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

第229部分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第229部分

小说: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永还没来得回答,就听到后面一声刺耳的声音:“谁是怀来县令?”又没等吴永回答,街上的士兵指着吴永说:“二总管,他就是。”

  被称为二总管的,显然就是二总管太监崔玉贵。吴永点头哈腰,说:“总管,卑职就是。”

  “上边叫你!”崔玉贵其势汹汹地说。

  吴永顺从地跟着崔玉贵往里走。走到穿堂里,崔玉贵对吴永说:“在这儿等着,李总管马上就来。”说完,两眼瞅着吴永,嘻嘻直笑。笑得吴永好不窘迫。

  李莲英受伤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慈禧太后跟前侍奉。

  慈禧太后见他伤势不轻,行动不便,常叫他歇着,但他为了讨好主子,宁愿受点累,也不愿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但终究还是有伤,腿脚到底不很灵便。所以慈禧不忍心使唤他,有事就叫崔玉贵去办。一到榆林堡,先安顿好了慈禧,就叫崔玉贵出来找怀来县令。他在房里和慈禧太后回了几句话,就出来见吴永。

  吴永过去在京中见过李莲英,这时看到李莲英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想上前扶持,又觉得不妥,只得看着他走过来。

  李莲英到了跟前,就冲着崔玉贵喊:“你这人,怎么这半天了连个怀来县令还没找来。”

  “这不就是吗?”崔玉贵驳了他一句。

  李莲英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把吴永打量了一番,道:“这人就是?”

  “卑职吴永给总管大人请安。”吴永说着就要往下跪,被李莲英一把拉住了。

  “县太爷,我怎么受您如此大礼呢。不必拘礼,我是绝不敢当的。”

  “总管算来是岳丈一辈中人,理当见礼。”

  “他是毅勇候曾纪泽的二姑爷。”崔玉贵抢着替他解释。

  “知道!过去我还常到曾侍郎家中去呢。曾二小姐也曾见过,想必同在吴大人住所吧”。

  “回总管,卑妻已过世了。”

  “过世了么?”李莲英觉得似乎有些意外,“吴大人真是命苦啊!玉贵,老佛爷在催了,快带他去吧。我还要去办些杂事儿呢。”说着便蹒跚地向穿堂外面走。

  “李总管是受伤了吗?”吴永看到他的姿态,怯怯地问。

  “是啊,李总管为了救老佛爷,受了重伤。吴县太爷,在你们怀来找个捏骨的郎中,给李大总管治治伤。”崔玉贵说。

  “一定一定。”吴永应着,与李莲英道了别,跟着崔玉贵去见慈禧太后。

  圣驾被安顿在一明两暗的乡下房子里,屋子正中放着一张破旧的方桌,桌子左右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太后坐在右首的那把椅子上。

  崔玉贵带着吴永到了屋外,报了一声:“怀来县知县到!”

  然后挑起门帘,对吴永摆摆手,示意让他进去。

  吴永跨进房门,跪到地上,报了履历,脱下帽子,叩头行礼。

  “你是旗人,还是汉人?”慈禧问道。

  “汉人。”

  “是哪一个省的?”

  “浙江。”“你的名字是哪一个‘永’字?”

  “‘长乐永康’的‘永’。”

  “哦,是‘水’字上面加一点那个‘永’字吗?”

  “是。”

  “你到任几年了?”

  “三年了。”

  “县城离这里多远?”慈禧问。

  “二十五里。”

  “一切供应,有无准备?”

  “已经预备,只是昨夜方才得信,时间仓促,实不及周全,不胜惶恐。”

  “有预备就好。”说着慈禧太后竟哭出声来。边哭边说:

  “我与皇帝历行数百里,几乎无人理会,现在到了怀来县,你衣冠迎驾,真是忠臣。”

  “老佛爷,怎么啦?谁又惹你伤心?一定是这怀来县令。”

  不知何时冒出来的李莲英说。

  “莲英,别冤枉他,谁敢惹我伤心?是我自己想到这一路辛酸,不由得就想掉泪。”

  李莲英说:“这怀来县令还算有良心,走了一路,到这里才遇到了他这位接驾的忠臣。”

  慈禧对吴永说:“你往上跪一跪,说话方便。”接着又说:

  “我跟皇帝从京城出来,百姓都未见几个,官吏更是不见踪影。”

  “老佛爷,您歇息歇息,打发他下去吧。”李莲英说。

  “吴永,你能迎驾,就能证明你对朝廷的忠心,你可算是我的忠臣!”慈禧说。

  “皇恩浩荡,为臣不敢不誓死效忠。”

  为了转移转移话题,不让慈禧太后伤心,李莲英问吴永:

  “吴大人,老佛爷和万岁爷一路吃尽苦头,饿了两天两夜了。

  你把吃的预备好了没有?”

  “已经预备好了肴席。”

  “用不着那么讲究,能有东西充饥就行啦。”慈禧不待吴永说完,就插了一句。

  “还煮了三锅小米粥,是为随从们预备的。”吴永接着说。

  听了这些,慈禧太后苦愁了两天的脸上露出了几丝笑容。

  也顾不得注意形象了,兴奋地说:“赶快拿进来,赶快拿进来,这一路可饥坏了。快去吧。”

  得到了准许离开的命令,吴永这才站了起来。由于跪得时间太长,吴永刚站起来时有些站立不稳。他忍着麻酸往门口退。

  “别急走,你应当先去叩见皇帝。”慈禧太后喊住了吴永,接着又对李总管说:“莲英,你引他见皇帝。”

  吴永奉了慈禧旨意,站着等待他带他去见皇上。等了好大一会儿,不见动静,便带着询问的眼神看了李总管一眼。

  “怎么还不叩见皇上,他不就站在你面前?”

  吴永方才明白他进屋时站在左首太师椅旁边的那个面目清瘦、形容憔悴的年青人,就是当朝天子——光绪皇帝。于是他立刻遵照觐见仪式,对光绪帝叩拜了一阵。

  光绪皇帝只看了吴永一眼,一句话都没说,只朝他摆了摆手。李莲英会意,拉着他又跪回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太后说:“你下去歇息去吧。”吴永这才退了出来。

  李莲英跟着他出来,吩咐道:“快把膳食送进来,人都快饿死了。”吴永到了吉祥店门口,派兵勇去拿早就预备好的膳食,又亲自陪着送到皇太后与皇上行宫门外,再由崔玉贵送进房去。吴永也不敢走掉,惟恐上面又有什么指示。

  吴永在默默地等着。李莲英走了出来,翘起大拇指说:

  “很好,老佛爷很高兴。你用心侍候,早晚都有你的好处。”

  “仰仗总管关照。”

  “老佛爷说她想吸水烟,让你找几根吸水烟用的纸媒子。”

  吴永想了想,在自己衣兜里摸了摸,摸出一搭草纸。“要这东西有什么用?”李莲英不耐烦地说。

  “总管,别急,有用,你坐这儿,稍等片刻。”吴永把草纸裁成了长条子,然后又搓卷成纸棒,也就是纸媒子。

  “你真行。”李总管一边夸奖,一边拿着纸媒子进屋去了。

  吴永正在院子里不知所措,向隅发呆,李莲英拍了一下他的肩,吓了吴永一大跳,猛然回过神来,忙低头哈腰等候吩咐。“你真有福气,老佛爷又传你。”李莲英说完,扭头便往屋里走,吴永跟了上去。

  慈禧太后仍坐在右首的一把太师椅上,一手拿着纸媒子,一手拿着水烟袋,悠闲地点着吸着。“他们刚才说,你办事办得很好,很能干。”

  “老佛爷过奖,这些都是为臣份内之事,理当如此。”

  “出来两天了,也不知道京城里怎么样了,你可曾听到什么消息,说说听听。”

  “肯定没有什么大事。”李莲英一边抢着说话,一面朝吴永直做鬼脸,示意他不要乱说。

  “莲英,你让他说话,别插嘴。”慈禧有点不高兴,转过头来对吴永说:“你尽管说,别理他。”

  “有两个好消息;一桩是河南总兵蒋尚钧统领人马到达京畿,拦住了洋人的追兵;另一桩,广东省派人搭解银两,绕道赶驾而来。”

  “这确是好消息。你有没有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李鸿章仍未到京。”

  慈禧闻得此言,一声没吭,似乎有所思。李莲英怕又揪起她的心酸,对着她说:“老佛爷,让他去吧!他今天一刻都没有歇着。”慈禧太后没有理会,又问吴永:“起驾需用的物品你都预备了吗?”

  “早已预备齐全了。”

  “还是你行,办事有分寸。明天一早起驾,你歇着去吧。”

  一个宁静的夜就这样过去了。次日清晨,休息了一夜的人们重抖擞起了精神,各种轿子,驮轿、骡车也显得有了活力。

  李莲英出现在吉祥店门口,他昂首向四下里扫望了一阵,登上店门口的石凳,高声喊着:“启驾啦!”

  人群随着这一声喝喊乱了起来,各人找寻自己适当的位置,或寻找自己的马匹、坐骑。纷乱稍止,慈禧换乘了吴永的大轿被抬了出来。李莲英左手牵着一匹马,右手扶着轿扛。

  昨夜怀来县令找了当地有名的捏骨郎中给李莲英疗了伤。今天他已再用不着坐驮轿,要自己骑着马,侍候在慈禧太后身边。“怀来县知县臣吴永恭送皇上圣驾!”

  慈禧在轿子里冲他点了点头,就过去了。第二顶轿子是延庆州的,里面坐的是光绪皇帝。

  “怀来是知县臣吴永恭送皇上圣驾!”

  光绪帝坐在轿子里,听而不闻,呆若木鸡。轿子一出店门,吴永连忙从地上爬了起来,让门里的人马车辆挤出门来。

  銮驾远去了,仍然是那么怆惶,那么混乱。吴县令却长长地嘘了口气……

  李莲英陪着慈禧太后,护着光绪皇帝,启驾离怀来而去。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农历)到达河北宣化。圣驾在宣化停留四日,于八月初一日启銮,趟过了大洋河,越过了枳儿岭,于八月初六抵山西天镇县,自此驾入山西境内。

  天镇县令闻知圣驾已至宣化。令乡下人预备各种物品准备接驾。但由于皇驾在宣化驻留五日余,致使准备的食品皆已腐烂,圣驾一至已来不及赶办,岑春暄因得督办之名义,对县令横加指责曰“看看你长了几个脑袋。”天镇县令恐惧已极,遂服毒自杀。可见圣驾每到一处,给当地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灾害。

  由于圣驾西迁的消息很快地传了出去,加之天镇县令因侍候皇太后及皇上不周,已“畏罪自决”,所以圣驾入山西境后,所往各个村镇,无不是乡绅名士迎接孝敬,与其说是对皇太后的恭敬还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害怕。初七日,皇跸到达阳高县,初九日到达大同府。大同府内总兵以下的大小官兵,全部出城五十里,列队迎驾。李总管虽是有伤在身,由于怀来知县吴永的悉心照顾。现已无大碍。由于生活交通等条件越来越好,西太后脸上又渐渐的出现了笑容,开始摆起了皇太后的架子,把受苦受难的京师早已忘在了九霄之外。被称为“慈禧太后影子”的李大总管,也就蹦得越来越欢,大总管的架子也就越摆越大。

  入大同城,两宫住进了官衙,每餐动辄鱼山肉海,供奉极其丰富。慈禧太后阴森了多日的脸,终于绽开了笑容。李莲英太带伤护驾,甚是艰辛,慈禧太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到大同,首先命大同总兵找来最好的郎中,为李莲英捏骨疗伤。经内服外贴,李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