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李商隐全传 作者:李庆皋_2 >

第21部分

李商隐全传 作者:李庆皋_2-第21部分

小说: 李商隐全传 作者:李庆皋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永见他们俩相互凝视着,出神忘情,以为他俩也认识,问道:

  “宋祖,李兄,你们……这是怎么啦?”

  宋姐毕竟是个姑娘,又在宫中多年,忘情地注视一个男人,是宫规所不允许的,不自然地以询问代替回答,但眼睛并未离开李商隐,笑道:

  “啊!没什么。这位是……?”

  “我还以为你们认识哩。”张永小声嘀咕一句,然后介绍道,“他是我的好朋友,赴京应试,和我一样落第后,来玉阳山学仙求道。”

  李商隐听见“落第”二字,忽然清醒,一阵羞惭涌上心头。他不愿意在她面前丢面子,连忙打断张永的话,自我介绍道:

  “我是怀州河内李氏,名商隐,字义山。跟张贤弟来玉阳山,隐居学道。至于出家……”

  关于出家不出家,他左右为难了,支吾半天也没说清。

  那女道姑见商隐想说出家为道士,急切地道:“原来是河内李家公子。听说也是唐皇宗室。我们公主常常提起,说河内李家已经好几代没人出来做官了,很是惋惜。李公子学道隐居玉阳尚可,假如一心为道,不问世事,恐怕公主都不会高兴,何况河内李氏先人!请公子三思而后行。”

  没想到她竟这样知我李商隐之心啊!沦落山野,坎坷落第的李商隐,像找到知音,感动得眼泪潸然而下。

  这可把女道姑和张永吓了一跳。女道姑以为自己冒犯了他,惹他悲哀生气了。张永以为他又要犯病,一旦犯病,又昏睡不醒,如何是好?

  “李公子,小女多嘴,万望恕罪。”

  李商隐摆摆手,摇摇头,就势倚靠在树上,闭上双目,喘息不止,泪水顺着眼角流淌着。

  “李兄!李兄!宋姐也是好心。是否出家为道,是你自己拿主意,不用听别人的话。公主只不过是个住持,她管不了你们河内李氏家族的事情,别怕她。”

  这时又跑来一个小道姑,穿着打扮与宋姐一模一样,但是张永却能把她们分辨出来。看见小道姑,他高兴得把商隐丢在一边,跑过去,抓住她的手,激动地道:

  “小妹!你也在这里呀?给你的信收到了吗?为什么不给我回一封信?”

  小道姑被问得满脸涨红,连忙抽出手,瞄一眼张永,又扫一眼宋姐和商隐,害羞地低下头,道:

  “宋姐,公主要回去了……”

  “张永,哦,不该这样称呼,该叫你永黄冠,或者永道士,是不是?”宋姐看一眼小妹。小妹迷惘地抬头看着张永。宋姐笑着道,“小妹,我们该走了。”

  宋姐向李商隐微微点点头,拉着小妹走了。

  永道士还想上前跟小妹纠缠,她却躲着他,跑到宋姐前面,嘻嘻哈哈地消失在山林中。



  李商隐回到清都观琼瑶宫,又伤感一回,但那女道姑热忱、恳切的言谈,紫阳巾下眉清目秀,素雅圣洁的姿色,总在眼前浮现。他抑制不住相思之情,常常夜不能寐。

  七月初七夜,满天繁星,银河两边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格外耀眼。山风带来馥郁的花香,令人陶醉;山雀和夏虫一起和鸣唱晚,给七夕别添生趣。

  张永陪着李商隐,坐在清都观山门外的青石上,谈说着古老的牛郎与织女故事,谈着谈着两人突然黯然无声,各自想起自己的心事:七夕之夜,正是青年男女幽会之时。在这高山古刹里,夜夜陪伴青灯一盏,打发着漫漫长夜,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

  想到这,永道士忍耐不住,长叹一声,不由自主地嘟囔道:

  “小妹是个好姑娘。她生在黄河边上,五岁那年,黄河泛滥,一家逃难来到洛阳。为了活命,父母无奈,把她卖给一个老太监。那老太监正在为后宫物色嫔妃和宫女。小妹入宫后,就在安康公主身边做小丫头。公主出宫修道,把她也带了出来,成了女道姑。苦命的人啊!我们相识要好已经五年了。”

  “你没劝她离开公主还俗吗?”

  “怎么没劝过。公主不答应,有什么办法?李兄,说实话,我出家为道,有一半是为了她!我们都住在山上,终究有见面的机会。”

  李商隐抬头望着织女星和牵牛星,皎皎的银河,把他们分隔开……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轻轻地吟唱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张永听着,觉得自己和小妹就像被银河隔开的牛郎和织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突然,他提议道:

  “李兄,我们去找她俩好不好?”

  “找谁?”

  “唉!去找宋姐和小妹,看看她俩在干什么?”

  李商隐笑了,道:“刘先生知道了,怎么办?”

  “看你这人!他是我表舅,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走!”

  离开清都观山门,山风从谷底吹来,带着松香、花香和湿润润的凉爽。山路幽暗宁静,两边林木阴森莫测。萤火虫飞来跃去,像点点希望之火,引导着两个年轻人铤而走险。

  张永熟悉灵都观,知道公主住在三清殿后院玉真堂。

  玉真堂是玉真公主修道时的居室。堂西和堂东都有七八间耳房,是女道姑居住的地方。堂后有一片空地,是道姑们游息之所。空地周围建有亭台,还生长着千年的桑树和柿树、枣树。树的后面是陡峭的崖壁,像一堵天然的墙,与外界隔开。

  永道士把李商隐领到崖壁上,向下俯视,只见空地上摆了许多几案,案上摆有香炉、蜡烛和一些供品。

  那些点燃的香火和蜡烛,从高处看,就像空中的点点明星。

  几案旁,跪着的道姑,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诵经声。

  在众多的道姑中,李商隐分辨不出哪是公主,哪是道姑,呆呆地瞅着,心里忽然想起东方朔的一件轶事。

  东方朔字曼倩,是汉武帝身边弄臣。相传有一年七月初七,夜漏七刻,西王母乘紫云神车,来到九华殿西。她携带七枚弹丸大小的仙桃,给武帝五枚,自己吃了两枚。

  西王母说:“别看桃子小,它要生长三千年才能成熟。”

  这时,东方朔偷偷地从殿南窗棂往里窥视西王母手中的仙桃。西王母不屑地看着东方朔,对汉武帝道:“这个从窗棂窥视的小子,曾多次偷我的仙桃。”……

  李商隐觉得自己在这里偷看道姑们诵经,就像东方朔窥视西王母的仙桃一样。东方朔要“偷仙桃”,而自己要“偷香窃玉”呀!想到这儿,不觉笑了。看看张永,问道:

  “公主在哪张几案?”

  李商隐没好意思直接询问宋姐在哪张几案前。

  “看见没有?中间那张大几案上,有四支蜡烛,其他几案上只有两支。坐北向南,戴着太极巾,肩上九色云霞帔,黄裙紫衣,她就是安康公主,是唐穆宗之女,当今文宗皇上的姐姐。看!她左边那张几案前跪着的,是宋姐;右边那张几案前跪着的,肯定是小妹。她们俩在宫里就是公主的宠信侍女。出宫做了女道姑,仍然不离左右。”

  隐约中,李商隐这才看清左边几案前的女道姑,确实是宋姐。今晚她穿得非常漂亮、雅素,肩上五色云霞帔,黄衣黄裙。在烛光中,脸蛋粉红,双眼微闭,满面虔诚。她比锦瑟姑娘圣洁、质朴无华;比锦瑟姑娘温柔、纯贞。

  好像在哪见过她,这么面熟!

  李商隐在岸壁上的树丛后面,一边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宋姐,一边在记忆中寻找这熟悉的面孔。

  他又想起东方朔。他原是天国里的岁星,降凡人间十八年。七月初七夜,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来到皇宫。上元夫人派一侍女名叫阿环,陪伴汉武帝聊天。

  汉武帝询问阿环在天国神仙身边的生活起居情形。阿环微笑着,脸蛋粉红,略带羞涩。

  东方朔在窗外,透过窗棂一直在窥视着她,觉得阿环好面熟,后来想起,原来她是东方朔降世前的旧相知。

  李商隐突然悟到,难道这位宋姐,也是自己前世的旧相知吗?和她有夙缘,在今世要结成连理?

  他转头看看张永。张永正呆呆地盯着小妹,看个不够。

  山风渐渐吹响林莽,传来海涛般的声响。几案上的烛光摇曳起来。

  女道姑们忽地都站起,原来是安康公主起驾回玉真堂。宋姐和小妹一左一右,提着观灯,在前面引路,不一会儿,消失在高大的柿树后面。

  崖壁上的两个年轻人,若有所失,摸着黑,迎着越来越大的山风,走在归路上。

  李商隐不能忘记东方朔、西王母和阿环。在脑海中,宋姐妖娆身影时隐时现,使他激动不已。看看低头不语,满腹心事的张永,“哈哈”笑了,拍拍他的肩,道:

  “贤弟,我有一首诗,是首即兴诗,吟出来,给你解解闷儿,好不好?”

  张永正百无聊赖,附和道:“好吧,本道士洗耳恭听。”

  李商隐略略思索,吟道:

  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闲。

  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

  “你已经二十四岁,怎么说‘十八年来堕世间’呀?”

  “我是咏东方朔,以他自比。‘穿针夜’是用七夕乞巧故事。‘觑阿环’,不正是刚才你我偷看宋姐和小妹吗?给它起个题目,就叫《曼倩辞》吧。”

  “还别说,想得真巧,很有诗味。”

  李商隐很得意,写自己,但不着自己一丝痕迹,尤其那些不知商隐还能窥视女道姑之人,无法了解真相,无法理解诗意,妙极!妙极!他心里喜滋滋的。



  每当七月十五,中元之日,灵都观要设道场。

  这是玉阳山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安康公主下请柬,请清都观的黄冠(男道士之称)也来参加。主持道场的人选,经协商,当然是安康公主。不过在道场上要讲经,安康公主就力不从心了,所以清都观推举刘先生。安康公主与刘先生很熟,于是决定由刘先生讲经。

  那天,玉阳山两座道观,像过节一般,众道士无论男女都要穿一身崭新的黄色道袍。年纪大的戴冲和巾,年纪小的戴逍遥巾,男道士多戴一字巾,女道姑多戴紫阳巾。

  他们集聚在灵都观三清大殿里,以道术高低,资历深浅,修练精粗排列六阶。站在最前面的天真道士,是第一阶;神仙道士为第二阶;其余依次为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

  张永虽已出家为道士,但刚刚入道,资历太浅,尚谈不上什么修练,故而只能站在祭酒道士之列。其实这些人,都是入道不久的小道士,在观内跑腿打杂,多数是侍候天真道士和神仙道士。

  李商隐是隐居学仙,没有入道,经清都观住持批准,尾随在祭酒道士之后,只能站立倾听诵经,而无资格和众道士一起诵经。当然在礼拜三清道祖时,是可以参加的。

  七月的天,说阴就阴,王屋山头上已经浓云密布,时有闪电和隆隆雷声。玉阳山上的松树,开始摇头摆脑,接着从林中深处,传来阵阵松涛声,越来越响,灵都观仿佛要被这松涛卷走,抛到山谷深涧中。

  “诵经礼拜开始!”

  安康公主清脆的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