诱之以利禄之途。然明经而必至於通一艺,
试文而必至於历三舍,皆非旦暮可就,故国家虽未尝严其法制、稽其去留,而为
士者,内耻於习业之未精,外诱於荣途之可慕,其坐学之日自不容不久。今庆历
之法,所谓习业者,虽有讲肄听读,而未尝限以通经之岁月;所谓荣途者,止於
拔解赴省,而未尝别有优异之捷径。此所以科场罢日,则生徒散归,讲官倚席,
虽限以听学之岁月,而不能强其久留,反以淹滞为困,故不久而遂废也。
    庆历三年,立四门学,以士庶子弟为生员。四年,判国子监王拱辰等言:
“首善自京师,汉太学二百四十房,千八百馀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
。今国子监才二百楹,不足以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从之。明年,三
司言,更造锡庆院乏财费多,而虏使锡宴之所不可阙,乃复以太学为锡庆院。
    皇末,以胡瑗为国子监讲书,专管句太学。数年,进天章阁侍讲,犹兼学
正。其初人未甚信服,乃使其徒之已仕者盛侨、顾临辈分治其事,又令孙觉说
《孟子》,中都士人稍稍从之。一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指意明白,众
方大服。然在列者皆不喜,谤议蜂起。瑗不顾,强力不倦,以卒有立。迨今三十
馀年,犹用其规模不废。瑗在学时,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於首善,令雅乐
歌诗,乙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琴瑟之声彻於外。瑗在湖学,教法最备。始
建太学,有司请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
    神宗熙宁元年,增太学生员,庆历中尝置内舍生二百人,至是又增置一百,
寻诏九百人为额。
    四年,侍御史邓绾言:“国家治平百馀年,虽有国子监,仅容释奠斋庖,而
生员无所容。至於太学,未尝营建,止假锡庆院廊庑数十,生员才三百人。请
以锡庆院为太学,仍修武成王庙为右学,上以拟三王四代胶、庠、序、学东西左
右之制,下则无後於汉、唐生员学舍之盛。”乃诏尽以锡庆院及朝集院西庑建讲
书堂四。诸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