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

第114部分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第114部分

小说: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亲王冷笑一声,说道:“不敢当!吴道之如果活着,决不会把应画在口中的桃核画到鼻子上。”

  刚毅细一瞧,果真如此,这才明白过来,干笑两声道:

  “王爷,实在不好意思,下官扫了您老作画的雅兴。”

  “快说有什么事,我这还忙着呢。”

  “下官听人说您这有只千年老参,不知是不是真的?”刚毅小心地问道。

  听了刚毅的话,恭亲王顿时明白过来。哼!主意打到我的头上来了。我就是喂猪吃也不会送给他!于是冷冷地说道:

  “有又怎么样?没有又怎么样?”

  刚毅这会满脑子都想着升官发财的事,也不看恭亲王的脸色,又说道:“李总管近来身体欠佳,急需一只千年老参,王爷如果有的话,您看能不能……”

  没等他话说完,恭亲王开了口:“哦,我以为是谁呢,他不是权势挺大的吗,怎么自己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王爷您也知道这千年老参极稀有,哪那么容易搞得到,如果王爷您不愿献,您看能不能卖给下官?”刚毅陪着笑脸答道。

  看着刚毅这副厚颜无耻的样子,恭亲王不由得觉着恶心,骂道:“别说了!告诉你。这千年老参我谁都愿意给,就是不愿给他!没什么事赶紧走,别弄脏了我的地方!”

  你道恭亲王为何这等恨李莲英,说起来还和慈安太后死有关。慈安太后死后,金匮安奉在慈宁宫。不管是多大的官儿,在这尊严的地方,当着“礼绝百僚”的亲王的面。都是垂手哈腰、毕恭毕敬的样子。谁知李莲英仗着慈禧太后撑腰,竟背着手,仰着头,随意散步似地踏上慈宁宫的台阶。恭亲王本来就听说慈安太后的死与他有关,见此情景,便将李莲英来了个五花大绑。谁知慈禧太后来后仅轻责了几句,便将李莲英放了。再加上李莲英平日里仗着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恭亲王对他恨得要死。这会听说李莲英病了,巴不得他早死,又怎么将千年老参送与他?

  那刚毅满心高兴地去,谁知竟让人家给赶了出来,心里真是越想越气,我好歹也是个尚书,你恭王爷也太过份了吧。

  回到家里,拿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就喝。刚夫人一看情形不对,也不敢说笑了,急忙好言安慰。待刚毅把刚才的事一说,她也不由得为丈夫生气。于是说道:“老爷,他恭亲王也太过份了吧,这口气咱一定要争回来。”

  “争个什么呀,他是王爷,我有什么办法呀?”刚毅无可奈何地说。

  “你呀,怎的这么糊涂,献参的事是太后的意思,他不献,你不会找太后去说?”

  对呀!听了夫人的话,刚毅才醒悟过来,赶紧扔下酒瓶,骑马直奔皇宫而去。

  慈禧太后这阵子因为李莲英病了,没有人侍候,正焦躁不安呢,一听刚毅的话,不由得大怒,急命李三顺召恭亲王进宫。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恭亲王,慈禧太后冷笑两声,开口说道:“恭王爷,听说你有只千年老参,不知是你没看到我的谕旨,还是不想献?”

  “谕旨臣是看到过,不过……”

  慈禧太后听罢,一拍桌子,怒喝道:“既然知道了,为什么不早早献进来?”

  “太后息怒。如果是太后您身子有恙,臣就是天大的胆子也不敢不献,只是这奴才嘛……太后是否忘了我朝祖训!太监不得干预政事,官级不得超过四品,违者处死吗?现在这奴才仗着您撑腰,干预政事,为祸后宫,因此臣想不如让他……”

  “住嘴!”不等恭亲王话说完,慈禧太后已高声喊道:“我看你是越来越大胆了,恭王爷!既然这样,那好吧,我身子不舒服,快去将千年老参送进来!”

  “这……,”恭亲王当时就愣住了。可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回家将那千年老参献了进来。

  有了千年老参作药引子,李莲英的病果然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这日里,慈禧太后刚退朝,就径直来到李莲英房里。李莲英这会正坐在床上喝着“铁观音”。这“铁观音”质地重如赤铁,外形美如观音,泡于杯中,呈现“叶绿红边”,所以俗称“绿叶红”,其滋味清爽而醇厚,回味甘润无穷,是乌龙茶之上品。见到慈禧太后来了,李莲英急忙放下杯子,跪在床上叩头请安。

  “莲英,看你神色,是不是好多了?”慈禧太后笑着说。

  “谢太后,奴才今好多了,正说过会去给您问安呢。”

  看见李莲英病好了,慈禧太后内心真是无比的高兴。这阵子由于李莲英病了,没人能服侍的那么体贴,慈禧太后可真是食不甘味,这会一见他好了,自然是满心地喜悦。忽的发现房中十把椅子倒有六七把用黄缎子盖着,慈禧太后一愣,说道:“莲英,这是怎么回事?”

  李莲英笑着说道:“这都是太后您坐过的,不罩起来怎成。”

  原来李莲英生病期间,慈禧太后不时来探望,每次坐的自然不一定是同一把椅子。这种事十分平常,谁也不留意,可谁知李莲英“独具慧眼”,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每次慈禧太后一走,他就让李三顺用黄缎子把太后坐过的椅子罩起来。黄缎子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的,所以一经罩上别人就不能坐。

  听了李莲英的话,慈禧太后更是高兴的合不拢嘴,连声说“好!”也难怪,如此细心的奴才,那里能找出第二个来?

  俗话说的好,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慈禧太后对他的病如此之关心,李莲英怎能不报答一下?更何况只有如此,才能使他更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因此病一好,李莲英便挖空心思琢磨起来。谁想无论怎样开动他那三十六个转轴、七十二个心眼,就是想不出一个好法子。为啥?旧的法子不灵,一定要有新意,要别出心裁!

  这日里,李莲英又将他那“机智多谋”的徒儿李三顺唤到房间,商量起来。

  “人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怎的咱师徒想了这么多日子,就是想不出个好法子来呢。”李莲英愁眉苦脸地说。

  李三顺能不急吗,想出个好法子,他自己也有油水呀!可究竟用什么法子好呢?一时间,师徒二人抓耳挠腮,急得满屋子乱转。忽听外边一阵脚步声,师徒二人趴在窗上一看,原来是光绪帝给慈禧太后请安来了。

  “亲爸爸,儿臣给您请安了!”

  原来自从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以后,便爬上了统治全国的宝座。同治、光绪年间,更是一直处于尊贵显赫的太上皇地位。这样高贵的地位,只有皇帝的父亲才能享用,所以慈禧太后就用尽心机,让光绪皇帝对她以男子的称呼叫她“爸爸”。光绪帝本是醇亲王福晋所生,而醇亲王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上慈禧太后就厚着脸皮让光绪皇帝叫她“亲爸爸”。之所以加上一个“亲”字,就是为了排除非亲生的嫌疑。

  再说那李三顺听到光绪帝喊慈禧太后“亲爸爸”,不由地灵机一动。对呀!怎么这么笨,没想到这一层呀,脸上不由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李莲英一看他这样子,知道有门了,急忙高兴地问道:“三顺,是不是有了法子?快说出来让师傅听听。”

  “主意徒弟倒是想到了个,只是……”

  李莲英急问:“到底是什么法子?怎的又罗嗦开了,快说!

  如果行,师傅让你戴蓝顶子。”

  “太后不是让皇上喊她‘亲爸爸’吗,我想咱就称她‘老佛爷’,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什么?老佛爷?”李莲英听了不禁一愣。

  你道为什么,原来女真族早年游牧于白山黑水间时,对首领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一词转化而来,汉语的意思是“佛爷”、“吉祥”。清王朝建立以后,将满语“满柱”一词译成汉语“佛爷”,从此便成了清代历朝皇帝的特称。

  前边加个“老”字,岂不正是“太上皇”之意吗。

  看到李莲英一愣,李三顺以为自己这个主意要泡汤,边忙安慰:“师傅,您跟太后这么久,还不了解她的心思吗?再说了,不入虎穴,焉得虎仔,咱不妨试试,即使太后不答应,对咱也不会怎样,您说呢?”

  他哪知道,李莲英乃是高兴得一愣。听了李三顺的话,李莲英开了口:“傻小子,这个主意太好了,亏你想的出来!太后听了一定会高兴得合不上嘴。不过,现在还不能这样称呼,一定要等个好机会!”

  转眼间已是正月十五,元霄佳节。北京城内外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皇宫各处,对联、门神更换一新,午门以内的各宫门、殿门高悬红灯,太和门、太和殿、储秀宫、乾清宫等处,彩绸飘扬。慈禧太后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梳洗完毕,吃了一小碗百合银耳,便带着李莲英等人出了储秀宫,散步去了。

  “太后,好一阵子没听戏了,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您看是不是传王公大臣们进来热闹热闹?”李莲英不失时机地说道。

  慈禧太后笑着说:“是呀,自从你病后就一直没听过戏了,既然你提起,那好吧。三顺,去传旨,午后让那些王爷们进宫听戏,咱也热闹一下。”

  李三顺怎能不明白师傅的意思,诡秘地笑了笑,便兴冲冲传旨去了。李莲英想着自己的计划就要大功告成,不由得笑了两声。

  “莲英,你笑什么呀?”慈禧太后忍不住问。

  “太后,怒奴才斗胆,现在不告诉您,等呆会听戏时您就知道了。”

  刚刚用过午膳,慈禧太后便急不可耐地催促开了。她想看看这个奴才到底会给她一个什么惊喜!那帮王公大臣接到旨意,早早就来到了永和殿戏园,一听慈禧皇太后驾到,赶紧跪地迎接,待慈禧太后就坐,抬头一看,不由得纳闷,太后今天有什么喜事呀,这么高兴?

  只见慈禧太后满面笑容,头发高高突起,光泽明亮,蓬松自然,后面两缕分开垂于脑后,如同燕尾,前面两鬓处略向前弯,犹如凤尾低垂;身穿绣满了大红牡丹花的黄缎袍;绣袍外面是一鱼网形的华丽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制成,那些珍珠粒粒如鸟卵般大,又圆又亮,颜色与大小一模一样,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随着一声吩咐,戏开演了。《牡丹亭》、《起布问探》、《黄金台》,一出接着一出,直把个慈禧太后看得笑声不断,李莲英看了更是暗暗窃喜。谁曾想就在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

  “别老演昆曲了,耳朵听都听出老茧了。”众人大惊,转脸一看,原来是贝子奕谟。

  这奕谟,是嘉庆帝位下第五子惠端王绵愉第六子,咸丰时封为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封镇国公,光绪十年封贝子。为人爽快憨直却失于粗野。起先,慈禧太后看他傻乎乎地挺憨厚,加上又是咸丰的表兄弟,还真没把他当作外人。可谁知奕谟却拿着麦秆当拐杖使,每逢节日,不管当着谁的面,都管慈禧太后叫“嫂子”。这可把慈禧太后气坏了,心想连醇亲王奕䜣见了他儿子光绪帝也要叩头问安叫声“皇上”,你也太放肆了吧,于是让他做了个守陵大臣。

  这阵子奕谟刚好在家,听说宫里演戏,也就跟着来了。谁知进去一看,他的位子在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