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

第17部分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17部分

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披着霞光;大大的眼睛,
像星星一样明亮。
甜甜的笑,
谁看见都会永生印在心上!
母亲啊,你的女儿回来了,
她是水,钢刀砍不伤;
孩子呵,你的妈妈回来了,
她是光,黑暗难遮挡;
死亡,不属于她,
千秋万代,
人们都会把她当作榜样!
去拥抱她吧,
她是大地的女儿,
太阳,
给了她光芒;
山岗,
给了她坚强;花草,
给了她芬香!
跟她在一起,
就会看到希望和力量。。


良知在歌唱

——《小草在歌唱》导读

雷抒雁,原名雷书雁,1942 年出生在陕西泾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
《小草在歌唱》写于1979 年6 月,获1979—1980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
秀新诗奖。

1979 年的夏天,报上报道了张志新烈士的光辉事迹。一个坚持真理,用
生命捍卫真理的女共产党员,竟被“四人帮”罪恶的子弹射穿了胸膛。这个
发生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悲剧,震惊了全国。雷抒雁看了报道后,激动不已,
夜不能寐,于次日黎明写下了这首长诗。这是一个年轻人为正义所鼓动,为
愤怒所燃烧,为痛苦所折磨时的大声呼喊和呻吟。


《小草在歌唱》渗透和交融着多种真挚、强烈、复杂的情感。

一是对张志新烈士的痛惜和崇敬。张志新是人民的女儿、祖国的希望。
因为呼唤真理却被罪恶的子弹射穿了胸膛。母亲40 多年的心血被残暴地泼在
地上,孩子幼小的心灵刻下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正义在颤抖,良知在低泣。
诗人把张志新比作刘胡兰、江竹筠和丹娘,她们都为了追求真理从容赴死。
然而,她们在敌人的刑场上已经看到了正义胜利的曙光;可张志新却死在人
妖颠倒的时期,举世混浊,世人皆醉,独有她清醒地孤军作战,在极端孤立
和“千夫所指”中走向刑场。这是张志新的悲剧所在,也是诗人痛心疾首、
愧悔难当的根源。张志新是黑暗中闪光的夜明珠,是永生的大地的女儿,是
普照人间的太阳。

二是对当代法西斯专政的愤怒和痛恨。诗人痛恨专制暴政的凶残;诅咒
它尽早灭亡,为张志新烈士的被枪杀愤怒得不能自已。天地茫茫,人心昭昭
啊!为什么眼看着人类精英被残杀而沉默不语!诗人批判的锋芒已经指向更
深的层次。“残暴注定了灭亡,/注定了“四人帮”的下场!”诗人入骨三分
地阐明了“四人帮”覆灭的原因,也通过这一事件而揭示了历史的法则:任
何专制暴虐都逃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可耻下场。

三是对自己的自责和忏悔。诗人对烈士的爱和对“四人帮”的恨所燃烧
起的火焰,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因此看到了自己的迷惘和怯弱,于是便
作为严厉的法官来拷问自己的灵魂,历数自己心脏的僵死,审讯自己曾有过
的惆怅和怯弱,判定自己昏睡和愚昧生活的可鄙可弃。诗人自审出的丑恶,
几乎人人都有,那一时期的人们往往会蒙蔽自己的良知而听任或助长邪恶的
横行。但诗人的自审意识和忏悔的勇气,却未必人人都有。正视自身、否定
自我,显示出诗人人格力量的健全,从而也赋予这首诗以深沉坦诚的内在气
质。历史的价值在于自我审判,而审判时代的深广度取决于自我审判的深广
度。作品中的自审意识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促使人们躬身
自问,因而别具光彩。

四是对现实的沉思和呼唤。张志新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诗人借张志新
烈士的事迹,努力寻求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让人们沉
思、猛醒。一声枪响震撼了万里长空,一个烈士的生命,应该唤醒千千万万
人的觉醒,这颗带血的头颅,应该成为生命天平上的沉重的价值砝码。诗人
带着血泪发出强烈的呼喊,伸张正义,清算罪恶,健全民主,健全法制,从
根本上彻底铲除产生林彪、“四人帮”一伙败类的土壤,中国才有希望和力
量。诗人的见地和主意卓然不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表现了他春雷行空
般的思想力度。该诗将这几种情感推到极致,又让它们互相撞击。以爱撞击
恨,爱与恨更见强烈;以痛惜撞击忏悔,两者都平添沉重;以讴歌撞击诅咒,
讴歌远离浮泛,诅咒分外深沉。这几种撞击,把沉思的潮水层层推进,爆发
出振聋发聩轰鸣。多种情感互相作用,扭结成一股合力,撞击读者的心魄,
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人以“小草”作为贯穿全诗的形象,是这首诗成功的艺术创造。小草
芊芊,遍生田野,它柔弱却坚韧,卑微但正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本无知无觉,诗人赋予它以生命,以情感,以灵性,把它作为良知的象
征。烈士的鲜血,“只有小草不会忘记”,“只有小草在歌唱”,“唱得那
样凄凉”,“唱得那样悲壮!”“只有小草变得坚强,/托着她的身躯,/抚
着她的枪伤。”小草的歌声是对烈士英灵的抚慰,是对丑恶的控诉,是对真


善美的呼唤。小草的歌声如耀眼的闪电,撕裂人们心灵的夜空。小草的形象
是无可替代的,诗人用它结构全诗,把多种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诗作获得了
深沉的意蕴。

诗人大量使用排比的句式和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第一章
由“生”和“死”组成排比,在诗行之间,诗节之间,排比句式大量出现。
它们有的造成诗意的反衬,有的是对情感的强化,有的是为了铺陈,有的是
思想的递进。它们或低沉,或激越,或厚重坚实,这一个个情感的浪头,汇
成了气势澎湃奔涌的诗的长河。而对比手法的运用,则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强化了诗的思想深度。以“小草”构成的对比有三组:“风”、
“雨”、“他们”和“小草”的对比,“我”与“小草”的对比,法律、正
义和“小草”的对比。以张志新为参照形成的对比也有三组:“我”和张志
新的对比,“八亿”、“三千万”和张志新的对比,“四人帮”和张志新的
对比。这里有性质相反的对比,也有性质相近的对比。这几种对错交织在一
起,在结构上实现了多种复杂感情的撞击。

(邵子华)


梦游(存目)

牛汉

梦游者,黑夜里飞腾的火焰

——《梦游》导读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山西省定襄县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
人。他的诗作《华南虎》曾获《诗刊》1981—1982 年优秀作品奖。诗集《温
泉》获第二届全国新诗奖。

牛汉是在一个苦难的年代开始写诗的,又为写诗进一步蒙受苦难。他曾
说:“是人生和诗冶炼并塑造了我这个平凡的生命。。。为了这个难题,一
再地蒙受屈辱和灾难。”但他痴心不改,铁骨铮铮,几十年的炼狱之火中,
使他的灵魂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

《梦游》是一篇写了10 年的诗,而且每梦游一次还要修改一次。后来他
说这样太累了,不想改了,不能改了。但这并非说它是梦游的实录,《梦游》
是艺术的虚构,是血肉凝成的,里面回荡着一个凄苦、绝叫的灵魂。它已成
为特定环境下中国一部分正直敏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记录。

诗中的梦游者其实是个战士,一个在浓重的黑夜里,点燃自己的灵魂作
火把,向着渺茫的黎明前行的战士。他原“是个堂堂彪形大汉”,只因为“那
块庞大而狰狞的岩石”压在胸口,“把呐喊把歌把笑把叹息把哭诉/从胸腔里
/一滴不留地统统挤压净光”。还有一匹毛茸茸的兽把长长的牙和爪子刺透了
他的躯体,更有“一声非人的嗥叫在楼体里震荡”。“黑夜沉沉/天地间一片
混沌”。这是怎样令人压抑窒息的世界啊!于是他“常常猛地一声长长的呼
吼”,成了一个梦游者。有一次被亲人找到时,他的“头正低在一个开裂的
墙缝/那一道墙缝/能穿过光穿过风穿过灵魂。”这是多么令人心颤的一个镜
头:他要用自己的头颅撞开黑暗。几十年中,他的眼前常常竖立着一架雪亮
雪亮的梯子,他相信他灵魂的触须——那道雪白的光,“是能以穿透坚实的
黑夜的火焰”。他就“沿着那一束雪亮的光/执迷地向这远远的黑夜游走”,
朝着“一片开阔的平原/一个港口/一个光的湖泊”。梦游者是受压迫者和不
屈者,是反抗者和追求者,是茧中的蛹,以生命作代价咬破浓重的黑夜,是
在现实的黑暗中飞腾起的灵魂的火焰。

这首诗从词语的运用到整体的构思,广泛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
中的“岩石”“兽”“夜”“雪亮的光”等等,都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物象,
而是赋予了深刻的社会的内涵。一个人夜里梦游,这本是一种生理现象,诗
中的梦游者的梦游原因及其经历,已经冲破了生理的、个人的范围,而具有
了普遍的象征意义。尤为难得的是,诗人不仅把梦游者作为一个象征的具象
来描写,而是和自己苦难的体验、时代曲折艰险的进程融为一体,既感情沉
郁,又深刻警醒。所以,从这首酷似一份病人档案的诗中,我们就能看到一
个鬼影幢幢的时代,听到社会重压之下的不屈灵魂的呐喊。我们还可以感到,
由于对象征物——梦游者——描写的高度的概括,使得它具有了不再拘泥于
象征本体的力量向度,而获得了一种超时代的精神价值。其实,任何精神的
先觉者都是时代的痛苦的梦游者。

在结构上,诗人把外部黑暗的重压和梦游者内在心灵的挣扎交错安排,
使二者产生一种激烈冲突和对抗,因而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度。梦游人从爆


裂到夜游到对光的执迷的追逐,这内容的推进,令人在森然阴冷的氛围中感
受到一种决绝和执著。在诗体的形式上,采用的是诗人所喜欢的自由体,这
和语言的朴实自然相结合,构成一种坚毅朴素的诗风。诗的美在于内在生命
的奔突和律动。

(邵子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敬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1977 年3 月27 日

独立的人格理想的爱情

——《致橡树》导读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抒情的主体化作一株木棉,而把自己的所爱比


作橡树。致橡树,就是诗人对所爱之人的告白。这告白所表达的对爱的追求
是诚挚、坚贞而又炽热的,但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爱是建立在独立、平等的
人格基础上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