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53部分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53部分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一个军事和政治的观察团,以收集敌人的情报,援助和准
      备从这些地区发起的某些有限的作战行动,取得对共产党军
      队力量的准确估计,报告当俄国进攻日本时,其在华北和满
      洲的作战情况,并判断华北和满洲变成中国独立的一部分的
      可能性——甚至可能成为俄国的卫星国。蒋介石对共产党人
      的封锁和由此造成的隔绝,正迫使他们趋向于依赖俄国。一
      个美国观察团,将会打破这种隔绝,削弱他们依赖俄国的倾
      向,同时也可以遏止蒋介石企图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欲望。
      大元帅自然会反对向共产党中国派遣美国观察员,通过一般
       的外交和军事途径是无法获得他的许可的。应当由总统直接
      向他提出这项要求,并且运用我们足够的讨价还价的力量,压
      倒任何初期的拒绝。
    罗斯福对戴维斯的报告很感兴趣,因为报告中阐述的理由,正是他所关切的问
题。他认为,如果国共两党在战后爆发内战,很可能会导致美苏之间的冲突;而且,
如果万一共产党获胜,中国也会倒向苏联。因此,与共产党建立某种联系,可以加
强美国的影响力,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他巧妙地避开了“共产党”、“八路军”等字眼,
而是要求蒋介石同意向“华北”派遣美国观察团。蒋介石似乎是摸到了罗斯福的真
实意图,他在2月22日回电,表示同意为观察团“提供方便”,但他强调指出,观察
团只能去那些中国政府控制下的地区。
    罗斯福没有理会蒋介石提出的这些限制,他在3月2日通知蒋介石,美国方面将
在近期派出观察团,但仍然没有涉及观察团要去的具体地区。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根据总统的指示,开始准备观察团的人选。史迪威挑选了
一批既懂中文又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来担负这一任务。他任命曾在第15步兵团工作的
包瑞德上校为团长,并派驻华使馆三等秘书谢伟思做他的政治助手,这两个人都是
地道的“中国通”。观察团的其他成员,也都是在华工作多年的军官。他们为观察
团起了一个寓意深长的代号“迪克西”。这个词出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首流行
歌曲,歌词中的“迪克西”指的是当时反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南方各州。但是,当观
察团准备出发时,却遭到了蒋介石的阻挠,他坚决反对美军人员到共产党区域去。
4月,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劝说他取消对观察团的限制,但仍然被蒋介石拒绝。
    为了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并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团,罗斯
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赴华访问。行前,罗斯福对华莱士说,希望蒋介石能像“招
待一位朋友”那样对待共产党人,“朋友之间不应把事情做绝”。他要华莱士转告
蒋介石:“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
们站在同一立场上。”
    6月20日,华莱士来到重庆,随即于21日至24日,连续同蒋介石举行了长时间会
谈。华莱士向蒋介石转达了罗斯福的意见,并要求允许美军观察团去延安。蒋介石
先是表示拒绝,但后来又改变态度,同意了美国方面的要求。但他提出,美国方面
不能和共产党人采取任何联合行动。
    得到蒋介石的同意之后,驻华美军司令部于7、8月间分两批向延安派出了由18
人组成的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和他的政治助手谢伟思不久便发回了一批报告,
真实地反映了八路军的作战情况和共产党区域在政治上的蓬勃生机。
    华莱士虽然说服蒋介石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但他本人却也接受了蒋介
石、宋子文、陈纳德等人在攻击和诬蔑史迪威方面对他施加的影响。他在发给罗斯
福的电报中,建议撤换史迪威。他认为,如果能有一位合适的、能够取得蒋介石信
任的人来取代史迪威,“可能会引导委员长改革自己的政府”。
    不过,这时的罗斯福已经不再考虑撤换史迪威的问题了,相反,他却在马歇尔
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下,对史迪威的任务和职权有了新的设想。
    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动荡和变化。4月,日军发动了一次新的大
规模攻势——“一号作战”,其目的是要占领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打
通平汉、粤汉铁路,以便经由中国大陆与印度支那和东南亚一带的日军连成一气。
同时还可摧毁中国内地的主要空军基地。
    从4月中旬开始,日军出动15万人首先对河南发动了进攻。在日军的攻势面前,
国民党的43个师约40万守军一触即溃。仅1个多月,日军便占领了郑州、许昌、洛阳
等城市,打通了平汉路南段。5月下旬,日军又从武汉出发向湖南发动进攻,至6月
中旬即占领长沙,并包围了衡阳,当地的美军空军基地受到严重威胁。
    日军“一号作战”的凶猛攻势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使同盟国感到十分震惊。
这一危机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使以中国大陆为基地攻击日本本土的计划将成泡
影,而且即使同盟国占领了,日本,中国大陆的日军仍将是一支强大的抵抗力量。
事实已清楚地表明,单凭陈纳德的空中战略,不仅无法击败日本,甚至无法阻止日
军的进攻。而经过史迪威整训;的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却在缅北、滇西的反
攻中显示了重大的作用。两相比较,美国最高统帅部不难对挽救中国战场危机的办
法作出新的决断。
    6月30日,美国陆军部作战司的托马斯·汉迪将军给马歇尔写了一份报告,建议
把史迪威提升为上将,并由他指挥中国军队作战。他认为,史迪威比其他将领面临
着更加艰难的形势,但他克服了这些困难,“在缅甸组建了一支有战斗力的中国部
队”,并指挥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的密支那战役。
    马歇尔认真考虑了这项建议,并马上在第二天就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正在缅北指
挥作战的史迪威,以征询他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不过,他没提晋升上将的事,担心
这会影响史迪威作出清醒的抉择。
    7月3日,史迪威在接到马歇尔的电报两天之后,给他发去了一份回电。他非常
清楚要蒋介石接受这一安排的艰巨性,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总统能给他(蒋介石)发一份非常强硬的电报,强
      调我们在中国的投入和利益,指出由于中国忽视陆军而引起
      的严重困境,坚持在紧急的情况下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大元
      帅或许会被迫授予我指挥权。我相信,中国军队会接受我
      的。……假如没有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我就不接受这项任
      务。即使得到绝对指挥权,但由于中国遭受的破坏太大,我
      看只有一个办法才能补救,这就是从山西发动反攻,经过洛
      阳攻击郑州和汉口。……共产党人也应在山西参战,但是除
      非大元帅与他们达成协议,否则他们是不会参战的。两年前,
      他们曾主动提出与我共同作战,现在他们仍可能听我的。……
      这些问题必须用最强硬的方式向大元帅提出,否则他将会继
      续拖延,并大喊大叫地要求援助,而他自己不会比过去多做
      任何事情。总而言之,拯救中国仍有一点微弱的机会,但必
      须采取迅速而坚决的行动,大元帅必须把全权授予一位指挥
      官。……把握无疑很小,但在此时此刻,我看不出还有什么
      其他解决办法。
    接到史迪威的回电,马歇尔立即按照他的想法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并通过参谋
长联席会议于7月4日呈交罗斯福总统。备忘录建议总统把史迪威晋升为上将,并致
电蒋介石,要求他授予史迪威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备忘录还坦率地指出:自
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以来,由于忽视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力;把主要的租借物
资都交给陈纳德,导致了“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尽管这一批评明显地包含了罗斯
福,但罗斯福还是马上同意了这些建议,因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他没有别的选
择余地。
    7月6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出了一份态度十分强硬的电报:
          我认为,目前的危急形势要求我们授权于一个人,来协
      调同盟国在华的所有军事力量,包括共产党的军队。
          我想我完全了解你对史迪威将军的心情,不过我认为,他
      现在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在组织、训练,特
      别是指挥你的中国军队作战方面的才能。我不知道还有谁有
      能力、有力量、有决心来消除目前的灾难,这一灾难威胁着
      中国,也威胁着我们战胜日本的整个计划。我准备晋升史迪
      威为四星上将,并建议你立即考虑把他从缅甸召回中国,置
      于你的直接领导之下,让他指挥所有的中国和美国军队。你
      应授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的全部责任与权力,以阻止敌人的
      进攻势头。我觉得,中国的局势是如此的危急,以至如果不
      采取大胆而适当的实际措施,我们的共同事业就会遭受严重
      挫折。
          ……我向你保证,就我来说,丝毫没有在有关中国的问
      题上向你发号施令的意思;不过,整个亚洲的未来,以及美
      国在那个地区已投入的巨大努力,都处在危险之中。因此,我
      有理由对这个问题表示严重关注。请记住,意大利、法国和
      太平洋地区的事实都已清楚地表明,单凭空中力量是无法阻
      止顽强的敌人的。
    蒋介石拿着罗斯福的来电,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电报中不仅要求他把中国军
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自己屡次要求撤换的美国人,而且还完全否定了他极力推崇的
“空中战略”,特别是还要求史迪威来指挥共产党的军队。这几项要求,像一根根
钢针扎在他的心窝上。他曾设想了“拒绝”、“接受”和“缓和”三种应付办法,
并权衡了三者的利弊。罗斯福的强硬态度恐怕容不得他“拒绝”,从切身利益来说
又万不能“接受”,最后他决心以“缓和”处之。
    7月8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表示“在原则上完全同意你的建议”,但接着又
提出,为了便于史迪威行使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需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并要
求罗斯福派遣一名“全权代表”,以调解他和史迪威的关系。
    罗斯福没有看透蒋介石的“缓和”企图,而对他的答复感到非常满意。在7月9
日的回电中,尽管他也催促蒋介石“为史迪威承担指挥权铺平道路”,但这实际上
等于承认蒋介石关于需要一个“准备阶段”的托词,同时,他同意向重庆派遣一名
美国政治代表。罗斯福的答复虽然仍保持着强硬态度,但已给蒋介石留下了可乘之
机。
    7月23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罗斯福,提出了赋予史迪威指挥权的三项先决条件:
第一、共产党的军队在未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之前不能交给史迪威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