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风流才女--石评梅传 作者:柯兴 >

第3部分

风流才女--石评梅传 作者:柯兴-第3部分

小说: 风流才女--石评梅传 作者:柯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凹地,喷珠溅玉,汹涌翻滚。奔到崖边,泻下桃河河谷。这就是自古响名的娘子关瀑布。

  评梅感叹地自语道:

  “真是平地突起,下赴绝涧,悬流百丈,散缕似珠!”

  吴天放一怔:这是《平定州志》上,关于娘子关瀑布的记载,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也能熟读此书?他转睛看看评梅,果然,评梅正凝目注视着远处的大瀑布。吴天放当仁不让,用一种带韵味的声调吟诵道,——

  江山千年秀,雪浪百丈飞。

  不闻雷声吼,洞天挂帘帷。

  评梅听了,并未侧脸去看他,只是心中暗自发笑:不愧是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大学生,倒底还记住了几句古诗!

  大凡想讨好姑娘欢心的青年,总想在姑娘面前或卖弄,或献殷勤。可那风度潇洒的青年,虽然也有殷勤但绝不卖弄。他只是像对知心朋友叙说衷肠一样,娓娓动听地讲述娘子关的风情,言语恳切,神情自然,用词谨慎。因为他实在不敢小视眼前这个丰姿迷人的少女。

  他说,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自幼习武,刀马娴熟。她曾经指挥万名精兵,号称娘子军,与李世民会师渭北,独镇雄关,护卫京城。所以,城东门门额的石匾上,才镌刻“娘子关”几个字。

  评梅听到这儿,忙问道:

  “吴君,那,娘子关城楼里的楹联:‘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其中的‘楼头古戍’,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了?”

  吴天放说:“我想是吧!”

  他心中很佩服评梅博闻强记的能力。

  “当然,”他说,“‘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军前高义旗’,这里的‘夫人’,也是指的平阳公主呵。”

  吴天放说的这句诗,并不是古城上的楹联,而是明朝王世贞①登关览胜的诗句。他顺嘴这么一说,想进一步试探评梅学问的深浅。

  

  ①王世贞(1526一1590)江苏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又号璞州山人。明代文学家。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璞州山人诗文集》行世。

  不知评梅是否悟透了他的用意,她只是笑笑,说:

  “王世贞这首《娘子关偶成》的下句,我以为倒满有些意思,他说:‘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天放君,你说呢?”

  吴天放心中暗暗称赞评梅年岁不大,学识不浅,便弦外有音地感慨道:

  “平阳公主,英姿绝世,横戈马上,博得千古赞叹,也不枉为一世啊!作为一个女子,真可说是胜过七尺须眉啦!”

  评梅侧脸看看他,心中对他产生了一种好感。从吴天放陪她在平定上车,直到娘子关,评梅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她不愿和陌生人结伴同行。现在,她倒很感谢父亲特地为她寻找的这个旅行同伴了。她甚至开始有些喜欢他了。

  开车的笛声响了。

  旅客们纷纷上了车。

  重新开车以后,评梅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孤独一个人凭窗远眺,和谁也不说一句话了。现在,她和吴天放有说有笑了。吴天放一边和评梅谈笑风生,一边心下思忖:她简直就像一只小白兔,天真得可爱!噢,不,她象一只白天鹅,不但天真得可爱,也圣洁得可敬。

  吴天放感觉到评梅的变化了,他主动谈了许多历史上诗人吟诵娘子关的诗句,评梅原来就喜欢诗,吴天放又能出口皆诗,这就更加赢得了评梅的欢心。

  “评梅女士,”吴天放说,他已经把“石女士”改成了“评梅女士”,表示他与评梅更亲近了一步,“今天一路上,我见你神情有些忧郁,为什么?是不是想母亲,想家了?”

  评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吴天放又说:“不要紧的。到了北京,有事可以找我,我会尽全力帮助你的。评梅,我觉得你很有诗才,以后可以写些新诗,我给你在报刊上发表。在北京,我有许多报刊界的朋友。”

  “发表?”评梅从四岁学诗到现在,还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发表,在报刊上?”

  吴天放很激动,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微微有些红涨。

  “你没注意到吗?”他说,“虽说‘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了半年,但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礼教的报刊,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方面,北京相当活跃!我以为,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已经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的新时化,很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评梅,你不就是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感召下,打破了女子不能到北京上大学的陈规陋习,离开了古老而又封建的山城,要去北京求学的吗?”

  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十九(公元1902年9月20日),山西桃河畔平定县城姑姑寺八号,一个清末老举人石铭①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女孩儿。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哦,不是心上明珠,那女孩儿一落地,便被亲热地称呼为“心珠”,这就是评梅的乳名。父亲母亲,喜欢得不得了!

  

  ①石铭(1856—1938)山西平定人。字鼎丞。清末举人,曾先后任山西文水、赵城县儒学教官,省立图书馆馆员,并在太原几所中学任国文教员。

  老举人翻遍了各种词书字典,为她起了个很雅致的学名——汝壁。无奈,汝壁自幼酷爱酶花,便自号评梅!

  评梅聪颖睿智,才思过人。两岁跟着父亲认字,四岁能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百首。尔后,五言七绝,四书五经,前朝后代,稗官野史,兴致所至,无不涉猎。

  小小的平定,进士一百三,举人六百八,可谓文献名邦,三晋驰名。然而,浓重的封建文化意识,也紧紧地包裹着有如弹丸之地的山城。但是,石铭却并不封建迂腐。他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不久,他便剪掉辫子,到太原省立学校任教。

  评梅很小时,石铭便把女儿送到省城求学。评梅小学毕业,直接升入太原女师。她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都表现了出众的才能,被公认为省里的一个才女。她因参加女师风潮,被学校除名。但是终因校方舍不得她优异的才学,又恢复了她的学籍。

  评梅自小热爱家乡,如同热爱母亲。——

  哦,青山环抱,紫光弥漫的山城啊!怎么能忘,青翠绿荫掩映下的天宁寺,跃出绿海的巍巍双塔啊!怎么难忘,夕阳斜照的阳春楼,嵯峨雄伟、秀丽幽美的冠山!怎么能忘,香火缭绕的观音堂,门前的桃花潭,院中的葡萄架,还有潭水旁边的洋槐垂柳啊!哦,那里留下过多少心珠孩童的笑语,评梅少女的足迹!

  家乡的青山绿水、田野牛羊,家乡的寺院古塔、暮鼓晨钟。哦,有如隔绝尘世的桃花源,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她的身心,陶冶她的性灵。

  如今,她要到京都去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①,她只有离开母怀,离开家乡了。……

  

  ①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当时女子最高学府。其前身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始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建校舍。1912年5月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4月改名为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石评梅和吴天放在正定换乘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火车已经进入了华北大平原。

  长途旅行,已使乘客感到疲劳,车厢里早已安静下来,人们依在靠背上或小憩养神,或闭目小睡。

  评梅的思绪,仿佛长了翅膀,又飞回到刚刚离别的故乡。

  想到故乡,除了山水,除了父母,还有她少年的小伙伴儿。最要好的,要算是吟梅了吧?吟梅长得美,发育得早,虽然十三四岁,却好像是个大姑娘了。

  评梅家住“观音堂”附近,吟梅常常站在“观音堂”前,念柱子上的那幅楹联:

  紫竹林中观自在

  莲花台上笑人忙

  评梅看见了总说:

  “吟梅,甭老念那幅旧联儿,赶明儿咯儿我给你写幅好的。”

  “啥时候?”

  “年下。”

  评梅穿一件她最喜欢的浅蓝色旗袍,围着长长的白围巾,封建旧习浓重的小县城像看一个怪物似的冷眼怒视评梅。吟梅却很喜欢,她说:

  “梅姐,你穿这身衣裳,真好看,人也显得更水灵,更俊俏了!”

  评梅把话岔开:

  “吟梅,走,到我家玩儿。”

  吟梅高兴地答应,跟着评梅到石家,她总愿意跟评梅在一块儿玩儿。

  到了评梅家,看见评梅父亲正在画一幅中堂,只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一个白发者翁,赤着脚,嘴里还叼着一枝鲜桃,活灵活现,颇具仙风道骨。过大年的时候,吟梅随了父亲到石家去给评梅父母拜年,看见中堂上已经端端正正地挂着那幅白发老翁画了。画上还配了龙蛇大草的诗文。评梅念给吟梅听,——

  我乃上方一老仙,

  东方几次窃桃还。

  想因王母朝天去,

  白鹤仙童树下眠。

  吟梅父亲听了称赞不已,石铭捋着白须笑道:

  “这是小女心珠瞎编的。”

  因爱女出众的才华,石铭其实心中极美极甜,连额头的皱纹里也都藏着稠稠的笑意。

  评梅还给吟梅讲了画的本义,说那指的是东方朔①的故事。

  

  ①东方朔(公元前154一前93年)汉平原厌次人。字曼倩。为汉武命弄臣,官至大中大夫。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以诙谐滑稽著称,方士附会之为神汕。

  吟梅相信评梅的话,她很崇拜评梅,心中也极喜欢。

  记得有一年除夕,评梅到吟梅家求她母亲剪窗花。吟梅正帮助母亲在堂屋蒸花糕,捏糖卷。评梅也搭手。做完了一些,吟梅母亲为评梅剪窗花,两个姑娘躲在门旁边说悄悄话。

  评梅说:“吟梅,过年了,你一打扮,更漂亮了!”

  吟梅笑道:

  “梅姐,你这是说你自个儿吧?嘻……”

  评梅白了她一眼,搂住她的脖子,咬着她的耳根子,悄摸悄地对吟梅说:

  “你长得这么俊,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女婿!”

  知道这是评梅报复她,因为她原先这样说过评梅,吟梅道:

  “俺多小哇?”

  “小可以长大呀,再过几年你就该坐花轿了!”

  吟梅举着小拳头要擂评梅,吟梅母亲瞅着两个花一样艳美的女孩儿,笑吟吟地说道:

  “别闹了!吟梅没大没小,怎么好对评梅姐姐那样?……来,评梅,你看中意吗?”

  吟悔母亲手真巧,转眼工夫,就剪出一对梅花样儿的窗花。

  评梅高兴地说:

  “真好,真好!这梅花剪得真像!”

  吟梅凑过来说道:

  “梅姐,你不是说年下给我写幅好对子吗?”

  评梅略想了想,说道:

  “好,拿纸来。”

  吟梅铺好纸,研好墨,评梅让她们都忙去,蒸花糕,捏糖卷,接财神,有的是活儿。

  等到接财神的“鱼鼓炮”也响起来,吟梅跑进屋一看,评梅已经画好了一幅雪中梅花的条幅,正在往画上题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