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风水三千年 >

第8部分

风水三千年-第8部分

小说: 风水三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若如今城,则费侯景数日之力耳。曹彬之登长干,兀术之上雨花台,皆俯瞰城市,虽一飞鸟不能逃也。(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辩建业》卷五引)。

  南京的风水胜过西安、洛阳等古都,惟北京可望其项背。清乾隆皇帝下诏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称:〃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莫过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
第31节:建都南京王朝〃短命〃玄机(1)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与臣僚讨论建都地址,虽然心有迁都念头,图慕北京和关中,但讨论到最后,他还是认为南京风水好。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载,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重刊江宁府志·古迹》(卷八)引《舆地志》,重新定义了南京风水:〃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此语把风水玄机说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

  建都南京王朝〃短命〃玄机

  南京虽然是〃帝王之宅〃,但似乎并不能保证国运长久。

  在孙权定都南京后,仅过了半个世纪,存59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东吴就让西晋灭掉了。更奇怪的是,接下来的的朝代也几乎都是短命王朝。除大明王朝,因后迁都北京而存在近277年外,其他8个,最长的是东晋王朝,存104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余下分别是

  南朝宋:60年,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南朝齐:24年,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南朝梁:56年,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南朝陈:33年,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南唐:39年,公元 937年-公元975年

  太平天国:12年,公元1853-公元1864年

  中华民国:38年,公元1912年-1949年(后退守台湾,至今)

  这种〃短命现象〃,曾引起了人们对南京帝王风水的怀疑和非议。甚至在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1912年2月14日,临时参议院召集会议,专门审议定都一事。会议采用投票表决的方法,以决定定都于何处。表决结果,让心仪南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十分意外:

  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

  孙中山当时很恼火,决定第二天重新投票,必须选择南京。黄兴配合孙中山,出言威胁:〃明日再不按先生意愿行事,我立即派宪兵将议员绑了出来!〃后来在威逼之下,出席会议的27名参议员才改变了态度:

  南京:19票;北京:6票;武昌:2票。

  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的复议案,得以通过。

  为何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会出现这么大波折?有人直接往上刨根问底,认为把南京说成〃帝都〃,是诸葛亮使坏,后人都中了诸葛亮的风水诡计。

  古代风水中的〃四灵说〃,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在秦汉时已很流行了,但南京风水少〃后玄武〃。即所谓南京〃前有照〃,后却没有〃靠〃,北面是一条滚滚东流的长江。
第32节:建都南京王朝〃短命〃玄机(2)


  南京确有王气,秦始皇时就出现了。但因为靠这条大江太近,江水太急,风水轮流,王气泄得太快,改朝换代也快,所以在此定都的王朝只会短命,而不会有万年基业。这是最大的风水缺陷,也是致命的一点。

  诸葛亮在为刘备图谋统一中国大业的时候,有意搞了这个风水阴谋,〃谄害〃孙权,先把东吴政权〃骗〃到江东再说,反正此地王气不长,又被秦始皇〃镇压〃过,东吴迟早会〃断气〃,不担心它成气候。

  这番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实际上完全是忽悠人的附会之说,不能这么理解的。

  山脉象征为〃龙〃,俗称〃龙脉〃,龙脉突起处叫〃 龙脑〃;山脉开始的地方,叫〃起龙〃;脉之结束处,即山尾,叫〃注龙〃,或〃龙尾〃;一处风水宝地,背后要有〃来龙〃,即往自己这边呼啸而来的大山,近者叫〃宗山〃,远者叫〃祖山〃,也叫〃祖龙〃。

  对照上面这传统的风水要义,称南京〃前有照〃,后却没有〃靠〃,这话一点也不靠谱。长江南岸近有幕府山、庐龙山,远有鸡笼山、富贵山,怎么能没有〃靠〃,没有〃龙〃!六朝的宫城、明朝的宫城都有〃靠〃的,只不过山势稍小了点,或许这就是风水上说的缺点吧。

  退一步说,南京是所有〃帝王都〃中风水最不同寻常的一座,就算其没有〃祖龙〃,其背后却有中国第一〃水龙〃长江,这条西来大水龙,奔腾东下,气势如虹,极其高贵,十座大山也换不去,古人因此称之为〃天堑〃。

  这可不是笔者添油加醋,江河水道有〃水龙〃之称,在风水说中由来已久,并且深入人心,连现代流行歌曲中都在引用。广为传唱的《大中国》中,〃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便来源于风水概念。南京就是因为得〃水龙之势〃而别具特色,即〃襟带长江而为天下都会〃。

  至于有人说,定都南京的王朝短命,是南京阴气太重,〃阳不压邪〃,则完全是无稽之谈。

  从堪舆理论来说,坟地和水都是〃阴〃,人宅和山属〃阳〃。南京北、东、南三面被坟头包围着,西边临江,看似阴气太重,但因有〃龙脑〃钟山和城市王府、豪宅压着,不存在阴阳失调的问题。何况,北京、西安哪座古都附近不是坟头林立,荒冢遍野?

  风水的根本就是阴阳,阴阳平衡才会互生,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人宅近水,阴宅近山,南京近江,正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世界上哪座大城市不是在江河旁边?所以诸葛亮说这里是〃帝王之宅〃,是有先见之明的。

  事实上,任何朝代的存灭与兴亡,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结果,即所谓〃成事在人不在天〃,与所谓的风水是没有关系的。这里举两例说明之。

  据《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五)载,梁元帝萧绎称帝于江陵(湖北境内),在平定武陵王萧纪后,于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下诏迁都建邺(南京)。但有大臣反对,理由是南京已没有王气,江陵当出天子。原文是这样的:

  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彀谏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古老相承云:'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今枝江生洲,百数已满,陛下龙飞,是其应也。〃

  萧绎最后接受了这一意见。但萧绎的皇帝龙椅也未能坐久。公元554年,西魏发兵攻梁,当年十一月攻下江陵,萧绎被迫投降,不久被杀。

  再说一例,离我们最近的,蒋介石认为南京风水好,认为有长江〃天堑〃,借第一水龙之势,易守难攻。在后期他便希望借〃天堑〃之威,阻止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南下。但最后〃共军〃还是顺利渡江,占领了〃总统府〃。当时,不论从哪方面说,〃国军〃都比〃共军〃优越,可蒋介石就是未能守住,民国政府在大陆〃短命〃是因为风水不好?肯定不是,而是因为人心的向背和士气的高低。

  决定命运的是人自己!倒是萧绎在出事前看得很清楚:〃吉凶在我,运数由天,避之何益?〃
第33节:地名文化中的诸葛亮事迹


  地名文化中的诸葛亮事迹

  对诸葛亮到南京看风水一事,现代有学者表示质疑,认为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来过南京,理由是,《三国志》上不见记载。南京本地历史学者罗宗真便持此观点,罗认为,赤壁之战前,刘备驻扎在湖北境内的夏口,孙权驻军于今江西九江一带,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东来游说东吴,也应该只到达九江。

  罗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不能因为《三国志》没有记载就否认诸葛亮到过南京一事。大家都知道,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缩减本〃史书,因为记事过于简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下令,让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

  实际上,有史书上明确记载诸葛亮曾到过南京。据《建康实录·太祖下》(卷二)引晋人张勃《吴录》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

  而从历史遗迹和地名文化上,诸葛亮到过南京的证据,则很方便就能找到。从清末人甘熙《白下琐言》(卷二)中所记来看,至少在清末大家还不怀疑诸葛亮到过南京一事的。诸葛亮到南京后,〃驻节〃于当年靠近江边的镇淮桥附近的一个小巷,这与刘备派诸葛亮出使吴国,到秣陵的记载是相对应的。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曾〃到此一住〃,此巷遂改称〃军师巷〃,还在附近建了一座〃丞相祠堂〃,清末仍存,产权归〃生生堂救生局〃。此祠门额上有〃丞相祠堂〃四字,由胡兰生题写。有人在祠堂院内栽树挖树坑时,曾挖到了两块石板,搬开一看,下面有洞穴,深不可测,估计是一口古井。

  不只是〃军师巷〃,诸葛亮当年驻马看风水的地方,如今还有〃虎踞关〃,〃龙盘里〃等,这些都是与诸葛亮有关的地名。江苏省最大的医院人民医院,即在虎踞关附近,江苏省文化厅不久前亦由新街口搬到了龙盘里。

  笔者现在所居之处,离〃虎踞关〃不远。新近,南京官方还在虎踞关的清凉山东坡,刻〃驻马坡〃三大字,以醒世人,不要忘记诸葛亮和这里发生的故事。
第34节:诸葛亮死后风水传奇(1)


  外篇:诸葛亮死后风水传奇

  〃诈尸〃吓退司马懿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驻军关中五丈原。时值盛夏,战事进展不大,诸葛亮烦闷焦虑,一说是忧愁愤恨,一天只能吃几两饭,身体遂出了问题,最后病倒军营。八月底,吐血而死,时年54岁。

  诸葛亮是27岁出山,死于27年后,当了14年丞相,都与〃7〃有关,这不知是巧合,还是他人生的定数。

  后主刘禅接到从前线传来的死讯,大吃一惊,痛哭流涕。据说他是亲自赶到葬地,为诸葛亮下葬。并谥之为〃忠武侯〃,后人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由此而来。

  诸葛亮病死前,知道自己死后,蜀军不是司马懿所率魏军的对手,召集手下将领开会,对退军做了周密部署。杨仪、姜维等一班蜀将,按照诸葛亮的布署,死后秘不发丧,整顿兵马,向汉中撤退。

  司马懿探听到蜀军撤走,率军追赶。杨仪命蜀军沿路布上铁蒺藜(扎马钉),以阻挡魏军。司马懿命令两千士兵脚穿平底软木鞋走在前边,让蒺藜扎在软木鞋底上,大队人马才得以顺利跟进。魏军快要迫近时,蜀军忽然调转旗帜,擂动战鼓,佯装反击。司马懿见状,立刻收军后退,不敢逼近,蜀军安然退入斜谷。

  聪明的司马懿为何不敢逼近少了灵魂人物的蜀军?当地有句谚语,叫〃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意思是,死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谚语里透露出了历史秘密:诸葛亮预料,蜀军后退时魏军会追击,便想出〃诈尸〃绝招。《三国演义》对此作了文学化描写,叫〃木雕像吓退司马懿〃诸葛亮预先让人雕制了自己的木像,安放在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