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19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9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军团,于5月发起讨伐阎、冯的总攻击。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就此开
始了,双方共投入上百万兵力。打到9月,阎锡山在北平宣誓就职“国民政府主席”,
发出“公平内政、均善外交”的施政宣言。但是,9月18日,雄踞沈阳的张学良通电
拥蒋,率东北军分三路入关,使反蒋局势急转直下,救了蒋介石。中原大战遂以阎、
冯下野收场。然而,就在此时,日本人为侵占中国东北迈出了一大步。
    当初史迪威就军队编遣看出的“真正的问题”,竟发展得如此严重,不仅万千
兵民遭涂炭,东北大好河山也将沦丧。这正是:新旧军阀打烂仗,文明古国遭祸殃;
沃伦冷眼看华夏,内忧外患路茫茫。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章  蹉跎岁月
              归国执教本宁堡,恰逢经济大萧条;
              风云变幻望京华,抗日战歌声声高。
    话说1929年4月,史迪威一家要启程归国了。仆人们为了整理行装,搬搬运运忙
活了十来天。史迪威和共过患难的老赵即将分手,彼此都有些依依不舍。史迪威要
全家和仆人们照了合影,留作永久的纪念。
    1923年他们离开北京时,在北京出生的女孩史文森刚两岁;这次他们从天津回
国,在天津出生的男孩本杰明也快两岁了。走路已经很稳的小本杰明,十分逗人喜
爱,史迪威和威妮更是把他视为心肝宝贝,处处留心照护他。他们这两个在中国出
生的孩子,和他们的哥哥、姐姐一样,在美妙的童年记忆中,对中国都有良好印象。
    在史迪威带回国的物品中,最珍贵的,是他不久前在东方手球赛中获得的冠军
杯。这个精致的景泰蓝奖杯,还有一层意义,这是他的手球队朋友们送给他的46岁
生日的礼物。
    回顾30年前史迪威16岁时,在扬克斯中学的“高地橄榄球队”,是有名的猛将,
破例获得了校长贝克博士的奖励。20来岁时,他又是西点军校第一个篮球队的队员
兼教练,陆军体育领导部门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表彰了他作出的贡献。如今,他
已人到中年,但在近几年西方刚刚兴起的手球运动中,他仍走在前面,而且是在连
年战乱的中国和伙伴们打起了手球,并组织了首次比赛确实不同寻常。人们沿着他
在体育发展大路上的足迹可以看到,他总是奋力走在历史前列的。
    1929年7月,史迪威的长子小乔已经17岁,和他当年一样,也走进了西点军校。
子承父业,史迪威十分高兴。他送小乔到达西点之后,便起身前往本宁堡步兵学校。
几年以前,他曾是这所学校年岁最大的学生;此次前来,他将担任这个学校的战术
系主任。
    这是马歇尔副校长执意给他保留的位置。还在天津第15步兵团时,有一次训练,
马歇尔要一位军官带70个人,去包抄当面敌军的侧翼,这位军官竟不知所措;发不
出命令,还抱怨没有充分的地形资料。马歇尔为他感到羞愧。当得知这位军官是本
宁堡步校名列第一的毕业生后,他产生了要参与改革这所步校教学的强烈欲望,史
迪威完全赞成他的想法。因为他领教过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员照本宣科,要求
学员死记硬背,结果学员根本不会依照实际情况和实战要求进行指挥。他们认为,
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把按作战教范、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改成适合实战
的教学方法,采用注重实战演习的教科书,培养军人的主动精神和判断力。史迪威
在西点军校战术系教过高年级班,曾把战术和球类运动项目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
进攻机智和应变能力,摸到了搞好战术教学的一些经验。马歇尔很赏识他的创造性,
认定他是理想的战术系主任。1927年11月,马歇尔到本宁堡步校后,即对校务部工
作进行改革,使训练和技术工作有了起色。
    本宁堡步校以内战时期南军亨利·L·本宁将军命名。开始只从事步枪教练,后
来逐步发展成为陆军的基础战术学校,被人誉为“美国步兵之家”。1922年国会通
过法案,把本宁堡定为军事“要塞”。史迪威到校时,学校正开始大兴土木,修建
士兵营房、运动场。游泳池和戏院。学校和要塞禁区拥有比西点军校面积大三四倍
的97000英亩土地,其中有名贵的黄松种植园,几座森林,若干溪流,一些起伏的小
山。要塞的主要部分坐落在查特胡奇河东岸的悬崖上。有一条长达20英里的窄轨铁
路,将军事演习区和驻地联接起来。步兵第29团担任步校的演习任务。经马歇尔整
顿后,还拥有了坦克”、大炮、施放烟幕的飞机,以及接近实战的训练场。史迪威
非常高兴,他感到在这里的用武之地是非常大的。         在史迪威领导的战术系里,教员中有比他小十岁的奥马尔·布莱德雷,专教高
年级军官的“营进攻”。布莱德雷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欧洲战场的名将。
进修学员中有驻天津第15步兵团的上尉马修·李奇微。马歇尔和史迪威进行教学改
革的中心,是教军官们继承潘兴将军的办法,战斗中发布简洁明了的命令,只按情
况说明要达到的目标,不必详细交待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
敌人不会等待你,连营两级军官必须当机立断拿出办法。战术教学,是使学员们保
持这种能力,学会带兵打仗,真正成为战斗部队的军官。史迪威把战斗力溉括为
“运动、射击、通讯联络(按中国当代军人的习惯说法,也就是:开得动,打得准,
联得上)”,认为三者缺一不可。但要在战斗中取胜,不能靠空想出来的战术,
“只有简洁明了的办法(点子),才有获胜的希望”。所以,他要求战术系教员
“把讲义放置一边”,不要照本宣科,要教会学员能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
说明情况,并下达简洁明了的命令。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连布莱德雷按此要求上
第一课时也感到精神紧张。史迪威启示他把要讲的内容提要,事先用大号字母写成
几张卡片,放在脚下的地板上,必要时偷看一眼救急。
    战术课的重点是野外演习,这也是史迪威全力以赴的工作重点,每次战术演习
他都亲自督导。他常对教员们说,营级指挥官看问题的角度与师级、军级司令部看
问题的角度不同。高级司令部地图上的一条线,到了战斗军官那里便是一个地段,
而且有具体的地形特点决定他应如何行动。一支部队在地面上同在地图上不一样,
在地面行动,有时会迷失方向。史迪威强调,必须在估量地形的基础上决定如何行
动。他针对本宁堡地区的松树林和密林的特点具体分析说,松树林使人无法观察炮
火支援情况,因而这种地带不能使用野战炮。步兵则可以依靠迫击炮在密林中展开
与敌短兵相接的快速行动。他非常重视营连军官对地形的观察和测量。布莱德雷组
织演习营进攻之前,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到实地一步一步地勘察地形,谙熟于心。
    原先的演习,是照书本上规定好的情况与处置方案进行的,史迪威主持野战演
习,则要求学员们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他在设置情况时故意出
“怪点子”,使学员们意想不到而必须立即提出对策。经过几次这样的考验,学员
从中受到了很大教益。后来,马修·李奇微谈自己的体会说:“这种重视实践的方
法,对作战指挥官来说,比任何学间高深的理论更重要。”布莱德雷也深解这种教
学的奥妙,他到兵器系任主任后,按重视实践的方法,首创了开学时全系上阵给学
员逐一做操作表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受到马歇尔的称赞。
    史迪威和马歇尔的想法一致,极为推崇格兰特将军的作战指挥,提倡“运动战”。
为此,对指挥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官必须行动敏捷,随机应变,反应迅速。
营和营以下分队,不能向上级司令部提出要求等待具体命令再行动。若出现意想不
到的有利条件,应抓住时机,立即行动;若遇意外的挫折,应调整部署,摆脱困境。
不要为作战文书拖累,可以随后再补。
    现代兵器的发展和运动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战术的巨大发展。史迪威在教学中,
对于部队的机动性、突击和袭入相结合的作战思想,作了极为深刻的研究。但他在
《步兵日报》发表文章,仍然主张“不要假设任何情况,而是要把事情弄明白”,”
战术的发展只能基于实际,不能立足于空洞的推论。就是本着这种信念,他常以公
断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对一些事情提出批评。
    马歇尔有了史迪威这个助手,使全校的教学、训练显得生机勃勃。有时组织颇
具声势的行军,还伴随和加进假想战斗、骑马冲锋、“大炮”轰击等实战行动。假
日还组织“百人队”穿越佐治亚州的草地、松林。总之,他们把增强学员的机敏、
灵活和主动精神的训练,搞得有声有色。
    一年过后,马歇尔高兴地称赞史迪威是“教练天才”。当陆军部发来干部鉴定
报告表,问史迪威最高可以担任哪一级指挥职务的时候,马歇尔毫不犹豫地写道:
“能胜任平时和战时的任何工作。”可以说,他是给史迪威打了个满分。然而马歇
尔感到言犹未尽,又针对史迪威不善于也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特点,补充写道:“史
迪威有远见,才智过人。他谦逊,不自以为了不起,因而很少人知道他是才华出众
和有教养的人。”
    在教学中,史迪威的急躁性子,正像他在西点军校教语言时一样,遇到听讲不
用心,或是行为放肆、愚蠢的人,他的火爆脾气就会发作。有一次他督导野外演习,
有个军官听讲时走神,在演习的紧要关头,做出了与教官要求完全相反的行动,史
迪威立即大发雷霆,非常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学员,叫人无地自容。回到营房,一位
学员画了一张史迪威的漫画,画着他紧绷着的苦脸,从一个醋瓶子里钻出来,瓶子
的商标处画着三个X字母,说明酸度又浓又烈。漫画用图钉钉在布告板上,引来许多
人观看,并称赞画得好。史迪威看了也觉得好笑,他征得同意,把这幅画保留下来,
后来还拍了照片送给朋友们。就这样,“醋性子乔”这个绰号就传开了,成了他的
特有标志。
    史迪威的好友威尔斯将军,在欧洲战场上多次见过他的“苦脸”,接到他的照
片后,给他写信说:“你每次露出这种表情,都是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造成一种实
属荒诞的情况,那是在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显然很不切实际,但是又不得不
忍受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你脸上会呈现出你心中的一些苦恼……这不是醋性子,
乔,这只是看上去像是醋性子的某种别的东西。”史迪威明白,尽管这样的评价是
客观公正的,但主要还是对自己给予兄长般的仁慈的宽慰。至于他对自己性格中的
暴躁一面,一直是勇于承认和正视的,但他的这一面被他的幽默和善良品格中和了。
他常以在中国的经历作证明,有一次,他在一座城镇中独自散步,情绪很坏,想必
脸色也不好,但迎面来的中国商人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