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柏杨全集 >

第205部分

柏杨全集-第205部分

小说: 柏杨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现代社会,一个作家不容易独力带动某一种文学风潮,需要有传播媒体的相对提倡,更要有杰出编辑家的苦心经营,才能创造机运。报导文学在台湾获得如此成绩,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那就是工商业突然使社会的节奏加速(二十年来,台湾经济一直在快速成长),因为一个新兴的社会正急遽发展,在台湾,中国人所面临的问题,是物质丰盛,社会繁荣,一时带来许多精神上的超载,反映在现实上,诸如:农村及劳动阶层结构的变动所留下的后遗症;生活享受提高,资源开发与运用过度,造成自然生态的失调;集体大量生产下,优胜劣败,强者生存,因而原来迟缓弱势人事的式微等,这许多发展出来的事项,使读者已经大异于五○年代的读者,心情也不再有五○年代的悲愁,他们迫不及待的要求立刻参与现实行动。这种刻不容缓的心情,使他们无暇在纯文学的创作天地里,慢慢的吸收启示,接受薰陶,消化作者寄托的意蕴,他们须要立刻化观念为事实,抓住眼前问题的核心,立即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台湾的报导文学就在这样的需求下,迅速的扩展,社会人心动向,也一呼百应,作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不知道其他国家是不是也同样有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价值如何?但,在我们的国家,的确是如此。举例来说,我的第二本「报导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显着的说明。再赴金三角报导孤军后裔生活
   我于一九七○年代后期出狱,不久有机会跟《中国时报》和高信疆合作,那就是,在上述的《异域》一书中,一部份拒绝撤退的人,仍留守在泰国北部山区,事隔二十年,他们或已逝世,或已衰老,有的互相婚配,或与当地人民结合,繁衍子孙,而他们的后裔都已成长,我们关心这些后裔,《中国时报》认为我是这项报导的最适当人选。
   那是一次危险的实地访问,我和我妻张香华──这次我们一块儿来爱荷华,在一九八一年一月出发的前两天,金三角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我们在当地唯一可得到访问线索的对象,已中流弹身亡。但我们仍毅然前往。这次涉险,回到台北后,我写出《金三角?荒城》,在《中国时报》连载,这是继《异域》之后,造成轰动的另一部报导文学,孤军苗裔的贫苦,绝望,使在台湾的中国人无限悲痛,读者含着眼泪,把捐款送到报馆,(而我的文章中没有一句话要求捐助)三个月后,收到六万美金之谱。
   然而,捐款不过是读者反应的一部份,一个盛大的雪中送炭──「把爱心送到泰国北部」的运动,如火如荼展开,这是一项极有恒心和毅力的救难活动。同时,电视报导也推波助澜,加上了电视影像的介绍;从此,大家悲怆的知道,孤军后裔在先天自然条件恶劣的蛮荒丛林中,不但生活没有开拓的可能性,政治压力更使他们的处境进退两难,尤有甚者,在一九八一年的金三角鸦片战争中,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故意的把他们跟贩毒集团拉上关系,使人产生一种混淆的印象,认为金三角的华人,都是富可敌国的毒枭,或者,如不是种植鸦片的烟农,就是贩卖鸦片的毒贩。这些野心家,为了眼前一点利益,把不依附自己的一些人,说成是毒枭、毒贩,结果,使金三角这块原已十分神秘的地方,便增加几分诡谲的恐怖色彩。
   事实上,大多数悲苦华人的命运,才是我们此行关心的重点所在,这块被毒枭、毒贩、野心家丑化和污染的金三角土地,埋葬过多少战士的英魂,他们是我的国家长久内战之下,被遗弃的孤儿,是苦难时代的牺牲品,而他们的后裔却仍受困于无法解开的悲苦的命运连环,命定在世人心目中,和毒枭、毒贩搅和在一起。我写《金三角?荒城》,就是想使他们的身份还原。
   然而,我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报导方式,却引发一场政治性争论和干涉。首先,右派人物不满我没有大力颂扬他们的坚贞、神圣、英勇的反共立场;接着左派人物却指责我的报导,有意掩饰国民党残余武力利用鸦片毒害,遂行军事野心。同时,我们同胞的激烈热情,使泰国政府不满,终于在今年(一九八四年)六月,正式下令,不准许任何来自台湾的爱心活动,进入泰国北部,并收缴难民手中残余的枪枝,封锁难民村,阻止难民的中文教育。
   以上这些,就是我从事报导文学,先后得到的经历。如果说,我的报导有一点正面意义和作用,那么,如今面对着金三角大多数华人的际遇,及我的报导给他们带来今后势将更难预卜的困厄,我实在是衷心难过和无限愧咎。在无情的军事,和狰狞的政治强大力量下,地可以动,山可以摇,人民的血泪无辜的流着,我觉得我的笔,力量太脆弱,任何报导都吉凶难明。〈穿山甲人〉反应热烈
   除了以上这两本书,是以一个地区的一群人,做为我的写作素材之外,另外,我又有一个以个人为报导对象的写作经验,那是我自泰国回来不久,曾把一个异国华人女孩的悲惨情况,向我的国人报导出来。因为,我在一次应邀赴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作演讲时,发现了一个名叫「张四妹」的女孩,她从出生下来就罹患怪病,全身长满鳞片,痛苦不堪,除了过着与世隔绝的隐闭生活外,三十年来,由于家境贫苦,从没有机会接受治疗,或改变命运的希望。我把她的情况写下来,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在台北《中国时报》上和香港《百姓》半月刊上发表出来,用她一向被人称为的「穿山甲人」为题。
   这篇短短不到六千字的报导,反应迅速而具体。台北设备最完善之一的长庚医院,立即承诺为张四妹免费医治,《中国时报》则表示,愿意负担张四妹从吉隆坡至台北之间的来回机票旅费,而吉隆坡的《新生活报》,则表示愿意派出专人护送和迎接张四妹往返。张四妹终于在台北接受治疗。在台湾,中国人民则为这位异国女孩,捐出了美金三万元,在香港亦捐造了港币三万多元。三个月后,这位女孩在病情大有进步下,带着我们举国人民的祝福和爱心,返回马来西亚。
   我举出我实际从事「报导文学」工作的一点成绩,也提出我遭遇的困难,算是一个「报导文学」工作者的工作报导。最后,我准备介绍我的国家,截至目前,在「报导文学」工作上,不同方向和比较突出的几位作家。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各位看来当然十分遥远和生疏,但,在今天这个人类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彼此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相通的,而这些作者中,我相信有不少将是明日,甚至已是今日之星。
   文化资产保护方面,杰出的有邱坤良对台湾民间戏曲活动的报导,李利国对红毛城的报导。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较有成绩的是马以工、韩韩、心岱、刘克襄。他们致力于大自然的维护,诸如对树林、鸟类。国家公园。海岸等,提出强有力的呼吁,提醒人们重视生态问题,爱护自然环境。
   社会阴暗面的发掘与探讨方面,古蒙仁、林清玄、陈铭磻,他们对台湾山地民族的关怀,唤起了平地人良心的觉醒。此外,翁台生对麻疯病院的报导,也曾耸动社会。
   以上是我所经历及观察到,「报导文学」在我的国家文坛上的一些现象,我不能说「报导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在我的国家,已发展成一个圆满的极致,但我相信它的发展还有许多余裕,可以充份发挥它特有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在文学的领域上,继续开出繁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张香华整理)
   ──一九八四?一○?香港《百姓杂志》
   
   
   台湾是谁的家
   去年,台北《自立晚报》主办一项作家座谈会,一位环境保护学者,呼吁台湾岛上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自己不是过客,而是主人;主人,就要爱护自己的家园;这呼吁使人动容。但与会的香华却提出不同的意见──我同意她这个意见,她说:「不应该有谁是主人,谁是过客的区分。即令是过客,也要爱护逆旅,跟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因而回忆在爱荷华那段日子,我们住在五月花大厦,几乎每隔两三天,香华都把每个角落,以及床腿,以及空气调节器风口,都洗涤干净。临行时,连床单、被单、以及锅碗瓢盆,也一一洗涤,使它们跟初来时一样清洁。
   香华跟我都是爱荷华的过客,但我们爱五月花大厦,跟爱台北我们的家,没有分别。事实上,人生在世,哪一个不是过客?年龄最高的人瑞,也不过是居住一百二三十年的过客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过客,就糟蹋这个家园。很多人常说:我们要把资源留给子孙,使他们有时间在资源耗尽之前,发明或发现新的资源。这是一个十分激情的口号,问题是,难道没有子女的人──像一些光荣的独身者,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摧毁这块土地?爱,不应仅从功利观点出发;因为,爱,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高情操。在假日郊游的山麓水畔,虽是数个小时的过客,也不应该把垃圾抛入溪流。在公共汽车上,虽然是十数分钟的过客,也不应该把椅垫割破。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内心的爱,这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和高贵的行为。虽然,我们用情绪的话去唤醒人们的良知,但我们却一直希望诉诸理性。因为,高贵的,都是理性的。
   这方面的努力,我们的杂文作家,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坛历时四千年,文体数变,而以诗的时代,维持最久,直到二十世纪一○年代清王朝瓦解。接着是「赋」,自汉王朝维持到大分裂时代结束,有六百年之久。再接着是「词」,生命长达三百年,包括整个的宋王朝。骈体文忽兴忽灭,唐王朝后盛行数百字或一两千字的小品文,《古文观止》就是一本重要选集。宋王朝之后,中国文学进入深谷的黑暗时代,直到二十世纪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才从恶梦中复苏,大放光芒,小说时代首先兴起。然而,对社会问题,像我们开始讨论的主人和过客的问题,爱护家园和土地问题,就必须迂回的透过小说发展。鲁迅先生用随笔形式,强烈的表达他的爱恶悲喜,杂文时代遂告来临,在三○、四○年代,像疾风暴雨一样,横扫全国。但真正被政府官员认同它威力的,还是五○年代的台湾社会──非常有趣的是,杂文在台湾蓬勃之时,在大陆反而被完全压制绝迹。
   本书网罗了台湾和国外所有主要的作家,和他们笔下的抗议。抗议本是消极的,但在现代的时空中,抗议有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让我们这些在人生旅途中停下来暂住的主人,和久居的过客,同爱我们的土地──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珍惜的家,在台湾如此,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也如此。
   当本书付印之日,先向本书每一个作家──几乎全是老友,一一致敬,他们虽然已没有坐牢的危险,但仍冒着其他危险,而鼓励支持他们呐喊的,是无畏惧、丰富的爱心。贡献是辐射性的,台湾全体居民,欠他们的太多。再向吾友向阳先生,表达谢忱,没有他在百忙中帮助我收集资料,我真没有能力承担这份荣耀的编辑工作。更向发行这套丛书、工人出身的作家杨青矗先生,献上祝福,他的开阔心胸中,没有留下灾难的阴影,使他对社会仍那么关心。
   杂文的力量汇集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