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339部分

文献通考1-第339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
树下。诸儒既黜,不得与封禅,闻始皇遇风雨,即讥之。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
行礼祠名山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使人赍童男女入海,求不死之药。既封
禅十二年而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灭文学,皆曰“始皇上泰山,
为风雨所击,不得封禅”云。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邱,而欲封禅(师古曰:“葵邱会在僖九年。葵邱
在陈留外黄县东。封禅者,封土於山而禅祭於地也。解在《武纪》)。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一焉。昔无怀氏封泰山,
禅云云;(郑氏曰:“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见《庄子》。”服虔曰:
“云云在梁父东,山名也。”晋灼曰:云云山在蒙阴县故城东北,一有云云亭。)
宓羲封泰山,禅云云(ж读曰伏);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
云(炎帝,神农後);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服虔曰:“亭亭山在牟阴。”晋灼
曰:“《地理志》,钜平有亭亭山。”师古曰:“晋说是也。”);颛顼封泰山,
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
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於社首(应劭曰:“山名,
在博县。”晋灼曰;“在钜平南十二里。”师古曰:“晋说是也。”):“皆受
命然後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应劭曰:“伯夷国也,在
辽西令支。”师古曰:“令音郎定反。支音地之。”);西伐,束马县车,
上卑耳之山(韦昭曰:“将上山,缠束其马,县钓其车也。卑耳即《齐语》所谓
辟耳。”);南伐,至召陵,(师古曰:召陵,楚地也,在汝南。召读曰邵。)
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师古曰:“熊耳山在顺阳北益阳县东,非《禹贡》所云
‘导洛自熊耳’者也。其山两峰,状亦若熊耳,因以为名也。”)。兵车之会三,
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师古曰:“兵车之会三,谓庄十三年会于北
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六年伐郑,围新城也。乘
车之会六谓,庄十四年会于鄄,十五年又会于鄄,十六年同盟于幽,僖五年会于
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会于葵邱也。匡,正也。一匡天下,谓定襄王为天子之
位也。一说谓阳之会,令诸侯云‘无障谷,无贮粟,无以妾为妻’,天下皆从,
故云‘一匡’者也”),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
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高阝上黍、北里禾,所以为盛
(应劭曰:“高阝音霍。”苏林曰:“高阝上、北里,皆地名也。”师古曰:
“盛,谓以设簋。”);江淮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服虔曰:“茅草有
三脊也。”张晏曰:“谓灵茅也。”师古曰:“藉,以藉地也,音才夜反。”)。
东海致比目之鱼(师古曰:“《尔雅》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
谓之。’,土盍反。”),西海致比翼之鸟。(师古曰:“《山海经》
云:‘崇吾之山有鸟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其名曰蛮。’《尔雅》
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而管仲乃云西海,其说则
异也。”)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
蓬蒿藜莠茂,鸱枭群翔(师古曰:“蓬、蒿、藜、莠,皆秽恶之草。枭,不祥之
鸟也。鸱,盖今所谓角鸱也。枭,王枭也。”),而欲封禅,无乃不可乎?”於
是桓公乃止。
    太史公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
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
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坛。’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
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按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而太史公作《封禅书》,
则以为古受命帝王未尝不封禅,且引管仲答齐桓公之语,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
自无怀氏至三代俱有之。盖出於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
也。”当以文中子之言为正,故今叙封禅,以秦始皇为首,而管仲所言古七十二
家,则姑存其说,附始皇封禅之後。
    汉武帝元封元年,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体,而群
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师古曰:“天子有事宗
庙,必自射牲,示亲杀也。事见《国语》”)。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禅
者,古不死之名也。秦始皇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稍,渐也)即无风雨,
遂上封焉。”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
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放,依也)以接神人
蓬莱,高世比德於九皇(韦昭曰:“上古有人皇者九人。”),而颇采儒术以文
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拘於《诗》、《书》古文而不敢骋。上为封祠
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
属图封事(属,会也,音之欲反),於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三月,
乃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
问下,下不言。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凡三百封高,
为之奉邑(,古“崇”字耳。以崇奉嵩高之山,故谓之高。奉音扶用反),
独给祠,复无有所与(音豫)。上因东上泰山(如淳曰:“言易上也。泰山从南
而直上,步道三十里,车道百里。”),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
颠(从山下转石而上也)。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
者以万数,乃益发船,令言海中山神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
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
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钜公(天子也)”,已忽不见。上
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
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
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封
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子侯,霍去病子也)亦有封,其事皆禁。
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
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
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属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禅祠,其
夜若有光,昼有白€出封中。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
    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竞竞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礼乐,故用事八神(即
《郊祀志》所说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也。其祠
皆在齐地,始皇封禅时礼之,武帝亦然)。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然如有闻
(闻呼“万岁”者三是也)。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
後升禅肃然(增土之高,归功於天。禅,阐也,广土地也。肃然,山名,在梁父)。
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音移)
邱、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
今年算(自博至梁父凡五县,今云四县者,奉高一县素以供神,非算限也)。赐
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正义》曰:“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
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
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
    孟康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纪号,
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应劭曰:“封者,坛广十二丈,高二丈,
阶三等,封於其上,示增高也。刻石,纪绩也。立石三丈一尺,其辞曰:‘事天
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
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尚元酒而俎生鱼。下禅梁父,祀
地主,示增广。此古制也。武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书,秘语。”
    按:秦始皇、汉武帝之封禅也,皆黜当时诸儒之议,而自定其礼仪。考史氏
所载,则秦之诸儒进蒲车、扫地之说,汉之诸儒有拘於《诗》、《书》古文而不
敢骋之说,以此拂二帝之意,而不见录。然封禅非古礼也。窃详诸儒之意,盖欲
以古帝王巡狩、望祀之礼而缘饰之。然古帝王之事,则省方问俗,赏善罚恶,凡
以为民,其意出於公也。秦汉二主之事,则夸诵功德,希求福寿,凡以为己,其
意出於私也。迹其举措,正自冰炭,则又安能考《诗》、《书》之说,行简质之
礼乎?固宜其见黜也。
    又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
治邸泰山下。”天子既已封泰山,无风雨,而方士更言蓬莱诸仙若将可得,於是
上欣然庶几遇之,复东至海上望焉。
    其秋,有星孛於东井。後十馀日,有星孛於三能(能读曰台)。望气王朔言:
“候独见填星出如瓜,食顷,复入。”有司皆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
星云。”
    二年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三年不雨,暴所
封之土令乾也)。”上乃下诏:“天旱,意乾封乎?”
    四年,上北至琅琊,并海上。四月,至奉高修封焉。
    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风
后等皆黄帝臣。东泰山在琅琊朱虚界,中有小泰山是),禅几山(几山在朱虚县)
合符,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
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其後,令带奉祠候神物。复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
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泰山五
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奉。
    光武建武三十年,群臣上书请封禅。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何事七十二代之编录!桓公欲封,管仲
非之。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兼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
三月,帝幸鲁,退,祭泰山及梁父。
    三十二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